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典藏本:建安七子集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典藏本:建安七子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俞紹初,輯 校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典文學
  • 建安文學
  • 建安七子
  • 文學典籍
  • 古代文學
  • 詩歌
  • 文集
  • 經典
  • 中華文化
  • 漢魏六朝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116984
版次:1
商品編碼:1215959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典藏本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6-10-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9
字數:396000
正文語種:繁體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建安七子”指建安時期(196-220),活動於曹魏政權的七位文人,即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七人。“七子”與“三曹”之著述,共同形成瞭建安文學的繁盛局麵。本書即匯纂“建安七子”之詩文賦作,並附錄“七子”中王粲的《英雄記》、徐幹的《中論》及劉楨的《毛詩義問》等幾種重要著述。此次修訂,整理者除瞭改正錯誤,增補漏校,還將多年研究心得,吸收入校記與年譜中,使“七子”之注更趨完善。


《建安七子集》:漢末風骨,韆載迴響 在中國浩瀚的文學長河中,漢末三國時期是一段充滿動蕩與變革的特殊時期。亂世之中,總有人文采風流,以筆為劍,抒發傢國情懷,雕琢時代印記。《建安七子集》,便是這樣一部凝聚瞭那個風雲際會的時代精英之聲的珍貴典籍,它收錄瞭建安時期七位傑齣文人的詩文作品,以“典藏本”之姿,將這份寶貴的文學遺産世代流傳。 “建安七子”,顧名思義,是指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6年-220年)湧現齣的七位纔華橫溢、成就卓著的文學傢。他們分彆是:孔融、陳琳、王粲、徐乾、曹操、曹丕、曹植。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均是建安文學的代錶人物,並且在當時的政治舞颱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但“七子”之稱,通常是指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這六位,而將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視作建安文學的“三曹”,閤稱“三曹”與“七子”。然而,在許多重要的文學史論述和選本中,齣於對建安文學整體貢獻的考量,以及三人卓越的文學成就,亦會將他們一同納入建安文學的核心範疇,並在討論“建安七子”及其文學特色時,常常將“三曹”的優秀作品一同進行分析與品鑒。因此,《建安七子集》之名,雖可理解為聚焦於“七子”,但在實際編纂和解讀時,往往會將“三曹”的代錶性作品也一並納入,以展現建安文學的全貌與輝煌。 這部“典藏本”的《建安七子集》,並非簡單地將七位文人的零散篇章堆砌,而是經過精心編選、考訂和注釋,力求展現建安文學的時代風貌、藝術特色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集,更是一扇窺探那個波瀾壯闊時代的窗口,是理解中國古典詩文發展脈絡不可或缺的基石。 時代背景:亂世齣英雄,文學展風骨 建安時期,正值東漢末年,政權衰敗,群雄逐鹿,社會動蕩不安。長期的戰亂和分裂,使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也催生瞭人們對和平的渴望,對英雄的崇拜,以及對國傢命運的深切憂慮。在這樣的背景下,文學創作也發生瞭深刻的變化。 傳統的辭賦、騷體等追求華麗辭藻、抒發個人情懷的文風,逐漸被更貼近現實、更具力量的詩文所取代。建安文人,許多本身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憂國憂民的士大夫,他們的作品自然帶有濃厚的現實主義色彩。他們用慷慨激昂的筆觸,描繪戰場的殘酷,抒發徵人的思鄉之情,感嘆人生的無常,也謳歌英雄的壯舉。他們的詩歌,不再是文人雅士的“陽春白雪”,而是能夠觸動普通百姓心弦的“下裏巴人”,卻又不失其高雅的藝術水準。 “三曹”與“七子”:建安文學的璀璨群星 曹操,作為統一北方的政治傢和軍事傢,他的文學創作更是充滿瞭雄渾豪邁的氣魄。《觀滄海》中“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洪波湧起,日月之行,乃齣其中。星漢燦爛,若齣其裏。”描繪瞭大海的壯闊景象,也寄托瞭他恢宏的政治抱負。《短歌行》中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更是道齣瞭人生短暫,壯誌難酬的無限感慨,其詩歌風格被稱為“建安風骨”的代錶。 曹丕,這位承襲父業的魏文帝,在文學上同樣造詣非凡。他的詩歌清麗俊逸,文筆流暢。他所寫的《燕歌行》,是中國文學史上較早的、以女性口吻創作的七言詩,寫齣瞭閨中女子的思念之情,情真意切,委婉動人。《典論·論文》更是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文獻,他提齣的“文以氣為主,氣之所至,詩之所被”,對後世文學創作産生瞭深遠影響。 曹植,被譽為“建安之傑”,他的文學纔華尤其令人矚目。他是一位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想象豐富,感情充沛。其代錶作《洛神賦》以其瑰麗的想象、優美的語言,描繪瞭人神相戀的淒美故事,被譽為中國古代賦的巔峰之作。《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則藉豆萁相煎的故事,錶達瞭對兄弟鬩牆的悲憤,其詩歌充滿瞭慷慨激慨的力量。 孔融,以敢言直諫著稱,他的詩文同樣充滿正義感和批判精神。《論自建安以來,作者不須論前代》中,他批評當時一些作者“徒趨浮華,失其本根”,強調文學應有的真實與深刻。 陳琳,是建安時期著名的文告作者,他的《檄吳將校尉》等作品,文筆雄健,氣勢磅礴,能夠振奮人心。 王粲,早年流離失所,其作品多抒發漂泊羈旅之情。《七哀詩》“齣門無所見,惟見長安道。故人何不見,焉得不相邀。”錶達瞭對故人的思念和對亂世的無奈。 徐乾,《玄簡集》中的作品,展現瞭他對人生、曆史的深刻思考。 阮瑀,其詩文風格與王粲相似,多抒發憂愁慷慨之情。 應瑒,作品語言精練,風格沉鬱。 劉楨,詩歌風格質樸,情感真摯。 文學特色:建安風骨,後世楷模 《建安七子集》所展現的建安文學,最顯著的特色便是“建安風骨”。這“風骨”二字,包含瞭幾個層麵的含義: 1. 慷慨悲涼的時代基調:亂世的動蕩、戰亂的頻繁、人民的疾苦,使得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普遍彌漫著一種憂傷、悲涼的情緒。這種情緒並非個人化的愁苦,而是對整個社會命運的關懷和對人生無常的深刻體驗。 2. 剛健雄渾的藝術風格:與前代文學相比,建安文學的語言更加質樸、剛健,避免瞭過度的雕琢和華麗的辭藻。其句式多用四言,語氣雄壯,富有節奏感。即使是描寫細膩情感的作品,也往往蘊含著一種內在的力量。 3. 關注現實的現實主義精神:建安文人大多經曆過戰亂,對民生疾苦有著切身的體會。他們的作品,不再局限於對個人情懷的抒發,而是更多地反映瞭社會現實,錶達瞭對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對國傢統一和政治清明的渴望。 4. 積極進取的英雄主義情結:在動蕩的環境中,建安文人也展現齣積極進取、建功立業的英雄主義情懷。他們歌頌英雄,推崇壯舉,體現瞭在睏境中不屈不撓的精神。 “典藏本”的價值:傳承中華文明的瑰寶 “典藏本”的定位,意味著這部《建安七子集》並非普通讀物,它承載著更高的文化使命。 精良的校勘與注釋:典藏本通常會匯集學界最權威的校勘成果,力求還原作品的原貌,糾正訛誤。精細的注釋,則能夠幫助讀者理解作品的時代背景、典故詞匯、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從而更深入地品味作品的內涵。 精美的裝幀與設計:作為典藏之作,其裝幀設計也往往力求古樸典雅,符閤古典文學的審美氣質,使其不僅具有閱讀價值,也具備收藏價值。 曆史地位的彰顯:這部“典藏本”的齣版,本身就說明瞭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不僅是研究漢末三國時期文學的重要資料,更是中國古典詩文發展承前啓後、開創一代新風的關鍵文獻。建安文學所開創的“風骨”,深刻地影響瞭後世的文學創作,奠定瞭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學的基調,也為唐詩宋詞的繁榮埋下瞭伏筆。 閱讀《建安七子集》的意義 閱讀《建安七子集》,不僅僅是欣賞優美的詩文,更是一次與曆史的對話,一次對中華民族精神的體悟。 感受曆史的厚重:通過這些詩文,我們可以觸摸到那個戰亂紛飛、英雄輩齣的時代脈搏,感受那個時代的悲壯與豪情。 體悟人生的哲理:建安文人的作品,常常蘊含著對人生無常、世事變遷的深刻洞察,能夠引發讀者對生命意義的思考。 學習古典文學的精髓:作為中國古典文學的早期代錶,建安文學的語言、意境、思想,都是學習和鑒賞中國古典詩文的寶貴範本。 《建安七子集·典藏本》,是一部值得我們細細品讀、珍藏的文學巨著。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深厚的曆史底蘊,穿越韆年的時光,依然能夠觸動我們的心靈,激蕩我們的情懷,讓我們在品味文字之美的同時,也汲取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它不隻是紙上的文字,更是流淌在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中國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本《建安七子集》,我首先被它的“典藏本”身份所吸引。拿到手沉甸甸的,紙張略帶泛黃,觸感溫潤,翻頁時有一種古籍特有的沙沙聲,光是這份觸感就足夠讓人心生喜愛。我個人尤其偏愛那些帶著曆史痕跡的物品,而這本書無疑完美契閤瞭這一點。打開扉頁,精美的裝幀設計和考究的字體印刷,都顯示齣編輯者的用心。開始閱讀,纔發現內容的精彩程度絲毫不遜於其外錶。建安時期,可以說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極其重要的轉摺點,而“建安七子”正是這一時期的代錶性人物。他們的詩文,既有漢代樂府的民歌風格,又融入瞭文人創作的自覺性和藝術性,開啓瞭中國文學的新篇章。讀到孔融的詩,能感受到他耿直不阿、藐視權貴的風骨;讀到陳琳的詩,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戰鼓雷鳴的場麵。尤其是那些抒發個人情懷、感慨時事的篇章,無論是悲傷、憤懣還是豪情,都顯得那樣真實而動人,沒有任何矯揉造作的痕跡,直擊人心。這本書就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娓娓道來,講述著一段波瀾壯闊的文學史,也講述著一群文人的悲歡離閤。

評分

對於一個鍾情於中國古典文學的讀者而言,能夠擁有一本《建安七子集·典藏本》是莫大的幸事。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非常有品位,觸感溫潤的紙張、清晰彆緻的字體,都透露著齣版方的誠意。打開書,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目錄,清晰地列齣瞭“建安七子”的作品,讓我對全書內容一目瞭然。在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到瞭書中對於“七子”不同作品的風格差異的體現。例如,曹操的詩歌,充滿瞭陽剛之氣和政治抱負;曹植的詩,則以其奔放的想象力和華麗的辭藻著稱;而王粲的詩,則帶有明顯的悲傷和哀愁色彩,反映瞭亂世之苦。除瞭這幾位大傢,書中對其他“七子”的作品也給予瞭足夠的重視,如徐乾的《玄猿賦》那種對自然萬物的細緻觀察,以及劉楨、應瑒作品中流露齣的真摯情感,都讓我受益匪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學作品的匯編,更是一份珍貴的曆史文獻,它讓我們得以窺見中國文學發展史上那個重要的“建安”時期,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風貌和藝術成就。每一次翻閱,都仿佛能與這些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人生悲歡,體會他們留下的韆古絕唱。

評分

《建安七子集》的齣現,對於我這個文學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次精神的盛宴。從目錄上看,這本“典藏本”包含瞭“建安七子”的主要作品,這本身就極具收藏價值。打開書,第一感覺就是裝幀的精美,硬殼封麵,燙金的書名,古樸的內頁排版,無一不透露著“典藏”二字的分量。閱讀體驗更是無與倫比。書中收錄的徐乾、劉楨、應瑒等人的作品,雖然相較於曹操、曹植的作品可能知名度稍遜一籌,但其文學價值同樣不可忽視。他們的詩,或詠物,或抒情,或議論,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文學風貌。例如,徐乾《玄猿賦》中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摹,劉楨《贈五官中郎將》中的友情描繪,都讓我看到瞭建安文人除瞭政治軍事之外,對生活細微之處的觀察與感悟。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集結瞭這些珍貴的文獻,更在於它讓我們能夠穿越時空的阻隔,與這些古人進行思想上的交流。讀他們的文字,仿佛能感受到他們當年在亂世中對人生、對社會、對文學的思考,這對於理解中國文學的早期發展脈絡,以及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氣質,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評分

一本好的書,不僅僅是內容的集閤,更是一種精神的傳承。這本《建安七子集·典藏本》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初拿到書,就被其厚重感所吸引,精美的裝幀和古色古香的紙張,無不散發著一種儀式感,讓人在翻閱時就心生敬意。內容方麵,我對建安文學一直有濃厚的興趣,而“建安七子”作為承上啓下的重要群體,他們的作品尤為珍貴。書中收錄的詩歌,無論是曹操的雄渾,曹植的纔情,還是王粲的悲涼,都讓我沉醉其中。但除瞭這些耳熟能詳的作品,書中對其他幾位“七子”——徐乾、陳琳、劉楨、應瑒的作品也進行瞭收錄和整理,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元化的建安詩風。比如,讀到陳琳的《飲馬長城窟行》,能感受到一股沉鬱頓挫的力量;讀到應瑒的《詩》,則能體會到其細膩婉約的一麵。這種多樣性,展現瞭建安時期文學創作的豐富性和可能性。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打開瞭通往那個輝煌文學時代的大門,讓我得以深入探索,感受不同文人心中的獨特韻味。

評分

翻開這本《建安七子集》,我仿佛瞬間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文采璀璨的時代。最先吸引我的,是那份古樸典雅的裝幀,紙張的質感溫潤,觸感細膩,古色古香的排版更添一份曆史的厚重感。細細品讀,字裏行間流淌著建安風骨的豪邁與悲壯。曹操的《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慨嘆,至今仍能觸動心弦;曹植的《洛神賦》“翩若驚鴻,婉若遊龍”的描繪,將洛水之神的美麗與哀愁刻畫得淋灕盡緻,仿佛能看到她臨水而立,顧盼生姿的絕代風華。王粲的《七哀詩》“齣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的蒼涼,更是讓人切身感受到那個時代戰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慘狀。這些文字,不僅僅是詩歌,更是曆史的見證,是時代的縮影,是士人內心深處情感的呐喊。讀他們的詩,不僅是欣賞文學之美,更是在與曆史對話,感受那個時代文人的精神世界,理解他們的人生境遇和情感寄托。書中對“建安七子”的生平介紹也十分詳盡,讓我們得以更深入地瞭解這些傑齣文學傢的成長環境和創作背景,他們的命運起伏,他們的纔情智慧,都如同躍然紙上,鮮活而生動。

評分

購買瞭很多書,京東一如繼往好。

評分

好書,好作雲集。

評分

書好,服務好,值得依賴

評分

京東商品質量值得信賴,就是包裝欠缺瞭點,希望下次包裝嚴實點!

評分

挺好,裝禎設計挺好,用紙也不錯。

評分

非常好!京東買書的感覺超贊!繼續買!

評分

很滿意很滿意很滿意感謝京東

評分

本書匯纂“建安七子”之詩文賦作,並附有“七子”中王粲的、徐幹和劉楨的多本重要著述。值得一讀,對曹魏政權時期的文人文學有個基本瞭解!

評分

中華書局的這套古典文學基本叢書的典藏本是每次活動都買的,隻是很多搶不到,有大部分還沒有齣典藏本, 希望中華書局加油。最好的書都來自中華書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