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收到這套《元好問詩編年校注》瞭!這本書寄過來的時候沉甸甸的,打開一看,四冊的裝幀就足夠讓人心生敬意。我一直對金元時期的文學特彆是詩歌很感興趣,元好問作為那個時代的集大成者,他的詩歌不僅承載著傢國情懷,更反映瞭那個動蕩時代士人的精神麵貌。雖然這本書我還沒來得及細讀,但光是翻閱,就能感受到編者付齣的心血。厚實的紙張,清晰的字體,注釋也相當詳盡,看得齣是經過認真考證的。我尤其期待的是“編年”這一部分,能夠按照時間順序來梳理元好問的創作曆程,這對於理解他詩歌風格的演變、心境的起伏以及創作背景的變遷,無疑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同於市麵上一些簡單的詩集,這套書明顯是麵嚮研究者或者對元好問有深入瞭解需求的讀者的。我平時閱讀古籍,最怕的就是注釋不清,甚至誤導,看到這套書的嚴謹編排,心裏就踏實瞭不少。希望讀完之後,能對元好問的詩歌有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不得不說,《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套裝全4冊)是一部令人颳目相望的學術巨著。我之前收藏過幾本元好問的詩集,但總感覺不夠係統,注釋也參差不齊。這次購入這套書,完全是抱著一種“淘到寶”的心情。首先,它的體量就足夠讓人震撼,四冊的篇幅,說明瞭內容之豐富,考證之嚴謹。我隨意翻開其中一冊,映入眼簾的是詳細的序言和凡例,這通常是學術著作的標誌。裏麵的校注部分,對每一首詩都進行瞭細緻的解讀,不僅解釋瞭字詞的含義,還常常引用大量的史料來佐證,力求還原詩歌最真實的麵貌。更讓我驚喜的是,“編年”的體例,這簡直是為深入研究元好問的創作生涯量身定做的。通過時間順序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詩歌風格的變化,從早年的豪放不羈,到晚年的沉鬱頓挫,無不體現齣時代的烙印和個人命運的起伏。這本書的齣版,無疑將極大地方便海內外學者對元好問詩歌的研究,也為普通讀者提供瞭一個深入瞭解這位偉大詩人的絕佳途徑。
評分收到《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套裝全4冊)後,我迫不及待地開始翻閱。作為一名對宋金文學史略有研究的業餘愛好者,元好問的名字我早已如雷貫耳,他的“問世間情為何物”更是傳頌韆古。但深入接觸他的作品,尤其是在缺少權威注釋和梳理的情況下,總覺得隔靴搔癢。這套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心中的這一空白。開篇的“校注”二字就足以說明其學術價值,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詩歌,更是經過細緻的校對和注解,糾正可能的訛誤,解讀晦澀的詞句。我尤其留意瞭其中關於詩歌創作背景的介紹,這對於理解詩歌的深層含義至關重要。比如,一首悼亡詩,如果知道創作時的具體情境,其悲愴之情定然更加動人。這套書的體例設計,似乎也考慮到瞭讀者的閱讀習慣,將詩歌和注解有機地結閤在一起,方便隨時查閱。我已經開始計劃,將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跟隨這套書,一點一點地品味元好問的詩歌世界,感受他作為一位飽經滄桑的文人的傢國之思、人生感悟。
評分收到《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套裝全4冊)後,我立刻投入瞭初步的閱讀。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詩人,不能僅僅停留在欣賞他的作品錶麵,更需要瞭解他所處的時代、他的人生經曆以及他創作時的心境。《元好問詩編年校注》恰恰滿足瞭我這方麵的需求。首先,它的“編年”體例就極具價值,將元好問一生各個時期的詩歌按照時間順序一一呈現,這使得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詩歌創作的脈絡和演變,理解他思想情感的轉變。其次,“校注”二字也錶明瞭其嚴謹的學術態度。書中對每一首詩都進行瞭細緻的考證和注釋,對於一些生僻的字詞、典故,都給予瞭清晰的解釋,這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輕鬆地理解詩歌的內涵。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一些詩歌創作背景的闡述,往往能將詩歌與曆史事件、個人經曆緊密聯係起來,使得詩歌不再是孤立的文字,而是有瞭鮮活的生命。這套書不僅是一部詩歌集,更是一部研究元好問及其時代的重要文獻,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這套《元好問詩編年校注》(套裝全4冊)簡直是為我量身打造的。作為一個對古代詩詞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真正理解詩歌背後含義的書。很多詩集,雖然收錄瞭作品,但缺乏深入的解讀,讀起來總是雲裏霧裏。而這套書,從書名上的“編年校注”就能看齣其學術性和嚴謹性。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發現注釋非常詳盡,對於我這樣非專業人士來說,幾乎不會遇到理解上的障礙。而且,將詩歌按照時間順序排列,這讓我能更好地理解元好問心境的變化,以及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例如,在國傢變故前後,他的詩歌風格和內容必然會有所不同,通過編年體,這些變化就會一目瞭然。我非常喜歡書中對於一些典故和用詞的解釋,它們如同打開瞭一扇扇窗戶,讓我能窺見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和文人雅趣。這套書不僅是詩歌的匯編,更是一部關於元好問人生軌跡和精神世界的生動寫照。
評分(一)二仙廟:在今山西省陵川縣城南五裏處。廟後殿廊簷內有金陵川狀元趙安時所撰《重修真澤二仙廟碑》,言二仙女為唐貞元時人,受後母虐待,仰天號訴,感動上蒼,乘龍仙去。閻鳳梧等《全遼金文》收此文。
評分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瞭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錶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
評分是否可以說:爭你自己的自由,就是爭一切人的自由?
評分很好!
評分《元好問詩編年校注(第3冊)》
評分梁園春五首
評分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係齣北魏鮮卑族拓跋氏,唐詩人元結後裔。高祖元誼,北宋宣和年間官忻州神武軍使,定居秀容。元好問齣生七月,過繼叔父元格。格曆任掖縣、陵川令,衛紹王大安二年(1210)卒於隴城 。好問七歲能詩 ,有神童之目。十四歲從學郝天挺,六載而業成。興定五年(1221)進士,不就選。正大元年(1224 ),中博學宏詞科,授儒林郎,充國史院編修 ,曆鎮平、南陽、內鄉縣令。八年(1231)鞦,受詔入都,除尚書省掾、左司都事,轉員外郎。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采摭金源君臣遺言往行,至百餘萬言,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捲 ,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元憲宗七年卒於獲鹿(今屬河北)寓捨,年六十八。《金史》捲一二六附傳元德明。繆鉞謂:“金自大定 、明昌以還,文風蔚起,遂於末造篤生遺山,卓為一代宗匠。其詩嗣響子美,方軌放翁,古文渾雅,樂府疏快,國亡以文獻自任。所著《壬辰雜編》雖失傳 ,而元人纂修《金史》,多本其書,故獨稱雅正。詩文史學,萃於一身,非第元明之後無與頡頏,兩漢以來 ,固不數數覯也 。” 著有《遺山文集》四十捲,《遺山樂府》五捲,《續夷堅誌》四捲。《全金元詞》收錄其詞三百八十馀首,最為完備。元 元好問塑像好問工詩文,在金元之際頗負重望。其詩奇崛而絕雕琢,巧縟而不綺麗,形成河汾詩派。年緻力收集金君臣遺言往事,多為後人纂修金史所本。著有《杜詩學》《東坡詩雅》《錦畿》《詩文自警》《壬辰雜編》《遺山先生文集》四十捲、《續夷堅誌》四捲、《遺山先生新樂府》五捲等,傳世有《遺山先生文集》,編有《中州集》,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他是我國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傢和曆史學傢,文壇盟主,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主要代錶,又是金元之際在文學上承前啓後的橋梁,被尊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詩、文、詞、麯,各體皆工。詩作成就最高,“喪亂詩”尤為有名;其詞為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傢媲美;其散麯雖傳世不多,但當時影響很大,有倡導之功。著有《元遺山先生全集》,詞集為《遺山樂府》。輯有《中州集》,保存瞭大量金代文學作品。著有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一些詩篇生動反映瞭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追蹤老杜,堪稱一代“詩史”。其寫景詩,錶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詩體裁多樣,七言是其所長。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大傢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蘇、辛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今存散麯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誌》為其筆記小說集,為金代現存的優秀短篇小說。
評分因為要研究金代社會,所以買瞭這本書。至於內容還未詳讀。但研究金代社會、文學,應該有參考價值吧。而且京東減價50%,還是比較值的,所以就買瞭。
評分期歲之間一再來(二)青山無恙畫屏開(三)齣門依舊黃塵道(四),啼殺金衣喚不迴(五)。(校)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