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感应篇》出于道藏,为公认的道家经典,对中国社会,特别是读书人影响极大,古本即被题名为“元宰必读书”。蔡礼旭老师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的根本思想,依循古德教诲,于2010年对《感应篇》作了扎实详明的解读,教我们从诚意正心开始,以修身为本,扎好德行的根。教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与圣贤教诲相应,随顺我们本有的性德,而不是随顺自己的习气,积福积慧,真实地自立立人、自达达人,实现美好人生。
演讲至四十九讲而止,刚好合于《易》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妙用无方,至为圆满。为便于大众阅读,在保持蔡礼旭老师演讲原意的前提下,编者删除了少量过于专深的内容。因主题和中心思想一致,本书还完整收录了蔡礼旭老师于同年讲述的另一部道家经典、唐朝道家祖师吕洞宾所著的《孚佑帝君心经》,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蔡礼旭老师,1973年出生于台湾,现任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首席教育顾问、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海南省监狱劳教系统特聘德育讲师、云南省道德大讲堂顾问、英国威尔士大学汉学院首席讲师。蔡老师原毕业于信息专业,听闻师长教诲后,深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实为当世亟需,乃以师志为己志,终身力行并弘扬中华传统文化。2003年年底起,与爱心人士共同创建“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并担任主讲教师。2006至2008年,担任安徽庐江汤池镇“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训导长、常务副主任。主办“幸福人生讲座”三十多期,获得热烈反响。
2009年,担任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主讲教师。2010年年底,带领中心同仁研习、弘扬初唐名臣魏征、虞世南等编辑之《群书治要》,并选编《群书治要360》系列读本,以便诸多政治、企业界人士及普通大众,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并实际运用。已出版《弟子规四十讲》《幸福人生十八讲》《朱子治家格言讲记》《蔡礼旭家庭教育演讲录》等,均备受读者欢迎。
精彩书评
儒道的思想,都是根据《易经》的“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与“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的传统而来,形成中国民间上下,国民道德观念的思想背景……我们中国道家的《太上感应篇》,等于是国民道德须知,也是中国古代阐述人伦道德的一本书,成为中华民族人人须知的手册,至少百年来是如此。其中有一句重要的话,“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与福是没有主宰的,也不是神祇。不是说吃了供养的猪头他就保佑你,没有供养的话,鬼就找你,那是空话。“祸福无门”,鬼神也做不了你的主,上帝菩萨都做不了你的主,只有人自己的心念,所谓“惟人自召”,是你自己召的。所以我们人生一切的遭遇,严格地反省下来,痛苦、幸福、烦恼等等,都是自己召来的。天道就是这样一个东西。
——南怀瑾先生
印光大师教我们要以《感应篇》扎根。头一个根《感应篇》,因果教育,你真正了解因果的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不但不敢作恶,连恶的念头都不敢动。为什么?动一个不善的念头,三种周遍都有了。不敢动念头,还敢去干吗?比伦理道德、比什么样的教育都管用。
——净空法师
《感应篇》讲转恶为善,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讲得非常详细,是断恶修善非常完整的一本经典。转恶为善,我们就能转祸为福。我们学习《感应篇》,会把《感应篇汇编》的故事跟道理都融进来。《汇编》包含儒释道重要的教诲,所以我们学《感应篇》,等于是把儒释道的精髓学了一遍。
——蔡礼旭老师
目录
第一讲 扎好儒释道的三个根
第二讲 随顺圣贤教诲,不随顺自己的想法、习气
第三讲 做个好样子,让世人对圣贤的教诲生起信心
第四讲 相信圣贤教诲的老实人得最大的福气
第五讲 释题:随顺性德,感来更美好的人生
第六讲 善恶的种子,哪一个的缘最强,哪一个先开花结果
第七讲 福气是自己修来的,一切境缘不怨天、不尤人
第八讲 一言一行都谨慎,一字一句都入心
第九讲 从心性上体悟反思,改过迁善
第十讲 不挑境界,拓宽心量
第十一讲 善恶的标准:随顺性德是善,违背性德是恶
第十二讲 因果真实不虚,行善要趁早
第十三讲 境缘无好丑,人生没有一件事是坏事
第十四讲 举头三尺有神明,提起一颗敬畏的心
第十五讲 修福修慧最重要的是守好这颗心
第十六讲 一段时间专门对治一个习气,逐个突破
第十七讲 生命在呼吸之间,死了就不得了了
第十八讲 真正的英雄是能对治习气,不做习气的奴隶
第十九讲 人人需要的补课教育:《弟子规》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十讲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的启示:如何改变命运
第二十一讲 心是孝悌忠信,身是礼义廉耻,行是仁爱和平
第二十二讲 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
第二十三讲 积德,最重要的是增长自己的善心
第二十四讲 《了凡四训》读三百遍,很多问题就搞清楚了
第二十五讲 为善且要知善:辨别真善的八个角度
第二十六讲 随缘济众,都是为了利益对方
第二十七讲 年轻就懂得是非善恶,人生格局会不同
第二十八讲 有了德行,缘分自有安排
第二十九讲 慈心于物:爱惜生命,爱惜慧命
第三十讲 忠孝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修学的根本
第三十一讲 忠孝,就是尽心尽力完成自己的本分
第三十二讲 作为臣子,如何在团体中扮演好角色
第三十三讲 孝顺、忠顺,顺的是性德,不是习气
第三十四讲 用理智而不是情感来面对因缘的变化,不忘初心
第三十五讲 时时念着父母,也时时念着为人父母的责任
第三十六讲 孝是天性,教育就是回归天性
第三十七讲 行孝能逢凶化吉,不孝则天降灾殃
第三十八讲 兄弟友爱,最欣慰的是父母,给儿孙做好样子
第三十九讲 正己才能化人,先后不可颠倒
第四十讲 这一生要有所成就,先改脾气
第四十一讲 重要的是提升自己,不要急着去做好事
第四十二讲 随分随力帮助有需要的人,道义存心
第四十三讲 恭敬老人得厚福
第四十四讲 用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教育、照顾、体恤孩子
第四十五讲 让心柔软,培自己的福田
第四十六讲 放生自己,这一生做一个清凉自在的人
第四十七讲 以广大的心来力行忠孝仁义,量大福大
第四十八讲 欣赏他人的好,一言一行带动天下的和气
第四十九讲 好好护念自己心地的善根,当个明白人
精彩书摘
第一讲扎好儒释道的三个根
尊敬的诸位长辈、诸位同仁,大家早上好!
我们今天一起学习《太上感应篇》(以下简称《感应篇》)。要成就这一生的道德学问,一定要扎好德行的根。而扎根,要学习《弟子规》《了凡四训》《感应篇》,还有《十善业》。我们从自己做起,从我们的单位做起,来扎好德行的根。
我们一定要立志,做儒释道三家圣贤的好学生,也做师长的好学生。师长说扎根,我们就老老实实扎好根。扎根,顾名思义,根扎下去了,就立住不动摇,也就是能够在处事待人接物当中,依照这几部经典,任何情况都不违背三个根的标准。当然,要达到这样的标准,有一个努力的过程。
我们现在知道扎根重要了,所以我们受持这几部经典。受持之后要读诵,因为读诵熟悉之后,遇到境界的时候,能够起观照。假如读的遍数不够,可能遇到事情的时候,还是随顺习气比较多,那就立不住根基了,所以读诵是必要的。当我们明白了读诵的重要性,读的时候,才不会心不甘情不愿。人往往明理之后,就会做得欢喜,“这是真正对我有益处,这是修学不可少的过程。”
孔夫子在《论语》一开始就说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应该是非常喜悦的事情。假如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都感觉不到喜悦,那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其实我们不明理。所以“理得心安”,知道这么做有意义,就越做越高兴。知道读诵不可少,每天老老实实读诵。老实人得利益,因为读着读着,自自然然起观照。遇到境界了,突然那一句经典就出来了,当下没有随顺烦恼,依教奉行,觉得身心轻安,很欢喜,“哎,我突破自己了”,就可以体会到读诵的利益。而欢喜,一定是从解行相应而来。
《弟子规》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就是有“解”,了解经文道理,但是没有去力行,“长浮华,成何人”,这是傲慢习气上来了。孟子讲,“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有解而没行,学习就落入误区,懂了这些道理,自己没做,看别人的过失。而当一个人被傲慢给障碍住了,有没有“不亦说乎”啊?铁定每天很不舒服,看这个人也不顺眼,看那个人也不喜欢。
解行相应,绝对有欢喜。所以看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深入,有没有提升,看什么呢?每一天笑的次数有没有增加。为什么?“烦恼轻,智慧长”,就高兴了。看什么东西都有体悟,都有启发,都有收获,每天很充实,哪有不欢喜的道理?“但力行,不学文”,都只是去做,道理没搞清楚,可能就会做错,“任己见,昧理真”。所以了解之后,要去行,而且要去突破,扎根,最重要的是改习气。
我们冷静感受一下,我们最不高兴、最生气的是什么事情?其中有一件,就是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犯同样的错,跟自己气得不行,还睡不着觉。突破自己的习气才能扎好根基,所以扎根绝对不是“好,我排好时间,《感应篇》几个月,《弟子规》几个月,《十善业》几个月。师长说三年扎好根,把时间都安排好了,每一部经听几十遍”。当然,这样的规划确实是需要的。因为我们假如熏习得不够,一来,道理不透彻;再来,观照力起不来,观照不够,就谈不上力行。所以遍数要够,所谓长时熏修。
古圣先贤讲,“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我们是从小就没有根基,现在年龄又大了,这个时候再不借熏习之力,想要伏住烦恼,谈何容易!而且,“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熏习的时间不足,打烦恼的时间就多,打得越多,就退得越多。我们要警觉啊,“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不好好扎好根基,什么时候才能成就自己的道德,才能成就这一生的道业?那就遥遥无期了。所以一定要下大决心才行。
为什么要下大决心?因为我们面对的是无始劫的习气,不下大功夫,很难克服。什么是大决心呢?死都不怕,就怕守不住正念。要有这种气概,宁肯碎骨粉身,都不愿意忘失正念。人有决心了,所谓“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好,熏习很重要,可是假如我们熏着熏着又产生执着了,“啊,听经叫学习”,边听边执着,工作的时候都想听经,没有全心全意专注工作,那就不妥当了。熏习是解,解要力行,才是相应。解行相应,心境就不断提升,遇到境界就不容易动摇。所以我们要理解,扎根是解行并进。
而行在哪里呢?一定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之中,这才是活的学问。学一句,做一句;学一句,改一句。比方前一段时间,大家一起学习《了凡四训》,是不是学完了呢?当然不是。我们听了一遍《了凡四训》的讲解,那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有没有拿《了凡四训》哪一句教诲来指导自己,改了自己哪一个习气?假如没有、很少,那《了凡四训》学完了没有?没有解行相应,《了凡四训》这个根基就不算扎下去。《了凡四训》四个部分: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比方改过之法里面讲到的,“一日不知非,则一日安于自是;一日无过可改,则一日无步可进”,这一句怎么落实在生活、工作中呢?每天要静下来,我今天有什么事情不妥当,什么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对,赶紧写下来,写下来印象深,提醒自己后不再造。印象很重要啊,自我提醒、自我鞭策,非常关键。为什么?别人提醒有限,自己有这个态度了,二十四小时都能提醒自己。假如功夫到家了,连睡觉做梦都能提醒自己。大家学《了凡四训》有没有学到在梦中念《了凡四训》啊?那就不简单了,非常专注地在学习。
“我昨天有哪些念头跟言行不对?我今天有没有保持一个高度警觉性?”真的有这样的态度,每天都能发现过失,去对治、去改过。
比方我今天已经犯了好几个错了。第一个,太紧张,连录音的设备都忘了拿上来。紧张的根源在哪里?“如斩毒树,直断其根”,所有烦恼的根源,我们得找到啊。有时候,“啊,我怎么会有这个习气呢?”思考老半天,就过去了,没思考透彻。根源要找到。
紧张,根源就是得失心作祟,没有平常心。得失心还好听一点,难听一点叫虚荣心,名闻利养的心。刻意要讲好,反而讲不好。要讲好,最重要是真诚,“一念不生是为诚”。还有一大堆念头、烦恼,就不是真诚。
所以很惭愧,都多少年过去了,得失心还这么重。我想应该再去参加大学联考,看还会不会睡不着,还要不要吃安眠药。这是主动勘验,在境界当中观察自己有没有去掉习气。
改习才能改命运啊!《了凡四训》后面举的几个人物,冯开之,“大变其幼年之习”,小时候那些习性都改掉了,了凡先生说他今年一定考上。所以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进一步能“为人演说”,感化他人,都是建立在改自己习气的基础上。
刚刚我们提到观照,《了凡四训》学过一遍了,一遍够不够?很明显,不够哦,我们还是记不住。这叫“学贵自知”。学习不像交作业,小的时候,老师派三十行作业,刚好邻居有同班同学,坐在那里比赛谁快,真的是龙飞凤舞。用这样赶的心去学习,不可能有好效果。所以学每一句都要落到心上,去观照、去力行。
《了凡四训》里面,我记忆很深,行善的十条当中,“爱敬存心”,时时提起爱心、恭敬的心。像今天吃早饭,我就没有爱敬存心,还没供养,我就吃了。这是贪心作祟。所以一个人,功夫用在哪里?每一个境界,每一个当下,吃饭也可以练功夫的。一个孝子,他看到任何食物,很自然的,先想到谁啊?父母。人家是性德流露啊。我自己看到吃的,如入无人之境,谁也没想到。
《无量寿经》开始的时候就讲到,“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目标明确了,不要把它想得太难,“其国不逆违”,“无极之胜道,易往而无人”,不是很难去,可是为什么很少人去?想得太难,不相信,“真的这样就可以吗?”搞清楚了,就有真信切愿了。怎么办?善的标准把它做好,扎好三个根就符合标准了。又不希求贪恋世间的福报,就可以成就了,不是很复杂的事情啊。
“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不难背,普贤十愿一定要背下来。还没背下来,今天只有五十九分,不合格,代表我们求学问不够主动。人不主动,就容易往后退。学问成就不可能靠别人,得靠自己下功夫。都没背下来,怎么观照?好,明天就考,我们明天早课《感应篇》读完,一起读普贤十愿。我现在给人家派作业,其实我也不轻松,派完以后,我都得陪着背出来。这也是鞭策我自己。我现在教古文是诚惶诚恐,每一次叫他们背一篇,我就跟着背一篇。我挺喜欢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因为我容易懈怠,借这个因缘,让我不可以偷懒,所以我很感激因缘对我的提携。
普贤十愿里面讲“广修供养”,这一分供养、礼敬的心,有没有时时提起来?那吃饭就是修普贤行,很充实,每天都没有混日子。我们今天吃饭的时候,把碗拿起来,碗是谁洗的?我们自己洗的吧?我们洗碗的时候,有没有爱敬存心?“我把它洗得很干净,明天就有一个幸运的人拿到了。”我今天很草率,洗一洗,上面还有一点泡沫,“算了算了,没关系,谁吃到关我什么事!”那就没有爱敬存心,没有礼敬诸佛,也没有广修供养。
真的,道在哪?一切时、一切处,都能爱敬他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每一件事情都高兴。今天在工作当中尽心尽力了,就在广修供养。我们把事做好,让更多的人接触传统文化,得到利益,工作就是体道行道。
不只是对人爱敬,对一切事物都爱敬。“情与无情,同圆种智”。诸佛不是指人而已,一切的众生,都包含在其中,众缘和合而生,都是众生,所以是一切皆恭敬。师长都讲得很清楚,桌子也要礼敬。当然你礼敬桌子,不是给它鞠三个躬。你很爱惜它,把它擦干净,礼敬,长养自己的恭敬心。今天吃完了,我们把椅子放正,这就是落实普贤十愿。尤其最后一个走的,一定把八张椅子摆得整整齐齐,礼敬落实了。今天最后一个走的,完全没有注意到这一点,那代表我们的“敬”没有保持。更重要的是,我们浮躁了。心浮气躁,眼前这些事物观照不到,好像觉得一天很快就过去了,也不知道忙什么。心没静下来!静下来就能礼敬,就能知道什么时候落实,处处都是依教奉行。所以爱敬存心,当下就可以用上。
好,今天跟大家交流到扎根,除了把道理搞清楚之外,更重要的,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当中。去行了,解行相应,遇到任何境界,都能依教奉行不动摇,根就扎下去了,就可以圆满。
好,今天先跟大家谈到这里,谢谢大家!
……
感应篇四十九讲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