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主要介绍中医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包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血津液、经络学说、体质学说、病因病机学说、防治原则等内容。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给供相关学者参考学习。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诊断学基础(新2版 供中医类专业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基础医学过渡到临床医学的“桥梁”。为适应新世纪高等中医药教学的需要,教育部委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一规划、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材建设研究会具体负责,组织部分中医院校的有关专家编写了新世纪第1版《诊断学基础》。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诊断学基础(新2版 供中医类专业用)》编写是围绕着培养从事中医临床各科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来进行的。编写过程中,编委会除按照教材建设研究会的统一要求外,还采纲了许多师生的建议,认真制定编写大纲、教学大纳。在上版《诊断学基础》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和修改,力求体现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简明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是中医药学各类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方剂学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选择恰当的药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适的剂量、剂型、用法。本书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丛书之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供中医类专业用)(第2版)》包括总论、各论、附篇、附录等部分。总论系统地介绍了中药学基本理论,包括中药、中药学的概念,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其中重点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中药学发展的特点及主要本草学代表著作的学术价值;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介绍产地与疗效的关系,道地药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如何发展道地药材,并介绍适时采集与药效的关系及与采集相关的一般知识;中药炮制介绍炮制的概念、目的与方法;药性理论是总论的核心,主要阐明中药药性是论的概念、中药治病的机理,重点介绍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内页插图
          目录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中医基础理论(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绪论
一、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四、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一、注重宏观观察
二、注重整体研究
三、擅长哲学思维
四、强调功能联系
附:研究进展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
三、血的运行
四、血的功能
第四节 津 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代谢
三、津液的功能
第五节 神
一、神的基本概念
二、神的生成
三、神的作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三章 藏 象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
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第二节 五 脏
——、心
附:心包络
二、肺
三、脾
四、肝
五、肾
附:命门
第三节 六 腑
一、胆
二、胃
三、小肠
四、大肠
五、膀胱
六、三焦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二、女子胞
附:精室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二、腑与腑之间的关系
三、脏与腑之间的关系
四、五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附:研究进展
第四章 经 络
第一节 经络学说概述
一、经络的基本概念
二、经络学说的形成
三、经络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 十二经脉
一、十二经脉的名称
二、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三、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五、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六、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
第三节 奇经八脉
一、奇经八脉的主要生理机能
二、奇经八脉的循行部位和基本机能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一、经别
二、别络
三、经筋
四、皮部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机能和应用
一、经络的生理机能
二、经络学说的应用
附:研究进展
第五章 体 质
第一节 体质学说概述
一、体质的概念
二、体质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体质的生理学基础
一、体质与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二、影响体质的因素
第三节 体质的分类
一、体质的分类方法
二、常用体质分类及其特征
第四节 体质学说的应用
一、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二、阐释发病原理
三、解释病理变化
四、指导辨证
五、指导治疗
六、指导养生
附:研究进展
第六章 病 因
第一节 六 淫
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
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第二节 疠 气
一、疠气的基本概念
二、疠气的致病特点
三、影响疠气产生的因素
第三节 七情内伤
一、七情的基本概念
二、七情与内脏精气的关系
三、七情内伤的致病特点
第四节 饮食失宜
一、饮食不节
二、饮食不洁
三、饮食偏嗜
第五节 劳逸失度
一、过劳
二、过逸
第六节 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七节 其他病因
一、外伤
二、诸虫
三、药邪
四、医过
五、先天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七章 发 病
第一节 发病原理
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发病类型
一、感邪即发
二、徐发
三、伏而后发
四、继发
五、合病与并病
六、复发
附:研究进展
第八章 病 机
第一节 基本病机
一、邪正盛衰
二、阴阳失调
三、精气血的失常
四、津液代谢失常
五、内生“五邪”
第二节 疾病传变
一、疾病传变的形式
二、影响疾病传变的因素
附:研究进展
第九章 防治原则
第一节 预 防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 则
一、正治与反治
二、治标与治本
三、扶正与祛邪
四、调整阴阳
五、调理精气血津液
六、三因制宜
附:研究进展
附1 关键名词术语(key words)
附2 主要参考书目
附3 主要参考古籍书目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方剂学(新二版)》
绪言
上篇总论
章方剂学发展简史
第二章方剂与治法
第三章方剂的分类
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五章剂型
第六章方剂的服法
下篇各论
章解表剂
第二章泻下剂
第三章和解剂
第四章清热剂
第五章祛暑剂
第六章温里剂
第七章补益剂
第八章固涩剂
第九章安神剂
第十章开窍剂
第十一章理气剂
第十二章理血剂
第十三章治风剂
第十四章治燥剂
第十五章祛湿剂
第十六章祛痰剂
第十七章消食剂
第十八章驱虫剂
第十九章涌吐剂
……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诊断学基础(新2版 供中医类专业用)》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      
精彩书摘
     一、修治
  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制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1.纯净药材借助一定的工具,用手工或机械的方法,如挑、筛、簸、刷、刮、挖、撞等方法,去掉泥土杂质、非药用部分及药效作用不一致的部分,使药物清洁纯净,这是原药材加工的第一道工序。如拣去辛夷花的枝、叶,筛选王不留行及车前子,簸去薏苡仁的杂质,刷除枇杷叶、石韦叶背面的绒毛,刮去厚朴、肉桂的粗皮,挖掉海蛤壳、石决明的肉留壳,撞去白蒺藜的硬刺。再有如西洋参、天麻、冬虫夏草等按药材质量不同,经过挑选区分药材的等级。
  2.粉碎药材以捣、碾、研、磨、镑、锉等方法,使药材粉碎达到一定粉碎度,以符合制剂和其他炮制的要求,以便于有效成分的提取和利用。如贝母、砂仁、郁李仁等用铜药缸捣碎便于煎煮;琥珀研末便于吞服;犀角、羚羊角等用镑刀镑成薄片或碎屑,或以锉刀锉成粉末,便于制剂或服用。现多用药碾子、粉碎机直接研磨成粉末,如人参粉、贝母粉、三七粉、黄连粉等,以供散剂、制剂或其他炮制使用。
  3.切制药材用刀具采用切、铡的方法将药切成片、段、丝、块等一定的规格,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溶出,并便于进行其他炮制,也利于干燥、贮藏和调剂时称量。根据药材性质或制剂及临床需要的不同,还有不同的切制规格要求。如槟榔宜切薄片,白术宜切厚片,甘草宜切圆片,肉桂宜切圆盘片,黄芪宜切斜片,麻黄、紫苏、白茅根宜切段,茯苓、葛根宜切块等。
  二、水制
  用水或其他辅料处理药材的方法称为水制法。其目的主要是清洁药物、除去杂质、软化药物、便于切制、降低毒性及调整药性等。常见的方法有:漂洗、闷、润、浸泡、喷洒、水飞等。
  1.漂洗其方法是将药物置于宽水或长流水中,反复地换水,以除去杂质、盐味及腥味。如将芦根、白茅根洗去泥土杂质,海藻、昆布漂去盐分,紫河车漂去腥味等。
  2.浸泡将质地松软或经水泡易损失有效成分的药物,置于水中浸湿立即取出,称为“浸”,又称“沾水”;而将药物置于清水或辅料药液中,使水分渗入,药材软化,便于切制,或用以除去药物的毒质及非药用部分,称为“泡”。如用白矾水浸泡半夏、天南星。用胆巴水浸泡附子等。操作时要根据浸泡的目的、季节、气温的不同,掌握浸泡时间及搅拌和换水次数,以免药材腐烂变质影响药效。
  3.闷润根据药材质地的软坚、加工时的气温、工具的不同,而采用淋润、洗润、泡润、浸润、晾润、盖润、伏润、露润、复润、双润等多种方法,使清水或其他液体辅料馀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至内外的湿度均匀,便于切制饮片。如淋润荆芥、泡润槟榔、酒洗润当归、姜汁浸润厚朴,伏润天麻,盖润大黄等。4.喷洒对一些不宜用水浸泡,但又需潮湿者,可采用喷洒湿润的方法。而在炒制药物时,按不同要求,可喷洒清水、酒、醋、蜜水、姜汁等辅料药液。
  5.水飞是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倾出的混悬液沉淀后,将水除净,干燥后即成极细粉末。此法所制粉末既细,又减少了研磨中粉末的飞扬损失。常用于矿物类、甲壳类药物的制粉,如水飞朱砂、炉甘石、滑石、蛤粉、雄黄等。
  ……      
前言/序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全国唯一的行业规划教材。由“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即: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宏观指导;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及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主办,具体制定编写原则、编写要求、主编遴选和组织编写等工作;全国26所高等中医药院校学科专家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协助编写管理工作和出版。目前新世纪第一版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和中药学三个专业46门教材,已相继出版3-4年,并在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其中34门教材遴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41门教材遴选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有32门教材连续遴选为“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04年本套教材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指定为执业中医师、执业中医助理医师和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指导用书;2006年国家中医、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和中医药行业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均依据“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予以修改。
  新世纪规划教材第一版出版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先后两次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对本套教材进行了全面、认真的评议。专家们的总体评价是:“本次规划教材,体现了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科定位准确,理论阐述系统,概念表述规范,结构设计合理,印刷装帧格调健康,风格鲜明,教材的科学性、继承性、先进性、启发性及教学适应性较之以往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也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深入教学第一线,分别召开以学校为单位的座谈会17次,以学科为单位的研讨会15次,并采用函评等形式,广泛征求、收集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有关领导、专家,尤其是一线任课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本套教材的进一步修订提高做了大量工作,这在中医药教育和教材建设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工作为本套教材的修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10月,新世纪规划教材第二版的修订工作全面启动。修订原则是:①有错必纠。凡第一版中遗留的错误,包括错别字、使用不当的标点符号、不规范的计量单位和不规范的名词术语、未被公认的学术观点等,要求必须纠正。②精益求精。凡表述欠准确的观点、表达欠畅的文字和与本科教育培养目的不相适应的内容,予以修改、精练、删除。③精编瘦身。针对课时有限,教材却越编越厚的反应,要求精简内容、精练文字、缩编瘦身。尤其是超课时较多的教材必须“忍痛割爱”。④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增加相应内容。⑤吸收更多院校的学科专家参加修订,使新二版教材更具代表性,学术覆盖面更广,能够全面反应全国高等中医药教学的水平。总之,希冀通过修订,使教材语言更加精炼、规范,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教学适应性更强,成为本学科的精品教材。
  根据以上原则,各门学科的主编和编委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认真负责的态度投入到紧张的修订工作中。他们挤出宝贵的时间,不辞辛劳,精益求精,确保了46门教材的修订按时按质完成,使整套教材内容得到进一步完善,质量有了新的提高。
  教材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此次修订只是这项宏伟工程的一部分,它同样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接受专家、师生的评判。为此,恳请各院校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和学生一如既往关心、关注新世纪第二版教材,及时提出宝贵意见,从中再发现问题与不足,以便进一步修改完善或第三版修订提高。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第二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经典老课本(京东套装共4册)  中医基础理论:  本书是学习和研究中医的基石,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内容涵盖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认识方法以及其独特的理论体系。     阴阳学说: 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阴阳的概念、属性、联系以及在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理解阴阳,是把握中医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思想的关键。    五行学说: 详细讲解了五行的概念、特性、相生相克关系,以及五行与人体脏腑、情志、五官、四时等方方面面的联系。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解和治疗疾病的重要理论框架。    脏腑学说: 详细论述了五脏(心、肝、脾、肺、肾)、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书中通过精炼的语言,描绘出人体脏腑相互协调、维持生命活动的复杂网络。    气血津液学说: 阐明了气、血、津液在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性,包括它们的生成、运行、功能以及病理下的变化。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经络学说: 介绍了经络系统的组成、功能、循行路线及其在疾病传变中的作用。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路,是人体内外联系的桥梁。    病因病机: 探讨了引起疾病的内、外、不内外因,以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机制,即病机。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中医养生与治未病: 强调了中医在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方面的独特理念和方法,如顺应四时、调摄情志、饮食有节等,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本书语言严谨,逻辑清晰,图文并茂,是中医初学者和进修者的必读之作。  中医诊断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通过学习本书,读者能够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思路和方法,为辨证论治奠定坚实基础。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阐述了中医诊断学以辨证论治为核心,强调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识别疾病的证候。    望诊: 详细介绍了望神、望色、望形态、望舌苔等内容。特别是对舌诊的讲解,包括舌质、舌苔的形态、颜色、厚薄、润燥等变化与疾病的关系,是本书的重点和难点。    闻诊: 主要包括闻声音和闻气味。对咳嗽、呼吸、呃逆等声音的细致描述,以及不同病变可能产生的特殊气味,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问诊: 提供了详细的问诊纲要,涵盖了患者的自觉症状、既往史、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对问诊中各个环节的要点进行了详尽的说明。    切诊: 重点讲解了脉诊和按诊。脉诊部分对中医诊脉的部位、指法、脉象的分类(如浮、沉、迟、数、虚、实等)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详细阐述。按诊则介绍了触按身体特定部位以了解病情的方法。    八纲辨证: 介绍了中医辨证的基本纲领——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这是将四诊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对疾病性质、部位、轻重、缓急进行全面分析的核心方法。    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在八纲辨证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介绍了不同辨证体系,如脏腑辨证,根据脏腑功能的异常进行辨证;六经辨证,以《伤寒论》六经为纲进行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主要用于温热病;三焦辨证,用于辨别病邪在人体哪个部位。    鉴别诊断: 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病证,本书也进行了细致的鉴别,帮助读者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本书是学习中医辨证论治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对于临床医生、中医学子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中药学:  本书是学习和应用中药的权威教材,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常用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用量、用法、禁忌以及炮制和配伍等。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 简要回顾了中药学的历史,为理解中药的博大精深打下基础。    中药的基本理论: 详细阐述了中药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归经(十二经络)等基本概念,以及药物的升降沉浮、毒性等。这些是理解药物药效和配伍的基础。    中药的功效与主治: 按功效分类,介绍了大量常用中药,如解表药、清热药、补益药、活血化瘀药、理气药、祛风湿药、开窍药、安神药、止血药、消食药、驱虫药、外用药等。每味药都详细说明了其主要功效和适用的病证。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 针对不同药物和不同病证,介绍了煎服法、丸散膏丹、外用等多种用法,并给出了参考用量。    中药的炮制: 介绍了中药炮制的意义、方法(如炒、煅、蒸、煮、煨、制等)和目的,以及常见的炮制种类。炮制能改变药物的药性、降低毒性、矫味矫臭,增强疗效。    中药的配伍: 讲解了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以及十八反、十九畏等配伍禁忌。合理的配伍是发挥药物协同作用、减轻毒副作用的关键。    常见病症的用药: 结合临床实践,列举了治疗某些常见病症的常用方剂和组方思路,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部分名贵中药的介绍: 对一些具有特殊功效或历史渊源的名贵中药进行了重点介绍。  本书内容翔实,条理清晰,是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科研及相关领域人员的必备参考书。  方剂学: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医方剂的组成、配伍、功效、主治、用法、禁忌以及化裁方法。学习本书,能够帮助读者掌握方剂的组方原理,灵活运用方剂治疗疾病。     方剂的组成与配伍原则: 详细阐述了方剂的君、臣、佐、使配伍理论,以及方剂的组成原则,如审证求因、立法选药、随证变通等。    方剂的治法与功用: 按治法分类,介绍了大量经典方剂,如解表剂、清热剂、补益剂、理气剂、理血剂、祛风湿剂、开窍剂、安神剂、消食剂、驱虫剂、治风剂、治寒剂、治痉剂、治杂剂等。每个方剂都详细说明了其组成、功效、主治、用法、禁忌以及方歌。    方剂的化裁: 讲解了在经典方剂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加减变化的方法,即化裁,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方剂的辨证论治: 强调了方剂的运用必须以辨证论治为前提,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方剂,并进行必要的加减。    经典方剂的解析: 对一些重要的经典方剂(如小柴胡汤、桂枝汤、麻黄汤、白虎汤、四君子汤、六味地黄丸等)进行了深入的解析,阐述了其组方思路、配伍原理和临床应用。    常用方剂的分类与应用: 针对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证,介绍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常用方剂。    方歌记忆法: 很多方剂都配有朗朗上口的方歌,方便读者记忆和理解。  本书是学习中医方剂学最权威、最经典的教材,对于理解和运用中医方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