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吴中朝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53780085
版次:1
商品编码:1216559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0
字数:10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与市面上的艾灸书不同,本书对读者特别关注的艾灸后出现灸疱、咽喉红肿等情况,进行了归类,当您遇到类似情况时,不必惊慌,根据本书,从容应对。
  本书立足于灸到病除,不仅详细介绍了疾病的日常症状、适合艾灸的情况、艾灸时间及疗程,还醒目地列举了各种艾灸方法,以便读者省时、省力、更有效地艾灸。
  本书内容全面,不仅包括保健灸、小病小痛的灸法,还囊括老年疾病、妇科病、男性病、儿科疾病及慢性病的灸治,并附录了亚健康的对症艾灸法,只此一本,“艾”护全家健康。

内容简介

  热性体质的人,畏热喜凉,适合艾灸吗?
  每天做艾灸,用手拿着艾条太累了,用什么器具更好呢?
  家里的小孩,冬天总爱感冒,艾灸可以防治吗?
  ……
  “寒实虚热,均可灸之……热者灸之,引郁热之气外发。”艾火施灸可以使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腠理宣通,从而达到“引郁热之气外发”的目的,所以体质偏热的人也是可以艾灸的。
  艾灸器具不仅能代替手持,还可以有效防止艾条灰掉落烫伤,根据本书选择一款适合您的才好。
  小孩冬天易得感冒,可以在三伏天进行隔姜灸,这正是应用了中医冬病夏治的理论。三伏灸还适用于哪些疾病,如何灸治,本书用表格的形式给以直观的解说。
  通过这本书,你不仅能明白艾灸的原理、学会选择艾灸器具和方法,在给自己和家人艾灸时,也能从容以对。书中对艾灸后出现的情况,作了归类,遇到类似情况,不必惊慌,翻查一下本书即可。对疾病的具体症状、艾灸时间及疗程,本书作了详细介绍,读者可根据自身状况,按疗程艾灸。
  本书将真人图与骨骼图对照,穴位定位更准确,即便穴位知识零基础的人,也可通过本书快速找准穴位,分清情况,掌握套路,给全家人做艾灸。

作者简介

  吴中朝,中央保健会诊专家,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艾灸分会会长,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医院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吴教授从事中医针灸临床、教学、科研近40年,其所主持“艾灸对老年人血液净化作用研究”曾获省级科技进步一等奖,其参与制定的“腧穴定位国际标准”曾获中医科学院科研进步一等奖,主编的《经络穴位标准图册》《吴中朝10分钟艾灸》等图书深受读者欢迎。数十年来,吴教授亲自为10余万患者看诊,风雨无阻,被患者誉为“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在全国艾灸学术研讨会上推进建立系统、全面的艾灸产业标准。吴教授将古法艾灸简单化、程式化,让更多读者学会在家做艾灸,给千家万户带来健康。他还在北京卫视《养生堂》和中央电视台《中华医学》《健康之路》节目担任特邀嘉宾。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艾灸除百病,做对了才有效
虚、寒、湿、痛,最适合用艾灸
“虚”是什么感觉
“寒”是什么感觉
“湿”是什么感觉
艾灸也可去“痛”
热性体质的人可以艾灸吗
最适合艾灸的十个保健穴
神阙穴
关元穴
气海穴
百会穴
命门穴
肾俞穴
足三里穴
三阴交穴
大椎穴
血海穴
解放双手,哪些艾灸器具更省力
竹制艾灸盒
纯铜艾灸棒
便携式随身灸盒(不锈钢盒,铜灸盒)
火龙罐
常用的传统艾灸方法
艾条灸
艾盒灸
隔物灸
艾炷灸
隔姜灸、隔附子灸,在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因寒致病多用隔姜灸
阳虚、风寒湿痹之证可用隔附子灸
冬病夏治,呼吸系统疾病宜夏季艾灸
午时艾灸效果最佳
经期艾灸因人而异
艾灸后有上火、口干症状,是正常反应
上火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再继续灸
口干舌燥,多喝白开水
出现灸疱,涂甲紫
疲倦失眠,宜坚持灸
出现红疹,继续灸至红疹消失
艾灸的灸感走窜现象
给孕妇、老人、孩子艾灸时须多加注意
给老人艾灸
给小儿艾灸
给孕妇艾灸
艾灸保健时灸量、灸时、灸程的选择技巧
灸量——随年龄累积灸壮
灸时——季节交替最适合艾灸
灸程——多无具体规定
注意!这些位置不能艾灸
禁止瘢痕灸的部位
艾灸的禁忌证
第二章 小病小艾,快速治愈
第三章 灸除全身疼痛
第四章 艾灸,老年人的长寿密码
第五章 女人常艾灸,容颜“保鲜”人不老
第六章 艾灸,男人最好的补肾方法
第七章 给孩子艾灸,增强体质不生病
第八章 最适合用艾灸的慢性“顽疾”
附 录 未病先防,灸除人体亚健康
版权页

精彩书摘

  午时艾灸效果最佳
  古人养生,艾灸时间是非常有讲究的,尤其重视时令气候对人体的影响,顺应自然规律。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具体时间应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和症状的不同而定。大病、重病患者,就别太挑剔时间了。很多癌症患者,往往每天要施灸数个小时,连灸数月。
  急症患者,更不要拘泥于时间禁忌等说法。相对于环境和时间来说,心境也同样重要,在心情不好,尤其是在大怒的情况下,并不适合艾灸。静下心来,专注施灸,意念到了,效果才会好。
  经期艾灸因人而异
  我们都知道,艾灸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的功效,所以很适合用来调理一些女性问题,如宫寒体寒、妇科炎症、不孕不育,等等。一般而言,女性在经期都可以艾灸。不过有少数女性在经期艾灸后会出现一些不适症状,这些人就不要艾灸了。本身经量就很大的人,伴随其他特殊情况、担心经期艾灸会导致崩漏的人,可咨询医生,判断是否可以艾灸。此外,有的人在经期艾灸后出现血量增多过量、经期过长、排出的血液多为鲜红色的情况时,要及时咨询医生。如果每次艾灸后经血都过量,呈不可控状态,这种情况也要慎灸。
  艾灸后有上火、口干症状,是正常反应
  艾灸是一种绿色、自然的中医疗法,对身体基本没有副作用。但如果急于求成或者对自己的体质没有正确的认识,找错穴位、灸错方法或施灸过度,就有可能使身体的某些部位出现不适。不过,这些不适都是可以通过调理来缓解和消除的。
  上火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再继续灸
  艾灸后,有些人会面色潮红,并感觉喉咙干涩疼痛,这是艾灸后的正常反应。因为艾灸的热力进入体内,使血液流动加速,其产生的温阳之气逐渐祛除体内的寒邪,导致寒邪外发,从而引起身体某些部位的上火和炎症。出现这些症状时,不必惊慌,也不要因此停止艾灸,可以在艾灸后适当喝一些温水,并且继续坚持施灸,直至症状消失,这说明体内的寒邪已基本排出体外。
  口干舌燥,多喝白开水
  艾灸时,很多人还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现象,这是体内阴阳正在调和的表现。初次艾灸,输入人体内的阳气还较少,阳不胜阴,此时多喝点白开水,能帮助身体尽快达到阴阳平衡,缓解不适症状。
  出现灸疱,涂甲紫
  艾灸过程中,有时还可能出现一些水疱样的灸疱,这也是灸疗中的正常现象,可能是因为施灸过量或时间太长引起的。且出现灸疱,在某些情况下还说明艾灸的效果较好。因此出现灸疱后,还应持续艾灸,以维持艾灸效力,防止病情反复。但是,也要采取一些正确的方式,防止感染。如果只是小水疱,可以不用理会,只要不擦破,可任其自然吸收;如果水疱较大,则可用消毒针刺破,再涂上甲紫即可。
  咳嗽
  咳嗽是人受到异味、异物刺激或呼吸道出现分泌物时,身体的一种自然反应,它能将异物排出体外,
  是身体进行的清洁维护工作。
  正常情况
  咽喉部肿痛逐渐消失,呼吸越来越顺畅
  ?久咳不止,多是由于病气瘀在了气管或肺部,艾灸可以消炎,能活血化瘀,祛除病气。
  ?当我们艾灸时,等于给我们的脏腑一个强大的支撑,疾病便会慢慢好转直至痊愈。
  不适症状
  咳嗽加重,分泌物增多
  ?可能是由于艾条的质量不佳,烟火刺激了呼吸道。可以选用质量好的艾条或无烟艾条。
  ?可能是艾灸姿势不对。您可以平躺熏灸,烟往上冒,不会呛到眼睛和鼻子。
  1回旋灸肺俞穴,每次10分钟左右。
  2悬提灸孔最穴,每次15分钟左右。
  3悬提灸太溪穴,每次15分钟左右。
  4雀啄灸天突穴,每次10分钟左右。
  5回旋灸膻中穴,每次10分钟左右。(本图仅为示意,艾灸时不隔衣)
  6雀啄灸中府穴,每次10分钟左右。(本图仅为示意,艾灸时不隔衣)
  7悬提灸足三里穴,每次15分钟左右。
  8悬提灸丰隆穴,每次15分钟左右。
  ……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奇效艾灸:补虚止痛祛寒湿(汉竹)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