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的*早*完整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早*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閤起來說,就是民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産的重要技術知識。作者賈思勰,南北朝時後魏人,到晚年,後魏滅亡,跨人東魏時期,東魏隻存在10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後魏期間,後世的人常稱他“後魏賈思勰”。
作者簡介
劉金同,1961年生,山東省壽光市人。大學中文教授。現任濰坊科技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農聖文化研究所所長,兼任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特約研究員,國際科學研究院特聘終身研究員、客座教授。曾被評為濰坊科技學院優秀教師、先進教育工作者、科研工作先進個人、優秀共産黨員、師德標兵、學科帶頭人,濰坊市優秀教研員、濰坊市教學能手、濰坊市社會科學研究優秀人纔、中國傑齣創新人纔。
曾在《中國教育報》《當代教育科學》《成人教育》《百姓》等報刊雜誌上發錶學術論文30多篇。其中論文《由(齊民要術)探賈思勰的農本思想》2012年4月發錶在《世界農業文明傳承與現代農業科技創新》(第三屆中華農聖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論文《試論(齊民要術)中的勤儉節約思想》2013年4月發錶在《弘揚世界農業文明發展現代綠色農業》(第四屆中華農聖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論文《賈思勰“政府引導思想”對壽光蔬菜業發展的啓示》2014年6月發錶在《麵嚮綠色未來發展現代農業》(第五屆中華農聖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論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質量機製建設》發錶在2014第11期《當代教育科學》(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主編“高等院校應用型特色規劃教材”20多部。齣版的個人專著《大學生文化修養》(北京大學齣版社)2009年榮獲山東省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優秀科研成果二等奬;2011年獲農聖文化齣版三等奬,2012年榮獲“山東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理論與學術類優秀成果三等奬”;2014年,由北京齣版社齣版的《就業與創業指導》已被教育部立項為“國傢‘十二五’規劃教材”。所承擔的“十一五”規劃課題,榮獲“第六屆中國科學傢論壇自主創新學術成果優秀奬”。2016年5月,論文《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質量機製建設》榮獲“山東省2016年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奬”。
其個人思想,已收錄在《中國當代思想經典》;個人資料已進入《中國優秀教師人力資源庫》;個人學術成果已收錄在“全國大型科技曆史文獻”——《科技復興》《學術之路》《百年中國》《時代先鋒》《科教興國》《影響中國的學者》等典籍中。曾被邀請齣席第五屆、第六屆“中國科學傢大會”和第七屆、第八屆“中國教育傢大會”以及“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一中國改革功勛人物先進事跡報告會”;曾連續齣席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中華農聖文化國際研討會”,對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做齣瞭積極的貢獻。《壽光日報》《濰坊日報》《齊魯晚報》《中華兒女》(海外版)等多傢媒體均有報道。2011年,中國網,中國訪談《時代先鋒》欄目對其進行瞭專題報道。
目錄
第一捲
耕田第一
收種第二
種榖第三 稗附齣,稗為粟類故
第二捲
黍穄第四
粱秫第五
大豆第六
小豆第七
種麻第八
種麻子第九
大小麥第十 瞿麥附
水稻第十一
旱稻第十二
鬍麻第十三
種瓜第十四 茄子附
種瓠第十五
種芋第十六
第三捲
種葵第十七
蔓菁第十八菘、蘆菔附齣
種蒜第十九澤蒜附齣
種薤第二十
種蔥第二十一
種韭第二十二
種蜀芥、蕓薹、芥子第二十三
種鬍荽第二十四
種蘭香第二十五
荏、蓼第二十六
種薑第二十七
種蓑荷、芹第二十八 董、鬍葸附齣
種苜蓿第二十九
雜說第三十
第四捲
園籬第三十一
栽樹第三十二
種棗第三十三諸法附齣
種桃柰第三十四
種李第三十五
種梅杏第三十六杏李耖附齣
插梨第三十七
種栗第三十八
柰、林檎第三十九
種柿第四十
安石榴第四十
種木瓜第四十二
種椒第四十三
種茱萸第四十四
第五捲
種桑、柘第四十五養蠶附
種榆、白楊第四十六
種棠第四十七
種轂楮第四十八
漆第四十九
種槐、柳、楸、梓、梧、柞第五十
種竹第五十
種紅藍花、梔子第五十二燕支、香澤、麵脂、手藥、紫粉、白粉附
……
第六捲
第七捲
第八捲
第九捲
第十捲
附錄 後魏度量衡摺閤今製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齊民要術>白話文》:
又收瓜子的方法:吃瓜時,遇著味道好的,把瓜子收下,隨即用細糠拌和,在太陽底下曬到快乾時,用手揉搓,接著簸飚,把糠和癟子都簸去,又乾淨又快。
要用好地種,用小豆茬地最好,黍子茬地次之。小豆、黍子收割瞭就耕翻,要多次地轉耕。
二月上旬種是最好的時令,三月上旬是中等時令,四月上旬是最晚時令。五月、六月上旬,可以種醬藏的瓜。
種瓜法:先用水把瓜子淘選清淨,拿鹽和進去。鹽和過不會“籠死”。把鋤頭橫過來耙去地麵上的燥土,不耙去燥土,坑再深再大,因為混雜著燥土,瓜就齣不瞭苗。然後刨坑,坑口像鬥口那樣大小。在土堆旁的嚮陽一麵放進四顆瓜子,三顆大豆。農諺說:“瓜種在土堆下頭。”等瓜長齣幾片葉子後,掐去豆苗。瓜性軟弱,單獨生長時,不容易長齣土,所以要靠大豆幫助它頂破錶土齣苗。瓜長齣後如果不掐去豆苗,豆苗反而掩蔽著瓜苗,使瓜長不旺盛。把豆苗掐斷,斷口上有液汁流齣,還可以滋潤瓜苗。但不能拔掉,拔掉會使土壤鬆散乾燥。
要多鋤,鋤多瞭結實也多,不鋤就結實很少。五榖、蔬菜、瓜果之類,都是如此。
五、六月,種晚瓜。
治瓜籠的方法:清早起來,趁露水還沒乾時,用小棒挑起瓜蔓,拿灰撒在瓜根上。過一兩天,再用土培在根上,以後就沒有蟲瞭,
又一種種瓜法:依這種方法種瓜,十畝勝過一百畝。在肥美的地裏,先種一熟晚榖子。晚榖子可以使地細熟。榖子熟瞭,隻割下穗子,留著長長的榖茬。到鞦天耕翻。耕的方法:去掉犁壁,繞著圈子逆耕。去掉犁壁耕,榖茬就仍然齣去,不會覆沒在地裏。到春天,再順著耕,還是去掉犁壁耕,依舊使茬頭齣在地麵上,耕完畢,耮過,要耮得很平。
在種早榖子的時候種瓜。種的方法:要使行列整齊對直,兩行稍微靠近些,另外的兩行隔開遠些,中間可以讓人走過,過道外麵還是靠近些的兩行。這樣依次排列,經過四條過道,留齣一條大車道。在一頃地裏,須要開齣十字形的大巷道,可以讓兩輛大車通過,來往搬運摘下的瓜。運齣的瓜都先堆在十字巷口廣場上。
從瓜長齣到開始開花的期間,必須鋤三四遍把地鋤細,不使有雜草生長。長著雜草,脅迫著瓜,瓜就不結實。鋤的方法:要把榖茬全都扶立起來,使直直地竪著。瓜根部的土要低陷一些,四圍的土要耬高一些,下小雨時,讓它可以承受雨水。瓜蔓延伸時,都攀爬著榖茬嚮上生長。茬多瓜就多,茬少瓜也少。茬多蔓就延展得廣,蔓廣瞭支蔓就多,支蔓多瞭結瓜也多。因為瓜都是在支蔓上結齣的,不是支蔓上開的花,都是“浪花”,終究不會結瓜。因此,必須使蔓攀緣在茬上,瓜懸在蔓下麵。
摘瓜的方法:在小過道上伸手去摘,不要讓莽撞人進去踏著瓜蔓,以及翻轉瓜蔓。踏瞭會踏破莖子,翻轉會使瓜長得細小,這樣都會使瓜長不茂盛,而且瓜蔓也會早早死去。假如沒有榖茬來種瓜,即使是很肥的地,也隻是長長的一條蔓一直延伸過去,沒有多少麯摺交叉的支蔓,所以結瓜就少。如果沒有榖茬的地方,用乾柴草竪著也可以。乾柴草不會妨害瓜的滋長茂盛。種瓜之所以會早早收場,都是由於腳踏破瞭蔓,以及摘的時候不小心,翻動瞭蔓的緣故。如果能夠順著瓜的生理特性謹慎地養護,可以延長到霜降葉子乾枯之前,纔停止結瓜。隻要依著這個方法去種,就不必另外種早、中、晚三季的瓜瞭。
……
前言/序言
《齊民要術》(以下簡稱《要術》)是中國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農學名著,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最有價值的名著之一。書中的“齊民”,意思就是平民百姓,“要術”是指謀生的重要方法,四字閤起來說,就是民眾從事生活資料生産的重要技術知識。作者賈思勰,南北朝時後魏人,到晚年,後魏滅亡,跨人東魏時期,東魏隻存在10多年,所以他主要生活在後魏期間,後世的人常稱他“後魏賈思勰”。
賈思勰,史書中沒有他的傳記,彆的文獻也沒有關於他的隻言片語,他一生的事跡,可說是一紙空白。現在唯一確鑿的“信史”隻有10個字,那就是原書原刻本的捲首作者的署名,題稱“後魏高陽太守賈思勰撰”。遺憾的是,就是這點信息也還存在著分歧,因為那時後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個在河北,郡治在今河北高陽境內;一個在山東,郡治在今山東桓颱東。究竟賈氏在哪個高陽郡任太守,從清代到今天,中外學者作瞭不少考證,各主一說。雖各有理由,但畢竟史證缺乏,推測的意見說服力不強,不能取得一緻認識,所以現在還難以作齣定論。
據最新考證,賈思勰是山東壽光人。《要術》成於公元6世紀30-40年代。
賈思勰除山東故鄉外,到過今山西、河南、河北等省,足跡遍及黃河中下遊。他書中反映的農業地區,主要是黃河中下遊地區,而以山東為主。這一地區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基本相似,就耕作栽培特點來說,同屬北方旱作農業地區。書中常提到“中國”,這“中國”指的是後魏的疆域,主要指漢水、淮河以北,不包括江淮以南。書中也提到“漠北寒鄉”和“吳中”,前者在沙漠以北,後者在江南,這隻是舉例說到那裏有那種情況,不在《要術》所述農業經營的範圍之內。這些是必須注意分清的。
《要術》全書分10捲.92篇,約11.5萬字。其中賈氏自序後麵捲一前麵的《雜說》,非賈氏本文,而是後人所插入。《雜說》在北宋最早的刻本中已有,其人以善於經營農業生産自負,大概是唐代的一個經營者為瞭流傳他的經營方法而憑藉名著夾帶進去的。今人援引《要術》往往把《雜說》當作賈氏本文引錄,是很不妥當的。書中有很多小字注文,基本為賈氏自注,但引《漢書》齣現瞭唐代顔師古的注文,自然為後人所插。另外,最初的寫書形式,注文往往以單行小字接寫在正文下麵,這樣,在傳抄過程中很容易將單行小字誤寫為大字,就變成瞭正文,這種原應是注文而後來以正文的形式齣現的情況,在今本《要術》中還是不少的。
《要術》世稱“難讀”,這是曆史原因造成的。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書裏麵確實有不少不能用通用的意義來解釋的詞語,大都是那時的民間“土語”和生産上的“術語”。由於時代久遠,方言又有地區性的局限,所以後人對這些就感到很陌生而難以理解。但是經過細心探索、論證和比較研究,還是基本上可以解決的。二是《要術》在長期流傳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産生很多抄刻上的錯、脫、竄、衍,更增添瞭閱讀的睏難。這種人為的亂錯,是《要術》難讀的主要方麵。厘清瞭這種種錯亂,其實《要術》行文還是淺近平易,不雕琢,“不尚浮辭”,清楚明快的。
《要術》自宋代以後到近代,相繼有20多種版本,版本好壞相差很大。
北宋天聖(1023-1031)年間由皇傢藏書館“崇文院”校刊的《要術》版本,是《要術》脫離手抄階段的最早刻本(本書簡稱院刻),是最好的版本。可惜該本在我國早已散失,現在唯一的孤本在日本,但10捲已丟失8捲,隻殘存第五、第八兩捲。1838年日本人小島尚質曾就該兩捲原刻細心公正地影摹下來。此影摹本後為楊守敬(1839-1915)所得,現存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圖書館。1914年羅振玉(1866-1940)曾藉得該影摹本,用珂羅版影印,編人《吉石盒叢書》,國內纔有院刻影印本流傳。
《齊民要術》白話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