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基础

电路分析基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令琴 著
图书标签:
  • 电路分析
  • 电路原理
  • 电气工程
  • 基础电子学
  • 模拟电路
  • 线性电路
  • 电路理论
  • 大学教材
  • 工程教育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7005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3449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内容是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编写制定的。教材从理论上较为系统地阐述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单相正弦交流电路、相量分析法、谐振电路、互感耦合电路和变压器、三相电路、电路的暂态分析、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二端口网络、均匀传输线和拉普拉斯变换。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上本书提出了相关的实践教学内容:包括与理论内容相关的实验指导,还有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电路实训项目,真正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书各章均配有与基本内容密切相关的例题和习题,配套资源有教学大纲、高品质的教学课件、章后习题详解、节后思考题解答、试题库等。

目录

前 言
第1 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 1
1.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
1. 1. 1 电路的组成及功能 1
1. 1. 2 电路模型 2
1. 2 电路分析的变量 4
1. 2. 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4
1. 2. 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5
1. 2. 3 关联参考方向 5
1. 2. 4 电位及其电路参考点 6
1. 2. 5 电功和电功率 6
1. 3 电路基本定律 8
1. 3. 1 欧姆定律(VAR) 8
1. 3. 2 几个常用的电路名词 9
1. 3. 3 基尔霍夫定律(KCL、KVL) 9
1. 4 独立电源 12
1. 4. 1 理想电压源 12
1. 4. 2 理想电流源 13
1. 4. 3 实际电源的两种电路模型 13
1. 5 电路的等效变换 14
1. 5. 1 电阻之间的等效变换 14
1. 5. 2 电源之间的等效变换 16
1. 6 直流电路中的几个问题 18
1. 6. 1 电路中各点电位的计算 18
1. 6. 2 电桥电路 19
1. 6. 3 负载获得最大功率的条件 20
1. 6. 4 受控源 20
小结 2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一: 电路测量预备知识及能力的训练 2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二: 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实验 29
习题 30
第2 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33
2. 1 支路电流法 33
2. 2 网孔电流法 35
2. 3 节点分析法 37
2. 3. 1 节点电压法 37
2. 3. 2 弥尔曼定理 39
2. 4 叠加定理 40
2. 5 戴维南定理 42
2. 6 互易定理 44
2. 6. 1 互易定理的第一种形式 44
2. 6. 2 互易定理的第二种形式 45
2. 6. 3 互易定理的第三种形式 45
小结 46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三: 叠加定理和戴维南定理的验证 47
习题 48
第3 章 单相正弦交流电路 50
3. 1 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50
3. 1. 1 正弦量的三要素 50
3. 1. 2 相位差 53
3. 2 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 54
3. 2. 1 电阻元件 54
3. 2. 2 电感元件 56
3. 2. 3 电容元件 59
小结 6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四: 家庭安全用电常识 63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五: 参观电厂 64
习题 64
第4 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 66
4. 1 复数及其运算 66
4. 1. 1 复数及其表示方法 66
4. 1. 2 复数运算法则 67
4. 2 相量和复阻抗 68
4. 2. 1 相量 68
4. 2. 2 复阻抗 68
4. 3 相量分析法 69
4. 3. 1 RLC 串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69
4. 3. 2 RLC 并联电路的相量模型分析 71
4. 3. 3 应用实例 72
4. 4 复功率 77
4. 4. 1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功率 77
4. 4. 2 复功率 78
4. 4. 3 功率因数的提高 79
小结 81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六: 三表法测量电路参数的实验 8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七: 荧光灯电路的连接及功率因数的提高实验 84
习题 87
第5 章 谐振电路 90
5. 1 串联谐振 90
5. 1. 1 RLC 串联电路的基本关系 90
5. 1. 2 串联谐振的条件 91

5. 1. 3 串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1
  .5. 1. 4 串联谐振回路的能量特性 92
5. 1. 5 串联谐振电路的频率特性 93
5. 2 并联谐振 95
5. 2. 1 并联谐振电路的谐振条件 96
5. 2. 2 并联谐振电路的基本特性 96
5. 2. 3 并联电路的频率特性 97
5. 2. 4 并联谐振电路的一般分析方法 98
5. 2. 5 电源内阻对并联谐振电路的影响 98
5. 3 正弦交流电路的最大功率传输 100
5. 4 谐振电路的应用 101
小结 10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八: 串联谐振的研究 102
习题 105
第6 章 互感耦合电路与变压器 106
6. 1 互感的概念 106
6. 1. 1 互感现象 106
6. 1. 2 互感电压 107
6. 1. 3 耦合系数和同名端 107
6. 2 互感电路的分析方法 108
6. 2. 1 互感线圈的串联 108
6. 2. 2 互感线圈的并联 109
6. 2. 3 互感线圈的T 形等效 110
6. 3 空心变压器 111
6. 4 理想变压器 112
6. 4. 1 理想变压器的条件 113
6. 4. 2 理想变压器的主要性能 113
6. 5 全耦合变压器 114
6. 5. 1 全耦合变压器的定义 114
6. 5. 2 全耦合变压器的等效电路 115
6. 5. 3 全耦合变压器的变换系数 115
小结 116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九: 变压器参数测定及绕组极性判别实验 117
习题 119
第7 章 三相电路 121
7. 1 三相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121
7. 2 三相电源的连接 123
7. 2. 1 三相电源的星形联结 123
7. 2. 2 三相电源的三角形联结 124
7. 3 三相负载的连接 125
7. 3. 1 三相负载的联结 125
7. 3. 2 三相负载的联结 130
7. 4 三相电路的功率 131
小结 133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 三相电路电压、电流的测量 134
习题 136
第8 章 电路的暂态分析 138
8. 1 暂态分析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38
8. 1. 1 基本概念 138
8. 1. 2 换路定律 139
8. 2 一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141
8. 2. 1 一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41
8. 2. 2 一阶电路的零状态响应 143
8. 2. 3 一阶电路的全响应 145
8. 2. 4 一阶电路暂态分析的三要素法 146
8. 3 一阶电路的阶跃响应 148
8. 3. 1 单位阶跃函数 148
8. 3. 2 单位阶跃响应 149
8. 4 二阶电路的零输入响应 150
小结 152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一: 一阶电路响应测试 153
习题 155
第9 章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 158
9. 1 非正弦周期信号 158
9. 1. 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产生 158
9. 1. 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分解 159
9. 2 谐波分析和频谱 160
9. 2. 1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表达式 160
9. 2. 2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频谱 162
9. 2. 3 波形的对称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162
9. 2. 4 波形的平滑性与谐波成分的关系 163
9. 3 非正弦周期信号的有效值、平均值和平均功率 164
9. 3. 1 非正弦周期量的有效值和平均值 164
9. 3. 2 非正弦周期量的平均功率 165
9. 4 非正弦周期信号作用下的线性电路分析 165
小结 168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二: 非正弦周期电流电路研究 169
习题 171
第10 章 二端口网络 173
10. 1 二端口网络的一般概念 173
10. 2 二端口网络的基本方程和参数 174
10. 2. 1 阻抗方程与Z 参数 174
10. 2. 2 导纳方程与Y 参数 176
10. 2. 3 传输方程与A 参数 177
10. 2. 4 混合方程与h 参数 178
10. 2. 5 二端口网络参数之间的关系 178
10. 2. 6 实验参数 179
10. 3 二端口网络的输入阻抗、输出阻抗和传输函数 180
10. 4 线性二端口网络的等效电路 183
10. 4. 1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T 形等效电路 183
10. 4. 2 无源线性二端口网络的Π 形等效电路 184
10. 4. 3 T 形网络和Π 形网络的等效变换 184
10. 4. 4 多个简单二端口网络的连接 185
10. 5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和传输常数 186
10. 5. 1 二端口网络的特性阻抗 186
10. 5. 2 二端口网络的传输常数 187
10. 6 二端口网络应用简介 188
10. 6. 1 相移器 188
10. 6. 2 衰减器 188
10. 6. 3 滤波器 188
小结 189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三: 线性无源二端口网络的研究 191
习题 193
第11 章 均匀传输线 195
11. 1 分布参数电路 195
11. 1. 1 分布参数电路的条件 195
11. 1. 2 分布参数电路的分析方法 195
11. 2 均匀传输线的正弦稳态响应方程式 196
11. 2. 1 均匀传输线的微分方程 196
11. 2. 2 均匀传输线方程的稳态解 197
11. 3 均匀传输线上的波和传播特性 198
11. 4 终端接有负载的传输线 200
11. 4. 1 反射系数 200
11. 4. 2 终端阻抗匹配的均匀传输线 200
11. 4. 3 终端阻抗不匹配的均匀传输线 201
小结 202
习题 203
第12 章 拉普拉斯变换 204
12. 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 204
12. 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206
12. 3 拉普拉斯反变换 208
12. 3. 1 F2 (s) =0 有n 个单根 209
12. 3. 2 F2 (s) =0 有共轭复根 210
12. 3. 3 F2 (s) =0 具有重根 210
12. 4 应用拉氏变换分析线性电路 211
12. 4. 1 单一参数的运算电路 212
12. 4. 2 耦合电感的运算电路 213
12. 4. 3 拉氏变换在线性电路的应用 214
小结 218
应用能力培养课题十四: 常用元器件的识别、测试及焊接技术练习 219
习题 222
参考文献 223

前言/序言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等工科院校电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电类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对“电路分析基础”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电类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电路基本原理、基本概念以及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电工仪器、仪表的使用及简单的电工测量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本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立足于“加强基础。注重应用。精选内容。贴近实际”
  的原则。注意到对先修课程及后续课程的合理分工与衔接、配合问题。同时兼顾对学生的素质培养。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广泛而复杂的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在阐述课程中诸多重要知识点及重要概念时。逐字逐句进行推敲。力求做到文字方面的通俗易懂。同时就各个知识点及概念定律。精心选编了相关的例题与习题。以达到对学生的学习真正起到引路作用。同时。本书加入了实验教学指导项目。真正把立足点移到了工程实际应用上。做到既为学生后续课程服务。又能直接服务于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另外。为了给教师和学生提供教学和学习上的方便。我们对教材进行了立体化建设。除了纸质主教材外。还制作了品质较高、操作性较强的教学课件。提供与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大纲、试题库、章后习题详细解析、节后思考题解答等。全书共分12章。第1章和第2章是课程的理论基础。建议课时为24学时。第3章、第4章建议为16学时。第5章建议为8学时。第6章建议为10学时。第7章建议为8学时。第8章建议为10学时。第9章建议为8学时。第10章建议为8学时。第11章建议为6课时。第12章建议为8课时(以上课时均包括实践教学环节课时)。实验课可以单独设课时。建议全课程理论总学时数不低于86学时。也可根据各专业课时制定的不同选择适合于本专业的教学模块组合。但要求保证实际教学课时数不低于各模块的建议学时数。以保证教学质量。若按教材全部实践教学环节实施。则总实验、实训学时数建议不低于86学时。以保证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本书由曾令琴、郑崇伟主编。曾令琴负责并完成了对教材内容的全部审核工作。王磊、施肖菁担任副主编。庄友谊、闫曾、原立格参加编写。为了使本书日臻完善。敬请使用本书的教师和工程技术人员对书中存在的错漏和不足之处。能及时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电气工程原理与实践》 前言 在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电气工程作为支撑现代社会运转的核心学科,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从微观的电子元器件到宏观的电力系统,电气工程的触角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扎实的电气工程基础知识体系,并结合实际应用,帮助读者理解并掌握电气工程的核心概念、分析方法和工程实践。本书并非一本孤立的理论书籍,它将引导读者从原理出发,逐步走向工程应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章 导论:电气工程概览 本章将为读者勾勒出电气工程的宏大图景。我们将探讨电气工程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今科技和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早期电力的发现和应用,到如今高度集成化的电子系统和智能电网,电气工程经历了漫长而辉煌的演变。本章还将介绍电气工程的几个主要分支,例如电力系统工程、电子工程、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工程等,帮助读者对整个学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区别。此外,我们将强调电气工程在解决能源危机、环境保护、信息传递以及提升生活品质等全球性挑战中的重要贡献。最后,本章将简要介绍本书的结构和学习方法,为读者接下来的学习之旅奠定基础。 第二章 电荷、电流与电压:电气现象的基石 本章将深入探讨构成电气现象最基本的三大要素:电荷、电流和电压。我们将从微观的原子结构出发,理解电荷的本质及其在物质中的分布。接着,我们将学习电流的定义、单位(安培A)以及电流的两种主要类型:直流电(DC)和交流电(AC)。本章会详细阐述电流的流动方向,以及导体内载流子的运动机制。随后,我们将聚焦于电压,理解电压作为驱动电荷定向移动的“推力”的含义,介绍其单位(伏特V)以及不同电压等级的意义。我们将通过生动的类比,例如水流和水压,来帮助读者直观地理解电流和电压的概念。本章的重点还在于理解电荷、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电学的基础。 第三章 电阻与欧姆定律:电路行为的基本规律 电阻是电路中最普遍存在的元件之一,它阻碍电流的流动。本章将详细介绍电阻的概念、单位(欧姆Ω)以及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包括材料的电阻率、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我们将学习不同材料的导电性能差异,例如导体、绝缘体和半导体。本章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欧姆定律,它精确地描述了电阻、电压和电流之间的定量关系(V = IR)。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例题来巩固欧姆定律的应用,包括计算电阻、电压或电流,以及分析串联和并联电阻网络的简单情况。此外,我们将初步接触功率的概念,介绍焦耳定律(P = IV = I²R = V²/R),理解电能在电阻元件中如何转化为热能,以及功率的单位(瓦特W)。 第四章 串联与并联电路分析 电路的组合方式千变万化,但大多数电路都可以分解为串联和并联的组合。本章将系统地讲解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分析方法。对于串联电路,我们将探讨电流的特点(处处相等)、电压的分配规律(各电阻上电压之和等于总电压)以及总电阻的计算(电阻值之和)。对于并联电路,我们将分析电压的特点(各支路电压相等)、电流的分配规律(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以及总电阻的计算(倒数之和的倒数)。本章还将介绍串并联混合电路的分析技巧,通过逐步简化电路,最终将其归结为串联和并联的组合进行计算。掌握这些分析方法,是解决更复杂电路问题的基础。 第五章 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分析的普适法则 当电路结构变得复杂,简单的串并联分析方法可能难以适用时,基尔霍夫定律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详细介绍基尔霍夫的电流定律(KCL)和基尔霍夫的电压定律(KVL)。KCL基于电荷守恒定律,指出在任何一个节点上,流入节点的总电流等于流出节点的总电流。KVL基于能量守恒定律,指出沿着任何一个闭合回路,电势(电压)升高之和等于电势(电压)降低之和。本章将通过大量的图示和实例,演示如何运用KCL和KVL建立方程组,并求解电路中的未知电流和电压。我们将展示如何识别节点和回路,如何设定电流方向,以及如何系统地求解多节点、多回路电路。 第六章 电容与电感:动态电路元件 除了电阻,电容和电感是构成动态电路的另外两个基本无源元件。本章将深入讲解电容的原理、单位(法拉F)以及其存储电荷的能力。我们将学习电容的充放电过程,理解其与电压和电荷的关系(Q = CV),以及电容在电流和电压瞬时变化时的特性。接着,我们将介绍电感的原理、单位(亨利H)以及其储存磁场能量的能力。我们将分析电感器在电流变化时产生的感应电动势(E = -L di/dt),以及其对电流变化的反作用。本章还将初步探讨电容和电感在交变电路中的行为,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七章 交流电路基础 现代电力系统主要以交流电的形式输送和使用。本章将深入介绍交流电的产生、描述和分析。我们将学习正弦交流电的表示方法,包括峰值、有效值、频率和相位。我们将介绍相位差的概念,以及如何用相量(Phasor)来表示交流电压和电流。本章的重点是交流电路中的阻抗(Impedance)概念,它统一了电阻、电容和电感在交流电路中的作用,并引入了电抗(Reactance)的概念。我们将学习交流电路中,电压和电流之间的相位关系,以及功率因数(Power Factor)的意义和重要性。 第八章 变压器与电动机:电力系统的关键设备 变压器和电动机是现代电力系统不可或缺的关键设备。本章将详细介绍变压器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感应和互感。我们将学习变压器的结构、工作方式以及升压和降压的原理。本章还将探讨变压器的效率和损耗。接着,我们将介绍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包括电磁力在产生旋转运动中的作用。我们将区分不同类型的电动机,例如直流电动机和交流电动机(异步电动机、同步电动机),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工作特点和应用领域。理解这些设备的工作原理,对于理解电力系统的运行至关重要。 第九章 电子元器件入门:晶体管与二极管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电子工程的核心领域,介绍最基础的电子元器件:二极管和晶体管。我们将详细讲解二极管的PN结原理,理解其单向导电性,并介绍不同类型的二极管,如整流二极管、稳压二极管等。接着,我们将深入探讨晶体管,包括双极型晶体管(BJT)和场效应晶体管(FET)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我们将学习晶体管作为开关和放大器的应用,理解它们在构建更复杂电子电路中的作用。本章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介绍这些半导体器件,为后续更深入的电子电路学习打下基础。 第十章 常用测量仪器与实验 理论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实践验证。本章将介绍几种电气工程中常用的测量仪器,例如万用表、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和功率计。我们将讲解这些仪器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以及在电路测量中的应用。本章还将提供一些基础的电路实验项目,引导读者动手实践,例如测量电阻、验证欧姆定律、分析串并联电路、观察电容充放电过程等。通过亲手操作和实验,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电路原理,培养实验技能和数据分析能力。 第十一章 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趋势 本章将把视角提升到宏观层面,介绍电力系统的基本构成和运行原理。我们将探讨发电、输电、变电和配电等环节,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本章还将介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等重要概念。最后,我们将展望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智能电网、分布式发电、新能源技术的集成以及对可持续能源的追求。这些内容将帮助读者理解电气工程在社会发展中的宏观影响,并激发对未来技术创新的兴趣。 结语 电气工程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本书只是提供了一个基础的框架。希望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能够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严谨的分析思维,并对电气工程的各个分支产生浓厚的兴趣。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将是推动电气工程不断前进的关键。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高的期望,毕竟市面上电路相关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而且很多都写得晦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但《电路分析基础》这本书,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定理,更注重的是解释这些公式和定理背后的物理意义,以及它们是如何应用的。书中举的例子都非常贴合实际,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理论是如何指导实践的。比如,在讲解了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之后,书中提供了一个实际生活中的灯泡电路分析,通过计算,可以明确每个灯泡上的电压降,这让我瞬间就觉得电路分析不再是枯燥的数学游戏,而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赞,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你一步步深入。即使是对于一些相对复杂的概念,比如叠加定理,它也能用非常直观的方式来阐述,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作为入门教材的书籍,它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对电路分析的正确认识,并且培养出解决问题的信心。

评分

我是一个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路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概念理解上的瓶颈。《电路分析基础》这本书,可以说是陪伴我度过了许多困难时期。它在讲解基本概念的时候,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会从更深层次的物理原理出发,让你理解“为什么是这样”。比如说,在讲解电容和电感的时候,它不仅仅是告诉你它们储存电荷和磁场的能力,还会深入分析它们在不同电路中的动态响应,以及如何通过它们来构建滤波器等实际应用。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电路模型构建的讲解。很多时候,一个复杂的电路可以被简化成更易于分析的模型,而这本书恰恰在这方面给了我很多启发。它会告诉你,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忽略某个元件,在什么情况下又必须考虑它的影响。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对于电路工程师来说至关重要。而且,书中大量的习题,类型多样,难度适中,既能巩固基础,又能挑战思维,让我每次完成练习后,都感觉自己的能力又提升了一个台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那些花里胡哨的插图,一看就是那种沉甸甸、要认真啃的学术著作。我当初选择它,主要是因为它书名里那个“基础”二字,想着起码能给我这个对电子完全是小白的我一个扎实的起点。翻开目录,里面讲的那些基本概念,比如电压、电流、电阻,还有串联并联这些,都写得挺细致的。书中大量的例题,步骤都讲解得很清楚,有时候甚至会把一些非常细小的、容易被忽略的点都点出来,比如“为什么这里要乘以这个系数”、“这个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对于我这种初学者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很多时候,我看着一本教材,可能就是因为一个地方没看懂,然后就卡住了,再也无法前进。但是这本书,它好像预判了我可能遇到的困难,并且提前给出了解决方案。特别是那些关于戴维南等效电路和诺顿等效电路的讲解,我之前听别人说这个很难,但看了这本书的讲解,配合着图示和一步一步的演算,我竟然能理解了,甚至还能自己尝试做一些类似的题目。这让我对电路分析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觉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学,而是可以触及、可以掌握的知识。

评分

读完《电路分析基础》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电路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往,我总觉得电路分析是一门充满数学公式和抽象概念的学科,难以接近。然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这些复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它的逻辑性非常强,每一章都建立在前一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让你不会感到突兀。特别是关于三相交流电路的讲解,我之前一直觉得它非常复杂,但这本书通过清晰的图示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彻底理解了它的原理和优势。书中不仅讲解了理论知识,还穿插了许多案例分析,让我能够看到理论是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发挥作用的。比如,书中对于各种电动机的启动和运行原理的分析,让我对工业生产中的电力应用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它不仅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你如何去思考,如何去分析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已经接触了几年电路工作的工程师,我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电路问题。《电路分析基础》这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很基础,但其内容深度和广度,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对于一些看似简单的概念,比如叠加定理、等效电路等,都进行了非常深入的剖析,并且给出了多种不同角度的解释和应用方式。这一点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灵活运用各种分析方法来解决问题。书中对不同类型电路的分析方法都有详细的介绍,无论是直流电路还是交流电路,无论是线性电路还是非线性电路,都能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一些经典电路的案例分析,详细地展示了如何从零开始,一步步地推导出最终的电路参数,这对于我来说,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学习经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份充满智慧的指南,能够帮助我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