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新编中国哲学史》(上下卷)由冯达文、郭齐勇两教授主编。全书约70万字,时间跨度自先秦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共分为先秦时期的哲学、汉唐时期的哲学、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等五编。本书在总结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维、新方法的基础上,运用传统训诂和现代诠释等方法,以文献史料为主,兼顾考古发掘史料,尽力摆脱和打破以往哲学史简单分类、教条化及西方模式,凸显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国哲学的特点,围绕中国哲学史每一历史时期各哲学学派和哲学思潮及其代表人物思想来展开有重点性的梳理、阐发、探讨、分析,力求准确地诠释和通俗地表达传统哲学思想的意蕴,并充分注意传统哲学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全面展示其哲学本体论、价值论、人生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各个侧面,从而建构和撰写出一部耳目一新的中国哲学史教材。全书篇幅适当,体例架构新颖,资料运用得当、内容充实而简约,是一部颇具思辨性、科学性、原创性、新颖性,适合大学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以及自学中国哲学史读者学习的有益教科书。
目录
第三编 北宋至明中叶时期的哲学
绪论
一、社会历史概况
一、儒、佛、道三教的并存与相互吸取
三、时代思潮与“造道”风尚
四、宋元明哲学讨论的主要问题与学术路径
第一章 道学初创
第一节 北宋三先生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
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
一、以“诚”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
第三节 邵雍的先天“象数”学
一、先天象数学的心学特征
一、“合一衍万”的宇宙推衍程序
三、“元会运世”的宇宙终始之数
四、“皇帝王霸”的社会历史观
第四节 王安石的变法哲学
一、气为道本的宇宙生成论
一、“新故相除”的自然、历史发展观
第五节 沈括的科学观
第二章 张载的本体论与境界论
第一节 对佛道的批判
一、批评佛道的本体观
一、批评佛道的生死观
第二节 “太虚即气”与“天道神化”
一、“虚空即气”与“一物两体”
一、“天”“道”与“神”“化
第三节 ”德性所知“与”见闻之知“
一、”内外之合“与”大其心
一、道德体验的“诚明所知
第四节 ”民胞物与“的人生境界
第三章 程颢、程颐的”义理之学
第一节 “惟理为实”的本体论
一、“理”与“天理”
一、“理”与“阴阳”、“动静”
第二节 识仁定性的诚敬工夫论
一、修养工夫论的根据
一、修养工夫论的方法
第三节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与修养论
第四编 明中叶至鸦片战争时期的哲学
第五编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哲学发展
精彩书摘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册)》:
第二节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易通》
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他从仁宗庆历元年踏上仕途,到神宗熙宁六年去世,其间经历了庆历新政的全过程和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初期阶段。他对北宋中期的这两次政治改革是衷心拥护的。如庆历新政失败后,庆历兴学的浪潮逐渐减退,而周敦颐每到一任,必“首修学校以教人”(《年谱》),认为“师道立则善人多,善人多则朝廷正而天下治矣”(《易通·师第七》)。又如熙宁变法时,周敦颐转虞部郎中,擢提点广南东路刑狱,“以洗冤泽物为己任,行部不惮劳苦”(《宋史·周敦颐传》),热忱甚高。他在《按部至春州》一诗中说:“万里诏书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丈夫才略逢时展,仓禀皆无亟富民。”表现出对熙宁变法的高度关注和积极拥戴之情。
周敦颐的主要著作有《太极图》、《太极图说》(即《易说》)、《通书》(即《易通》)、《养心亭记》、《姤说》以及《同人说》、《爱莲说》之类诗文等。《娠说》与《同人说》已佚,因此他传世的哲学著作实际上只有前列四种,即一图二书共三千余言。他以这样短的篇幅,建构了一个包括宇宙论(自然哲学)、人性论(伦理哲学)、政治论(含法哲学在内的政治哲学)三位一体的哲学体系。由于文辞简约而意蕴深厚,因此被后世尊为理学开山。
一、“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
周敦颐“无极而太极”的宇宙衍化论,基本次序为太极生阴阳,阴阳生五行,五行生万物与人类。通过这个宇宙衍化秩序,周敦颐提出了“万”与“一”的关系问题以及“立人极”的思想。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对《太极图》的解说,首句以“无极而太极”解《太极图》第一图,义为“无极即是太极”,认为《周易》的“太极”与老子的“道”或“无极”同义,这与李觏《删定易图序论》(论三)的见解是一致的。李觏说:“吾以为天地之先,强名太极,其言易有太极,谓有此名日太极者耳,非谓太极便有形也。”“如老子之言,恍惚中有物有象,不可一见有字,便指为实物实象也。”因此周敦颐的《太极图》第一图只绘一个圆圈,象征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的无象无形的状态。
《太极图》的第二图由坎离互含之象构成。《太极图说》云:“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这是周敦颐对宇宙生成的一种设想。他认为太极在动中会生出阳气,然后根据物极必反之理,推断动到极点便会静下来,这时便会生出阴气。静极复动,动极复静,动静各以对方的终极状态为转化依据,于此则太极这一混而未分的元气便分解为阴阳二仪,《易》一阳人坤中为坎,一阴入乾中为离,道教经典《周易参同契》所谓“坎离匡郭,运毂正轴”,即取此阴阳互含之义以寓做丹之旨。周敦颐取此二卦象征太极初分之状况,其意似为阴阳初分即为互含,阴阳不可能独立孤存。
《太极图》的第三图为水、火、木、金、土五行交错之像。《太极图说》云:“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的这个次序,实从《尚书·洪范》“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而来。孔颖达说:“又万物之本,有生于无者:生于无,及其成形,亦以微著为渐,五行先后亦以微著为次。五行之体,水最微,为一;火渐著,为二;木形实,为三;金体固,为四;土质大,为五。”
……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下册)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