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陈劲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10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05149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447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创新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页数:276
字数:25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加快实施这一战略,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本书从国际、区域、产业、企业等层面对中国的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选取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南车、科大讯飞、大华股份、华为的创新模式作为专题案例进行研究。

作者简介

陈劲,男,1968年生于浙江省余姚市。管理工程博士,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系教授、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得者。研究方向是科学、技术与创新管理与政策、科教发展战略。1989年获浙江大学化工系生产过程自动化学士学位;1994年获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管理工程博士学位。曾任浙江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竺可桢学院常务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主任,“创新管理与持续竞争力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常务副主任,浙江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商学院院长,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第三届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技术管理协会CAMOT的执行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社会科学工作者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系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技术经济研究会理事,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浙江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副会长。
黄海霞,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讲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制度与政策。
张赤东,管理学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体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创新、创新系统和创新政策。
陈钰芬,浙江工商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教授,浙江大学管理学博士。从事科技统计、开放式创新等研究。

目录

Ⅰ 总报告
1 中国创新能力的动态演化和国际比较【陈钰芬 侯睿婕】/001
  一 国家创新能力的概念和内涵/002
  二 国家创新能力指标体系/004
  三 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测度和趋势预测/005
  四 国家创新能力的阶段分析/012
  五 国家创新能力的国际比较/018
  六 结论和启示/023

Ⅱ 区域篇
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陈钰芬】/027

Ⅲ 产业篇
3 中国制造业创新能力综合分析【陈钰芬 王玲芳】/047

Ⅳ 企业篇
4 中国企业创新能力综合分析【张赤东】/092
5 国有企业在中高创新驱动力阶段波动停滞【张赤东 黄海霞】/114
6 大型企业率先进入中高创新驱动力水平【张赤东 黄海霞 罗亚非】/132
7 中国中型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构成及变动【邸晓燕 张赤东 罗亚非】/150
8 外资企业创新驱动力指数分析【黄海霞】/167

Ⅴ 专题篇
9 区域创新发展模式:从“三螺旋创新理论”到“北斗七星模式”
  ——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为例【王 涛 赵 闯 陈 劲 李纪珍】/180
10 中国南车集团的创新发展历程【陈 劲】/202
11 科大讯飞创新模式研究【成海清 祝 瑶 黄海霞】/221
12 大华股份的创新之路:为地球装上智慧的“眼睛”【陈 劲 郑宗希】/229
13 华为创新模式研究【成海清 祝 瑶 黄海霞】/238

前言/序言

前言 建设科技创新强国
陈 劲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了加快实施这一战略,贯彻落实2016年《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本书从国际、区域、产业、企业等层面对中国的创新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选取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中国南车、科大讯飞、大华股份、华为的创新模式作为专题案例进行研究。
一 战略坚定、制度创新,中国迈入科技创新强国阵列
2016年,党中央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伟大战略,这是我国近年来重大的国家战略之一。从微观粒子世界和大科学工程领域基础研究工作的持续展开,到量子通信、载人航天、商用飞机、港珠澳跨海大桥等大型工程的成功实现或即将竣工,以及商业翘楚阿里巴巴、腾讯在基于互联网的平台经济和社交经济中的突出成就,2016年,中国创新事业创造了一个个耀眼的奇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展示出强大活力,中国正从创新大国迈向创新强国。根据本课题组的研究,中国创新指数的增长速度在2008年之后明显加快,若将这种趋势往后推,可预估未来30年我国的创新能力将大幅提升,我国有望成为创新型国家。本课题组还分析了“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追赶指数”,该指数在2000~2007年的“加速阶段”明显提升,在2008~2013年的“稳步发展阶段”先小幅波动后稳步增长,至2013年达0.460,说明我国正在不断追赶科技强国的脚步,创新能力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拉近了与美国的距离。这说明,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的驱动下,中国2016年的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展望2049年,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将成为名列世界前三的科技创新国家。“百年科技创新强国梦”,应是指导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科技、经济工作以及社会发展工作的最核心战略。
二 体系分散、区域创新不均衡、核心技术缺乏、产业研发不足,制约中国的创新发展
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制约我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不完整,科技系统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经济、金融、贸易和教育体系在促进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仍不够主动积极。只有科技、经济、金融、贸易、教育协调发展,并构成国家创新系统的核心部分,才能提高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并解决创新成果经济转化率低下的问题,推动我国科技创新进入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的跃升期,实现经济发展稳中求进、生态质量逐年上升、社会状况持续改善的目标。
区域发展不均衡,是制约我国创新发展的第二大因素。本课题组的研究表明,北京市凭借独特的政治优势、人力资本优势,创新能力远领先于其他省份。上海、广东、浙江、江苏、天津5个省份经济发达,资源较丰富,创新能力强。重庆、河南、四川、湖南、陕西、湖北、安徽、山东、福建和辽宁10个省份的创新能力一般,还需要加大创新投入,改善创新环境。云南、贵州、广西、黑龙江、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内蒙古、吉林、山西、江西和河北13个省份的创新能力较弱,其经济发展落后,需要更加重视创新活动,增加创新投入,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
产业核心技术缺乏,仍然困扰着创新驱动发展。在我国,仪器仪表制造业,医药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创新能力持续领先,表明我国工程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达到新的高度。而农副食品加工业,家具制造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制鞋业等民生类产业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因此提升民生类产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我国制造业各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在2013~2015年整体表现为持续上升,但上升速度缓慢,R&D;经费投入强度总体较低。2015年,除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高于2%之外,其余的均低于2%;R&D;经费投入强度高于1%的产业还有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余18个产业的R&D;经费投入强度均低于1%。这表明我国各产业总体的创新能力仍然较低。今后应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增加研发人员数量,为促进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奠定基础。
三 战略转型、创新体系提升,引领中国迈向科技创新强国
展望未来,我国的工作重点应是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创新强国。成为科技创新强国,战略转型是关键。科技创新战略必须从跟随上升到引领,从引进集成上升到自主原创。中国的科技创新必须立足战略转型,立足核心能力的完整建立,立足核心技术的充分占有。从自主研发到自主创新,从自主创新到自主可控,中国科技创新的主题词是引领,引领详指指引未来,详指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领袖。
其中,自主可控将彰显重要意义。在自主创新过程中,我国仍会运用全球科技资源,但在自主可控的过程中,我国要研发出更多的改变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体系,并形成国际标准和国际专利。其中,实现国家“重产业”领域(如芯片、软件、医药、仪器设备、基础材料、种业等)的关键核心技术可控,是实现引领创新的重要标志。
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是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核心。在科技体系内部,应加强基础研究、核心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和创新三者的联动,进一步促进基础研究、工程科技和产业创新的有效链接。为此,一方面应继续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官产学研金协同创新机制,另一方面应建设若干国家重大创新基地,维持国家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的联动。在国家科技计划管理体系中,须加强基础研究基金、重大研发基金和技术创新引导基金的有效配合。
单纯突出科技工作,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而言还不够。经济、金融、贸易、教育与科技的整合,才是未来国家创新系统发展的关键。科技工作只有充分融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并且得到智力资本(主要来自教育部门的配合)、金融资本和国际资本的大力支持,才能发挥更大的效能。2017年,更大范围的国家创新系统建设应逐步开展起来。
加强区域范围内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也是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关键。北京、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水平与影响,对全国科技创新工作具有重大引领意义,全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多有期待。京沪之后的深圳和杭州,也将成为中国科技创新的活跃城市。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移民城市深圳,将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G20峰会之后的杭州,凭借生态文明和“两山文化”以及民营企业家强有力的持续创新能力,将诞生更多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创新型企业,直逼现有的科教强市。
各地区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时,要注意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弥补弱势、发挥优势。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创新资源和创新文化不同,因此需要结合实际来制定各地区的创新战略。在当前阶段,工业企业仍然是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本地创新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政府要鼓励工业企业加强R&D;经费投入,为工业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搭建平台。各区域要进一步加强对教育、研发的重视和投入,使之为本地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基础和创新动力。东部地区应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原创性技术创新能力,发展高技术产业,努力改善产业的国际分工地位。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在加强研发投入的同时,应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推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政府要着重为企业的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产学研的合作,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者,还包括企业。对于大型和特大型企业,包括央企而言,建设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是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若干关键产业中建设强大的技术创新研究机构,将突破传统的企业技术中心模式,更强调体系机制的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的营造。国家级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将与区域或城市创新体系一起,构成新一代国家创新系统。
在企业创新投入方面,要积极鼓励企业提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在研发经费支出中的比例,加强与院校合作,提高对院校科研的要求。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激发企业员工的领导力和创造力,使每个员工都能成为成功的创新者。
实现引领性自主创新,最终要发挥全民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创新不能仅限于研发人员的参与。来自民间的用户创新,将成为创新的新生力量。基于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的领先用户,将引领消费类产品的颠覆式创新,其创新精神是继日本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一类更强调技术和发明的新的工匠精神。为此,民间创新系统的建设,是科技创新强国建设的新任务。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6)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