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美] 肯尼思·J. 格根 著,杨莉萍 译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22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44738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184319
包装:精装
丛书名: 社会建构论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440
字数:430000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书视野宽广,运用史料丰富,阐述精当,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全面探讨了社会建构理论,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书是“社会建构论译丛”之一,译丛注重图书本身的学术价值,以及对国内的实践指导和应用价值,作为丛书联合推出,具有较大影响力。

内容简介

  

本书是“社会建构论译丛”之一,该译丛是一套反映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较有价值、较具代表性的经典学术著作,涉及社会建构论的理论基础,叙事分析、话语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及人际交往、社会工作、组织管理、心理咨询等实践领域。本书则是肯尼思?J.格根先生著名的《现实与关系》一书的“升级版”,也是社会建构论领域较新和较具资深性的著作。作者在书中阐释了当前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发展了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激动人心的关系主义的思想与实践,并试图把这种对人类活动的关系主义理解(心理是一种关系的显现)应用于包括家庭治疗、合作课程和组织心理学等日常专业实践之中。作者在书中揭示了关系过程的重要性,以取代人们长期以来对个体和共同体的过度关注。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言:一切意义皆产生于协调或联合行动;关系并不发生于个体之间,个体的功能产生于关系之中。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肯尼思?J.格根(Kenneth J. Gergen,1935— ),国际知名心理学家,后现代社会建构论的奠基人与倡导者,其研究涉及自我叙事、社会建构、关系理论、文化批判等人文和社会科学诸多领域。现任美国斯沃斯摩尔学院资深教授,并在多所世界著名大学担任客座教授。他是国际社会建构论研究中心美国陶斯研究院的创始人及董事会主席。格根先生著述颇丰,其中包括著作30余部,被译成十几个国家的文字,论文近400篇。这些成果和著述为他赢得了众多奖项和世界性声誉。

本书译者杨莉萍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社区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质化研究方法专业委员会(筹)理事。长期研究社会建构论心理学,关注以社会建构论为方法论导向的心理学质化研究,积极倡导和尝试采用质化方法探索社会心理问题,在心理学专业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等多部教材和著作,主持并完成多项省部级以上重点科研课题,获得省级科研奖多项。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内涵丰富、颇具感召力的著作,兼具强烈的创新性与教育作用,它为下一代社会理论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起点。本书是美国当代社会理论研究的一项非凡成就,也是一部极具预言性的著作。

——诺曼?K.邓金,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社会学和解释理论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是我们这个时代较具原创性和洞察力的社会心理学家。他为研究者和实践者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充满希望感的框架,在其中探寻有意义的、实用和富有创造性的理解和行为方式,以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文化、政治、人际和专业领域普遍存在的各种冲突。格根教授的文字优美,笔触清新,饱含激情。他所讲的故事非常重要,且意义深远。

——亚瑟?P.博克纳,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著名传播学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以其清晰的思路、极具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及超凡的智慧为这部著作赢得了众多的粉丝和拥趸。

——迈克尔?毕利希,英国拉夫堡大学社会科学教授


  

肯尼思?J.格根先生慷慨而智慧的著作不啻一记道德警钟,昭示了人类的幸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关系的投入——包括我们彼此之间、我们与其他物种之间、我们与物理世界以及与神之间的关系。格根先生借助研究者、实践者、教师和艺术家等多种身份的转换,打破了心理学、哲学、诗歌、视觉艺术等不同领域的界限,以解释“关系的生成性过程”。

——辛西娅?莱特福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布兰迪分校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教授


  

在这部兼具学术性与实践价值的著作中,肯尼思?J.格根先生十分雄辩地在将个体视为有界存在的西方传统之外,提供了另一种全新的替代性方案。作者身体力行,采用“多声部”的写作方式,以使他的阐述、讨论与本书的关系的主题相一致。无论对研究者、实践者还是一般公众而言,这都是一部必读书,它能为我们这个星球和人类未来的幸福带来前途和希望。

——贺琳?安德森,美国休斯顿加尔维斯顿学院


  

目录

序 言 走向新的启蒙

溯本清源

本书的写作

语言的挑战

展开的叙事

第一部分 从有界存在到关系性存在

第一章 有界存在

滥用的自我

自我和他者

有界存在的文化

变革传统

第二章 一切由关系开始

联合行动与创造

万物的联合创造

从因果到汇流

第三章 关系的自我

无界状态

自知之明的理念

求教于专家

从心理到关系

心理作为关系的行动

第四章 身体作为关系:情感、愉悦和疼痛

历史与文化的情感

情感的舞蹈

关系脚本

阻断危险的舞蹈

情感不是生物性的吗?

身体愉悦:联合行动的礼物

疼痛:最后的挑战

第二部分 日常生活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五章 多重存在与日常生活实践

多重存在

协调:飞翔的挑战

日常历险:关系中的关系

协调的艺术

第六章 盟约、路障与超越

缔约的趋力

缔结盟约

盟约与边界

从侵蚀到灭绝

超越路障

热冲突与变革性对话

第三部分 专业实践中的关系性存在

第七章 共同创造的知识

知识作为共同体的建构

学科划分生忧患

超越学科划分的趋势

在关系中写作

为关系服务的写作

研究作为关系

人类研究中的关系视角

第八章 关系型教育

教育目的之审思

关系圈

关系教学法的实践

关系圈之一:师生关系

关系圈之二:同学关系

关系圈之三:课堂与社区

关系圈之四:课堂与世界

永无止境的关系圈

第九章 治疗与关系的修复

关系语境中的治疗

治疗:协调行动的力量

治疗组成部分的扩展

第十章 组织:高难度的平衡

组织活力来自肯定

谨防组织

决策作为关系的协调

从传统型领导到关系型领导

从问题诊断到价值评估

全球化运动中的组织

第四部分 由道德到宗教

第十一章 道德:从相对主义到关系的责任

对于道德行为的挑战

不道德并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道德

走向二阶道德

对关系责任的实践

从并存到共同体

超越问题的起点

第十二章 走向神圣

关系的隐喻

关系性存在的神性潜能

走向神圣的实践

后记 关系意识的来临

关系意识的加速扩展

关系启蒙的全球化

索 引

译者后记

精彩书摘

  滥用的自我

  人的概念是文化历史的产物。16世纪以前,西方社会对于圣灵是自我的核心成分这一点深信不疑。这种观念使得人们从上帝的世俗代理人那里寻求赦免罪恶之类的行为得以被理解。自我概念与宗教制度比肩同存。随着灵魂的概念被其世俗的对应物“自觉理性”(consciousreason)取代,教会的影响力逐渐被削弱。然而,人是行动的自决主体(self�玻洌澹簦澹颍恚椋睿椋睿纾幔纾澹睿簦┱庖黄裘伤枷氲暮蠊�又是什么呢?首先进入视野的是个体生活维度。我的讨论将聚焦于孤独、评价和自尊问题。

  绝对孤独

  我们彼此凝视对方的眼睛,那是心灵之窗,是行动之源。我知道在你体内的某个地方隐藏着你的思想、希望、梦想、感觉和欲求,它们居于你生命的中心。你的言行体现出内心的波涛起伏,但体现得并不彻底。假如最重要的东西驻留在你内心的某处,那么,你对于我而言将永远保持未知。本质的“你”并不在我前,而是在一个我看不见的地方———蜷伏在你的眼睛后面。我永远不能穿透面纱的遮蔽去了解那里面究竟藏着什么,你到底在想什么,感受到什么,或者想要什么。即便在我们亲热的片刻,我也无法知道在你的甜言蜜语背后是什么,无法把握它们的真正意义。从根本上说,我们是相互疏远的。对于你而言,我也一样。我的私有世界对你而言同样是不可知的。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东西“在这儿”,这里是你或者其他任何人都无法进入的一个私有空间。我存在于一个善与恶交织的花园,这里没有游客到访。因此,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你活在你的世界里,我活在我的世界里。我孤独地来到世上,也必将在孤独中死去,这似乎是人生的宿命。

  *

  暮色苍茫中两条孤独的船,

  擦肩而过时互相道安,

  船笛长鸣,

  依稀看见对方模糊的船形,

  片刻间便只闻袅袅余音。

  人生亦如这辽阔的海洋,

  你我的小船儿偶然相遇,

  彼此烙下浅浅的音容,

  复又遁入黑暗与宁静。

  ———朗费罗(HenryWadsworthLongfellow)

  *

  假如我们相信生命在本质上是相互隔绝的,那么,心灵的孤独便是自然常态。目前生活在美国的成年人,几乎有半数是独居。与此密切相关的是另一个事实:2004年,平均每个美国只有2位可以相托要事的亲密朋友,比起1985年人均3位知己明显减少;回答“没有一个人可以信赖”的人数则从1985年的10%上升到2004年的25%。如此,孤独作为社会流行病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了。当前有超过200万个网页致力于帮助人们应对生活中孤独的挑战。孤独的问题不仅在于这种体验本身,而且与高血压、沮丧和自杀等问题密切相关。

  *

  我们生在这个社会,由于孤独而吃了太多的苦。我们做了那么多都是为了逃避孤独:“我们彼此交谈,一同做事,以便不再孤独。”然而在这样的社会,我们到底还是孤独。我们可以假装,也可以彼此娱乐,但顶多如此。至于现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则彻底孤独。期待别人能带走我们的孤独都无异于奢望。

  ———苏美多(AjahnSumedho)

  *

  同样无须惊讶的是,有那么多的治疗师、学者和神学家描述过生命意义的明显丧失感。想要确定某些东西确实有意义———值得一生去追求,作为行动的指南,或作为继续活下去的理由———终归是失败。我们赞美自治,赞美凭借个人奋斗而成功的英雄(self mademan),赞美那些蔑视社会传统而我行我素的人。是不是这种赞美招致了意义的丧失呢?当许多人被问及对他们来说“什么最有意义”时,他们给出的答案往往是“爱情”“家庭”和“上帝”。可是,我们甘愿为了爱情、家庭或上帝付出的原因又是什么呢?那些独居的隐士是否也会给出同样的答案呢?假如我们能够理解一切所谓的思维、幻想或欲望都产生自关系,又会怎样?即便肉体被相互隔离,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关系的残余(theremnantsofrelationship)。我们将在与他者的关联中(withothers)更新对自我的理解。

前言/序言

  译丛总序I


  能够同中国的研究者、学生和实践者分享有关这套丛书的想法,我深感荣幸和快乐。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提供这个机会。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有关知识的性质、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深远对话。这些对话质疑所有为长期受推崇的传统理念辩护或提供基础的那样一类尝试。对话产生于不同族群长期争斗而充满血腥味的人类历史,人们纷纷主张自己对知识、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话语权。因为,承认某一种现实、理性和道德,意味着不赞成这种观点的那些人被踢出局;声称某些人在这些方面具有优越性,意味着其他声音被定义为低劣。一部血雨腥风的人类史几乎就是由对真实、理性和道德的不同信念与分歧写就的。对话的重要成果之一便是这样一种意识的扩展,即我们的信念是由处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组织内部发展出来的。换句话说,我们关于真理、客观现实和理性的信念是在社会中被建构出来的。除此之外,再无别的基础。正是这种认识促使人们开始尝试从过去各种对真理的诉求中解放出来。事实上,一切被我们视为真理、事实和正确的东西都具有可选择性,都可以是另外一种样子。更重要的是,这种建构的意识促使人们广泛探索,共同开发创造未来的潜能。“共同”这个词非常重要,我们在此所说的并不是个体的而是在社会中被创造出来的现实。

  这样的对话在世界范围内蔓延。这不再是“西方价值向世界其他区域的传播”,而是到处都面临着同样紧迫的难题,即怎样才能在这样一个充满分歧的世界中顺利前行。当代科学技术让世界大大缩小,我们发觉自己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那些信守与我们不一样的现实、理性和价值的人。这些分歧不仅造成对“异己者”的冷漠,也是滋生仇恨和掳掠的温床。在这样一个任何个体都有能力创造出毁灭性武器的星球上,我们有可能要面对“所有人反对所有人”的未来。那么,至少我们应该了解建构了我们的信念的文化和历史根源,以及它们的优势和局限性。更进一步,我们必须找到弥合分歧的途径和办法。如果加上足够的创造性,我们甚至可以开展新的建设性的合作。

  这场对话的全球性,参与部分地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即许多文化本身就包含着或推崇某些与建构论相一致的传统。一个显著的例子便来自中国文化。我们发现,儒教、道教和佛教传统都可能丰富当代建构论的对话,它们都意识到关系和谐的重要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有关社会建构论的对话与这些传统完全相同,你甚至可以从中发现许多冲突,这一点都不奇怪。从建构论的立场看,重要的不是分辨谁真谁假,或评价谁对谁错,而是分享和成长。我们可以基于彼此的相似性,越来越多地领会我们之间的不同。基于任何一种分歧都有可能发展出拓展行动潜能的可能性。在这种意义上,建构论的对话不服从任何个人,而是归属于所有的人。对话的目的不是要把建构论奉为新的真理,而是接受各种思想的涌现,但不再把它们视为自然规律,只是视它们为被建构出来的可能性。建构论并不是某种依据传统标准判断事物真假对错的信念系统,而是通过不断对话或以对话为工具,各种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的美好事物由此创生。

  这样的结果如今发生在世界各地:从挪威对问题青少年的教育系统到巴西的社区平安建设;从加拿大小镇的管理到南非的调停努力;从澳大利亚新的治疗实践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妇女的职业化,等等。因此,对于我来说,能够参与有关建构论的中国对话,了解与当地文化和历史密切相关的建构主义实践,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我在中国遇见许多研究者、学生和专业人士,他们为建构论的对话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样也发出质疑的声音;他们有着自己特殊的关切、希望和价值;他们将来自中国文化传统的敏锐鉴赏力融入对话。通过与他们讨论,我看到激动人心的新的实践已经出现。所有这些都是加入全球共享的重要开端。就个人而言,我愿意充当这些富有启发性的发展的推进者。

  与此同时,感谢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朋友,他们促成了这一重要的交流,将这套书由英文转化为中文出版。我和莉萍教授一起工作,并得到她的和我的同事们的帮助,到目前为止,我们共选择了10部重要著作组成这一丛书系列,未来有可能再增添新的书目。对这些书的选择是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希望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著作能够向中国读者传达社会建构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介绍某些符合建构论特点的重要研究形式,展现建构论思想的一系列实践成果。其中一些著作还反映出建构论思想如何引导了新的写作方式。策划这套丛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中国未来的工作提供模板或一系列行动指南,而是希望这套从书能在中国引发更多的讨论、研究和实践。因为一旦建构论的思想和意象植根于这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全人类都将受益于即将发生的观念创新。我热切地期盼着收获季节的到来。

  

  科尼斯?J.格根

  美国斯沃斯莫尔学院资深教授

  陶斯研究院院长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厚的一本书,读下来估计要很长时间?

评分

很好的书很满意!!!很好的书很满意!!!很好的书很满意!!!

评分

网评太少,只有等自己读后再说了。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刚买的书,还没来得及看,应该不错吧!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评分

关系性存在,内容看似简单,但很有深度,老师带着读,感觉很幸福!

评分

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推动全民阅读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关系性存在:超越自我与共同体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