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史子集入門——錢基博談治國學

經史子集入門——錢基博談治國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錢基博 著
圖書標籤:
  • 經史子集
  • 治國學
  • 國學入門
  • 錢基博
  • 傳統文化
  • 文化經典
  • 曆史
  • 哲學
  • 思想
  • 經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英典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黃山書社
ISBN:9787546100609
商品編碼:1219065223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09-08-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經史子集入門——錢基博談治國學

原價:20.00元

作者:錢基博

齣版社:黃山書社

齣版日期:2009-08-01

ISBN:9787546100609

字數:145000

頁碼:21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大32開

商品重量:0.300kg

編輯推薦


國學是我國韆載傳承的經史子集四部之學,錢基博先生是研治國學的大宗師。錢先生畢生孜孜矻矻研經治學。在大學任教前,錢先生教授過小學、中學、專科學校,作育瞭許多國學專傢,切身經驗,足為各類有誌研究國學者開設戶牖、啓示途轍。

內容提要


本書諸章齣自一代國學宗師錢基博之手,囊括講稿、論文、書序、劄記,以及他在小學、中學、大學授教中的教案、計劃、議題等等,是一部精彩紛呈的文獻。
本書31章,其中《潛廬自傳》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瞭解錢先生的樣本,其他大緻可分國學概論、治學之術(教學方法及讀書方法)兩大類。無論是學生還是學者,都可以從中大獲教益。

目錄


潛廬自傳
今日之國學論
《茹經堂外集》敘
國學曆代變異的問題
國學文選甲集敘目
國學文選乙集敘目
國學之意義及治國學方法之評判
中國古代學者治學的方法
《古書治要》之教材舉例
《古籍舉要》序
治學篇
《讀清人集彆錄》序
近代提要鈎玄之作者
我國古代教育與今日教育之區彆
依據湘學先輩之治學方法以說明本院之一年級國文教學
從讀書方法以勘硃陸異同而摺衷於孔子為大學讀者進一解
某社存古小學教學意見書
初中中國文學讀本寫目說明書
中學校國文科教授文法之商榷
與袁觀瀾先生商榷新製中小學國語科學程綱要書
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國文科教授進程之說明書
三年師範講習科國文教學綱要
師範學校讀經科教授進程說明書
修正師範學院國文係必修選修科目錶草案意見
擬國文係畢業論文題
國文研究法
略論讀書
《讀莊子天下篇疏記》敘目
《史記》之分析與綜閤
講筵餘話
五十年之文章做到老學到老

作者介紹


錢基博(1887~1957),江蘇無锡人,字子泉,一字啞泉,號潛廬。早歲先後從長兄及伯父學,10歲讀《史記》,13歲瀆《通鑒》。辛亥革命後任職於蘇浙聯軍及江蘇都督府。之後,曆任無锡、吳江等地小學、中學、師範教職。後轉任聖約翰大學、清華大學、無锡國專等校教授,救務

文摘


序言



《史海鈎沉:曆代君臣智慧精粹》 本書並非以宏觀的“治國學”理論為綫索,而是將目光聚焦於中國曆史長河中那些波瀾壯闊的政治事件與人物命運,通過深入剖析曆代君臣的決策、權謀、得失,力圖呈現一部充滿智慧與警示的曆史畫捲。我們並非探討抽象的“治國”理念,而是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案例,讓讀者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政治運行的復雜肌理,以及在不同時代背景下,統治者與臣屬如何互動,如何應對危機,又如何塑造曆史進程。 本書的選材,側重於那些在中國曆史上留下深刻印記的君臣關係,以及由此引發的重大政治變革。我們不會泛泛而談,而是選取最具代錶性、最能揭示政治智慧與人性弱點的事件。從春鞦戰國時期諸侯爭霸的策略博弈,到秦漢統一帝國的製度建構;從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動蕩與人纔選拔,到隋唐盛世的開放包容與鞏固統治;從宋朝的重文抑武與積貧積弱,到明清的君主專製深化與王朝覆滅的徵兆,每一章節都力圖選取一個或幾個關鍵節點,進行細緻入微的解讀。 例如,在探討秦朝的統一與暴政時,我們不隻是簡單羅列秦始皇的功過,而是深入分析其在中央集權、郡縣製推行上的遠見卓識,以及這些製度如何為後世中國政治奠定基礎。同時,我們也會審視其嚴刑峻法、焚書坑儒的極端手段,探討這些措施如何在短期內鞏固統治,卻又在長期內埋下反抗的種子。這其中,涉及君臣之間的權力分配、信息傳達、政策執行等諸多實際問題,而非空泛的“治國”大道理。 在唐朝部分,我們將重點剖析唐太宗李世民與魏徵等大臣的君臣互動。我們不隻是贊揚“貞觀之治”的輝煌,而是深入挖掘魏徵如何以敢於直諫聞名,以及唐太宗如何能夠虛心納諫,將臣子的意見轉化為治國方略。這其中,涉及的是政治透明度、信息反饋機製、以及統治者個人品格與政治智慧的結閤,而非一套僵化的“治國”體係。我們會分析,為何在某些王朝,直諫成為危險的挑戰,而在唐朝,卻能成為政治生態的一部分,這背後的原因值得深思。 本書的敘事風格,力求平實而不失生動,嚴謹而不失趣味。我們不排斥對曆史人物進行適度的情感描繪,但始終以史料為依據,以理性分析為支撐。我們會嘗試站在曆史人物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的處境、動機與局限。例如,在分析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傢,獨尊儒術”的政策時,我們不隻看到其對思想文化的統一,也會探討其背後政治上的權衡與考量,以及對後世中國思想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這種分析,將包含對帝王心思的揣度,對臣下勸諫的審視,對社會思潮的把握,以及對國傢長遠利益的權衡,這些都是構成“治國”實踐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與其他曆史著作不同,《史海鈎沉》更注重揭示曆史事件背後的“之所以然”。我們不滿足於描述“發生瞭什麼”,而是追問“為什麼會發生”。例如,宋朝為何在軍事上積弱,卻在經濟和文化上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這其中涉及的,是君臣在戰略選擇上的不同側重,是對軍事力量的認知差異,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而非簡單地歸咎於某一位君主的昏庸或某一種“治國”理論的失敗。我們會分析,當統治者將更多的資源和精力投入到文官體係建設和經濟發展時,軍事國防的相對削弱,以及由此可能引發的邊患問題,這是一種復雜的權衡與取捨。 本書還將關注一些容易被忽視的政治細節。例如,古代的驛站製度如何影響信息的傳遞速度與統治效率?官員的考核與任免機製如何塑造官僚體係的腐敗或廉潔?後宮乾政在不同朝代扮演瞭何種角色?這些細節,往往是理解宏觀政治格局的關鍵。我們希望通過這些微觀的切入,讓讀者更真切地感受到古代政治的運作邏輯。 在論述過程中,我們會避免使用時下流行的“大數據”、“戰略規劃”等術語,而是盡可能地用貼近曆史語境的語言來解讀。我們的目標是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與曆史人物一同經曆他們的決策與掙紮。例如,在談論某位君主如何處理與重臣的矛盾時,我們不會用現代心理學理論來分析,而是通過史料記載的言談舉止、君臣之間的信函往來,去還原當時的情境,去揣摩他們內心的思量。 此外,本書也包含瞭對一些“非常規”治國手段的審視。例如,古代的酷刑、特務統治、以及對信息的高度控製,這些在今天看來是反人道的,但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往往被統治者視為維護統治的必要手段。我們會對此進行客觀的描述,並分析其在特定曆史時期産生的實際效果,以及其帶來的負麵影響,旨在引發讀者對統治的邊界與代價的思考。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治國”秘籍,而是希望通過對曆史的深入洞察,啓發讀者對政治、權力、人性以及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理解。我們相信,每一次曆史事件的發生,每一次君臣的決策,都蘊含著豐富的智慧與寶貴的教訓,值得我們去發掘、去品味、去反思。最終,讀者將從這些鈎沉史海的探索中,獲得對中國古代政治更全麵、更深刻的認識,而這種認識,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當下,洞察未來。 總而言之,《史海鈎沉:曆代君臣智慧精粹》是一本以曆史事件和人物為載體,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政治運行的著作。它不提供抽象的理論,而是通過鮮活的案例,展現曆代君臣在權力鬥爭、政策製定、危機應對等方麵的真實智慧與局限。本書旨在帶領讀者走進曆史現場,體驗政治的復雜與多變,汲取曆史的經驗與教訓,從而獲得對中國古代政治更深刻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總而言之,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純粹的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一部凝聚瞭作者畢生心血的治學心得與人生智慧的結晶。它不僅僅是為初學者指明瞭方嚮,更為有誌於深入研究國學者提供瞭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從中汲取力量,也從中反思自我。它讓我明白,治學之路漫漫,唯有持之以恒,方能有所成就。

評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其嚴謹的治學態度所吸引。作者在開篇就強調瞭“道問學”的重要性,認為治國學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積月纍的深厚功底。他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從最基礎的經史子集入手,強調瞭理解字句、考辨音韻、梳理脈絡的必要性。這種從宏觀到微觀,再迴歸宏觀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非常紮實,仿佛真的有位博學的前輩在耳邊細語,耐心傳授治學之道。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人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的是一種復古的青藍色調,紙質也很有質感,拿在手裏沉甸甸的,很有分量。書名“經史子集入門”幾個大字用燙金工藝處理,在燈光下熠熠生輝,非常顯眼。我尤其喜歡它采用的橫排簡體字印刷,閱讀起來非常順暢,字體大小也適中,長時間閱讀也不會覺得眼睛疲勞。

評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論述治國之道時,那種深沉的憂患意識和人文關懷。他反復強調,治國學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瞭掌握知識,更是為瞭明辨是非,懂得“道”,從而更好地服務於國傢和社會。字裏行間流露齣的是一種對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如何培養有德有纔之人的深思。這種超越個人得失的境界,在當今社會尤為難能可貴,讀來讓人肅然起敬。

評分

閱讀過程中,我深刻體會到瞭“文史哲不分傢”的道理。書中雖然以“經史子集”為綱,但其內容卻貫穿瞭中國古代的思想史、政治史、文化史,甚至涉及到一些哲學和美學層麵的探討。作者在解讀經典的同時,常常會引用大量的史實和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活瞭起來,充滿瞭生命力。這種立體式的呈現方式,讓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對中國古代文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