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美食的结合,一加一大于二的尝试:作为自身的推理悬疑小说作家,周浩晖在处理名扬天下的扬州美食时,创造性地将美食和悬疑相结合,回避了通常关于没事的随笔散文写法,在冷酷扎实、环环相套的叙述中,将美食的哲理、对美食的痴迷、美食的巅峰之作等等逐步呈现出来。悬疑的形式感强化了美食的诱人和绝妙,美食的丰富知识和传奇故事,为悬疑小说增添了厚实的背景及内容。两者相得益彰,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体验到了全新的阅读经验,乃至超出了以往所有关于美食的书面感受。在这份一加一大于二的尝试中,周浩晖将其悬疑推理的天赋以及身在扬州这一世界美食名城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没有抒情文字,但令人心情澎湃、惊叹不已。
★深邃的美食文化:作为悬疑×美食小说,美食文化的呈现是一种重要的根基,本书通过无处不在的人物行迹、关于美食与生活的日常对话,以及对历史及历史人物的探究等几种方式,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扬州乃至中国美食的全貌,诸多传说、掌故、知识和运用偶在书中得到了体现。本书没有高深艰涩的美食内容,基本都来于生活,但正是这种与生活无缝对接的美食存在,才能真正衬托出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深痴迷美食的巅峰人生:小说塑造了多位以美食为职业乃至人生追求的人物,从他们的付出、钻研、痴迷和专注中,我们可以看到美食完全可以作为人生的一种依托,而有了美食这一美好事物相依托的人生,不仅可以在味觉上体验人世间的巅峰美妙,更在心态与做人上,胜人一筹。在很多作品中,美食不仅仅是追求,更是一种修行和修为,契合着如“坚韧不屈”“淡泊明志”“象天法地”等伟大的古训,并且因为小说这一问题而变得实在和令人慰藉。
本书为周浩晖立足扬州这一餐饮胜地而写作的7篇关于美食的小说,包括《拆烩鲢鱼头》《欢喜霸王脸》《三吃三套鸭》《西施笑》《惜鳞鱼》等篇目,展现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小说既突出每一道美食的传奇经历,又包含一定程度的悬念,极具可读性。
周浩晖。男,作家、编剧、导演。1977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作品以悬疑推理和美食类为主。代表作《死亡通知单》《斗宴》《黑暗者》《黑暗者外传》《邪恶催眠师》《刑警罗飞系列(凶画、鬼望坡、摄魂谷》等。小米科技创始人雷军、叫兽易小星、《心理罪》作者雷米力荐其推理系列!读者公认“可以媲美东野圭吾的中国推理作家”,中国悬疑文学殿堂级作家,让所有自认高智商的读者拍案叫绝的佳作作者。
/ 001 西施笑
/ 057 惜鳞鱼
/ 077 欢喜霸王脸
/ 095 醉 虾
/ 115 拆烩鲢鱼头
/ 131 三吃三套鸭
/ 151 味绝天下
西施笑(节选)
(一)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是宋代文豪苏轼所做的一首七绝。文中提到的“河豚”乃是一种洄游习性的鱼类,与鲥鱼、刀鱼齐名,并称为“长江三鲜”。
河豚的美味天下皆知,苏东坡另有赞曰:“食河豚而百无味”,颇有一种“曾经沧海难为水”之意境。而民间的描绘则是直白而又生动——家乡的老人常常会说:吃起河豚来“打着耳刮子也不丢”,意思是就算有人猛扇你的耳光,你也不会舍得松口。
如此美味,却又被很多人视为可怖的洪水猛兽。
与苏东坡同处宋代的诗人梅尧臣也曾留下五言诗句,描绘出河豚鱼令人心悸的一面:
“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皆言美无度,谁谓死如麻!”
梅尧臣绝非危言耸听,河豚鱼确实能致人于死地。因为它的体内含有一种特殊的毒素,其毒性比氰化纳还要大一千倍,一条河豚鱼足以让一桌食客中毒身亡!且河豚之毒,至今尚无药可解。
号称世间最鲜美的鱼类却带有可怕的剧毒,这也许是造物主对天下食客开得最大的一个玩笑吧?
河豚,便如一个面貌娇艳却又心如蛇蝎的倾城美女,让人又爱又怕。你无法抵挡她的诱惑,可这种诱惑又是同致命的危险相伴而来。
在江南一带,自古嗜食河豚。虽说通过清洗可以去除河豚身上有毒的部位,但无论如何食用河豚都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所以在江南一带还流传着一句民间俗语:
“拼死吃河豚。”
相传昔日友人曾烩制一桌河豚,请苏东坡赴宴。苏东坡坐下之后,二话不说,甩开膀子就吃,直到酒足饭饱,才问友人:“河豚剧毒,食之可丧命,知否?”友人点头,苏东坡却把筷子一拍,长叹一声道:“据其味,虽死足矣!”
这便是“拼死吃河豚”的气势。
在江南一带,每年因食用河豚而中毒身亡的人一度数以百计。相关部门不得不发布“禁食令”,禁止加工、买卖、食用河豚鱼及其相关产品,从此这道美味便渐渐远离了寻常人家的餐桌。
不过近年来情况又有所变化,这得益于河豚的人工养殖技术。通过对河豚饲料的严格控制,已经能培育出低毒甚至是无毒的河豚鱼。于是每到烟花三月之时,河豚鱼又成了扬州各大酒楼的招牌菜,专门把江鲜作为经营特色的“满江红”亦不例外。
在品尝美味这件事情上,我素来是不甘人后的。那天日暮时分,我独坐在满江红二楼一角,点起几道佳肴,浅杯慢饮,自得闲情雅趣。
我坐在一个靠窗的位置,窗外便是滔滔不息的运河。夕阳的余晖洒在河面上,泛起迷人的荧光。我被这番美景吸引了,一边饮酒品菜,一边向着河面上眺望。直到那夕阳落入地线,我才恋恋不舍地将目光收了回来。再摆首四顾,酒楼内早已宾朋满座,人声喧繁。
忽然之间觉察到有一双目光正向我凝视,顺势看去,却见一名老者坐在二楼的死角处。他也是独自一人,面前无酒无菜,只在手中捧了一杯茶水。老者对我很是关注,两眼则直勾勾地看着我,即使视线相撞,也没有半点退缩之意。
我便举起酒杯冲老者晃了晃,意思是邀对方过来同坐。
老者应了我的邀请,起身向我走来。他的身形削瘦,腰背略略有些驼着,步伐却还矫健。我欲招呼服务员过来加点酒菜时,被老者摇手制止。
“我坐坐就好。”说话间对方已坐在我的对面。这老者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布满皱纹,想必得有七八十岁的高龄。相对于这个年纪,他的精神头真算是不错。
“老爷子怎么称呼?”我客客气气地打了个开场白。
“我姓王。”老者将茶杯凑到唇边轻啜一口,又道,“在这酒店里我挂个虚名,算是后厨的顾问。”
我赶紧谦卑拱手:“哎呀,王老师,不得了不得了,厨界前辈!”我这话不算是拍马屁。满江红也算是扬州城第一流的酒店了,能在这里的后厨当顾问,此人绝不是等闲人物。
老者却把头一摇,说:“老师这词我听不习惯。我就是个做菜的厨子,叫我王师傅就好。”
对方说得坦诚,我也无须矫情,便应允道:“好。”然后又自我介绍:“我姓周,也算是满江楼的常客了。”
王师傅嗯了一声,抬起眼皮,对着我的脸庞专注打量。
我不知他为何对我这么感兴趣,便半开玩笑般问道:“王师傅,您是看我一个人太孤单了,所以想过来陪陪我吗?”
“我想和你聊聊……因为你算得上是个食客——我已经很久没在店里看到真正的食客了。”王师傅一边说一边转动着手里的茶杯,缓慢而又郑重,他的目光则转向了桌上的餐盘。
我点了三个菜。一道凉菜是烫干丝,小小的一碟,清爽开胃;一道餐后汤是文思豆腐羹,滑腻滋润;主菜则是一道秧草烧河豚。
河豚如若红烧,需重糖重油,以十足的火候炖至酥烂,这才能将鱼肉的鲜美渲染到极致。但如此做法略过油腻,需在配菜上用些心思。秧草性凉清淡,能吸油解毒,并且本身的独特香味也与河豚的鲜美相得益彰。烟花三月品河豚,秧草正是配菜的不二之选。
我素来以美食家自居,这三样菜点来算是颇有心得。今天能得到厨界前辈的赞誉,心中不免暗喜。不过我嘴上还是要谦虚一下的——我抬手在二楼厅堂间虚虚一指,笑道:“难道这满屋子的都不算食客?”
王师傅翻了翻眼皮,反问:“哪里有?我可一个都没看见!”
“你看那一桌酒菜丰盛,有冷有热的,荤素搭配也好。他们算不上食客吗?”我说的是厅堂正中的一桌男宾,他们面前菜品精致,喝的酒也很高档。看样子不是商务宴请,就是吃公款的招待宴会。
王师傅从鼻孔里哼出一声,鄙夷地说道:“他们?酒囊饭袋,白白糟蹋了一桌好菜!”
的确,那帮人只顾着喝酒,个个都已醉意酣浓。酒喝急了,这才胡乱夹一筷子菜,忙不迭地往嘴里一塞,匆匆一嚼便又囫囵吞下。对他们来说,再美的佳肴也沦为了稀释酒精的填充物。
我又伸手往右前方一指:“那边有对小情侣,只顾埋头吃菜,心无旁骛,他们也不算食客吗?”
王师傅扭头看看,轻叹道:“吃的太急太快,怎能品出菜肴真正的美味?他们也算不上食客,只能叫做饕餮之徒。”
我点头表示认同。佳肴是需要细品的,那对年轻人过于贪恋眼前的美味,筷子不舍得停下,嘴也咀嚼不息,却不知真正美妙的感觉也就因此不愿在他们的唇舌间停留。
老人又道:“有酒要浅酌,佳肴更要小口久尝。刚才我观察了很久,这满厅堂的客人里只有你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所以我也只想和你聊上两句。”
前辈如此赞许,我不禁有些飘飘然,便自鸣得意地总结说:“首先心要静,目的要单纯;其次要有自控力,要控制住你面前的美味,而不能让美味控制了你。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美食家呢。”
王师傅正端起茶杯要喝,听到我最后那句话却停住了,纠正道:“美食家?我可没说你是美食家,我只说你是个食客。”
啊?我蓦然一愣。原来在老人眼中,从酒囊饭袋,饕餮之徒,食客,再到美食家,竟把芸芸众生分成了四个层次。而我也不过是中上之姿。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不免有些沮丧,尴尬问道:“那我还得怎样修炼,才能成为真正的美食家呢?”
老人淡淡一笑,道:“倒是不用再修炼了。只是你还没尝到真正的美味,又怎能称得上是美食家?”
“这……”我指着面前那道秧草烧河豚,茫然问道,“这河豚号称百鱼之王,天下第一鲜,难道还不算真正的美味?”
老人不答反问:“你觉得这道菜滋味如何?”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震撼且充满启发的。它不像那些流于表面的美食推荐,而是深入挖掘了食物与个体生命体验之间的共振。作者似乎拥有某种魔力,能将那些看似寻常的食材,赋予了超越其物理形态的意义。读到关于“家传味道”的那几章时,我忍不住潸然泪下,那种刻在味蕾深处的乡愁和亲情,通过作者精妙的叙述被完美地捕捉并放大。这本书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美食往往与回忆、爱和失去紧密相连。每一口食物,都是对过去时光的一种缅怀或致敬。它探讨的不是“如何烹饪”,而是“为何而食”的终极命题。它成功地将烹饪的技艺与人生的哲理熔于一炉,读罢让人陷入长久的沉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惊艳,它突破了传统美食散文的窠臼。作者的文字如同精雕细琢的玉器,细腻而有光泽,但又不失力度。他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将抽象的味道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体。比如描述某种山间野菌的鲜美时,他将其比作“林间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这种诗意的表达,瞬间拔高了整道菜肴的意境。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颇具匠心,它似乎是按照季节或地域的脉络徐徐展开,引导读者跟随作者的脚步,从北方的粗犷豪迈走到南方的细腻婉约。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枯燥,而是因为需要时间去消化那些美妙的词句,去回味作者所营造出的那种浓郁的氛围感。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反复品味的艺术品。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味蕾的史诗,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作者对食材的理解已经到了近乎痴迷的境界,他不仅仅是在描述一道菜肴的味道,更是在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变迁。我特别欣赏他对于细节的描摹,比如那种“入口即化”的酥松感,或者“恰到好处”的酸度平衡,都能通过文字生动地呈现在脑海中,仿佛我真的能闻到那股热气腾腾的香气。其中有一章节讲述了某种失传已久的宫廷点心,从选材的苛刻到制作的繁复,再到最终呈现在食客面前的仪式感,无不体现出匠人精神的极致追求。这本书并非仅仅是菜谱的堆砌,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吃”的哲学著作,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食物与人类情感、记忆之间的复杂联结。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吃”这件事有了全新的敬畏之心,不仅仅是为了果腹,更是为了体验生活本身的丰富与层次。
评分很少有书籍能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但这本书做到了。作者的叙事视角非常灵活,时而是美食评论家冷静的观察者,时而又是深夜里偷偷品尝禁忌美味的食客。这种多视角的切换,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动态和立体。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极致的冒险”主题的描绘,作者笔下的美食探索,简直就是一场华丽的冒险。为了寻找一种传说中的香料,他们穿越了荒芜的沙漠,攀登了险峻的山峰,这种对极致味道的不懈追逐,让美食本身带上了英雄主义的色彩。这本书读起来充满了速度感和激情,它让我意识到,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无论是以何种形式展现,都值得我们全力以赴。它点燃了我内心深处对探索未知的渴望,让我对每一次寻常的用餐都多了一份期待与敬畏。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控得炉火纯青,读起来酣畅淋漓,让人根本停不下来。我向来不太喜欢那些过于学院派的美食评论,但这本书的笔触非常接地气,充满了江湖气和人情味。它没有故作高深地使用那些晦涩难懂的烹饪术语,而是用最直白、最富有画面感的语言,将那些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描绘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描绘某位隐退江湖的老厨师重出江湖制作一道家传菜肴的段落,那种紧张感和期待感,简直比看武侠小说还刺激。我甚至能想象到油锅里滋滋作响的声音,以及食客们吃到第一口后那种灵魂被击中的震撼表情。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把美食提升到了“江湖道义”的高度,每一道菜背后似乎都隐藏着一段恩怨情仇,让人在享受文字带来的感官刺激的同时,也被故事中的人物命运深深牵动。
评分还没看,但好像听说这本书是他早期的作品。喜欢周浩晖,支持!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非常好看的小说,周浩晖的美食代表作品!
评分1234567890
评分一直在京东买书,书是正版,质量也好,大爱京东!
评分书的质量很好,很满意,还准备再买几本,故事不错
评分不错,一如既往的充满悬疑。
评分有创意的一本推理小说,有些类似漫画美食侦探王。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