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列传(1-20册) 王钟翰 点校版 中华书局出版 2016年6月新印刷

清史列传(1-20册) 王钟翰 点校版 中华书局出版 2016年6月新印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清史列传
  • 王钟翰
  • 中华书局
  • 历史
  • 传记
  • 清史
  • 点校版
  • 史学
  • 2016
  • 新印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03703
商品编码:10433564588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 清史列传(1-20册)

书号:9787101003703

定价:780.00

印次:2016年6月11日

出版社:中华书局

字数:4614千字

装订:平装

页码:351

 

内容提要

清代人物传记书。八十卷。不著撰稿人。卷目列宗室王公三卷,大臣划一传档正编二十二卷,大臣传次编十卷,大臣传续编九卷,大臣划一传档后编十二卷,新办大臣传五卷,已纂未进大臣传三卷,忠义传一卷,儒林传四卷,文苑传四卷,循吏传四卷,贰臣传二卷,逆臣传一卷。记录了自清开国功臣费英东、额亦都起,直至清末李鸿章等为止的二千八百九十四篇传记。其根据大体出自清国史馆《大臣列传稿本》、《满汉名臣传》和《国朝耆献类征初编》。清代的传记书,就目前而言,当以《清史稿》和《清史列传》收录*为齐全。但《清史稿》的多数传记叙事简略,《清史列传》一般要详尽得多,在某些方面还可纠补《清实录》中的缺失。该书于1928年由中华书局印行。后经校点,分八册由中华书局再版。1987年,中华书局分二十册出版王钟翰点校本,是为*新版本。

目录

卷一 宗室王公传一 卷二 宗室王公传二 卷三 宗室王公传三 卷四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一 卷五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二 卷六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三 卷七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四 卷八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五 卷九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六 卷十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七 卷十一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八 卷十二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九 卷十三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 卷十四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一 卷十五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二 卷十六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三 卷十七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四 卷十八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五 卷十九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六 卷二十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七 卷二十一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八 卷二十二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十九 卷二十三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二十 卷二十四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二十一 卷二十五 大臣畫一傳檔正编二十二 卷二十六 大臣傳次编一 卷二十七 大臣傳次编二 卷二十八 大臣傳次编三 卷二十九 大臣傳次编四 卷三十 大臣傳次编五 卷三十一 大臣傳次编六 卷三十二 大臣傳次编七 …… 卷八十 逆臣傳
《清史列传》作为一部系统梳理清代重要人物事迹的巨著,其全套二十卷本,由中华书局在2016年6月以王钟翰先生点校本形式新印发行,承载着对一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度回溯与解读。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史料堆砌,而是经过严谨的考证、精心的筛选与编排,力图为读者呈现一个立体、丰富、 nuanced 的清代人物群像。 一、 规模宏大,体例精严 《清史列传》的出版,首先以其磅礴的规模令人瞩目。全套二十卷,涵盖了清代自建立至灭亡近三百年的历史时期。其核心价值在于,它并非以传统的断代史体例来记述,而是聚焦于“列传”这一独特的历史叙事方式,通过对近两千位(具体数字依版本略有增减)在清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等各个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进行传记式记载,勾勒出历史发展的脉络与关键节点。 这种体例的选择,本身就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观。它强调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杰出人物的出现,其决策、行动、思想,乃至其个人命运的跌宕起伏,都与宏观的历史走向息息相关。通过人物传记,读者不仅能了解到 individual 的生平事迹,更能从中窥见时代的变迁、制度的演革、思想的碰撞以及社会风貌的变迁。 在体例的设计上,《清史列传》遵循了中国史学一贯的严谨传统。每篇传记都力求详实,不仅记载人物的生卒年月、籍贯、家庭背景、仕宦经历,更深入探讨其在位期间或影响力所及的重大事件,分析其政策措施的得失,评价其历史功过。对于人物的言论、思想、著作,也尽可能地进行引述与梳理,展现其精神世界与学术成就。 二、 王钟涵点校,学术价值卓著 此次中华书局推出的王钟涵先生点校本,更是为这部巨著增添了无可估量的学术分量。王钟涵(1863-1940),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古文献学家,其治学严谨,功底深厚,在史学研究领域享有崇高声誉。他对清代历史的造诣尤为精深,其点校工作,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原稿进行更为精细、更为科学的辨析、订正与注释。 点校的意义在于,它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文献的本来面貌,纠正流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讹误、脱漏,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典章制度、历史事件等进行必要的阐释,从而大大提升了史料的可读性与准确性。王钟涵先生的点校,无疑为后学者研究清代历史提供了坚实可靠的学术基础,减少了因版本差异或文献不精所带来的研究障碍。 2016年6月的这次新印刷,不仅是对王钟涵先生学术成果的传承与推广,也使得这部重要的史学著作得以以更清晰、更完整的面貌呈现给当代读者,为学界和普通历史爱好者提供了极佳的阅读和研究机会。 三、 内容视角,多元且深刻 《清史列传》所收录的人物,其范围之广,足以构成一幅完整而生动的清代社会图景。从开国功臣,到康乾盛世的贤臣良将;从雍正时期的改革者,到乾隆年间的文人雅士;从晚清的洋务派、维新派,到庚子事变中的抵抗者,再到辛亥革命前后涌现的各类政治力量的代表人物,几乎涵盖了清代历史舞台上的各类角色。 这部作品的价值,还在于其呈现的多元视角。它并非只关注帝王将相,也深入到一些在历史上虽然未居高位,但同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例如,一些重要的官员、学者、文学家、艺术家、甚至一些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女性人物,都被纳入了传记的范畴。这种“全景式”的人物呈现,打破了传统史书“重政治、轻社会”的局限,使得历史更加丰满,也更加贴近真实。 通过对这些人物生平事迹的梳理,读者可以洞察清代社会的结构、阶层关系、权力运作、思想观念的流变。例如,在梳理官僚体系的人物时,可以了解到官员的选拔、任用、升迁、考核等制度的演变,以及官员之间的权力斗争与利益纠葛;在关注文化人物时,可以了解当时的学术思潮、文学流派、艺术发展;在涉及军事人物时,则能看到清朝在不同时期对外战争的战略部署与军事科技的演变。 四、 历史深度,观照当下 《清史列传》并非只是一部记录过去的史书,它更是提供了一种观照历史、理解当下、启迪未来的视角。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兴衰存亡,承载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通过对清代各类人物的评介,我们可以深刻地理解: 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挑战:从相对稳固的康乾盛世到晚清的危机四伏,《清史列传》中的人物,许多都经历了清朝政治体制的重大调整与挑战。这些人物的决策与命运,反映了制度的优劣、改革的必要性与难度,以及王朝由盛转衰的深层原因。 社会结构的变迁与矛盾:封建社会后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内部腐败等问题日益突出。传记中人物的际遇,或多或少地折射出这些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严峻性。 思想文化的发展与碰撞:清代是中国思想文化复杂多样的时期,既有承袭汉学、经学的大师,也有新兴的朴学、考据学,更有晚清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这些人物的学术思想,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韧性与演变,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应对挑战的智慧与局限:无论是面对内忧外患的晚清重臣,还是积极改革的维新志士,他们的尝试与努力,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国家治理、民族复兴的深刻启示。他们的成功与失败,都值得后人深思。 五、 传承与启迪,面向未来 《清史列传》(1-20册) 王钟涵点校版,中华书局出版,2016年6月新印刷,这部著作的出版,不仅是对中国史学传统的敬重与继承,更是对现代读者的一次深刻的历史启迪。它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宏大的历史视野、丰富的人物群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清代历史深处的大门。 无论是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还是对中国历史怀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丰厚的知识与深刻的体悟。《清史列传》所承载的,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关于人性的复杂、权力的运作、时代的变迁以及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通过研读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汲取前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当下,并为建设美好的未来提供历史的参照与借鉴。这部著作的价值,在学术研究和国民教育层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和官僚体系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而《清史列传(1-20册)王钟翰点校版》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探求。通过阅读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官员传记,我能够清晰地勾勒出清朝官场的运作脉络。从初期的八旗贵族,到中期的汉族士大夫,再到晚期的买官卖官现象,历史的演变痕迹在这些传记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王钟翰先生的点校,更是将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文言文,以一种相对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每次翻阅,都能发现新的细节,例如某个官员在奏折中的字斟句酌,某个政策的制定过程中的权谋博弈,亦或是某个地方官员如何应对突发的民变。这些微观层面的叙述,构成了宏大历史画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我对清朝政治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16年的新印刷,无疑是对这部经典学术成果的有力推广,让更多对中国古代政治感兴趣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如此详实可靠的史料。对我而言,这部书不仅仅是历史读物,更是一部关于权力、制度与人性的百科全书,其价值无可估量。

评分

初次接触《清史列传(1-20册)王钟翰点校版》这部巨著,着实被它宏大的体量和细致的梳理所震撼。作为一名对清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深知要系统地理解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人物的传记研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王钟翰先生的点校,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精确、可靠的阅读基础。翻开第一卷,扑面而来的是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他们或许在正史中只是寥寥数语,但在《清史列传》中,却被赋予了更为丰满的生命。每一位人物的生平事迹,从早年的求学经历,到仕途上的起伏跌宕,再到晚年的功过是非,都被细致地考证和梳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历史学家严谨治学态度的体现。读《清史列传》,就如同在历史的长河中与一位位先贤对话,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体悟他们的人生哲学。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中华书局2016年的新印刷,不仅保证了纸张的质感和印刷的清晰度,更让这部经典的学术著作得以更广泛地传播,让更多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能够触及到这份宝贵的历史财富。这部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满足了我们对历史的好奇心,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清朝社会结构、政治运作、文化思想的独特视角。

评分

对于一个对清朝历史发展脉络有着系统性了解需求的读者而言,《清史列传(1-20册)王钟翰点校版》无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宝藏。它并非像通史那样提供宏观的叙述,而是通过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来折射出整个时代的风貌。王钟翰先生的点校工作,无疑是这部书得以焕发生机的关键。他通过对繁复的古文进行梳理、辨析和注释,使得普通读者也能更深入地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2016年的新印刷,以其精良的品质,确保了这部著作得以以最佳的状态呈现给读者,这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清史的我们来说,是一份莫大的福音。我尤其喜欢书中所展现的,在历史长河中,那些看似渺小的个体如何汇聚成巨大的力量,又或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被淹没。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描写,让我对历史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这部书不仅仅是历史学家案头的工具书,更是每一个热爱中国历史的读者,理解那个时代、那个社会、那群人的重要窗口。

评分

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清史列传(1-20册)王钟翰点校版》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清朝社会生活的大门。它不仅仅是关于政治家的传记,更包含了艺术家、学者、僧侣等各行各业的人物。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物,以其各自的方式,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通过他们的故事,我得以窥见清朝社会的风俗人情、文化艺术、宗教信仰以及思想观念。王钟翰先生的严谨点校,使得这些古籍文本的阅读变得更加顺畅,同时也为研究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中华书局2016年的新印刷,更是让这部具有极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得以重现,为我们这些热爱历史的普通读者提供了便捷的阅读机会。每一次翻阅,我都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的呼吸,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这部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更加理解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也激发了我更深入地探索和学习的欲望。

评分

《清史列传(1-20册)王钟翰点校版》带给我的,是一种穿越时空的对话体验。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亲眼见证了历史的洪流如何席卷着每一个生命。书中人物的命运,或辉煌,或坎坷,或平凡,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缩影。我惊叹于某些人物的远见卓识和雄才大略,也为某些人物的迂腐固执和错失良机而扼腕叹息。王钟翰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对原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点校和注释,使得这些原本可能湮没在历史尘埃中的人物故事,得以重现光彩。他的工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整理,更是对历史真相的还原和对人物品格的评判。2016年的新印刷,让这部沉甸甸的巨著得以以更佳的状态展现在读者面前,这对于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历史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厚礼。我享受在阅读中揣摩人物的心理,分析他们的动机,并尝试从他们的视角去理解那个时代的种种选择。这部书给予我的,远不止知识,更是一种对历史的深沉敬畏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