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共分5篇:活性污泥微生物图谱、活性污泥微生物学原理、活性污泥功能菌、活性污泥微生物实验技术和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产业化应用。每篇具体展开以下论述: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图谱、活性污泥中的真菌和藻类图谱、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图谱;古生菌、细菌、真菌、藻类、原生动物、后生动物、病毒;产甲烷菌、产氢菌、硫酸盐还原菌、脱氮除磷微生物;显微镜技术,细菌形态和染色,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初步观察,絮状颗粒和泡沫,活性污泥丝状生物体观察图解,活性污泥动物观察图解,活性污泥藻类、真菌和指示性生物观察图解,活性污泥中指示性生物的收集、评估及观察报告;产沼气、产氢、脱氮除磷工艺、颗粒污泥、污泥减量化、活性污泥膨胀等。
  《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市政与环境工程系列研究生教材》可作为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等基础与应用学科的本科和研究生的辅助教材或相关专业的培训教材,也可供科研工作者参考。
第1篇 活性污泥微生物图谱
第1章 活性污泥中的细菌图谱
1.1 球菌
1.2 杆菌
1.3 螺旋菌属
1.4 其他细菌
第2章 活性污泥中的真菌和藻类图谱
2.1 真菌
2.2 藻类
第3章 活性污泥中的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图谱
3.1 原生动物
3.2 后生动物
第2篇 活性污泥微生物学原理
第4章 古生菌
4.1 古生菌的发现、定义和分布
4.2 古生菌的生理特征
4.3 古生菌的主要类群
4.4 古生菌目前的研究与应用
第5章 细菌
5.1 细菌的形态、大小和细胞结构
5.2 细菌的培养特征
5.3 细菌的理化性质
5.4 几种较重要的细菌类群
5.5 细菌的致病性
第6章 真菌
6.1 真菌简介
6.2 真菌门
6.3 真菌的细胞结构
6.4 几种重要的真菌
6.5 真菌的致病性
第7章 藻类
7.1 概述
7.2 藻门的特征
第8章 原生动物
8.1 原生动物的概念
8.2 原生动物的分布及形态
8.3 原生动物的生殖
8.4 鞭毛纲
8.5 肉足纲
8.6 孢子纲
8.7 纤毛纲
8.8 原生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8.9 原生动物门的系统发展
第9章 后生动物
9.1 概述
9.2 后生动物的起源
9.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门
9.4 辐射对称动物
9.5 无体腔动物
9.6 假体腔动物
9.7 体腔动物
9.8 其他微型小动物
第10章 病毒
10.1 概论
10.2 噬菌体
10.3 真核生物的病毒
10.4 理化因子对病毒的作用
第3篇 活性污泥功能菌
第11章 产甲烷菌
11.1 产甲烷菌的分类
11.2 产甲烷菌的代表种
11.3 产甲烷菌的生理特性
11.4 产甲烷菌的生长繁殖
11.5 产甲烷菌的基因组研究
第12章 产氢菌
12.1 微生物制氢概述
12.2 暗发酵产氢的微生物
12.3 光合作用制氢
12.4 高效厌氧产氢微生物选育及应用的研究趋势
第13章 硫酸盐还原菌
13.1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类
13.2 SRB的富集、分离与鉴定
13.3 硫酸盐还原菌的生理学
第14章 脱氮除磷微生物
14.1 氨氧化细菌
14.2 硝化细菌
14.3 反硝化细菌
14.4 聚磷菌
14.5 脱氮除磷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第4篇 活性污泥微生物实验技术
第15章 显微镜技术
15.1 显微镜原理
15.2 显微镜测量
15.3 湿涂片和涂片
15.4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15.5 明视野光学显微镜
15.6 暗视野光学显微镜
15.7 相差光学显微镜
15.8 荧光显微镜
第16章 细菌的形态和染色
16.1 细菌的形态
16.2 细菌的染色原理及方法
16.3 其他染色方法
第17章 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初步观察
17.1 引言
17.2 混合液中的生物食物链
17.3 样品
17.4 安全问题
第18章 絮状颗粒和泡沫
18.1 絮状颗粒
18.2 四联体
18.3 菌胶团
18.4 泡沫
第19章 活性污泥丝状生物体观察图解
19.1 丝状生物体的形态特征
19.2 对特殊染色剂的反应
19.3 对“S”测试的反应
19.4 检索表
第20章 活性污泥动物观察图解
20.1 原生动物
20.2 细菌和原生动物的相对优势
20.3 轮虫类
20.4 蠕虫和类蠕虫的生物
20.5 甲壳动物
第21章 活性污泥藻类、真菌和指示性生物观察图解
21.1 活性污泥中的藻类
21.2 真菌
21.3 活性污泥中指示性生物的观察
第22章 活性污泥收集、评估及观察报告
22.1 显微镜设置和等级表
22.2 工作表
22.3 显微镜镜检报告
第5篇 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产业化应用
第23章 产沼气
23.1 产甲烷菌的甲烷形成途径
23.2 甲烷形成过程中的能量代谢
23.3 沼气技术
第24章 产氢
24.1 生物制氢概述
24.2 生物制氢技术的主要研究方向
24.3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的产氢机理
24.4 厌氧发酵法生物制氢工艺概述
24.5 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技术的发展现状
24.6 厌氧生物发酵制氢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第25章 脱氮除磷工艺
25.1 活性污泥法生物脱氮工艺
25.2 除磷工艺
25.3 同步脱氮除磷工艺
25.4 废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技术经济比较分析
第26章 颗粒污泥
26.1 厌氧颗粒污泥的基本性质
26.2 厌氧颗粒污泥的微生物学
26.3 好氧颗粒污泥
第27章 污泥减量化
27.1 污泥的分类及性质
27.2 污泥厌氧消化工艺流程及消化池构造
27.3 厌氧消化系统的运行与控制
27.4 化学物质对厌氧消化系统的影响
第28章 活性污泥膨胀
28.1 污泥膨胀的概念及理论
28.2 污泥膨胀类型
28.3 污泥膨胀成因
28.4 污泥膨胀的调控措施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就非常专业,厚重的装帧和清晰的字体,一看就是一本内容扎实的学术著作。作为市政与环境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理解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权威参考书。这本书的标题《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精准地击中了我的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活性污泥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生态位以及它们在污染物降解过程中的具体作用。例如,针对硝化菌和反硝化菌,我希望书中不仅能介绍它们在氮循环中的基本功能,更能深入探讨影响其活性的环境因素,如溶解氧、pH、温度以及底物浓度等,并且希望能有相关的图表或模型来直观展示这些复杂的关系。另外,分子生物学方面的应用,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介绍最新的基因测序技术、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等在活性污泥系统中的应用,比如如何通过这些技术来识别和量化关键功能微生物,追踪其在系统中的迁移和演替,甚至预测系统对不同污染物负荷的响应。如果书中能包含实际案例分析,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工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那就更完美了。总而言之,我期待这本书能成为我理解和优化活性污泥处理工艺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填补了当前市政与环境工程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知识空白。我是一名在读的博士生,研究方向就是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对活性污泥法在处理复杂工业废水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虽然市面上有很多关于活性污泥的教材,但很少有能将微生物学原理与前沿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此紧密结合的。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之间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功能基因芯片等技术来描绘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组成?对于那些在特定污染物去除中起关键作用的“明星”微生物,比如能够降解有机磷、硫化物的微生物,书中是否会有更深入的解析,包括它们的代谢途径、基因表达以及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富集和维持?此外,分子生物学在诊断和预测活性污泥系统健康状况方面的应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例如,通过监控某些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能否提前预警系统可能出现的失稳现象?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在于,它能够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先进的研究工具,推动活性污泥技术向更高效、更稳定、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听起来就非常具有前沿性和指导性。我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污水处理厂生物脱氮除磷效率提升的研究,而活性污泥法是其中的关键技术。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深入微生物学视角,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最新进展的教材。我非常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活性污泥系统中各种微生物的功能,特别是那些参与生物脱氮除磷的关键微生物,例如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和聚磷菌(PAO)等。书中是否会阐述这些微生物的生态学特性、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协同或竞争关系?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调控这些微生物。例如,是否会介绍如何利用定量PCR、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等技术来准确测定关键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宏基因组学和宏转录组学是否能帮助我们揭示这些微生物的基因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从而为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利用分子生物学工具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案例,那就更有价值了,能够帮助我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工程应用,提升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作为一名环境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在本科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基础的污水处理知识,但对于活性污泥法的微观世界,我一直觉得了解不够深入。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从宏观到微观的系统性学习需求。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活性污泥中各种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例如,对于活性污泥絮体的形成和稳定性,书中是否会阐述不同种类的胞外聚合物(EPS)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粘细菌、丝状菌等在活性污泥系统中可能带来的问题,书中是否会有深入的探讨,以及如何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去控制它们的过度增殖?而且,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为我们理解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视角,我非常想知道书中是否会介绍利用PCR、FISH等技术来检测和识别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群和潜在有害菌群,以及如何通过基因表达分析来理解它们在不同运行工况下的适应性和响应机制。这本书如果能够将这些复杂的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概念,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和丰富的图表来呈现,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我们研究生学习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活性污泥处理的核心技术。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活性污泥微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作为一名在污泥处理和资源化领域工作的工程师,我深知活性污泥法在现代城市污水处理中的核心地位,但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系统运行不稳定、出水水质难以达标等。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活性污泥系统内部复杂的微生物交互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来优化和管理这个系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关于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例如,在负荷变化、温度波动等实际工程条件下,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响应的?书中是否会介绍如何通过宏基因组学来揭示活性污泥中未被培养的微生物的功能潜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信息来开发新的生物处理工艺?此外,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分子生物学在过程控制和故障诊断方面的应用。例如,是否能通过监测特定标志性微生物或基因的存在和丰度,来及时发现和解决系统运行中的问题,如污泥膨胀、硝化能力下降等?如果书中能提供可操作的指导和案例,将对我的日常工程实践有极大的帮助,让我能够更科学、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