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

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国如,冯杰 著
图书标签:
  • 珠三角
  • 雨洪调控
  • 城市规划
  • 水利工程
  • 海绵城市
  • 低影响开发
  • 防洪排涝
  • 生态水务
  • 城市水资源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4012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40394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水科学前沿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字数: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主要介绍了城市雨洪模型及其在珠三角城市雨洪调控中的应用。以广州市为研究区域,分别从不同暴雨选样、设计暴雨及设计流量等进行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标准衔接关系研究,基于PCSWMM模型构建适用于广州市荔湾区典型社区的城市雨洪模型,分析各种LID方案对减缓该社区洪涝灾害和城市面源污染的效果。基于Arc GIS和SWMM模型构建深圳市民治片区城市雨洪模型和内涝预警预报系统,评估城市化和工程整治措施对洪水的效应,在对珠三角城市暴雨内涝成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内涝整治经验,提出珠三角城市内涝的综合应对措施。

目录


《水科学前沿丛书》编写说明
前言
第1章 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1.1 城市化水平提高 1
1.1.2 城市洪涝灾害频发 2
1.2 主要研究内容 4
第2章 城市雨洪模型 6
2.1 SWMM模型 6
2.1.1 概述 6
2.1.2 SWMM模型结构 6
2.1.3 降雨计算 7
2.1.4 集水区域概化 8
2.1.5 地表产流计算 10
2.1.6 地表汇流计算 11
2.1.7 管网水动力计算 12
2.1.8 地表溢流计算 15
2.1.9 SWMM模型中地表污染物累积与冲刷原理和计算 16
2.1.10 传输子系统的水质计算方程 18
2.1.11 SWMM模型中的LID措施模拟 19
2.1.12 SWMM模型参数 24
2.2 SWMM模型构建的GIS技术方法 25
2.2.1 ArcGIS平台概述 25
2.2.2 数据管理 26
2.2.3 地形表面分析及属性计算提取 36
2.3 ArcGIS与SWMM模型的系统集成 41
2.3.1 ArcGIS与SWMM模型的集成优势 41
2.3.2 ArcGIS与SWMM集成开发方式 42
2.3.3 SWMM模型嵌入 43
2.3.4 ArcGIS Engine组件式的系统构建 45
2.3.5 地表淹没水深计算模块开发 48
2.4 PCSWMM城市雨洪模型 49
2.4.1 PCSWMM模型概述 49
2.4.2 PCSWMM模型建模步骤 49
2.5 InfoWorks ICM模型 53
2.5.1 概述 53
2.5.2 InfoWorks ICM模型结构 53
2.5.3 地表产流计算 55
2.5.4 地表汇流计算 57
2.5.5 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61
2.5.6 二维城市洪涝淹没计算 67
2.6 小结 68
第3章 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标准衔接关系 69
3.1 暴雨选样分析 69
3.1.1 概述 69
3.1.2 雨量资料整理 70
3.1.3 暴雨资料频率适线分析 73
3.1.4 暴雨公式参数求解及精度分析 80
3.1.5 两种选样方法的衔接关系 85
3.2 设计暴雨重现期衔接分析 90
3.2.1 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暴雨雨量相关结构 90
3.2.2 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设计暴雨雨峰衔接关系 94
3.3 设计排涝流量计算衔接关系 98
3.3.1 概述 98
3.3.2 流域概况 99
3.3.3 水利部门方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 100
3.3.4 室外排水公式法推求设计洪峰流量 102
3.3.5 不同方法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105
3.4 基于城市雨洪模型的流量衔接关系分析 106
3.4.1 东濠涌流域洪涝模型构建 107
3.4.2 东濠涌流域洪涝模拟结果 111
3.5 小结 118
第4章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系统雨洪调控效应评估 120
4.1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 120
4.1.1 低影响开发内涵 120
4.1.2 低影响开发雨水利用技术 122
4.2 现场监测 127
4.2.1 研究区域 127
4.2.2 水质监测 127
4.2.3 水质数据 128
4.3 初期冲刷效应分析及量化 130
4.3.1 无量纲累积曲线M(V) 130
4.3.2 初期冲刷系数b量化 133
4.3.3 MFF指数初期冲刷效应 136
4.3.4 MFF指数初期冲刷污染物负荷量 139
4.4 PCSWMM城市雨洪模型构建 141
4.4.1 研究区域概化 141
4.4.2 模型参数率定 141
4.5 LID组合措施方案雨洪调控效应 144
4.5.1 LID组合措施方案设计 144
4.5.2 LID雨洪调控效应评估 146
4.6 小结 152
第5章 深圳市龙华民治片区雨洪调控技术 153
5.1 民治片区概况 153
5.1.1 地理位置 153
5.1.2 水文气象 153
5.1.3 河流水系 153
5.1.4 防洪工程现状 155
5.1.5 民治办事处下垫面情况 156
5.1.6 社会经济概况 157
5.2 暴雨内涝灾害情况 157
5.2.1 民治片区历史内涝灾害情况 157
5.2.2 民治片区2014年内涝情况 159
5.2.3 内涝灾害成因分析 161
5.3 SWMM排水管网水力模型构建 162
5.3.1 研究区数据资料概况 162
5.3.2 研究范围确定 163
5.3.3 排水系统概化 163
5.3.4 子汇水区概化及参数确定 165
5.3.5 实测降雨模拟结果分析 169
5.3.6 不同重现期降雨模拟结果分析 175
5.4 城市暴雨内涝预警预报系统 179
5.4.1 系统主界面 179
5.4.2 系统主要功能 180
5.5 深圳市民治片区城市化对洪水的影响分析 191
5.5.1 城市化对洪水影响的影响因子 191
5.5.2 民治片区城市化对洪水影响特征分析 192
5.5.3 城市化对实测暴雨洪水的影响 192
5.5.4 城市化对设计暴雨洪水的影响 194
5.6 民治片区内涝整治效果评估 195
5.6.1 工程措施 195
5.6.2 工程整治措施对实测暴雨洪水的影响 200
5.6.3 工程整治措施对设计暴雨洪水的影响 201
5.7 小结 203
第6章 珠三角城市内涝成因及解决对策 205
6.1 珠三角城市内涝成因分析 205
6.1.1 自然原因 205
6.1.2 人为原因 206
6.2 国内外城市内涝控制标准比较 210
6.2.1 国内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210
6.2.2 国外城市排水防涝标准 211
6.2.3 我国与国外城市排水防涝标准比较 212
6.3 国内外其他城市内涝应对措施 214
6.3.1 美国纽约存雨桶和芝加哥深隧 214
6.3.2 法国巴黎下水道工程 214
6.3.3 英国可持续排水系统 215
6.3.4 德国柏林分立式排水系统 216
6.3.5 日本东京地下河道 216
6.3.6 深层隧道排水系统 217
6.4 珠三角城市内涝解决对策 219
6.4.1 工程措施 219
6.4.2 非工程措施 222
6.5 小结 227
参考文献 229
彩图
区域水文与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调控策略研究 本书聚焦于全球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区域水文系统面临的复杂挑战,特别是地表径流过程的剧变、城市内涝风险的攀升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迫切需求。全书旨在构建一套系统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导,用以指导不同地理气候带的城市群,尤其是新近崛起的特大型城市群,实现水安全与生态韧性的平衡发展。 本书首先对现代城市水文循环的特点进行了深入剖析。在自然状态下,降水主要通过下渗、蒸发和缓慢汇流进入水系;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下垫面(如混凝土、沥青路面)的剧增,极大地改变了这一自然过程。本书详细量化了不同密度城市扩张对地表径流系数、峰值流量和初期污染负荷的影响模型。我们引入了“城市化水文扰动指数(UHDI)”,用以评估城市发展对区域水文平衡的量化影响程度,为后续的调控措施提供科学基准。 第一部分:城市水文响应机理的精细化模拟与评估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城市尺度的水文过程响应机理,着重于高分辨率空间数据与时间序列分析的应用。 1.1 城市下垫面特性的水文效应分析 我们详细考察了建筑密度、街道几何形态、绿地率以及地下管网结构对雨水收集与排放效率的影响。通过三维激光扫描(LiDAR)数据与遥感影像的融合分析,构建了城市“水吸收能力”的精细化空间分布图。内容包括对不同建筑风格(如高层集中区与低密度郊区)的雨水产流差异对比研究,并分析了植被冠层截留雨水的能力衰减机制。 1.2 极端降水事件的城市内涝风险情景模拟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暴雨频率的增加,本书采用了先进的二维/三维耦合水动力模型(如MIKE URBAN, SWMM的高级应用)。我们不仅模拟了地表径流,还耦合了地下管网和低洼地区的淹没过程。重点展示了如何通过设置“风险阈值曲面”,预测不同重现期降雨下城市关键基础设施(如地铁、地下综合管廊、关键交通枢纽)的受损概率。同时,书中详述了如何利用历史灾害数据进行模型校准与不确定性分析,确保风险评估的可靠性。 1.3 城市水文模型参数的区域适应性研究 不同地理区域(如喀斯特地貌、冲积平原、山麓地带)的土壤渗透性、地下水位波动和基岩深度差异巨大。本书提供了一套针对特定地理单元的水文模型参数本地化调整方法论,避免了“一刀切”的参数设置,特别是针对缺乏长期水文观测数据的快速发展城市群,提出了基于地质勘探和短期试验的参数反演技术。 第二部分:构建韧性城市水系统的技术路线与工程实践 本部分从“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消纳”的系统化思路出发,全面介绍现代水资源管理与雨洪调控的前沿技术。 2.1 低影响开发(LID)技术在不同尺度上的集成应用 低影响开发(Low Impact Development, LID)不再是孤立的“绿色屋顶”或“下凹式绿地”。本书强调LID技术的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 绿色基础设施的设计优化: 详细阐述了生物滞留池、雨水花园、渗透沟的几何设计参数(深度、坡度、土壤配比)如何影响其容纳量和净化效率。特别提出了“多级净化路径设计”,确保雨水在进入水系前得到充分的污染物削减。 透水铺装的技术选型与寿命评估: 针对高交通量区域,对比了不同透水材料(如沥青基、水泥基、联锁砖)的长期抗压能力、渗透速率衰减特性及其维护周期,指导工程实践中的经济性抉择。 2.2 现代城市海绵系统的“灰+绿”协同调控 真正的韧性水系统需要传统工程(灰色基础设施)与生态工程(绿色基础设施)的紧密协同。 调蓄设施的优化调度: 研究了城市调蓄水池、滞洪区在日常水量平衡与极端洪峰削减中的双重作用。提出了基于实时气象预报的“预泄洪”智能调度策略,以最大化调蓄容量应对突发强降水。 地下空间的安全利用与雨洪管理: 探讨了结合地下停车场、隧道等地下空间作为应急调蓄空间的可行性与安全隐患规避。重点分析了地下空间防水设计与地表汇流的耦合关系。 2.3 区域尺度上的生态廊道与水系连通性提升 城市洪水的调控不能仅停留在地块层面,必须上升到区域水系。本书分析了如何通过重建或拓宽城市河流、建设生态缓冲带(滨水绿带)来恢复河流的自然蓄滞能力。探讨了“蓝绿网络”的规划原则,旨在恢复自然河道的蜿蜒性,增加洪水漫滩空间,从而有效降低干流的洪峰流量。 第三部分:智慧水务与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未来,探讨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赋能雨洪调控与水资源的可持续管理。 3.1 物联网(IoT)与实时监测网络的构建 介绍了基于低成本传感器网络的城市雨洪监测体系。包括雨量计、水位计、管网压力传感器的部署策略。重点阐述了如何利用边缘计算技术对海量水文数据进行实时预处理,实现对城市内涝风险的“毫秒级”预警。 3.2 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与雨水“吃干榨净”的策略 高效利用收集到的雨水是缓解城市水资源短缺的关键。书中详细介绍了雨水收集、处理与回用的全流程技术。 分质利用标准: 针对不同用途(绿化浇洒、冲厕、景观补水、非接触性冷却水)对雨水水质的要求,提出了不同级别的净化处理工艺(如微滤、超滤、紫外消毒等),实现了雨水资源的“精细化”利用。 地下水回灌与水位维持: 在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的城市,研究了如何通过安全可靠的雨水渗滤系统,将雨水转化为优质地下水,以维持区域地下水位的动态平衡,减少地面沉降风险。 3.3 政策引导与跨部门协同机制 最后,本书从管理层面探讨了实现韧性水系统的制度保障。包括城市空间规划中“强制性生态空间比例”的确定、市政排水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以及水务、规划、交通、应急管理等多个部门间的协同决策平台构建,确保技术方案能够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得到有效落地和长期维护。 本书内容严谨,图表丰富,结合了最新的国际研究成果和国内工程案例的深度剖析,为城市规划师、水利工程师、环境管理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全面而实用的参考指南。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城市可持续发展和韧性建设的爱好者,我一直对如何在高密度、快节奏的城市环境中实现环境保护和灾害应对的平衡感到好奇。这本书的题目《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让我觉得它可能触及了这一关键领域。我猜想,书中或许会详细分析珠三角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不透水面积的增加、排水设施的不足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频发,所面临的严峻的城市雨洪挑战。并在此基础上,系统性地介绍当前在该地区得到应用或正在研究的雨洪调控技术。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和实践进行深入探讨,例如如何通过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灰色”与“绿色”相结合的措施,来提升城市的雨水管理能力。此外,对于珠三角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如低洼地形、河网密集等,书中是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创新的调控技术?例如,如何利用现有的河涌、湖泊等水体进行雨水的调蓄和管理,或者开发更加高效的地下排水系统?若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并分析其成效与不足,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参考价值。

评分

《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这个书名,让我对书中即将展开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作为一名对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都抱有极大关注的读者,我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本书可能涉及的关键领域。我推测,本书的核心内容大概率会聚焦于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地理、气候及社会经济背景下,城市雨洪管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书中很可能会首先梳理珠三角地区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雨洪问题日益凸显的成因,例如不透水面积的急剧增加、传统排水系统设计标准不足、以及气候变化导致极端降雨事件频发的现象。在此基础上,我期待书中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一系列先进的雨洪调控技术,包括但不限于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态滞留池等,以及灰色基础设施的优化,如排水管网的扩容改造、调蓄设施的建设等。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将这些技术进行集成和优化,形成一套协同高效的雨洪管理体系,以应对珠三角地区特有的高密度、复杂化的城市环境。

评分

我一直对生态环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平衡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特别是珠三角这样的经济发达区域,如何在快速建设的同时,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自然灾害,一直是我思考的重点。这本书的书名《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恰好触及了我关注的焦点。我推测书中大概率会从珠三角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出发,分析该区域易发城市内涝的原因,并着重介绍当前针对这些问题所采用和研究的技术手段。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海绵城市”建设在珠三角地区的应用情况,毕竟这是一个近年来非常热门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雨水滞留、渗透、净化等多种方式,实现雨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从而缓解城市内涝,补充地下水,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另外,对于像深圳、广州这样人口密集、地表硬化程度高的城市,传统的排水系统往往难以应对短时强降雨,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适应高密度城市环境的调控技术,比如利用地下空间、立体绿化等?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如果书中能用较为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科学原理,并配以清晰的图表和实际案例,那将非常有帮助。

评分

看到《珠三角地区城市雨洪调控技术》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近年来频繁发生的城市内涝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达但地势相对低洼的珠三角地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可能是一本非常实用和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手册。我猜想,书中大概率会从珠三角地区特有的气候特征、地理条件和城市化进程入手,分析导致城市雨洪问题加剧的根本原因。随后,应该会详细介绍一系列用于调控城市雨洪的技术和方法。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涵盖诸如“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珠三角地区的具体实践,比如如何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透水性路面、绿色屋顶、雨水花园)来增强雨水的自然滞留、渗透和净化能力。同时,对于城市地下管网的规划、设计和改造,以及如何通过现代化技术手段(如智能监测、预警系统)来提升排水效率,书中应该也会有详尽的阐述。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的工程案例,并对其效果进行量化分析,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相当朴实,没有过于花哨的图饰,一本正经地呈现了书名和作者信息。翻开目录,便被厚重的学术气息所吸引。虽然我对珠三角地区的具体城市雨洪调控技术了解不多,但从目录的结构来看,这本书似乎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实践应用的广泛内容。开头几章大概率会介绍雨洪的基本概念、形成机理以及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地质、气候条件下可能遇到的问题。紧接着,应该会深入探讨各种调控技术,比如海绵城市理念的引入、绿色基础设施的应用(如透水铺装、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以及传统工程措施(如排水管网、蓄水构筑物)的优化与整合。我很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技术如何相互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雨洪管理体系。同时,考虑到珠三角地区的快速城市化和高密度开发,书中或许还会涉及如何在高容积率、有限空间内实施有效的雨洪调控,这对我理解城市规划和水利工程的挑战非常有价值。此外,一些案例分析和模拟研究的章节,如果包含在内,将能更直观地展示技术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帮助我更好地把握理论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