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的齣版,為睏擾中的父母提供抓手。“三錶一錄”幫助孩子“一立三高”(建立時間觀念、提高做事速度、精度、效率),立竿見影。父母也遇到煩惱,比如開始有效後來無效,父母很挫敗,甚至放棄“三錶”,迴歸“狼追型”教育。
本書結閤“父母效能”的理念和“兒童時間管理訓練”的技巧,幫助父母在“驅力型”教育指導下,微調“三錶一錄”,有效達到教育目標——近期提高孩子做事效率、遠期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
作者簡介
王宏,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學士、碩士,國傢二級心理谘詢師,豆豆媽媽工作室首席專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培訓中心特聘專傢,多所中小學特聘傢庭教育專傢。擅長子女教育與傢庭關係調節,具有三韆多名兒童青少年問題解決經驗,十餘年來研發的“豆豆媽媽好習慣訓練”高效解決孩子的問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快速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成績。閤作齣版《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和熊孩子過招的心理戰術》《父母效能培訓手冊》《寶貝的72變和我的36招》《豆豆媽媽的成長》等。
鍾思嘉,美國俄勒岡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特聘專傢,豆豆媽媽工作室首席顧問。曾任颱灣政治大學心理係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係主任和研究所所長、理學院院長、教務長以及健康傢庭協會理事長、輔導學會理事長等職,著作有《少問孩子為什麼,多問自己怎麼做》《彆讓孩子輸在情商》《父母效能培訓手冊》《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單親父母成功教子方案》《婚姻溫度計》《智慧生活幸福滿貫》《快樂就在方寸之間》、《生涯谘詢實戰手冊》《焦點解決短程谘詢實務》等。
目錄
第一章 兒童時間管理的心理因素
一、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離不開試誤說(孩子總是犯錯怎麼辦)
二、 成敗效應:決定時間錶的有效性(孩子不執行時間錶怎麼辦)
三、 焦慮麯綫:影響目標的閤情閤理性(孩子總是達不到目標怎麼辦)
四、 超限效應:阻礙孩子做事的績效性(孩子做事績效低怎麼辦)
五、 溝通三步麯:確保孩子情緒穩定性(孩子情緒低落怎麼辦)
六、 交友管理:影響孩子的社會適應性(孩子沒有朋友怎麼辦)
第二章 兒童時間管理的具體應用
一、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
二、 孩子一寫作業就坐立不安怎麼辦
三、 孩子一學習就無精打采怎麼辦
四、 孩子缺乏自理能力怎麼辦
五、 孩子心力憔悴怎麼辦
六、 孩子做事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怎麼辦
第三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孩子的行為目的
一、 鼓勵你的孩子成為幸福的普通人
二、 抓住孩子習慣養成的關鍵期
三、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六大模塊
四、 孩子行為麵麵觀:行為目的
五、 行為目的變化與正確導嚮ABC
六、 孩子不當行為目的和處理方法
第四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父母的情緒管理
一、 我能不生氣嗎:看到孩子行為的兩麵性
二、 為什麼父母和孩子互相抱怨
三、 父母的四種負嚮想法導緻他們情緒失控
四、 父母管教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五、 父母不生氣的兩個法寶
六、 父母情緒管理決定孩子未來發展
七、 父母情緒失控的嚴重後果
八、 掌握滅火口訣:一離二吸三涼水
第五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積極傾聽建立良好親子關係
一、 溝通要以愛為齣發點
二、 溝通的障礙:父母的七種錯誤角色
三、 運用積極傾聽促進親子溝通
四、 如何聽孩子纔願意說(六個技巧打開孩子的心扉)
五、 開放式和封閉式溝通
六、 掌握積極傾聽的句型
七、 老師告狀怎麼辦:如何與孩子有效溝通
八、 孩子上課說話怎麼辦
第六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問題所有權與“我的信息”(孩子不聽話怎麼辦?)
一、 還給孩子成長的過程和權利
二、 運用“我的信息”錶達父母的感受
三、 “我的信息”的具體應用
四、 澄清問題所有權
五、 問題所有權的應用
六、 少用“你的信息”促進親子溝通
七、 溝通三步麯:接納、反映、討論
第七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鼓勵讓孩子更自信
一、 母親的假話:助力孩子上清華
二、 鼓勵和稱贊的區彆:鼓勵不會寵壞孩子
三、 鼓勵的六個原則:避免不正確的態度及行為
四、 鼓勵三段論的簡化版:美言錄
五、 “我能行”的神奇:從小手指到州長
六、 孩子“樂學”不是夢
七、 “三錶一錄”讓“樂學”成為習慣
第八章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有效對待孩子的犯錯行為
一、 懲罰教育已失效
二、 行為結果與懲罰的區彆
三、 區分自然與閤理的行為結果
四、 區分閤理的行為結果與懲罰的四個原則
五、 閤理的行為結果和懲罰的案例
六、 閤理的行為結果的應用:體麵的“肉刑”
七、 閤理的行為結果運用的原則
結束語
精彩書摘
第一章兒童時間管理的心理因素
一、兒童時間管理訓練離不開“試誤說”(孩子總是犯錯怎麼辦)
(一)孩子成長的三步驟
孩子的成長包括教學、學習、習慣三個階段,這不是科學的定義和劃分,而是為瞭便於父母清晰瞭解孩子成長的過程而做的區分,實際上應該是“教、學、習”等幾個階段。
從教學的定義來看,它包括父母的教和孩子的學兩個部分,而這裏的“教學”強調的是父母的“教”,同時把孩子的“學”一分為二,“學”知識的部分放在第一階段,“學”技能的部分和“習”構成第二階段的“學習”。比如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教給孩子的,無論是生活中的洗臉、刷牙、穿衣等,還是學習中的聽課、寫作業等,以及為人處事、懂禮貌、守規矩等,都是教和學的過程。通過教學的過程,孩子得到相關的知識,錶示孩子“知道瞭”,第一步驟的教學過程快速完成。
教學之後就進入第二步驟的學習,這個階段我們更強調“習”,即練習、實踐等,孩子把父母剛剛教他的刷牙知識、方法、技巧等通過多次練習變成自己的技能。剛開始刷牙的時候,孩子可能弄的到處都是水,甚至衣服也弄髒瞭,之後父母還要花費時間和精力幫忙處理。這就是孩子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嘗試錯誤、錯誤遞減的過程。比如孩子今天可能犯10個錯誤,經過練習以後,明天可能犯9個錯誤,後天犯8個錯誤……以此類推就是錯誤遞減,直至沒有錯誤。當孩子的錯誤減至零時,說明他把學到的知識變成技能,完成從“知”到“行”的轉化,即完成學習的過程。根據我們的經驗,這個過程需要至少21天。這個過程需要父母給予的是鼓勵和肯定,鼓勵孩子努力刷牙,而不要用孩子刷的好不好評價他,更不要批評他,他就願意繼續練習。否則孩子就不敢嘗試,失去錯誤遞減的機會。
第三個步驟是習慣,21天完成的僅僅是錯誤遞減,即學習的過程,不是習慣。習慣有兩個標準,一是這件事不需要有意識去做,二是這件事不做會很難受。比如有運動習慣的人,如果某一天沒去運動就會很難受,或者說很自然地就去運動瞭,這就是習慣。那麼從一項新的技能變成習慣,至少需要180天的練習。
(二)桑代剋的餓貓迷籠實驗
桑代剋於19世紀末開始,進行瞭大量的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其中最著名的實驗是餓貓迷籠實驗,即餓貓學習如何逃齣迷籠、獲得食物的實驗(1898)。
圖(一)是桑代剋的實驗迷籠裝置之一。
桑代剋將飢餓的貓禁關迷籠內,餓貓可以用抓繩或按鈕等不同的動作逃齣籠外獲得食物。飢餓的貓第一次被關進迷籠時,開始盲目地亂撞亂叫,東抓西咬,經過一段時間後,它可能正確打開迷籠門,逃齣籠外。桑代剋重新將貓再關入籠內,並記錄每次從實驗開始到貓打開籠門做齣正確動作所用的時間。經過上述多次重復實驗,桑代剋得齣貓的學習麯綫。
圖(二)是桑代剋實驗中兩隻貓的學習麯綫。該麯綫錶明,貓逃脫迷籠潛伏期與實驗次數的關係。桑代剋認為貓是在進行“嘗試錯誤”的學習,經過多次的嘗試錯誤,餓貓學會瞭打開籠門的動作。因此,有人將桑代剋的這種觀點稱為學習的“嘗試錯誤說”,或簡稱為“試誤說”
(三)孩子犯錯時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批評
從桑代剋的試誤說,父母可以瞭解到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地犯錯誤的過程。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如果父母給予的是鼓勵而不是批評,鼓勵孩子的努力和付齣,鼓勵孩子遇到睏難、願意再嘗試的勇氣,那麼孩子就願意勇敢地嘗試,不怕犯錯誤,及時承認並改正錯誤,孩子這個“學習”的過程纔能夠完成,真正把知識變成技能。
如果父母給予的是批評,就徹底違背瞭“試誤說”的學習規律。比如“告訴你多少遍,你還做錯。”“為什麼你都答應瞭要認真聽課,可是上課你還是說話呢?”“為什麼你答應要好好跟同學玩,可是又打起來瞭?”“為什麼這道題又錯瞭?”“為什麼抄錯數字?就不能認真點嗎?”等。父母用很多的“為什麼”質問孩子,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斷地重復犯錯。父母時刻都在告訴孩子,你不應該錯,你就應該一下子正確。
學習規律正是一做就錯,隻要父母鼓勵孩子的努力,孩子就願意再嘗試,這個錯就越來越少。如果孩子積極主動地嘗試,而不是被父母逼著、不斷重復一件事情,這就叫“樂學”——快樂地學習。即孩子做錯瞭得到的是鼓勵,他就會在快樂中錯誤遞減,最後孩子的這項知識就變成技能瞭。
(四)21次的錯誤到180天的習慣
人們常說,養成一個好習慣隻需要21天。在我們十餘年對3000多個孩子的訓練中發現這是遠遠不夠的,21天可以養成一個好行為、而非好習慣。我們發現孩子的一項新知識,大到注意力訓練、自信心培養、自製力提高、溝通能力改善、情緒管理等,小到上課積極舉手發言、遵守課堂紀律、迴傢先寫作業再玩、做題準確、寫字工整等,至少需要21次練習,即21次的錯誤遞減!
比如父母告訴孩子上課要認真聽講,孩子答應瞭。但是第二天上課的時候,孩子可能又說話瞭,或者東張西望等。仔細觀察發現,孩子上課的前10分鍾認真聽講,從第11分鍾開始說話、做小動作等。如果父母鼓勵孩子上課的前10分鍾認真聽講,更多關注孩子已經做到的,不要把焦點放在孩子沒做到的部分,他的錯誤有可能遞減。再比如孩子今天可能說瞭10句話,通過父母的鼓勵,第二天他可能說9句話。或者第一天他可能在6節課上都說話瞭,第二天他可能在5節課上說話,其中有一節課他就控製住自己,他的自製力得到瞭訓練和提高。這個錯誤遞減的過程至少需要21次的練習,即“學習”的重點是“習”,至少需要21次的練習。
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要遵循三個步驟:第一是教學,父母教,孩子學;第二是學習,即把學到的知識變成技能,這個學習的過程就是試誤的過程,孩子犯錯之後需要父母的鼓勵;第三是習慣,用“外驅力”激發孩子主動練習,幫助孩子製定“三錶一錄”(時間錶、星星錶、禮物錶、美言錄,參見《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至少不斷地重復180天,纔能幫助孩子養成習慣,産生“內驅力”。
孩子犯錯時得到的如果是鼓勵和肯定,孩子就會繼續嘗試而進入下一個步驟,最終形成習慣;如果得到的是批評和指責,孩子可能會逃避嘗試而終止成長,無法形成習慣。這個過程中需要父母足夠的耐心和鼓勵,讓孩子勇於嘗試、敢於犯錯、樂於改正。
?
二、成敗效應:決定時間錶的有效性(孩子不執行時間錶怎麼辦)
很多父母都給孩子製定過“三錶”(時間錶、星星錶、禮物錶),剛開始孩子很積極,很有效,過段時間就沒那麼有效瞭,有時候孩子甚至不要紅星也不做事。無奈之下的父母就放棄瞭“驅力型”教育,很自然地使用“狼追型”方法—提醒、催促、警告等。其實隻要把時間錶中的任務、目標分解,幫助孩子獲得成功效應、避免失敗效應(成敗效應),孩子不僅願意遵守時間錶,而且提高學習興趣。
(一)什麼是“三錶一錄”
讀過《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的父母都知道,“時間錶”就是孩子的任務單,即父母希望孩子在每一個時間要完成的任務,包括生活上的任務和學習上任務。“星星錶”就是孩子完成每一個任務所獲得的紅星,比如父母覺得孩子應該10分鍾完成,而孩子常常要在父母的催促下纔能完成,這時候可以設定幾個標準,切忌:提醒、催促、嘮叨等“狼追型”方法。比如早晨起床穿衣,10分鍾內3顆紅星,20分鍾之內2顆紅星,30分鍾之內1顆紅星。再比如迴傢寫作業,進門30分鍾內開始寫作業,3顆紅星,40分鍾之內,2顆紅星,50分鍾之內1顆紅星。“禮物錶”就是孩子用紅星兌換的禮物,一定要提前列齣來,並標注兌換的紅星數,可以是圖書、玩具、學具、電子産品、垃圾食品、遊樂場玩、和同學玩、運動、遊戲時間、電視時間等一切孩子想要的,禮物多數是孩子想要、父母不想多給的。
孩子按照“時間錶”完成任務,根據“星星錶”獲得紅星,兌換“禮物錶”得到奬勵。“三錶”同時實施纔能激發“外驅力”,再配閤“美言錄”,即父母每天一句話,說齣孩子做得好的具體行為,確保“外驅力”轉化成“內驅力”。
很多父母說孩子剛開始的時候對時間錶很有興趣、很積極掙紅星,過段時間就沒興趣瞭,甚至有時候父母說“這項任務不做,這顆紅星就得不到瞭。”孩子乾脆就放棄,說“我不要紅星瞭。”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
(二)美國的心理學傢格維爾茨的成敗效應:
成敗效應是指努力後的成功效應和失敗效應,是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的。通過實驗證明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僅跟任務是否容易成功完成有關,更重要的是,隻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剋服睏難以達到成功的境地,纔會使他們感到內心的愉快。
格維爾茨發現能力較強的學生,解決瞭一類中一個問題之後,便不願意再解決另一個相似的問題,而挑選較為復雜的艱難的問題,藉以探索新的解決方法,而感到興趣更濃。這錶明學生的興趣,不僅是來自容易的工作獲得成功,而是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剋服睏難,以達到成功的境地,纔會感到內心的愉快與願望的滿足。這就是努力後的成功效應。
格維爾茨在研究中發現另一方麵,能力較差的學生,如果經過極大的努力而仍然不能成功,失敗經驗纍積的次數過多之後,往往感到失望灰心,甚至厭棄學習。這就是努力後的失敗效應。
(三)最近發展區決定成敗效應
從格維爾茨的成敗效應,我們知道孩子在學習過程中麵對一個任務,如果他多次努力以後達到目標,就發生成功效應,他還願意繼續剋服睏難,願意繼續去解決問題。如果他努力以後總是達不到目標,完成不瞭任務,這種失敗的經驗纍計多瞭就形成失敗效應。在時間錶的實施中,父母會發現孩子對於那些稍微努力就能夠達到目標的任務願意去做,即孩子輕輕跳一下就能達到的任務願意做;而對於那些努力以後經常無法達到目標、或者需要下很大工夫纔能達到目標的任務,比如跳3下纔能夠到目標、或者怎麼跳都夠不到的任務,就不願意去做,原因就是前者産生成功效應,後者産生失敗效應。
要達到成功效應、避免失敗效應,就要瞭解“最近發展區”。前蘇聯教育傢維果茨基的研究錶明:教育對兒童的發展能起到主導作用和促進作用,但需要確定兒童發展的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達到的發展水平;另一種是兒童可能達到的發展水平,錶現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地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集體活動中,通過模仿,卻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最近發展區是兒童在有指導的情況下,藉助成人幫助所能達到的解決問題的水平與獨自解決問題所達到的水平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兩個鄰近發展階段間的過渡階段。把握“最近發展區”,能加速學生的發展。
(四)目標符閤最近發展區産生成功效應
如果父母給孩子製定的目標符閤最近發展區,孩子就容易達到,産生成功效應;反之,如果目標太高,孩子經常達不到,産生失敗效應。比如孩子現在的能力是10分鍾寫10道口算題,其他孩子5分鍾完成60道口算題。如果父母把60道題分為6組,每組10道題,製定的目標是10分鍾完成10道題,1顆紅星;每提前1分鍾加1顆紅星,比如9分鍾完成10道題,2顆紅星;8分鍾完成10道題,3顆紅星,以此類推。孩子稍微努力就能達到目標,這樣的目標設定就符閤最近發展區,産生成功效應。如果父母要求孩子像其他人一樣5分鍾完成60道題,就違背瞭最近發展區,産生失敗效應。
再舉一個例子來具體說明最近發展區,父母有時候會說,你看人傢的孩子半小時就能寫完的作業,我傢孩子三個小時也寫不完,而且還要不斷地催促。如果你把孩子的目標定為半個小時,就要加進時間因素,比如第一周的目標是兩個半小時,第二周是兩個小時,第三周一個半小時,依此類推。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半小時的目標就能夠達到,這就叫最近發展區目標。也就是父母要把總目標分解,分解到符閤孩子目前的一個狀況,即最近發展區,孩子稍稍努力就成功瞭,獲得成功效應,孩子就願意再努力。
如果父母的目標是孩子今天三個小時寫完作業,明天就想讓他跟大傢一樣半個小時寫完作業,就違背瞭最近發展區的理論。對於孩子來說,這個差距太大瞭,不是最近發展區,而是一個很大的差距,就會形成失敗效應。久而久之,孩子不僅對這件事情沒有興趣,而且會因為失望、因為努力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反而對這項任務變得厭煩瞭。
我們在訓練的時候發現有個孩子,一篇描紅作業,三個小時隻寫瞭5行,其他孩子15分鍾之內就寫完瞭。原因是他在描紅作業過程中,體驗的是挫敗感,形成失敗效應,即他對這件事情已經到瞭厭惡、厭學的程度。
對於這個孩子,我們設定的目標是把一篇描紅分成4個任務,每個任務3行字,讓孩子先完成3行,獲得3顆紅星,孩子容易達到目標、體驗成功,即幫助孩子體驗到內心的愉悅和滿足,他纔願意進一步剋服睏難、完成任務。
在時間錶中,如果父母給孩子設定的某項任務,孩子寜肯不要紅星、也不做這件事,或者某項任務連續3天都沒有得到紅星,首先就要考慮父母設定的這項任務是否違背瞭最近發展區理論,然後就要把這項任務分解,比如分解成2個任務,先完成一半,再完成一半;如果孩子還不願意,就要再拆分,比如先完成四分之一,類似前麵描紅的例子。
我們曾經訓練過一個孩子,他的注意力隻有一分鍾,他寫作業一分鍾後就不專注瞭。我們設定的目標是第一周每天加一分鍾,第二周每天加二分鍾,第三周每天加3分鍾,以此類推,一段時間以後,他就能專注40分鍾瞭,這樣製定時間錶的目的在於符閤最近發展區理論,讓孩子産生成功效應。
所以,父母要放棄“狼追型”、采用“驅力型”教育,然後幫助孩子製定“三錶一錄”來具體實施。實施的過程中,如果孩子通過努力而成功,他就願意遵守時間錶,産生成功效應,持之以恒就會把外驅力轉化成內驅力;如果孩子通過努力而失敗,他就不願意執行時間錶中的任務,産生失敗效應。
……
前言/序言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序言
有效的時間管理是良好習慣的核心
根據豆豆媽媽工作室多年前的一項兒童能力培養調查報告,孩子有良好生活習慣是父母十分重視的一項能力。中國人對“習慣”一詞的說法,早在《孔子傢語》《漢書?賈誼傳》等古籍中就齣現過。根據文字學的解釋,“習慣”由兩個字組成,“習”指的是努力不斷、繼續學習,也有學習過後時常溫習之意,而“慣”則是經久養成的性質、式樣,也有積久成性和從容之意。綜閤兩個字的解釋為:通過生活中的耳濡目染和長期的學習,逐漸積纍形成的慣性行為。習慣既然是學習而來的慣性行為,自然有所謂的好壞之分。然而,什麼是良好生活習慣,在訪談中發現受訪傢長雖然對孩子的要求各有不同,但不外乎是衣食住行、學習和休閑活動等妥善規劃。由此可見,有效的時間管理是良好生活習慣的核心。很高興聽到之前齣版的《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受到讀者們的歡迎,並得到許多傢長在實際應用上的好評,這是豆豆媽媽工作室夥伴們十多年來從事傢庭教育工作的初心。也就是這麼一點成就和滿足感,激勵著我們在傢庭教育的土壤裏持續努力耕耘。在《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齣版後,我一直有種擔心,因為這本書雖
然提到瞭一些父母在訓練孩子時的基本原則,但仍著重訓練孩子時間管理的具體方案和操作方法(如學習武術的外功),缺乏父母在訓練時的重要的教養理念(如學習武術的內功)。當時也和王宏老師討論過自己的憂慮,沒想到在短短半年的時間裏,她完成瞭這本結閤父母效能理念和兒童時間管理訓練的效能手冊,這本書不僅展現瞭融會貫通的創新意義,更能幫助傢長在訓練過程中內外兼修,得心應手。
《兒童時間管理訓練手冊》在寫作過程中,我是給瞭豆豆
兒童時間管理效能手冊 30天讓孩子的學習更主動/豆豆媽媽係列圖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