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4
越秀区是广州的古城区,绵亘两千多年,一直都是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越秀碑刻》所收录的金石文献,既有全彩色的照片展示文献的现貌,亦有释文以及考略,内容更是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活等领域,浓缩、记载和见证了越秀区千年兴衰、沧桑变迁,传承着广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脉,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越秀碑刻》是研究岭南金石的一本专题性图书,收录广州市越秀区碑刻一百方,分宗教、学宫、祠堂、名胜、墓志、其他六大类别,以图、文、考略的形式著录。图,即拓本或照片图录;文,即释文玉并加标点;考略,即简略的考评与研究文字。本书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广州市越秀地区所存金石的现状况以及内容,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高旭红,现任职于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韵文学会会员、广东诗词学会理事、广州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岭南金石、文博、古典诗词等方面的研究。出版有《药洲石刻》、《五仙观历代诗词文赋选注》、《五仙观金石》等图书。
前言:越秀碑刻——穿越时空的记忆
一、宗教类
(一)光孝寺诸碑
六祖大鉴禅师殿记 南宋咸淳五年(1269)
重修六祖菩提碑记 明万历四十年(1612)
光孝禅寺革除供应花卉碑记 明天启二年(1622)
重修光孝 清道光十三年(1833)
(二)大佛寺诸碑
鼎建大佛寺记 清康熙三年(1664)
大佛寺题名碑 清康熙三年(1664)
(三)六榕寺诸碑
重修六榕寺佛塔记 清光绪元年(1875)
重修六榕寺佛塔记 清光绪元年(1875)
苏文忠公笠屐像碑 民国九年(1920)
(四)怀圣寺诸碑
重建怀圣塔寺之记 元至正十年(1350)
重建怀圣塔寺之记 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五)五仙观诸碑
广州重修五仙祠记碑 北宋政和四年(1114)
古仙旧题 宋德祐间(1275-1276)
重修南海五仙观碑 清嘉庆十七年(1812)
重修五仙观碑文 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
同治壬申重修碑 清同治十一年(1872)
(六)三元宫诸碑
三元宫观音像碑 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
重修三元宫碑记 清同治八年(1869)
重修三元宫碑记 民国三十三年(1944)
广东省广州市粤秀山三元宫历史大略记 民国三十三年(1944)
(七)杨箕村玉虚宫诸碑
重建玄帝古庙碑记 清康熙六十年(1721)
奉宪均断三乡碑 清乾隆十年(1745)
玉虚宫重修碑记 清乾隆十九年(1754)
重修北帝庙碑记 清嘉庆四年(1799)
重修两庙碑记 清嘉庆十年(1805)
重建玉虚宫碑记 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
重修玉虚宫碑记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
(八)观音楼诸碑
『妙吉祥室』石匾 民国二十一年(1932)
重修观音古楼改建妙吉祥室记 民国二十四年(1935)
二、学宫类
(一)广府学宫诸碑
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王圣诏碑 元大德十一年(1307)
宣圣遗像碑并序 元至正五年(1345)
广州府学进士题名记 明天顺六年(1462)
嘉靖御书程子言箴 明嘉靖年间(1522—1566)
广府黎侯重修文庙碑记 顺治十五年(1658)
重修广州郡学碑记 清康熙十年(1671)
(二)番禺学宫诸碑
番禺府县新生印金章程碑记 清光绪四年(1878)
(三)学海堂诸碑
汉大司农高密郑公像碑 清同治十三年(1874)
汉东吴虞功曹像碑 年代不詳
三、祠堂类
(一)庐江书院诸碑
庐江书院房份次序碑记 清嘉庆十三年(1808)
庐江书院碑记 清嘉庆十八年 (1813)
重修庐江书院碑记 清道光二十年 (1840)
重修庐江书院碑记 清同治七年 (1868)
增建何氏庐江别墅地基全图 清光绪二十年 (1894)
始祖列祖主龛次序碑记 年代不详
庐江书院正座列祖牌位次序碑记 年代不详
庐江书院旁座列祖牌位次序碑记 年代不详
庐江书院列祖暨禄位座次碑记
还我尝业 中华民国十一年(1922)
(二)青云书院诸碑
梁氏先贤千乘侯家庙碑记 清康熙四十一年 (1702)
重修梁氏先贤千乘侯家庙碑记 清乾隆四十一年 (1776)
(三)其他祠堂诸碑
增入主位添置尝产碑记 清同治五年(1866)
凤翔书院平面图 清
四、名胜类
(一)藥洲诸碑
史铁崕题『尚有西斋』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翁方纲摹米芾『藥洲』题刻 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
史梦琦书《浚九曜石池记》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
关槐题『藥洲』石额 清乾隆年间
姚文田书『濂溪遗址』碑 清嘉庆六年(1801)
翁方纲书《米题藥洲石记》附绝句二首 嘉庆二十二年(1817)
戴熙书《考校四箴》 清道光二十年(1840)
叶志诜摹刻米芾《九曜石》诗并跋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
许乃钊摹刻周敦颐《游大云山留题》并跋 清咸丰二年(1852)
王浵摹镌苏东坡书『约经堂』并识 清同治三年(1864)
陈澧题戴熙《考校四箴》 清光绪五年(1879)
徐琪题『喻园』石额并跋 清光绪十八年(1892)
(二)越秀山诸碑
镇海楼记 明嘉靖二十六年 (1547)
『佛山』石牌坊 清道光六年(1826)
『古之楚庭』石牌坊 清同治六年(1867)
五、墓志类
前陈散骑侍郎刘府君墓铭 隋大业五年(609)
太原王府君志铭 唐开成五年(840)
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 唐天祐三年(906)
高丽穆斯林剌马丹墓碑 元至正九年(1349)
戴缙墓志 明正德八年 (1513 年)
戴缙夫人周氏墓志 明正德八年 (1513)
梁国一烈士墓联 民国十三年(1924)
史坚如烈士墓志 民国十三年((1924)
南洋五烈士墓志 民国十四年(1925)
明绍武帝臣冢记 民国十六年(1927)
总理遗嘱碑 民国二十年(1931)
广州辛亥三月二十九日革命记 民国二十三年(1934)
张民达烈士墓志 民国二十三年(1934)
伍汉持先生纪念碑 民国二十四年(1935)
血泪洒黄华碑 民国三十五(1946)
六、其他类
明广州『归德』城门石额 明洪武七年(1374)
永宁炮台 清顺治九年(1652)
重建银行会馆碑记 清道光九年(1829)
重开番山庄氏旧井碑记 清道光三十年(1850)
王圣堂乡新建石路碑记 清同治七年(1868)
潮州八邑会馆天盘全图 清同治十四年(1875)
奉宪免抽牙捐示谕碑 清光绪十一年(1885)
广东督粮分巡道定普济院章程碑 清光绪十二年(1886)
节烈流芳石牌坊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
一门忠孝石牌坊 清宣统二年(1910)
『东园』门额 清宣统二年(1910)
广州财政局出售城隍庙庙产的公告 民国十二年(1923)
『流花古桥』石额 清
关羽竹诗碑 清
象牙会馆石额 清
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记(古应芬撰文)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
广州市市立中山图书馆碑记(陈融撰) 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
整理东濠下游碑记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1935)
跋
前言:越秀碑刻——穿越时空的记忆
“水为江汉星作斗,镌之金石垂千龄。”(明? 叶见泰诗句)碑刻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始于摩崖,多用于记功、记事,以期勒之贞珉,垂之久远耳。历代碑刻堪称我国古代记载史实,保存和传播文化的特殊版本,它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和艺术价值,承载着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
越秀区是广州的古城区域,自古迄今,绵亘两千多年,为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由于这里曾是南越、南汉、南明王朝政权所在地,历代的宫殿、官府、学宫、寺观、坛庙、商肆多汇聚于此,文人学士、各方名流亦云集于此,从而留下了数量众多的历代碑刻。这些碑刻散存在越秀区内,如寥落的晨星,如散落的珠玉,穿越历史时空,发散着人文的魅力。虽然大小不同,形制各异,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着鲜明的岭南文化特征,它们真实地记载和反映了广州古城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行政区划,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民俗风情,宗教信仰,历史事件,人事兴衰等文化现象。反映了岭南社会生活的变迁,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是越秀区一笔珍贵的历史遗产。
读懂广州就必须读懂越秀。而研究越秀历史,了解越秀文化,就不能不研究越秀碑刻。
长期以来,越秀区各类碑刻遗存较为分散,各有归属,且缺乏统一管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碑刻面临毁没之虞。在越秀区文化遗产普查过程中,文物部门对一些濒临损毁的碑刻进行了抢救性拓印,加之作者着意搜寻拓印了一部分碑刻资料,从中择选出一百方碑刻,基本代表了越秀历代碑刻中的精品,遂逐一研读、辨识,录出释文,加以标点,再做简略的考证、研究,编撰成书,以嚮读者。
从越秀区现存的碑刻来看,上自隋,下迄今,纵贯一千四百余年,涉及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生活等诸领域,具有较高的历史考古价值、文献补充价值、书法研究价值、文学欣赏价值等。
其一,本书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越秀区现存碑刻多有补史之功用,如:出土于越秀区的几方隋唐碑刻:《前陈散骑侍郎刘府君墓铭并序》(隋大业五年),为『广东四大隋碑』之一,《太原王府君志碑》(唐开成五年)、《唐故清海军节度掌书记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唐天佑三年),其内容皆有弥补史阙、修正史误之作用。此外,《广州重修五仙祠记》(北宋政和四年)、《六祖大鉴禅师殿记》(南宋咸淳五年)、《高丽穆斯林刺马丹墓碑》(元至正九年)、《重建怀圣塔寺之记》(元至正十年)、《光孝禅寺革除供应花卉碑记》(明天启二年)等,皆有裨于广府地方史志的考证与研究,或有利于越秀区宗教历史的补充互证。
其二,本书对整理研究乡邦文献具有重要价值。越秀区碑刻具有岭南特色和地域代表性,区如区内现存的书院、祠堂已不多,本书所录的“庐江书院”、“青云书院”诸碑,对研究广州的古书院文化,尤其是大小马站书院群一带的祠堂书院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区内的城中村也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减少,而书中所录的“杨箕村玉虚宫”诸碑,对了解、研究越秀区城中村的历史发展、乡土民风也有重要意义。
其三,本书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从书法艺术方面看,越秀区现存的碑刻真、草、篆、隶、行皆备,反映出汉字书体演变的特征,历代越秀碑刻也成为岭南书法艺术的发展的重要见证如:《刘猛进碑》的朴茂生动;《古仙旧题》碑的潇洒飘逸;《尚有西斋》碑的宽博开张;《考校四箴》碑的精美奇峻;《濂溪遗址》碑的端庄大方……从文学艺术方面看,张岳所撰《镇海楼记》曾燠所撰《重修南海五仙观碑》、刘秉权所撰《重修广州郡学碑记》、史梦琦所撰《浚九曜石记》皆文字优美,叙事详略得当。而《古仙旧题》中古成之所撰书的七言律诗和五言古风,更是风神潇洒,诗书具绝。
碑刻百方存历史,古今文脉越千年。
这一百方碑刻,堪称是穿越越秀古今的一本石书,是一个内容丰赡的文献资料库,也是一部极具岭南文化特色的历史档案,它浓缩、记载和见证了越秀区千年兴衰、沧桑变迁,传承着广州古城悠久的历史文脉。这便是人文越秀之大美,商都越秀之底蕴。希望这只是一个抛砖引玉的开端,让我们来开启越秀金石研究的宝库,共同珍存越秀的文化记忆!
丙申仲秋高旭红谨识
越秀碑刻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越秀碑刻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越秀碑刻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