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諸子百傢爭鳴,近有民國大師百花齊放,西學東漸東西交融,盡享思想學術文化盛宴。
《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1917年起,劉師培任北大國文門教授,講授中古文學,《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便是為“國文門二年級”學生編寫的講義,講義分為五課,第一課“概論”旨在闡明研究意義,第二課講述文學變體,第三、四、五課分彆論述漢魏、魏晉文學的變遷以及宋齊梁陳文學風貌與異彩,彰顯瞭對漢魏六朝文學研究的獨特視角,褒揚藻韻,推崇美文,嚴辨“文筆”之彆,替六朝聲偶之文爭正統,堅持“偶詞儷語”為文的主張,編撰方法精湛,采用甚見功力與識斷的摘錄法,附以簡要的結論和案語,此書成為文學史教學與研究的典範之作,亦是近現代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舊學之殿軍,新學之開山。
這裏的“中古”也就是自漢末至宋、齊、梁、陳這一時期,這是我國文學發展史上非常活躍的時期,亦是一個承上啓下的時期。本書中采用甚見功力與識斷的“摘錄”的編纂手法,使眾多相關資料各聚門類,在按語中作考鏡源流、厘清流派、畫龍點睛式的揭示,從而使錯綜復雜的文學變遷史變得一目瞭然。
劉師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號左盦,漢族,江蘇儀徵人。劉貴曾之子、劉文淇曾孫。著有《左盦集》八捲、《左盦外集》二十捲、《左盦詩錄》四捲、《詞錄》一捲,及論經學(以小學、左傳學為主)、史學(開創近代中國學術史體)、文學(主張“六朝文”,維護揚州學派駢文之文統)專著七十四種,收入民國二十三年(1934)寜武南氏刊本《劉申叔先生遺書》。
★是時病瘵已深,不能高聲講演,然所編講義,元元本本,甚為學生所歡迎。
——劉師培《劉君申叔事略》
★我看過已刊的書(指中國文學史一類),無一冊好。隻有劉申叔的《中古文學史》,倒要算好的。
——魯迅
★《中國中古文學史》不是一個普通的講義,而是近現中古文學史研究領域的開山之作,是舊學之殿軍,新學之開山。
——錢誌熙
這本《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書名本身就引人入勝,充滿瞭探索曆史與文獻的雙重魅力。我一直對中古文學(通常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這段時期)充滿興趣,但往往覺得市麵上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閱讀起來門檻較高,要麼過於通俗,缺乏深度。這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窗戶。它承諾“講義”的形式,預示著內容會比較係統且條理清晰,便於讀者理解。而“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副標題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這本書並非憑空而談,而是建立在對那個時代珍貴文獻的梳理與研究之上。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讓我對書中可能齣現的史料考證、版本辨析等內容充滿期待。我設想,作者一定在浩瀚的古代文獻中披沙揀金,精心挑選齣最能代錶中古文學發展脈絡的資料,並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普通讀者也能領略到中古文學的獨特風采。我尤其好奇,在清末民初這個文化轉型時期,學者們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古文學的?他們是否發現瞭新的文獻?他們的研究視角又與我們今天有何不同?這些問題都在我閱讀這本書之前,激起瞭強烈的求知欲。
評分剛拿到這本《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清末民初文獻叢刊》,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樸的封麵設計所吸引。翻開目錄,發現內容涵蓋瞭從建安文學到唐代詩歌的各個重要時期和流派,這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信心。我特彆期待書中關於南北朝文學的論述,這一時期文學上的融閤與創新,特彆是玄言詩、山水詩的興起,一直是我比較感興趣但又覺得難以深入的領域。書中提及的“文獻叢刊”,讓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選取並解讀這些“清末民初”時期的文獻的。是當時的學者對中古文學有瞭新的發現?還是對傳統解讀提齣瞭挑戰?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讓我瞭解中古文學本身的演變,還能窺見一代學人對文學史研究的態度與方法。有時候,理解一個時代的文學,也是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共鳴,體會到古人筆下的悲歡離閤,以及他們對人生、對自然的獨特感悟。
評分對於《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清末民初文獻叢刊》這樣一本厚重的學術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引領我進行一次深入的思想漫遊。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份簡單的知識羅列,更能激發我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象一下,當讀到書中關於中古時期文人政治抱負與文學創作之間的張力時,我希望能引發我對“文學與現實”這一永恒話題的再思考。又比如,書中對中古文學中佛教、道教思想的影響的闡述,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將這些哲學觀念與具體的詩文作品巧妙地結閤起來,展現齣文學的多元魅力。而“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獨特設置,更是讓我好奇,那個時代的研究者,是否會從中古文學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脈,或是對社會變革的某種啓示?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去關注那些被曆史洪流衝刷過,但依然閃爍著智慧光芒的文字,並能幫助我建立起自己理解中古文學的獨特框架。
評分當我在書架上看到《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清末民初文獻叢刊》時,內心湧起一股強烈的期待,它承諾瞭一個嚴謹而富有洞見的學術探索。我設想,書中的“講義”部分,定然會梳理齣清晰的脈絡,將中古文學發展的每一個重要節點,從建安風骨的崛起,到唐詩的輝煌,都進行細緻的梳理和講解,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穿越曆史的迷霧。而“清末民初文獻叢刊”這一部分,則為我打開瞭另一扇門,它意味著我不僅能讀到中古文學本身,更能瞭解在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學者們是如何看待和解讀這些古代經典的。我猜想,書中或許會引用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是提齣一些突破性的見解,這些都將極大地豐富我對中古文學的認識。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體會到,文學史並非靜止不變的陳跡,而是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被重新發現和解讀的鮮活生命。
評分我一直覺得,文學史的學習,最怕的就是枯燥的年代梳理和名人列傳。這本《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清末民初文獻叢刊》的齣現,似乎在某種程度上打破瞭這種沉悶。我設想,書中應該會有很多有趣的文學典故、生動的人物故事,以及對文學作品獨到而深刻的解讀。例如,在講到曹操的詩歌時,我期待書中能探討他“慷慨悲歌”的背後,是否也隱藏著作為政治傢和軍事傢的復雜情懷。而對於陶淵明,我希望書中能不止於“采菊東籬下”的田園意象,更能挖掘他詩歌中對人生哲學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過文學來安頓自我。更重要的是,“清末民初文獻叢刊”這一部分,我猜測作者會籍由當時學者對中古文學的研究,來反觀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憂患意識與文化自覺,或許能夠從中看到他們如何試圖從古代文學中汲取力量,以應對時代變局。這種將文學史與時代背景、學術史相結閤的視角,無疑會大大提升閱讀的趣味性和深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