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1917年起,刘师培任北大国文门教授,讲授中古文学,《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便是为“国文门二年级”学生编写的讲义,讲义分为五课,第一课“概论”旨在阐明研究意义,第二课讲述文学变体,第三、四、五课分别论述汉魏、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风貌与异彩,彰显了对汉魏六朝文学研究的独特视角,褒扬藻韵,推崇美文,严辨“文笔”之别,替六朝声偶之文争正统,坚持“偶词俪语”为文的主张,编撰方法精湛,采用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法,附以简要的结论和案语,此书成为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典范之作,亦是近现代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旧学之殿军,新学之开山。
这里的“中古”也就是自汉末至宋、齐、梁、陈这一时期,这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非常活跃的时期,亦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本书中采用甚见功力与识断的“摘录”的编纂手法,使众多相关资料各聚门类,在按语中作考镜源流、厘清流派、画龙点睛式的揭示,从而使错综复杂的文学变迁史变得一目了然。
刘师培(1884年-1919年),字申叔,号左盦,汉族,江苏仪征人。刘贵曾之子、刘文淇曾孙。著有《左盦集》八卷、《左盦外集》二十卷、《左盦诗录》四卷、《词录》一卷,及论经学(以小学、左传学为主)、史学(开创近代中国学术史体)、文学(主张“六朝文”,维护扬州学派骈文之文统)专著七十四种,收入民国二十三年(1934)宁武南氏刊本《刘申叔先生遗书》。
★是时病瘵已深,不能高声讲演,然所编讲义,元元本本,甚为学生所欢迎。
——刘师培《刘君申叔事略》
★我看过已刊的书(指中国文学史一类),无一册好。只有刘申叔的《中古文学史》,倒要算好的。
——鲁迅
★《中国中古文学史》不是一个普通的讲义,而是近现中古文学史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是旧学之殿军,新学之开山。
——钱志熙
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书名本身就引人入胜,充满了探索历史与文献的双重魅力。我一直对中古文学(通常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这段时期)充满兴趣,但往往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阅读起来门槛较高,要么过于通俗,缺乏深度。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它承诺“讲义”的形式,预示着内容会比较系统且条理清晰,便于读者理解。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副标题更是点睛之笔,它暗示了这本书并非凭空而谈,而是建立在对那个时代珍贵文献的梳理与研究之上。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对书中可能出现的史料考证、版本辨析等内容充满期待。我设想,作者一定在浩瀚的古代文献中披沙拣金,精心挑选出最能代表中古文学发展脉络的资料,并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普通读者也能领略到中古文学的独特风采。我尤其好奇,在清末民初这个文化转型时期,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研究中古文学的?他们是否发现了新的文献?他们的研究视角又与我们今天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都在我阅读这本书之前,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
评分当我在书架上看到《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时,内心涌起一股强烈的期待,它承诺了一个严谨而富有洞见的学术探索。我设想,书中的“讲义”部分,定然会梳理出清晰的脉络,将中古文学发展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从建安风骨的崛起,到唐诗的辉煌,都进行细致的梳理和讲解,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这一部分,则为我打开了另一扇门,它意味着我不仅能读到中古文学本身,更能了解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学者们是如何看待和解读这些古代经典的。我猜想,书中或许会引用一些鲜为人知的史料,或是提出一些突破性的见解,这些都将极大地丰富我对中古文学的认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体会到,文学史并非静止不变的陈迹,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重新发现和解读的鲜活生命。
评分对于《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这样一本厚重的学术著作,我最看重的是它能否引领我进行一次深入的思想漫游。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份简单的知识罗列,更能激发我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象一下,当读到书中关于中古时期文人政治抱负与文学创作之间的张力时,我希望能引发我对“文学与现实”这一永恒话题的再思考。又比如,书中对中古文学中佛教、道教思想的影响的阐述,我期待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些哲学观念与具体的诗文作品巧妙地结合起来,展现出文学的多元魅力。而“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独特设置,更是让我好奇,那个时代的研究者,是否会从中古文学中找到民族精神的根脉,或是对社会变革的某种启示?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去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过,但依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文字,并能帮助我建立起自己理解中古文学的独特框架。
评分刚拿到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古朴的封面设计所吸引。翻开目录,发现内容涵盖了从建安文学到唐代诗歌的各个重要时期和流派,这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信心。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南北朝文学的论述,这一时期文学上的融合与创新,特别是玄言诗、山水诗的兴起,一直是我比较感兴趣但又觉得难以深入的领域。书中提及的“文献丛刊”,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选取并解读这些“清末民初”时期的文献的。是当时的学者对中古文学有了新的发现?还是对传统解读提出了挑战?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了解中古文学本身的演变,还能窥见一代学人对文学史研究的态度与方法。有时候,理解一个时代的文学,也是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体会到古人笔下的悲欢离合,以及他们对人生、对自然的独特感悟。
评分我一直觉得,文学史的学习,最怕的就是枯燥的年代梳理和名人列传。这本《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清末民初文献丛刊》的出现,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沉闷。我设想,书中应该会有很多有趣的文学典故、生动的人物故事,以及对文学作品独到而深刻的解读。例如,在讲到曹操的诗歌时,我期待书中能探讨他“慷慨悲歌”的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复杂情怀。而对于陶渊明,我希望书中能不止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意象,更能挖掘他诗歌中对人生哲学的思考以及他如何通过文学来安顿自我。更重要的是,“清末民初文献丛刊”这一部分,我猜测作者会籍由当时学者对中古文学的研究,来反观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文化自觉,或许能够从中看到他们如何试图从古代文学中汲取力量,以应对时代变局。这种将文学史与时代背景、学术史相结合的视角,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趣味性和深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