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丛书总目
《周易表解》?
《易学史发微》?
《易学史丛论》?
《读易提要》?
《周易虞氏易象释》?
《过半刃言·黼爻·衍变通论》?
《易与佛教·易与老庄》?
《易老与养生》?
《道教史发微》?
《道教史丛论》?
《道藏书目提要》?
《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
《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第1次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种。
第十种,《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著名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国内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道教史丛论目次
道教文化
引言 /1
凡例十则 /8
第一章由今推古,略述主要的道教教派 /12
第一节今日仅存的两种教派 /12
第二节认识隋唐以前的道教 /17
第二章由古迄今,略论中国地区的原始宗教 /34
第一节概述客观的时空条件 /34
第二节生命起源和人类起源 /36
第三节中国各地旧、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资料和
原始宗教 /40
第三章由原始宗教而来的道教中心内容 /46
第一节封禅之源与人类生存 /46
第二节仙境的憧憬和洞天福地 /49
第三节长生的追求和医疗养生 /52
第四章道教中心内容的发展与三教合一【阙,存目】
第一节儒释道三教的形成
第二节汉末至隋的佛道交流
第三节由三教鼎立到三教合一
简短的总结 /55
图片说明 /58
一、 道法自然与洞天景色凡七十二帧 /58
二、 黄老学说与炼丹养生凡七十帧 /67
三、 三教缊与三教合一凡七十一帧 /73
四、 仙趣传说与文物艺术凡七十三帧 /79
五、 历代高道与道派兴衰凡六十三帧 /87
凡三四九帧
附: 《道教文化》任选若干章节示例 /94
一、 道教之名实 /94
二、 老子与孔子——《史记·老子列传》疏释 /95
三、 孔望山之汉石刻 /95
四、 道教中心是否为龙虎山 /96
后记 /98
原始宗教和易学初创 /99
中国的时空背景 /107
《易经》与中医的理论会通于象数 /112
详论《汉书·艺文志》,以见中国的“目录学”犹今日的
“系统学” /116
经学今古文争论的实质,本诸宗教的信仰 /126
论三茅公 /133
玄武与波粒 /135
道教的内外丹 /137
《周易参同契》源流版本考略 /143
《周易参同契》易象释 /146
魏伯阳自序 /146
经文上篇 /148
《参同契》简释 /168
魏伯阳自序 /168
《参同契》经文 /170
《〈参同契〉笺注》徐从事景休序 /186
《参同契》传文 /187
《参同契》笺注·《三相类》序 /197
三相类 /198
参同契·鼎器歌 /200
概述《参同契》两孔穴法 /202
附: 提纲 /213
概述《参同契》重视箕斗之乡 /216
《列子》记要 /219
综述三葛(葛玄、葛洪、葛巢甫)各有所承的仙道 /224
寇谦之简要年谱 /229
陆修静简要年谱 /233
陶弘景简要年谱 /237
陈抟的易学及其成就 /241
陈抟事迹考释 /244
一、 名字号释义 /244
二、 出生地在四川 /245
三、 陈抟智慧的来源 /245
《悟真篇》注释 /246
卷一七律十六首 /246
卷二 /255
卷三七绝三十二首 /264
《悟真篇》浅解 /266
《悟真篇》批语 /278
《关尹子》记要 /288
明初所认识的道教纲领 /290
附: 《道教宗源》表解 /293
明代道教仅囿于正一、全真之辨 /295
记《道藏》中所收录的易著 /297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道教 /299
一、 中国之原始宗教 /299
二、 殷周之际的宗教 /300
三、 春秋战国之宗教(前770—前221) /300
四、 秦、西汉之宗教(前221—前25) /301
五、 东汉之宗教(25—220) /301
六、 魏晋南北朝之道教(220—589) /302
唐代至今的道教 /303
气功历史讲义 /317
第一讲: 先秦气功——老庄讲义 /317
附: 孔孟 /319
第二讲: 西汉气功——《内经》讲义 /320
第三讲: 东汉气功——《参同契》讲义 /322
附: 《安般守意经》 /323
第四讲: 魏晋气功——《黄庭经》讲义 /324
附: 达磨与《楞伽经》 /325
第五讲: 隋唐气功——《天隐子》等讲义 /326
附: 禅与密 /327
第六讲: 宋元气功——《悟真篇》讲义 /328
附: 理学 /330
第七讲: 明代气功——《性命圭旨》讲义 /330
附: 王阳明与王船山 /332
气功开发人体智能提纲 /334
今日研究《道藏》的现实意义 /336
附录一拟写《道教史》之目录 /347
附录二吴承仕《道藏》阅读笔记跋 /355
附录三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 /358
后记张文江 /361
修订本补记张文江 /364
修订本补记
此书和《道教史发微》一起,于2012年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次修订,校正了若干错字,将原来的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
张文江 2012年12月2日
后记
以整理者之愚钝,尚不能知一本以残篇为主编成的著作,是否有可能成为天下奇书。如果有可能的话,希望本书可以作为试验之一。潘雨廷先生的《易学史发微》,有《易学史丛论》相配合;那么他的《道教史发微》,也应该有《道教史丛论》相配合。相对而言,本书在潘先生所有著作中使用的材料最不完整,除了少数篇章以外,绝大部分没有完成,有的甚至只是开了一个头,但是不妨碍此书仍然极富启发力。
全书以一本极其特殊的《道教文化》开场。这本小册子原来是潘先生应友人之请,为香港一本大型画册所作的文字说明,然而写作过程却经过了多种磨难。首先,当时潘先生已在病中,体力渐衰,写作时先后有多人参与,文字也不统一。其次,作者的构思和出版社的要求不完全一致,编辑通俗、再通俗的反馈,使稿件修改了好几次,其间的协调并不整齐。根据整理者当年的笔记,此书初步完成于一九九年十一月,后来几经波折,还是没有出版。多年来整理者一直在处理作者的其他稿件,等到终于松口气来考虑此书时,手边所有的是二种不同的稿本,此外还有若干零碎的篇章。尽管受到干扰而有所变形,本书依然是潘先生总结性著作之一,其主要构思和大体轮廓还是不可遏制地表现了出来。在整理者看来,本书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大致相近于另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易学史大纲》。《大纲》已散开编入《易学史丛论》,《道教文化》还相对独立成篇,虽然阙一章没有完成,仍然保留着原来的整体形象。此次整理所成的文本试图复原潘先生的原来构思,其中引言和图片说明由整理者缀合成文,所阙一章仍然保留题目。本书篇幅短小,气象阔大,代表了作者对道教的最后结论。
除了置顶的《道教文化》,以下的其他诸篇收入了作者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如果和《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而且全书来源和形式更为多样,其中既有整篇的著作,如《参同契简释》;也有写给自己参考的纸条,如《列子记要》、《关尹子记要》、《悟真篇批语》。既有作者本人手写的讲座提纲,也初次收入了学生听课的记录稿(整理时有所修订)。经过整理者多次排列组合,诸篇之间彼此联系呼应,渐成整体之象。研究者和爱好者认真研读,必然会有所得。
本书有附录三。其一,作者拟写《道教史》之目录。《道教史》虽然没有完成,但是从目录中仍然可见全书的原来规模。其二,《吴承仕“道藏”阅读笔记跋》。本篇为作者受友人黄寿祺(1911—1990)先生之托而作,原稿已不存,从保留下来的跋中,可以考见当时学者之间的交往,也可以看出作者对前辈学者的尊敬和支持。其三,《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此文写于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是作者临终前还在力疾书写的最后文章。作者生前关于南北宗的文章较多,论及东西派仅此一篇,只是于具体内容未能留下相关论述。作者于西派传承有极深的渊源,而所获证量未能于此表见一二,令人深为痛惜。以整理者所见,作者最后的文章共有三篇,一是《论朱熹以易学为核心的思想结构》(未完成,收入《易学史丛论》),一是《略论净土宗及六字佛号》(已完成,收入《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还有就是这篇《略谈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东西派》(未完成,收入本书)。写作的三篇文章,恰成儒释道三教之象。
最后,试介绍《道教文化》合作者金宝源。金宝源,上海人(1926—2002),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他从事出版摄影工作近四十年,历任少年儿童出版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科学画报》摄影记者,擅长风光摄影,除了在《中国风光》、《江山如此多娇》、《九寨沟》等大型画册上发表作品外,还摄有《中国岩溶》、《中国矿物》、《中国五大连池火山》、《绍兴石桥》等画册,深得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并多次获奖。
本书的编纂酝酿了较长时间,在黄德海先生协助下完成了整理,另外一位谦让而不肯具名的朋友也参与了部分工作。
张文江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
这本《道教史丛论》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着迷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才读完它,感觉脑子里像是经历了一场历史的洗礼。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对早期道教思想源流的梳理,那份考据的扎实程度,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作者显然不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深入到了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老庄思想如何与民间信仰、巫术传统逐渐交织融合,最终孕育出道教的雏形。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书中对“黄老之学”与后期“太平道”、“五斗米道”之间那种若即若离、却又一脉相承的内在逻辑,分析得极其透彻。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地域性差异对道教教义形成的影响,例如川渝地区的巫傩文化如何渗透进早期的科仪活动中,形成了与北方地区不同的发展路径。这种细致入微的地域史观,让我对道教的理解不再是笼统的“出世”或“炼丹”,而是看到了它如何像生命体一样,在不同的土壤中吸收养分,生长出形态各异的枝干。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对照着地图去想象那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地理环境,那种身临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教科书式的论著所不具备的。如果说有什么小小的遗憾,或许是某些关于魏晋玄学的讨论部分,逻辑链条稍显跳跃,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才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瑕不掩瑜,这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深度研究佳作。
评分对于我这种半路出家的爱好者来说,最怕的就是读到晦涩难懂的古文堆砌,但《道教史丛论》的叙事功力着实令人称道。作者的笔触非常具有画面感,尤其是在描述道教在不同历史阶段与世俗政权的互动时,常常能营造出一种戏剧性的氛围。比如,书中对“宋徽宗迷恋道教”那段历史的描述,就非常生动。它不仅仅是记载了皇帝大肆封赏道士、修建宫观的事实,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崇道”行为背道后的政治焦虑——宋代士大夫阶层对儒家正统性的质疑,以及统治者试图通过构建一个超越世俗纷争的宗教体系来寻求精神寄托和统治合法性的复杂心理。作者的叙述节奏张弛有度,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总能精准地切入某个关键人物或某个标志性事件,用以支撑其论点,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像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史诗,而非冷冰冰的史料汇编。语言运用上,作者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佳的可读性,很多精妙的论断,即使是初次接触道教史的人也能理解其深刻含义,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知识转化能力。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地体现在它对“道教仪式生活”的微观审视上。我一直对道教的“斋醮科仪”充满好奇,但传统的描述往往停留在仪式流程的表面,缺乏对其背后文化意涵的挖掘。这本书中有一部分专门聚焦于唐宋时期道士的日常生活和他们的信仰实践,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古时期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搜集了大量的敦煌文书、地方志以及道教戒律的文本,重建了道士们如何通过一系列复杂的、高度程式化的动作(比如烧香、上表、召将),来实现与“道”的沟通。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科”之间的差异,比如禳灾、度亡、祈福等不同目的的仪式,在道士的口诵词、手结印、身做步法上的细微区别。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历史记述,更像是一种人类学田野调查式的记录和解读。通过这本书,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道士会被尊崇为圣人,那不仅仅是修行的深度,更是其对“天人感应”实践的精确把握和有效执行。这种将抽象的信仰具体化为可操作的“技术”和“艺术”的过程,是道教生命力的核心体现,而这本书恰恰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点。读完后,我对道教徒的日常修行,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感。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论文集,没想到读起来居然有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畅快感。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它没有按照时间线索做机械式的陈列,而是选择了一些关键的“论点”作为切入点,对道教发展史上的几个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道教神仙谱系演变”这一章节的方式。过去我接触的资料大多只罗列了神仙的封号和事迹,但这本书却将神仙体系的构建,视为一种社会政治权力结构在精神层面的投射。例如,它探讨了唐代皇帝如何利用“老子化身”来巩固皇权合法性,以及这种官方神学对民间信仰产生的反向挤压和吸收作用。这种从政治史、社会史角度切入宗教史的做法,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读到关于宋代“正一道”与“全真道”在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上的分野时,我仿佛看到了两个不同时代精神追求的碰撞。全真道强调的内丹修炼与社会责任感,与正一道更侧重于符箓斋醮仪式的实用性,形成了有趣的张力。作者的文字风格是那种极具洞察力的冷静分析,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做价值判断,只是客观地还原历史现场,让你自己去感受道教内部复杂而生动的张力。对于那些希望深入了解道教“内部运作机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于它对道教“经典诠释权”的争夺过程所进行的剖析。以往的论述多集中于道教教义本身,而这本书则把焦点放在了谁有权解释这些教义、以及解释权是如何随着历史变迁而转移的。它详细描绘了早期道教经典的口耳相传与后来大规模的雕版印刷之间的鸿沟,以及这种文献传播方式的改变对教义统一性和地方化差异带来的冲击。特别是对《太平经》和《道德经》在不同历史阶段被重新阐释的对比研究,揭示了“道”的内涵是如何被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教团领袖不断地“重塑”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我记得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认为每一次对道教经典的“修订”或“补注”,本质上都是一次权力资源的重新分配。这种将宗教文本置于权力斗争的场域中进行考察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理论深度。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纯粹”的信仰体系,在历史长河中,无不渗透着人间的角力与算计,这种深刻的反思性,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关于知识与权力互动的历史文献。
评分关于道教的书籍,非常喜欢,值得购买。
评分学术价值有,但有些囿于立场了,不够客观。有些材料真伪性很有争议,不适合作为佐证的。
评分京东的书便宜又好,感谢京东
评分肥肠好~~~~~~~~~~~~~~~~~~~~~~~~~~~~~~~·
评分换了一次,总算好一点了
评分好
评分非常不错的书,卖家发货速度很快。
评分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
评分关于道教的书籍,非常喜欢,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