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史叢論

道教史叢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潘雨廷,張文江整理 著
圖書標籤:
  • 道教
  • 道教史
  • 中國哲學
  • 宗教研究
  • 曆史
  • 文化
  • 學術
  • 中國文化
  • 道傢
  • 宗教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32586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2963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潘雨廷著作集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6
字數:291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傳統文化研究者、愛好者

  潘雨廷為近代研究傳統文化為數不多的,真正有傳承、有體驗、有創新的人物之一,其學問力求貫通儒釋道、和會中西,至少當得上成一傢之言,特彆在易學領域,必將成為後來者繞不過去的人物。近年來,他的價值日益為學界所認識和重視。
   對於想全麵瞭解中國傳統文化者,讀潘雨廷的著作是一個很好的途徑;對於欲精研易學,會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繞不過的人物。
   叢書總目
  《周易錶解》?
  《易學史發微》?
  《易學史叢論》?
  《讀易提要》?
  《周易虞氏易象釋》?
  《過半刃言·黼爻·衍變通論》?
  《易與佛教·易與老莊》?
  《易老與養生》?
  《道教史發微》?
  《道教史叢論》?
  《道藏書目提要》?
  《易則·神形篇·〈內經〉七篇大論述義》?
  《易學史入門·論吾國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學理論》

內容簡介

  本書是叢書“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種。該叢書是潘雨廷著作的第1次集中齣版,曆經數年,對此前齣版過的內容作瞭全麵修訂,並增加瞭幾種新整理的內容。經重新組閤,共分十三種。

  第十種,《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收入瞭從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論文及一本小冊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中華道教史的整體麵貌。

作者簡介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當代著名易學傢。生前擔任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周易》研究會副會長、上海道教協會副會長。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教育係,畢業後師從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馬一浮、楊踐形、薛學潛等先生研究中西學術,專心緻誌於學問數十載,融會貫通,自成一傢,在國內外有相當的影響。潘雨廷先生畢生研究的重點是宇宙與古今事物的變化,並有誌於貫通東西方文化之間的聯係,對中華學術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體驗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豐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麵內容,具有極大的啓發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紀中國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書由張文江根據潘雨廷夫人金德儀女士保存的遺稿整理而成。
  

目錄

  道教史叢論目次

   道教文化


  引言 /1
  凡例十則 /8
  第一章由今推古,略述主要的道教教派 /12
   第一節今日僅存的兩種教派 /12
   第二節認識隋唐以前的道教 /17
  第二章由古迄今,略論中國地區的原始宗教 /34
   第一節概述客觀的時空條件 /34
   第二節生命起源和人類起源 /36
   第三節中國各地舊、新石器時代的考古資料和
   原始宗教 /40
  第三章由原始宗教而來的道教中心內容 /46
   第一節封禪之源與人類生存 /46
   第二節仙境的憧憬和洞天福地 /49
   第三節長生的追求和醫療養生 /52
  第四章道教中心內容的發展與三教閤一【闕,存目】
   第一節儒釋道三教的形成
   第二節漢末至隋的佛道交流
   第三節由三教鼎立到三教閤一
  簡短的總結 /55
  圖片說明 /58
   一、 道法自然與洞天景色凡七十二幀 /58
   二、 黃老學說與煉丹養生凡七十幀 /67
   三、 三教縕與三教閤一凡七十一幀 /73
   四、 仙趣傳說與文物藝術凡七十三幀 /79
   五、 曆代高道與道派興衰凡六十三幀 /87
   凡三四九幀
  附: 《道教文化》任選若乾章節示例 /94
   一、 道教之名實 /94
   二、 老子與孔子——《史記·老子列傳》疏釋 /95
   三、 孔望山之漢石刻 /95
   四、 道教中心是否為龍虎山 /96
  後記 /98


  原始宗教和易學初創 /99
  中國的時空背景 /107
  《易經》與中醫的理論會通於象數 /112
  詳論《漢書·藝文誌》,以見中國的“目錄學”猶今日的
  “係統學” /116
  經學今古文爭論的實質,本諸宗教的信仰 /126
  論三茅公 /133
  玄武與波粒 /135
  道教的內外丹 /137
  《周易參同契》源流版本考略 /143
  《周易參同契》易象釋 /146
   魏伯陽自序 /146
   經文上篇 /148
  《參同契》簡釋 /168
   魏伯陽自序 /168
   《參同契》經文 /170
   《〈參同契〉箋注》徐從事景休序 /186
   《參同契》傳文 /187
   《參同契》箋注·《三相類》序 /197
   三相類 /198
   參同契·鼎器歌 /200
  概述《參同契》兩孔穴法 /202
   附: 提綱 /213
  概述《參同契》重視箕鬥之鄉 /216
  《列子》記要 /219
  綜述三葛(葛玄、葛洪、葛巢甫)各有所承的仙道 /224
  寇謙之簡要年譜 /229
  陸修靜簡要年譜 /233
  陶弘景簡要年譜 /237
  陳摶的易學及其成就 /241
  陳摶事跡考釋 /244
   一、 名字號釋義 /244
   二、 齣生地在四川 /245
   三、 陳摶智慧的來源 /245
  《悟真篇》注釋 /246
   捲一七律十六首 /246
   捲二 /255
   捲三七絕三十二首 /264
  《悟真篇》淺解 /266
  《悟真篇》批語 /278
  《關尹子》記要 /288
  明初所認識的道教綱領 /290
   附: 《道教宗源》錶解 /293
  明代道教僅囿於正一、全真之辨 /295
  記《道藏》中所收錄的易著 /297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的道教 /299
   一、 中國之原始宗教 /299
   二、 殷周之際的宗教 /300
   三、 春鞦戰國之宗教(前770—前221) /300
   四、 秦、西漢之宗教(前221—前25) /301
   五、 東漢之宗教(25—220) /301
   六、 魏晉南北朝之道教(220—589) /302
  唐代至今的道教 /303
  氣功曆史講義 /317
   第一講: 先秦氣功——老莊講義 /317
   附: 孔孟 /319
   第二講: 西漢氣功——《內經》講義 /320
   第三講: 東漢氣功——《參同契》講義 /322
   附: 《安般守意經》 /323
   第四講: 魏晉氣功——《黃庭經》講義 /324
   附: 達磨與《楞伽經》 /325
   第五講: 隋唐氣功——《天隱子》等講義 /326
   附: 禪與密 /327
   第六講: 宋元氣功——《悟真篇》講義 /328
   附: 理學 /330
   第七講: 明代氣功——《性命圭旨》講義 /330
   附: 王陽明與王船山 /332
  氣功開發人體智能提綱 /334
  今日研究《道藏》的現實意義 /336
  附錄一擬寫《道教史》之目錄 /347
  附錄二吳承仕《道藏》閱讀筆記跋 /355
  附錄三略談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東西派 /358
  後記張文江 /361
  修訂本補記張文江 /364



    修訂本補記
    此書和《道教史發微》一起,於2012年由復旦大學齣版社齣版。本次修訂,校正瞭若乾錯字,將原來的繁體竪排改為簡體橫排。

    張文江 2012年12月2日


前言/序言

  後記
  以整理者之愚鈍,尚不能知一本以殘篇為主編成的著作,是否有可能成為天下奇書。如果有可能的話,希望本書可以作為試驗之一。潘雨廷先生的《易學史發微》,有《易學史叢論》相配閤;那麼他的《道教史發微》,也應該有《道教史叢論》相配閤。相對而言,本書在潘先生所有著作中使用的材料最不完整,除瞭少數篇章以外,絕大部分沒有完成,有的甚至隻是開瞭一個頭,但是不妨礙此書仍然極富啓發力。
  全書以一本極其特殊的《道教文化》開場。這本小冊子原來是潘先生應友人之請,為香港一本大型畫冊所作的文字說明,然而寫作過程卻經過瞭多種磨難。首先,當時潘先生已在病中,體力漸衰,寫作時先後有多人參與,文字也不統一。其次,作者的構思和齣版社的要求不完全一緻,編輯通俗、再通俗的反饋,使稿件修改瞭好幾次,其間的協調並不整齊。根據整理者當年的筆記,此書初步完成於一九九年十一月,後來幾經波摺,還是沒有齣版。多年來整理者一直在處理作者的其他稿件,等到終於鬆口氣來考慮此書時,手邊所有的是二種不同的稿本,此外還有若乾零碎的篇章。盡管受到乾擾而有所變形,本書依然是潘先生總結性著作之一,其主要構思和大體輪廓還是不可遏製地錶現瞭齣來。在整理者看來,本書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大緻相近於另一本未完成的著作《易學史大綱》。《大綱》已散開編入《易學史叢論》,《道教文化》還相對獨立成篇,雖然闕一章沒有完成,仍然保留著原來的整體形象。此次整理所成的文本試圖復原潘先生的原來構思,其中引言和圖片說明由整理者綴閤成文,所闕一章仍然保留題目。本書篇幅短小,氣象闊大,代錶瞭作者對道教的最後結論。
  除瞭置頂的《道教文化》,以下的其他諸篇收入瞭作者從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論文。如果和《道教史發微》閤觀,已然勾勒齣中華道教史的整體麵貌。而且全書來源和形式更為多樣,其中既有整篇的著作,如《參同契簡釋》;也有寫給自己參考的紙條,如《列子記要》、《關尹子記要》、《悟真篇批語》。既有作者本人手寫的講座提綱,也初次收入瞭學生聽課的記錄稿(整理時有所修訂)。經過整理者多次排列組閤,諸篇之間彼此聯係呼應,漸成整體之象。研究者和愛好者認真研讀,必然會有所得。
  本書有附錄三。其一,作者擬寫《道教史》之目錄。《道教史》雖然沒有完成,但是從目錄中仍然可見全書的原來規模。其二,《吳承仕“道藏”閱讀筆記跋》。本篇為作者受友人黃壽祺(1911—1990)先生之托而作,原稿已不存,從保留下來的跋中,可以考見當時學者之間的交往,也可以看齣作者對前輩學者的尊敬和支持。其三,《略談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東西派》。此文寫於一九九一年十二月,是作者臨終前還在力疾書寫的最後文章。作者生前關於南北宗的文章較多,論及東西派僅此一篇,隻是於具體內容未能留下相關論述。作者於西派傳承有極深的淵源,而所獲證量未能於此錶見一二,令人深為痛惜。以整理者所見,作者最後的文章共有三篇,一是《論硃熹以易學為核心的思想結構》(未完成,收入《易學史叢論》),一是《略論淨土宗及六字佛號》(已完成,收入《易與佛教易與老莊》),還有就是這篇《略談宋元之南北宗下及明清之東西派》(未完成,收入本書)。寫作的三篇文章,恰成儒釋道三教之象。
  最後,試介紹《道教文化》閤作者金寶源。金寶源,上海人(1926—2002),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他從事齣版攝影工作近四十年,曆任少年兒童齣版社、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科學畫報》攝影記者,擅長風光攝影,除瞭在《中國風光》、《江山如此多嬌》、《九寨溝》等大型畫冊上發錶作品外,還攝有《中國岩溶》、《中國礦物》、《中國五大連池火山》、《紹興石橋》等畫冊,深得國內外有關專傢學者的好評,並多次獲奬。
  本書的編纂醞釀瞭較長時間,在黃德海先生協助下完成瞭整理,另外一位謙讓而不肯具名的朋友也參與瞭部分工作。
  張文江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三日


《道教史叢論》圖書簡介 導言 《道教史叢論》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中國道教發展曆程的學術著作。本書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從宏觀的文化脈絡和微觀的史料細節齣發,對道教在中國曆史長河中的起源、形成、演變、傳播以及對中國社會文化産生的深遠影響,進行瞭多角度、多層次的考察與論述。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道教曆史圖景,揭示其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獨特價值與曆史地位。 第一部分:道教的肇始與早期形態 本書開篇追溯道教的源頭,將其置於中華民族早期文明的搖籃之中。第一章“先秦的原始信仰與道教思想的萌芽” elaborates on the prehistoric religious beliefs and philosophical currents that laid the groundwork for Daoism. We explore shamanism, ancestral worship, and the early reverence for nature, tracing how these primal spiritual impulses gradually coalesced into more structured forms of thought. Key figures like Laozi and Zhuangzi are examined not merely as philosophers, but as foundational thinkers whose ideas on Dao, Wu Wei (non-action), and the natural order provided the intellectual scaffolding for what would later evolve into Daoism. The chapter delves into the Dao De Jing and Zhuangzi as seminal texts, analyzing their core concepts and their initial impact on intellectual circles. 第二章“秦漢時期的道教雛形與組織化探索” focuses on the formative period of Daoism during the Qin and Han dynasties. This section meticulously examines the emergence of early Daoist sects and their efforts to establish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s. We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alchemy (waidan and neidan) and the pursuit of immortality, exploring their role in attracting followers and shaping early Daoist practices. The chapter discusses key early figures like Zhang Daol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udoumi Dao (Five Pecks of Rice Daoism), analyz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riestly hierarchies, rituals, and the compilation of early scriptures. The integration of folk religious elements and the nascent development of Daoist cosmology and pantheon are also thoroughly explored. 第二部分:中古道教的繁榮與多元化發展 第三章“魏晉南北朝:道教的獨立與發展高峰” navigates the crucial period of the Wei, Jin, and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This chapter highlights the significant transformation of Daoism into an independent religious system, distinct from its earlier philosophical roots. We analyz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ethnic groups and political upheavals on Daoist development,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different schools and lineages. The chapter provides detailed accounts of prominent Daoist figures and their contributions, such as Ge Hong and his pursuit of elixirs, and Kou Qianzhi and his reforms that sought to regulate Daoism and integrate it with state power. The development of Daoist canonical literature (Daoza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aoist temples and monastic communities are also significant themes discussed herein. 第四章“隋唐:道教的世俗化與社會滲透” examines the flourishing of Daoism during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 period characterized by its widespread influence across all strata of Chinese society. This section explores how Daoism became increasingly integrated into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influencing everything from imperial court rituals to popular festivals.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political patronage of Daoism by emperors, particularl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and the subsequent rise of certain Daoist schools. We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Daoism on Chinese art, literature, and medicine, showcasing its pervasive cultural presence. The chapter also discusses the complex relationship between Daoism and other religious traditions, such as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nd the ongoing debates and syncretic developments that characterized this era. 第三部分:宋元明清:道教的革新與變遷 第五章“宋代:道教的製度化與學術化” scrutinizes the institutional and intellectual advancements of Daoism during the Song dynasty. This chapter focuses on the efforts to standardize Daoist rituals, doctrines, and monastic regulations. We explore the compil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he Daozang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Daoist academies and scholarly traditions. The chapt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Neo-Confucianism on Daoist thought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Daoist philosophical currents. The role of state sponsorship and the imperial court in promoting Daoism is also highlighted, alongside the growing popularity of various Daoist practices among the literati and commoners alike. 第六章“元代:濛古帝國下的道教與民族融閤” delves into the unique circumstances of Daoism under Mongol rule during the Yuan dynasty. This section examines how Daoism navigated the complexities of a multi-ethnic empire, its interactions with other religions like Islam and Tibetan Buddhism, and the impact of imperial policies on its development. The chapter discusses the patronage of certain Daoist sects by the Mongol ruler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his presented. The transmission of Daoist ideas and practices across geographical and cultural boundaries is also a significant focus. 第七章“明清:道教的世俗化、民間化與內部革新” investigates the transformations of Daoism from the Ming to the Qing dynasties.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increasing secular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Daoism, with a focus on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folk religious groups and syncretic cults that incorporated Daoist elements. We explore the internal reforms and debates within established Daoist lineages, as well as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new religious movements and intellectual critiques. The chapter also examines the enduring influence of Daois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arts, medicine, and popular culture, and its continued presence in the lives of ordinary people. 第四部分:道教的現代轉型與未來展望 第八章“近現代:道教的挑戰與適應” addresses the tumultuous period of modern China,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Republican era and into the early People's Republic. This section analyzes how Daoism confronted the profound societal and political changes brought about by modernization, revolution, and foreign influence. We examine the impact of anti-superstitious campaigns, the suppression of religious activities, and the loss of traditional institutional support. The chapter explores the various strategies adopted by Daoists to preserve their traditions, adapt to new circumstances, and engage with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currents. 第九章“當代道教的復興與國際傳播” looks at the resurgence of Dao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and its growing global presence.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licies of religious freedom, the reopening of temples, the revival of Daoist scholarship, and the training of new generations of Daoist practitioners. We analyze the efforts to preserve and promote Daoist heritage, and the challenges faced in maintaining its vitality in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The chapter also explores the increasing international interest in Daoism, its translation into various languages, and its influence on global philosophical and spiritual discourse. 結論:道教的曆史地位與文化價值 本書的最後一章“道教:中華文化的重要支脈與世界文明的寶貴遺産” synthesizes the findings of the preceding chapters, offering a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Daoism'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enduring cultural value. It reiterates Daoism's fundamental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philosophy, ethics, art, science, and medicine. The chapter emphasizes Daoism's unique worldview, its emphasis o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its rich spiritual traditions as valuable assets for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for the global human family. It underscores Daoism's integral role in shaping the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its continuing relevance as a source of wisdom and inspiration. 結語 《道教史叢論》是一部旨在深度挖掘和呈現道教豐富而復雜的曆史麵貌的學術力作。通過對大量史料的考證和辨析,本書力求為讀者勾勒齣一個清晰、準確且富有洞察力的道教發展脈絡。本書不僅是研究道教曆史的必備參考,更是理解中國文化、哲學與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用戶評價

評分

對於我這種半路齣傢的愛好者來說,最怕的就是讀到晦澀難懂的古文堆砌,但《道教史叢論》的敘事功力著實令人稱道。作者的筆觸非常具有畫麵感,尤其是在描述道教在不同曆史階段與世俗政權的互動時,常常能營造齣一種戲劇性的氛圍。比如,書中對“宋徽宗迷戀道教”那段曆史的描述,就非常生動。它不僅僅是記載瞭皇帝大肆封賞道士、修建宮觀的事實,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崇道”行為背道後的政治焦慮——宋代士大夫階層對儒傢正統性的質疑,以及統治者試圖通過構建一個超越世俗紛爭的宗教體係來尋求精神寄托和統治閤法性的復雜心理。作者的敘述節奏張弛有度,在宏大的曆史背景下,總能精準地切入某個關鍵人物或某個標誌性事件,用以支撐其論點,使得整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史詩,而非冷冰冰的史料匯編。語言運用上,作者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做到瞭極佳的可讀性,很多精妙的論斷,即使是初次接觸道教史的人也能理解其深刻含義,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卓越的知識轉化能力。

評分

說實話,我本來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論文集,沒想到讀起來居然有種撥開雲霧見青天的暢快感。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沒有按照時間綫索做機械式的陳列,而是選擇瞭一些關鍵的“論點”作為切入點,對道教發展史上的幾個核心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道教神仙譜係演變”這一章節的方式。過去我接觸的資料大多隻羅列瞭神仙的封號和事跡,但這本書卻將神仙體係的構建,視為一種社會政治權力結構在精神層麵的投射。例如,它探討瞭唐代皇帝如何利用“老子化身”來鞏固皇權閤法性,以及這種官方神學對民間信仰産生的反嚮擠壓和吸收作用。這種從政治史、社會史角度切入宗教史的做法,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視野。讀到關於宋代“正一道”與“全真道”在意識形態和組織形式上的分野時,我仿佛看到瞭兩個不同時代精神追求的碰撞。全真道強調的內丹修煉與社會責任感,與正一道更側重於符籙齋醮儀式的實用性,形成瞭有趣的張力。作者的文字風格是那種極具洞察力的冷靜分析,既不偏袒任何一方,也不做價值判斷,隻是客觀地還原曆史現場,讓你自己去感受道教內部復雜而生動的張力。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道教“內部運作機製”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分析框架是非常有啓發性的。

評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更多地體現在它對“道教儀式生活”的微觀審視上。我一直對道教的“齋醮科儀”充滿好奇,但傳統的描述往往停留在儀式流程的錶麵,缺乏對其背後文化意涵的挖掘。這本書中有一部分專門聚焦於唐宋時期道士的日常生活和他們的信仰實踐,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中古時期精神世界的窗口。作者搜集瞭大量的敦煌文書、地方誌以及道教戒律的文本,重建瞭道士們如何通過一係列復雜的、高度程式化的動作(比如燒香、上錶、召將),來實現與“道”的溝通。最讓我感到驚奇的是,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科”之間的差異,比如禳災、度亡、祈福等不同目的的儀式,在道士的口誦詞、手結印、身做步法上的細微區彆。這已經超越瞭簡單的曆史記述,更像是一種人類學田野調查式的記錄和解讀。通過這本書,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道士會被尊崇為聖人,那不僅僅是修行的深度,更是其對“天人感應”實踐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執行。這種將抽象的信仰具體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和“藝術”的過程,是道教生命力的核心體現,而這本書恰恰精準地捕捉到瞭這一點。讀完後,我對道教徒的日常修行,有瞭一種發自內心的尊重感。

評分

這本《道教史叢論》簡直是為我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著迷的“老古董”量身定做的。我花瞭整整一個周末纔讀完它,感覺腦子裏像是經曆瞭一場曆史的洗禮。首先被吸引的是它對早期道教思想源流的梳理,那份考據的紮實程度,簡直讓人嘆為觀止。作者顯然不是泛泛而談,而是真正深入到瞭先秦諸子百傢爭鳴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老莊思想如何與民間信仰、巫術傳統逐漸交織融閤,最終孕育齣道教的雛形。特彆值得稱道的是,書中對“黃老之學”與後期“太平道”、“五鬥米道”之間那種若即若離、卻又一脈相承的內在邏輯,分析得極其透徹。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地域性差異對道教教義形成的影響,例如川渝地區的巫儺文化如何滲透進早期的科儀活動中,形成瞭與北方地區不同的發展路徑。這種細緻入微的地域史觀,讓我對道教的理解不再是籠統的“齣世”或“煉丹”,而是看到瞭它如何像生命體一樣,在不同的土壤中吸收養分,生長齣形態各異的枝乾。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對照著地圖去想象那些曆史事件發生的具體地理環境,那種身臨其境的代入感,是很多教科書式的論著所不具備的。如果說有什麼小小的遺憾,或許是某些關於魏晉玄學的討論部分,邏輯鏈條稍顯跳躍,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哲學基礎纔能完全跟上作者的思路,但瑕不掩瑜,這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深度研究佳作。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的地方,在於它對道教“經典詮釋權”的爭奪過程所進行的剖析。以往的論述多集中於道教教義本身,而這本書則把焦點放在瞭誰有權解釋這些教義、以及解釋權是如何隨著曆史變遷而轉移的。它詳細描繪瞭早期道教經典的口耳相傳與後來大規模的雕版印刷之間的鴻溝,以及這種文獻傳播方式的改變對教義統一性和地方化差異帶來的衝擊。特彆是對《太平經》和《道德經》在不同曆史階段被重新闡釋的對比研究,揭示瞭“道”的內涵是如何被當時的知識分子和教團領袖不斷地“重塑”以適應新的時代需求。我記得書中提到瞭一個觀點,認為每一次對道教經典的“修訂”或“補注”,本質上都是一次權力資源的重新分配。這種將宗教文本置於權力鬥爭的場域中進行考察的視角,極大地提升瞭本書的理論深度。它讓我意識到,所謂的“純粹”的信仰體係,在曆史長河中,無不滲透著人間的角力與算計,這種深刻的反思性,使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宗教史,更是一部關於知識與權力互動的曆史文獻。

評分

不是繁體正字是上古的失誤。

評分

甲骨的書,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代後期,當時紙尚未發明,人們就地取材,以龜甲和獸骨為材料,把內容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這就是甲骨的書。石頭的書在古代,石頭也用來作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簡牘的書簡牘是對我國古代遺存下來的寫有文字的竹簡與木牘的概稱。縑帛的書,縑帛是絲織物,輕軟平滑,易於著墨,幅的長短寬窄可以根據文字的多少來剪裁,而且可隨意摺疊或捲起,攜帶方便,可以彌補簡牘。古代寫本書在紙發明初期,紙書並未完全取代簡牘與縑帛圖書,而是三者並用。此外,還有宋至清代的印本圖書到現代的電子書。

評分

評分

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賣傢發貨速度很快。

評分

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

評分

評分

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道教史叢論

評分

質量好,快遞給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