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

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汪捷 等 著
圖書標籤:
  • 無綫電導航
  • 陸基導航
  • 遠程導航
  • 導航係統
  • 無綫電技術
  • 電子工程
  • 通信工程
  • 測繪
  • 地理信息係統
  • 航空導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42984
版次:31
商品編碼:1225797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電子與信息作戰叢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0-01
頁數:216
字數:26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遠程陸基綫電導航係統導論》較係統和全麵地介紹遠程陸基綫電導航係統的著作。《遠程陸基綫電導航係統導論》在對導航的基本概念和綫電導航一般定位原理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以羅蘭C係統為代錶的遠程陸基綫電導航係統的基本技術體製和基本原理進行歸納總結和分析,建立瞭係統的基本概念框架。在此框架的基礎上,按照係統信號的發射、接收和應用等三個方麵分彆對係統颱站的組成和功能、接收設備和信號處理技術、係統應用和發展趨勢等內容進行介紹。

目錄

目錄
“電子與信息作戰叢書”序
前言
第1章 緒論 1
1.1 導航概述 1
1.1.1 導航的基本概念 1
1.1.2 導航的基本功能 1
1.2 導航技術的發展 2
1.3 導航技術的分類 5
1.3.1 觀測導航 5
1.3.2 天文導航 5
1.3.3 地磁導航 7
1.3.4 推算導航 8
1.3.5 綫電導航 8
1.3.6 激光導航 10
1.3.7 組閤導航 11
1.4 綫電導航發展曆程 11
1.4.1 發展初期 11
1.4.2 發展中期 12
1.4.3 成熟階段 14
第2章 綫電導航定位原理 16
2.1 綫電導航的基本原理和分類 16
2.1.1 綫電導航的一般過程 16
2.1.2 綫電導航的物理基礎 17
2.1.3 綫電導航的幾何定位原理 17
2.1.4 綫電導航係統的分類 23
2.2 綫電導航係統的性能指標 25
2.2.1 信號體製 25
2.2.2 精確度 25
2.2.3 可靠性 28
2.2.4 可用性 31
2.2.5 連續性 32
2.2.6 完好性 32
2.2.7 定位速率 33
2.2.8 導航信息多值性 33
2.2.9 係統容量 33
2.2.10 覆蓋範圍 34
2.2.11 導航信息更新率 34
2.2.12 抗乾擾性 34
2.3 綫電導航信號傳播的一般知識 35
2.3.1 電波傳播的基本概念 35
2.3.2 地麵波傳播 38
2.3.3 天波傳播 40
2.3.4 視距傳播 41
2.3.5 波導模傳播 43
第3章 陸基遠程綫電導航係統 44
3.1 陸基遠程綫電導航係統概況 44
3.1.1 羅蘭C係統 44
3.1.2 中國羅蘭C係統 47
3.1.3 其他國傢羅蘭C係統概況 48
3.2 陸基遠程綫電導航係統體製 49
3.2.1 係統技術體製 49
3.2.2 係統技術特點 51
3.2.3 係統基本技術指標 52
3.2.4 陸基遠程綫電導航係統颱鏈組成 53
3.3 脈衝測距差綫電導航係統 54
3.3.1 脈衝測距差導航係統工作方式 54
3.3.2 脈衝測距差定位原理 55
3.3.3 發射颱的配置 56
3.4 相位測距差綫電導航係統 58
3.4.1 相位測距差導航係統工作方式 58
3.4.2 相位測距差原理 59
3.4.3 相位差測量係統的基本技術問題 62
3.4.4 信號同步 63
3.5 脈-相測距差綫電導航係統的工作原理 64
3.5.1 基本信號格式 64
3.5.2 基本工作原理 65
3.5.3 消除多值性的必要條件 67
第4章 綫電導航係統颱站 69
4.1 羅蘭C係統颱站的功能組成 69
4.1.1 係統颱站的基本功能 69
4.1.2 係統颱鏈的組成 69
4.2 係統發射設備 71
4.2.1 概述 71
4.2.2 時頻分係統 71
4.2.3 發射機分係統 73
4.2.4 發射天綫 73
4.3 同步控製與監測係統 74
4.3.1 概述 74
4.3.2 係統工作區監測站 75
4.3.3 同步監測係統 77
4.3.4 颱鏈控製係統 78
4.4 發射颱輔助設備 80
4.4.1 供電係統 80
4.4.2 空調係統 81
4.4.3 防火係統 81
4.5 固態發射機工作原理 81
4.5.1 磁脈衝器主要元件的特性 82
4.5.2 磁脈衝産生器的工作原理 86
4.5.3 羅蘭C脈衝波形産生原理 88
4.5.4 半周脈衝功率閤成 93
第5章 羅蘭C係統信號及接收處理技術 95
5.1 係統信號格式 95
5.1.1 單個信號脈衝波形 95
5.1.2 脈衝群信號格式 99
5.2 信號的空間傳播 101
5.2.1 信號的載頻選擇 101
5.2.2 信號的地波傳播特性 104
5.2.3 信號傳播中的附加二次相位因子 107
5.3 羅蘭C接收機設備 109
5.3.1 天綫單元 109
5.3.2 接收指示器單元 110
5.3.3 羅蘭C接收機的基本概念 112
5.3.4 羅蘭C接收機使用的主要技術 117
5.4 羅蘭C信號的自動搜索 118
5.4.1 自動搜索 118
5.4.2 自動搜索的工作原理 119
5.4.3 采樣脈衝的結構形式 121
5.4.4 自動搜索的基本方法 123
5.4.5 相位跟蹤 125
5.5 羅蘭C信號的周期識彆 125
5.5.1 天地波識彆 125
5.5.2 周期識彆 127
第6章 綫電導航係統校準 129
6.1 為什麼要進行係統校準 129
6.2 頻率基準的校準 131
6.3 傳統的發射延遲校準方法 134
6.4 搬鍾與GNSS單星共視 136
第7章 綫電導航係統應用 141
7.1 授時應用的基本概念 141
7.1.1 時間和頻率的基本概念 142
7.1.2 守時和授時 151
7.2 國內羅蘭C係統授時 153
7.2.1 羅蘭C係統授時原理 153
7.2.2 羅蘭C授時應用概況 156
7.2.3 國內羅蘭C授時係統基本組成 160
7.3 羅蘭C係統的差分應用 161
7.4 羅蘭C係統航空導航應用 163
7.4.1 航空導航應用的發展曆史 163
7.4.2 航空導航應用的領域 164
7.5 羅蘭C係統的其他應用 166
7.5.1 城市公共安全快速反應係統中的應用 166
7.5.2 氣象預報及測高中的應用 168
7.5.3 打撈火箭頭和迴收衛星中的應用 170
第8章 羅蘭C係統的發展趨勢 172
8.1 Eurofix技術 172
8.1.1 Eurofix技術的概念和發展過程 172
8.1.2 Eurofix技術的發展背景 173
8.1.3 Eurofix的技術體係 175
8.2 增強羅蘭技術 179
8.2.1 增強羅蘭技術産生的背景 179
8.2.2 增強羅蘭的基本概念 182
8.2.3 對增強羅蘭的部分相關評估和測試 183
8.3 羅蘭C技術和設備的發展 186
8.3.1 北美羅蘭研究和發展的方嚮 186
8.3.2 羅蘭C技術和設備的發展綜述 186
參考文獻 190
附錄 191
主要名詞術語錶 196
《星辰羅盤:遠古與現代的導航藝術》 序言 自人類仰望星空那一刻起,對“在何處”的追問便從未停止。從茫茫大海上漂泊的水手,到穿越荒野的旅人,再到如今翱翔天際的飛行員,導航的藝術始終是人類文明探索未知、連接世界的基石。我們渴望瞭解自己的位置,渴望準確地抵達目的地,這種渴望如同潮汐般,驅動著科技的進步,也編織瞭無數波瀾壯闊的傳奇。 《星辰羅盤》一書,並非要講述某一種特定的技術,而是試圖勾勒齣一幅宏大的導航圖景,它跨越瞭時間和空間,串聯起古往今來人類智慧的閃光點。我們並非要深入探討某一精密設備的原理,而是要迴溯那些孕育瞭這些設備的思想源泉,以及它們如何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斷演進,最終成就瞭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精準定位能力。這是一次關於“如何知道我在哪兒”的深度漫遊,一次對人類探索精神的緻敬。 第一章:天地為鑒,星辰為引——原始的導航智慧 在科技尚未萌芽的遠古時代,人類的導航能力完全依賴於對自然界的敏銳觀察。天空中的太陽、月亮和星辰,以及大地上的山川河流、風嚮洋流,都是他們賴以生存和探索的天然羅盤。 日影之舞: 白晝的太陽,以其東升西落的軌跡,提供瞭一個最基本的時間和方嚮參照。通過觀察影子的長度和方嚮變化,古人就能大緻判斷齣方嚮,並在一定程度上估算時間。這種“日晷”的雛形,是人類最早的時間測量和方嚮指示工具,它簡單卻蘊含著對天體運動規律的樸素認知。 月相盈虧,星辰移轉: 夜晚,月亮的周期性變化,以及夜空中恒星的規律運動,為跨越長夜的旅程提供瞭指引。在北半球,北極星穩固地指嚮北方,成為瞭航海者和陸路旅行者最可靠的嚮導。認識星座、理解它們在天空中的相對位置和隨季節的變化,是古代天文學和導航學結閤的經典體現。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臘、古巴比倫,都留下瞭大量關於星象觀測和導航的記錄,這些記錄至今仍是我們研究古代文明的重要依據。 風、水與地貌: 除瞭天體,自然界本身的規律也是導航的重要依據。海洋中的洋流方嚮、風的季節性變化,陸地上的河流走嚮、山脈輪廓,都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人類的導航直覺。例如,沿著特定的河流蜿蜒前行,或者根據洋流的方嚮判斷航綫,這些都是經驗積纍和代代相傳的智慧。早期的航海傢們,甚至能通過觀察海鳥的飛行方嚮來判斷陸地的存在。 文明的足跡: 太平洋的島嶼居民,如何在茫茫大海中,僅憑對波浪、風嚮、海鳥以及夜晚星辰的細緻觀察,就能夠準確地在島嶼之間進行長距離航行?他們的導航技巧,雖然不依賴於任何儀器,卻蘊含著對自然環境深刻的理解和非凡的記憶力。這些“海洋遊牧民族”的導航故事,是人類早期導航智慧的生動注腳,展現瞭人類在極端環境下驚人的適應和生存能力。 第二章:物理的法則,儀器的誕生——導航的量化與精確化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對導航精度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當航行的距離越來越遠,對方嚮和位置的判斷需要更加客觀和精確。於是,物理學的法則開始被應用於導航,一係列革命性的導航儀器應運而生。 磁石的秘密: 磁鐵能夠指示方嚮的這一古老發現,徹底改變瞭導航的麵貌。從最初的將磁石浮於水中,到後來發展齣能夠自由轉動的磁針,羅盤的發明是人類導航史上的一大飛躍。它擺脫瞭對天氣的依賴,即使在陰雨連綿或夜晚,也能提供可靠的方嚮信息。中國古代的“司南”以及後來歐洲的指南針,都標誌著人類進入瞭一個依靠物質屬性來導航的新時代。 角度的丈量,距離的計算: 對精確角度的測量,是進一步提升導航能力的關鍵。星盤、象限儀等早期天文導航工具的齣現,使得人們能夠測量天體的高度角,從而推算齣船隻的緯度。通過對不同天體在不同時間和地點的高度角進行計算,導航員可以更準確地確定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這其中涉及到的三角學和天文學知識,是古代科學傢們智慧的結晶。 時鍾的革命: 確定經度一直是一個睏擾航海傢的難題。因為緯度可以通過天體高度角測量,但經度則需要精確的時間測量。長距離航行中,船上的時鍾容易因海上的顛簸和環境的變化而失準。直到18世紀,精密機械鍾錶(航海鍾)的發明,纔解決瞭這一難題。通過攜帶一個在陸地上精確校準過的時鍾,航海傢就可以通過比較當地地方時與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或參考經度上的時間)的差異,來計算齣自己的經度。這是一個在物理學、精密製造和航海技術上都達到瞭新高度的突破。 地圖繪製的藝術與科學: 伴隨著導航技術的進步,地圖繪製也經曆瞭從粗略到精細的演變。早期的地圖更多地是示意性的,而隨著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加深,以及地理大發現帶來的新信息,地圖開始變得更加科學和精確。投影法的應用,使得我們能夠在二維平麵上盡可能準確地錶示三維的地球錶麵。高質量的地圖,是所有導航活動的基礎,它們將零散的位置信息整閤成一個完整的地理空間。 第三章:電磁的波濤,空間的網格——現代導航的基石 進入20世紀,特彆是二戰前後,無綫電技術的飛速發展,為導航係統帶來瞭前所未有的變革。它將導航從依賴光學和機械的範疇,推嚮瞭更加廣闊的電磁空間,並為我們帶來瞭全球性的定位能力。 無綫電信標的引導: 早期的無綫電設備被用於建立固定信標。飛機或船隻可以通過接收這些信標發齣的信號,來確定自己的方嚮或相對位置。例如,定嚮無綫電測嚮(RDF)技術,允許接收者通過接收到的信號強度來判斷信標的方嚮。這些信標係統雖然在覆蓋範圍和精度上有所限製,但它們是利用無綫電進行導航的早期探索,為後來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陸基導航係統的演進: 隨著技術的發展,齣現瞭更加復雜的陸基導航係統。例如,LORAN(遠程導航)係統,通過測量不同陸基發射颱發齣的無綫電信號到達接收器的時間差,來確定接收器所在的位置。這類係統通常由一組相互協調的發射颱組成,覆蓋廣闊的區域,為飛機和船隻提供瞭相對精確的導航服務。它們標誌著導航從點對點的指引,走嚮瞭基於空間網格的定位。 多普勒效應的應用: 利用多普勒效應,即無綫電波的頻率會因發射源與接收器相對運動而發生變化,一些導航係統能夠測量接收器相對於地麵或已知參考點的速度,進而推算齣位置。這種技術在航空和航海領域都有應用,它提供瞭一種動態的導航能力。 係統集成與優化: 現代陸基導航係統並非孤立存在,它們往往與其他導航輔助設備相互配閤,形成一個更強大的導航網絡。例如,慣性導航係統(INS)利用陀螺儀和加速度計來測量載體的運動,即使在沒有外部信號的情況下也能提供一段時間內的位置和速度信息。將INS與無綫電導航係統相結閤,可以提高導航的連續性和精度,尤其是在信號可能中斷或受到乾擾的環境中。 第四章:超越地平綫,連接全球——未來導航的展望 雖然我們已經進入瞭全球衛星導航係統(GNSS)的時代,但對陸基導航係統的研究和應用並未停止。在某些特定場景下,陸基係統依然具有其獨特的優勢。 室內與地下導航的挑戰: 衛星信號在室內、地下或城市峽榖等環境中往往難以穿透或被屏蔽。在這種情況下,發展高效的陸基導航技術,如基於Wi-Fi、藍牙信標,或者更先進的UWB(超寬帶)技術,成為解決室內定位難題的關鍵。這些技術利用環境中已有的基礎設施或部署的專用信標,構建局域性的高精度定位網絡。 增強與融閤的未來: 未來的導航係統將是多源融閤的。陸基係統不會被完全取代,而是與衛星導航、慣性導航等係統形成優勢互補。例如,在GNSS信號弱或受到乾擾時,陸基係統可以提供可靠的備份,或者與其融閤以提高整體定位精度和魯棒性。 高精度與自主性的追求: 隨著自動駕駛汽車、無人機等技術的普及,對導航係統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齣瞭更高的要求。陸基係統在提供厘米級甚至亞厘米級定位方麵具有潛力,尤其是在結閤瞭高精度地圖和傳感器融閤技術後。這種高精度能力,是實現復雜自主導航場景的基礎。 新的技術範式: 除瞭傳統的無綫電技術,新的技術範式也在不斷湧現。例如,基於可見光通信(VLC)的導航,利用LED燈發齣的光信號進行定位,這在室內環境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量子導航技術,雖然尚處於早期研究階段,但其潛在的超高精度和抗乾擾能力,預示著未來導航技術的無限可能。 結語 從仰望星辰到駕馭電磁波,人類的導航技術史,就是一部不斷挑戰極限、追求精準的探索史。它不僅關乎我們如何找到方嚮,更關乎我們如何認識世界、連接彼此。《星辰羅盤》希望帶領讀者,跨越古今,從宏觀的視角審視導航的演進,理解那些推動我們前進的智慧與力量。每一次精準的定位,都是人類智慧與自然規律和諧共舞的結晶,是通往未知世界最堅實的階梯。

用戶評價

評分

在閱讀《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者對於技術細節的極緻追求。許多關於無綫電波傳播、信號調製解調以及誤差補償的闡述,都做得非常細緻,讓人在理解導航原理的同時,也能對其中的工程實現有更深刻的認識。 例如,書中在講解超高頻全嚮信標(VOR)的工作原理時,不僅提及瞭其360度的方位信息,還深入探討瞭其鏇轉天綫的物理機製,以及如何在接收端將鏇轉的幅度和相位信息轉化為精確的徑嚮。這種對基礎物理原理的挖掘,讓我對VOR的可靠性和局限性有瞭更透徹的理解。 同樣,在介紹低頻無綫電導航係統(如NDB)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它作為一種過時的技術略過,而是詳細分析瞭其信號的特性、定嚮原理以及在特定環境下的適用性。對於其受到的地形起伏、電磁乾擾等影響的分析,也讓我對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的實際應用充滿瞭敬畏。 這本書的價值還在於它為我提供瞭一個理解現代航空導航技術演進的視角。從早期的NDB到後來的VOR/DME,再到與衛星導航係統的融閤,作者清晰地梳理瞭技術發展的脈絡,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不同導航係統的曆史地位和技術貢獻。 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講解復雜的工程概念時,所采用的清晰而邏輯嚴謹的語言。雖然我並非專業人士,但通過這本書的引導,我能夠逐步掌握那些曾經令我望而生畏的專業術語和技術概念。這對於我這個業餘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學習經曆。

評分

作為一名對航空航天科技充滿好奇心的愛好者,我一直以來都在尋找能夠係統性介紹各類導航技術的書籍。這次有幸拜讀瞭《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瞭不同的導航係統,而是深入剖析瞭每一個係統的設計原理、技術細節以及在實際應用中的優劣勢。 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介紹VHF全嚮信標(VOR)係統時,並沒有止步於講解其頻率和角度的特性,而是詳細闡述瞭其信號發射的原理,包括扇形信號的生成機製和接收機如何解析這些信息來確定航嚮。此外,書中對於距離測量設備(DME)的介紹也同樣詳盡,它不僅解釋瞭DME如何通過測量脈衝往返時間來計算距離,還探討瞭其精度受到的環境因素影響,以及如何通過與其他導航係統的結閤來彌補其不足。 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對通信導航監視(CNS)這一現代航空體係的構成進行瞭初步的介紹,雖然本書的主題是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但作者巧妙地將這一前沿概念融入其中,讓我對未來的航空導航發展有瞭更宏觀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單一的導航係統已經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航空安全和效率需求,而多源融閤的導航策略纔是未來的趨勢。 總而言之,《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是一本兼具理論深度和實踐指導意義的優秀著作。它不僅為我這個初學者構建瞭清晰的知識框架,更點燃瞭我進一步深入研究的熱情。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航空導航技術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也會和我一樣,從中受益匪淺。

評分

作為一名對航空技術曆史頗感興趣的讀者,我發現《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對於地麵無綫電導航技術從萌芽到成熟的演進過程的探究欲。書中對每一項技術的齣現背景、發展曆程以及技術革新點都進行瞭細緻的梳理,讓我對這個領域的發展脈絡有瞭清晰的認識。 書中關於導航無綫電信號的頻譜分配、頻率選擇以及對電磁乾擾的處理等方麵的描述,都讓我印象深刻。作者通過生動的語言,解釋瞭為什麼不同的導航係統會選擇特定的頻率範圍,以及這些頻率如何被閤理地利用,以避免相互乾擾。對於那些可能影響導航精度的電磁環境因素,書中也給齣瞭詳細的分析和對策。 尤其讓我感到受益的是,書中對導航係統在不同地理環境下性能錶現的探討。例如,在山區、沿海地區或城市密集區,無綫電信號的傳播會受到地形、海麵反射或建築物屏蔽的影響。作者就這些特定場景下的導航挑戰,提供瞭相關的技術解決方案和工程考量,讓我對地麵導航係統的魯棒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書中還對導航係統的冗餘設計和故障容錯機製進行瞭討論。我瞭解到,為瞭確保航空安全,導航係統往往會采用多重備份和交叉驗證的方式來工作。對於潛在的故障模式,書中也進行瞭深入的分析,並提齣瞭相應的檢測和規避方法。這讓我體會到瞭航空安全背後所付齣的巨大努力和嚴謹的工程設計。 總之,《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帶領我一步步深入瞭解地麵無綫電導航的奧秘。它不僅傳遞瞭知識,更激發瞭我對航空技術嚴謹性、可靠性和創新性的敬佩之情。

評分

《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這本書,給我留下瞭極其深刻的印象,它並非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而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工程師,在娓娓道來他對自己所熱愛的領域的心得體會。書中對於無綫電導航係統在實際應用中的一些“坑”,以及如何規避這些“坑”的經驗之談,讓我受益匪淺。 比如,書中在探討距離測量設備(DME)的性能時,不僅僅談論瞭其理論上的精度,還詳細分析瞭由於大地麯率、無綫電波衍射以及地麵反射等因素可能帶來的誤差。作者還分享瞭在設計和使用DME係統時,如何通過優化站址選擇、提高發射功率以及引入差分技術來進一步提升導航精度。這種貼近實際應用的分析,讓我意識到理論與實踐之間存在的巨大鴻溝,以及如何彌閤這一鴻溝的關鍵所在。 書中對於導航係統之間互操作性的討論,也同樣精彩。作者並沒有孤立地介紹每一個係統,而是強調瞭它們之間如何協同工作,互相補充,形成一個更強大、更可靠的導航網絡。他以遠程導航係統(RNAV)為例,闡述瞭如何利用多個地麵導航信標,在飛機上計算齣任意航路點,從而擺脫瞭對固定航路的依賴。這種對係統集成和協同效應的洞察,讓我對現代航空導航的復雜性和先進性有瞭更深的認識。 此外,書中還穿插瞭一些曆史軼事和案例研究,例如早期無綫電導航係統在戰爭時期的應用,以及一些重大航空事故中導航失誤所帶來的慘痛教訓。這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在學習技術知識的同時,也對導航係統在保障航空安全中的重要性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總之,《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是一本融閤瞭技術深度、工程實踐和曆史視角的高質量讀物。它不僅為我提供瞭豐富的導航知識,更啓發瞭我對航空工程領域更深層次的思考。

評分

《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得以窺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背後那精妙絕倫的工程設計與嚴謹的科學原理。書中對導航係統在設計之初所麵臨的各種挑戰,以及如何通過創新性的技術手段來剋服這些挑戰的闡述,讓我感觸頗深。 作者在講解超視距導航技術時,重點分析瞭無綫電波在電離層和對流層中的傳播特性,以及這些特性如何影響導航信號的穩定性和精度。對於遠距離導航中可能遇到的多徑效應、信號衰減等問題,書中也給齣瞭詳細的解釋和相應的工程解決方案。 書中關於導航係統與地麵基礎設施之間協調工作的描述,同樣精彩紛呈。我瞭解到,一個高效的陸基導航係統,不僅需要先進的導航設備,還需要精心規劃和維護的地麵站點、可靠的通信鏈路以及統一的運行管理體係。作者通過具體的案例,展現瞭這些組成部分如何緊密配閤,共同為飛行器提供安全可靠的導航服務。 此外,書中對導航係統在不同飛行階段的應用進行瞭細緻的闡述。例如,在起飛和降落階段,對導航精度和可靠性的要求尤為苛刻,而巡航階段則更側重於導航的連續性和覆蓋範圍。作者通過對比分析,讓我對不同導航係統在不同飛行場景下的適用性有瞭更清晰的認識。 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導航技術未來發展趨勢的展望。作者對新技術的引入,如增強型地麵導航係統(EGNSS)和慣性導航係統的融閤,進行瞭前瞻性的討論,讓我對航空導航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總而言之,《遠程陸基無綫電導航係統導論》是一本富有啓發性的著作,它不僅讓我係統地學習瞭陸基無綫電導航的知識,更讓我對現代航空工程的精妙之處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和欣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