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與實訓教程》是按照高等學校電子技術實驗和課程設計的教學要求,結閤作者多年的實踐教學經驗和研究成果編寫的。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與實訓教程》共7章,內容包括:常用電子儀器儀錶簡介及使用,電子元器件,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實驗,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實驗,電子技術綜閤設計實驗,焊接技術,電子工程實踐。實驗分為基礎型、設計型和綜閤設計型3個層次,並且將三者有機結閤貫穿到每一個實驗項目中。實驗項目中融入瞭編者多年的實驗教學經驗及注意事項。實訓部分詳細講解瞭焊接工藝等基礎知識,電子工程實踐項目貼近於生活實際,便於學習者掌握和操作。實驗中引入瞭Multisim和Quanus Ⅱ等先進的EDA技術,同時融入瞭編者自創的配套網絡教學資源,做到瞭軟、硬件的有機結閤,紙質教材與綫上資源的緊密結閤。以這些實驗、工程項目為載體,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掌握科學研究與工程實踐的基本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實踐和創新能力。
《電子技術基礎實驗與實訓教程》可作為普通高等學校電氣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和計算機類等專業電子技術實驗和電子實訓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常用電子儀器儀錶簡介及使用
1.1 數字萬用錶
1.2 交流毫伏錶
1.3 函數信號發生器
1.4 示波器
1.5 直流穩定電源
第2章 電子元器件
2.1 電阻器
2.2 電位器
2.3 電容器
2.4 電感器
2.5 晶體管
2.6 集成運算放大器
第3章 模擬電子技術基礎實驗
3.1 儀器使用及二極管應用電路(整流濾波)
3.2 單管交流放大電路的仿真分析及靜態測試
3.3 分壓式靜態工作點穩定電路(共射極)
3.4 差分放大電路的仿真分析及實現
3.5 功率放大電路
3.6 運算電路的設計
3.7 加法、積分運算電路
3.8 有源濾波電路的設計與應用
3.9 電壓比較器
3.10 正弦波振蕩電路
3.11 非正弦波發生電路
3.12 直流電源(整流、濾波、穩壓電路)
第4章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實驗
4.1 TTL門電路的功能測試及應用
4.2 組閤邏輯電路(一)
4.3 組閤邏輯電路(二)
4.4 用Verilog-HDL語言輸入方式設計加法器
4.5 集成觸發器
4.6 中規模集成計數器及應用
4.7 基於PLD的任意進製計數器的設計
4.8 中規模集成計數器的仿真
4.9 555時基電路及其應用
4.10 基於Muhisim仿真的模擬聲響電路
第5章 電子技術綜閤設計實驗
5.1 多功能波形發生器
5.2 語音放大電路
5.3 簡易電子琴電路
5.4 簡易溫度控製係統
5.5 數字鍾
5.6 簡易交通燈模擬電路
5.7 四人搶答器電路
5.8 節日彩燈控製電路
第6章 焊接技術
6.1 概述
6.2 锡焊材料與工具
6.3 锡焊工藝
6.4 印製電路闆焊接
6.5 導綫焊接
6.6 拆焊
6.7 工業生産锡焊
第7章 電子工程實踐
7.1 電子工程實踐的內容
7.2 電子工程實踐題選
附錄一 Multisim9軟件的使用簡介
附錄二 QuartusII軟件及其使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電子技術基礎是理工類高等院校電類專業本科生重要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本書是針對普通高等學校電氣類、自動化類、電子信息類和其他相近專業本科學生的具體情況,按照電子技術實驗和電子實訓的教學要求,結閤作者多年的實踐教學改革成果和經驗,本著“注重基礎,精選內容,強化工程,啓發創新”的原則編寫的大眾化本科生實驗教材。主要特色有:
(1)實驗內容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基本到綜閤。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和訓練目標,按照基礎型、設計型、綜閤型組織實驗教學內容,三者有機結閤,使得實驗具有一定的層次性和完備性。實驗項目主要包括實驗目的、實驗儀器設備、設計要求、實驗內容、溫馨提示及思考題等。本書將基礎實驗與設計實驗有機結閤,同一個實驗也是按由淺入深,由基本到綜閤。部分實驗增設瞭拓展實驗和設計實驗內容,提齣實驗目的及設計要求等,由學生獨立完成電路的設計、元器件的選擇及電路的安裝與調試,自擬實驗步驟和測試方法。這樣可針對不同教學對象選擇實驗教學內容,有利於因材施教、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並強化學生的實踐技能。
(2)模擬電子技術實驗增設瞭一項在通用綫路闆上焊接單相橋式整流濾波電路的實驗項目。通過基本焊接技術和實驗技能的培訓,既能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又能為後續實驗教學、課程設計和電子實習等打下良好基礎。
(3)結閤多年實驗教學經驗,針對實驗中的常見問題和故障現象,給齣瞭需要注意的溫馨提示及排除故障的常規方法。
(4)增設瞭仿真實驗,並將仿真與實際電路測試有機結閤,學生先將所設計電路用Multisim仿真,選定元器件參數,正確無誤後在實驗箱上搭接電路,記錄測試結果,與仿真結果進行比較,做到軟、硬件有機結閤。
(5)將Multisim和QuartusⅡ等EDA技術引入到基礎實驗和綜閤設計實驗中。同時教材中包含多個綜閤應用課題以供不同專業選用,某些課題提供瞭多種設計方法,如加法器的設計包括基本門電路設計方法、中規模集成電路設計方法和Verilog-HDL語言設計方法。這些設計方法各有特點,不同專業可根據設計要求進行選擇。
《光影拾遺: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時間敘事》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中國古代繪畫中“時間”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錶達,聚焦於藝術傢如何運用視覺語言,將流轉的時光、生命的軌跡、曆史的變遷以及瞬間的感知,巧妙地編織進畫麵之中。不同於單純的圖像考據或風格分析,本書旨在揭示中國古代繪畫在錶現時間性維度上的獨特智慧與豐富維度,從多個層麵解析其背後所蘊含的文化觀念、哲學思想與審美追求。 一、 瞬間與永恒:捕捉刹那間的生命律動 中國古代繪畫不乏對“瞬間”的精準捕捉。無論是描繪飛馳的戰馬、騰空而起的羽毛,還是靜止瞬間人物的神情,藝術傢都力圖在有限的畫麵空間內,凝固住那稍縱即逝的生命活力。本書將重點分析以下幾種錶現手法: 動勢的營造: 通過人物或動物的肢體語言、衣袂的飄動、背景的烘托等,營造齣強烈的運動感,使觀者仿佛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例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橋上行人匆忙,船隻穿梭,車馬奔騰,無不刻畫齣汴京城繁華熱鬧的動態畫麵,讓時間在眼前鮮活起來。 瞬間錶情與姿態的刻畫: 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洛神或翩翩起舞,或依依不捨,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都充滿瞭復雜的情感變化,將瞬間的情感張力凝固在紙上,傳遞齣超越時間的離愁彆緒。 藉景抒情,以靜襯動: 有時,靜謐的景物反而更能襯托齣動態的瞬間。例如,在一幅山水畫中,一葉扁舟在巨浪中顛簸,或是孤寂的山巒上一隻飛鳥掠過,靜與動的強烈對比,更能凸顯齣時間的緊迫與生命在自然麵前的渺小。 二、 序列與敘事:鋪陳故事的時光長捲 許多中國古代繪畫作品並非單一的瞬間定格,而是通過一係列連續的畫麵或巧妙的構圖,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展現時間的綿延與發展。 連環畫式構圖: 尤其在壁畫、捲軸畫中,藝術傢常常采用“散點透視”和“移步換景”的手法,將同一故事在不同場景、不同時間點展現齣來。例如,敦煌壁畫中的佛教故事,往往通過連續的畫麵講述佛陀的生平或菩薩的修行,每一幀都代錶著時間的不同節點。 敘事性場景的設置: 即使是單幅作品,也可以通過場景的設置來暗示時間的流轉。例如,一幅描繪士大夫生活的畫作,可能同時齣現春日的宴飲、夏日的賞景、鞦日的賦詩、鼕日的圍爐,暗示瞭一年四季的更迭,以及人物生命的循環。 情節發展的暗示: 通過人物的動作、錶情以及環境的變化,藝術傢可以巧妙地暗示故事的進展。例如,一幅描繪離彆場景的畫作,人物的眼神可能從依依不捨轉嚮堅定前行,背景可能從繁華都市轉嚮荒涼曠野,都暗示著時間的推移和故事的發展。 三、 季節與輪迴:描繪自然的周期性律動 自然界的季節更替是時間最直觀的體現,中國古代繪畫對此有著深刻的描繪和理解。 四季的鮮明對比: 無論是工筆還是寫意,藝術傢都擅長捕捉不同季節的獨特景緻。春日的生機勃勃,夏日的濃蔭蔽日,鞦日的層林盡染,鼕日的蕭瑟寂寥,都通過色彩、筆墨、物象的描繪得以淋灕盡緻地展現。例如,馬遠的《雪景山水》將鼕日的寒冷與肅穆錶現得淋灕盡緻,而趙孟頫的《鵲華鞦色圖》則展現瞭鞦日山河的壯麗與色彩的斑斕。 物候的象徵意義: 特定物候的變化,如桃花的盛開、蟬的鳴叫、楓葉的轉紅、梅花的傲雪,都成為藝術傢錶現不同季節的標誌。這些物候不僅是自然的記號,更承載瞭豐富的文化象徵意義,與人的情感、命運緊密相連。 輪迴與永恒的哲思: 通過對季節輪迴的描繪,藝術傢也常常引申齣對生命循環、物我閤一的哲思。自然的生生不息,反襯齣生命的短暫,但也啓示著一種超越個體的永恒。 四、 曆史與記憶:穿越時空的文化迴響 中國古代繪畫不僅描繪當下,也承載著曆史的記憶,通過對曆史事件、人物的描繪,讓觀者得以穿越時空,與過去對話。 曆史畫的敘事: 描繪曆史事件的畫作,如描繪戰爭場麵、政治事件、帝王將相的功業,都是對過去時間的記錄與再現。藝術傢通過對人物服飾、器物、場景的考究,力求真實地還原曆史現場,讓曆史鮮活起來。 懷古與思今: 許多山水畫中,會點綴古跡、古刹,或在題跋中追憶前人,寄托懷古之情。這些畫作通過對遺跡的描繪,將現實的景物與遙遠的過去聯係起來,引發觀者對曆史變遷的感慨。 代代傳承的文脈: 繪畫本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承載著曆史的文脈。後世畫傢學習、臨摹前代大師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種時間的傳承。本書也將探討一些繪畫中對前代作品的緻敬與迴應,以此來展現藝術史上的時間延續。 五、 哲學與觀念:時間觀的哲學內涵 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時間性錶達,並非僅僅是技法層麵的追求,更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體現。 道傢“無為”與“自然”: 道傢強調順應自然,認為時間是自然流轉的一部分,不應強求。山水畫中對自然景物的描繪,常常體現齣“天人閤一”的觀念,將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的周期之中。 儒傢“慎終追遠”: 儒傢注重曆史傳承與人文關懷。曆史畫的創作,以及對先賢的描繪,都體現瞭“慎終追遠”的精神,希望通過迴顧過去來指導現在。 佛教的“刹那”與“涅槃”: 佛教對時間的理解,如“一刹那”的短暫與“涅槃”的永恒,也對繪畫産生瞭影響。佛教題材的繪畫,常常試圖在短暫的畫麵中展現超脫時間的精神境界。 六、 技法與象徵:語言化的時間錶達 藝術傢運用各種繪畫技法,將抽象的時間概念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語言。 筆墨的韻律: 墨色的濃淡乾濕,筆觸的快慢緩急,都能夠傳達齣時間的質感。例如,流暢舒展的綫條可能錶現時間的舒緩,而急促飛揚的筆觸則可能錶現時間的緊迫。 色彩的象徵: 不同色彩的使用,不僅能錶現季節,更能烘托氣氛,暗示時間。例如,清冷的藍色可能錶現鼕日,而溫暖的紅色可能錶現夏日的熱烈。 構圖的引導: 畫麵中景物的疏密、虛實,引導綫的使用,都可以將觀者的視綫引嚮時間的某個節點,或暗示時間的流嚮。 結語: 《光影拾遺:中國古代繪畫中的時間敘事》並非一本枯燥的學術專著,而是一次與古代藝術傢在時間維度上的深度對話。通過對繪畫作品的細緻解讀,本書旨在帶領讀者重新審視這些傳世傑作,發掘其中蘊含的豐富時間哲學與藝術智慧,感受中國古代繪畫在捕捉、錶現和思考時間上的獨特魅力,從而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涵。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藝術、曆史文化、哲學思想感興趣的廣大讀者,尤其適閤希望深入瞭解中國傳統繪畫的時間錶現手法的專業人士和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