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教程》是按照高等学校电子技术实验和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编写的。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教程》共7章,内容包括: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简介及使用,电子元器件,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验,焊接技术,电子工程实践。实验分为基础型、设计型和综合设计型3个层次,并且将三者有机结合贯穿到每一个实验项目中。实验项目中融入了编者多年的实验教学经验及注意事项。实训部分详细讲解了焊接工艺等基础知识,电子工程实践项目贴近于生活实际,便于学习者掌握和操作。实验中引入了Multisim和Quanus Ⅱ等先进的EDA技术,同时融入了编者自创的配套网络教学资源,做到了软、硬件的有机结合,纸质教材与线上资源的紧密结合。以这些实验、工程项目为载体,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的基本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电子技术基础实验与实训教程》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电气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和计算机类等专业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实训的教材或教学参考书,也可作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简介及使用
1.1 数字万用表
1.2 交流毫伏表
1.3 函数信号发生器
1.4 示波器
1.5 直流稳定电源
第2章 电子元器件
2.1 电阻器
2.2 电位器
2.3 电容器
2.4 电感器
2.5 晶体管
2.6 集成运算放大器
第3章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3.1 仪器使用及二极管应用电路(整流滤波)
3.2 单管交流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及静态测试
3.3 分压式静态工作点稳定电路(共射极)
3.4 差分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及实现
3.5 功率放大电路
3.6 运算电路的设计
3.7 加法、积分运算电路
3.8 有源滤波电路的设计与应用
3.9 电压比较器
3.10 正弦波振荡电路
3.11 非正弦波发生电路
3.12 直流电源(整流、滤波、稳压电路)
第4章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实验
4.1 TTL门电路的功能测试及应用
4.2 组合逻辑电路(一)
4.3 组合逻辑电路(二)
4.4 用Verilog-HDL语言输入方式设计加法器
4.5 集成触发器
4.6 中规模集成计数器及应用
4.7 基于PLD的任意进制计数器的设计
4.8 中规模集成计数器的仿真
4.9 555时基电路及其应用
4.10 基于Muhisim仿真的模拟声响电路
第5章 电子技术综合设计实验
5.1 多功能波形发生器
5.2 语音放大电路
5.3 简易电子琴电路
5.4 简易温度控制系统
5.5 数字钟
5.6 简易交通灯模拟电路
5.7 四人抢答器电路
5.8 节日彩灯控制电路
第6章 焊接技术
6.1 概述
6.2 锡焊材料与工具
6.3 锡焊工艺
6.4 印制电路板焊接
6.5 导线焊接
6.6 拆焊
6.7 工业生产锡焊
第7章 电子工程实践
7.1 电子工程实践的内容
7.2 电子工程实践题选
附录一 Multisim9软件的使用简介
附录二 QuartusII软件及其使用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电子技术基础是理工类高等院校电类专业本科生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本书是针对普通高等学校电气类、自动化类、电子信息类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照电子技术实验和电子实训的教学要求,结合作者多年的实践教学改革成果和经验,本着“注重基础,精选内容,强化工程,启发创新”的原则编写的大众化本科生实验教材。主要特色有:
(1)实验内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基本到综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训练目标,按照基础型、设计型、综合型组织实验教学内容,三者有机结合,使得实验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完备性。实验项目主要包括实验目的、实验仪器设备、设计要求、实验内容、温馨提示及思考题等。本书将基础实验与设计实验有机结合,同一个实验也是按由浅入深,由基本到综合。部分实验增设了拓展实验和设计实验内容,提出实验目的及设计要求等,由学生独立完成电路的设计、元器件的选择及电路的安装与调试,自拟实验步骤和测试方法。这样可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选择实验教学内容,有利于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并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
(2)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增设了一项在通用线路板上焊接单相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的实验项目。通过基本焊接技术和实验技能的培训,既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又能为后续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电子实习等打下良好基础。
(3)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针对实验中的常见问题和故障现象,给出了需要注意的温馨提示及排除故障的常规方法。
(4)增设了仿真实验,并将仿真与实际电路测试有机结合,学生先将所设计电路用Multisim仿真,选定元器件参数,正确无误后在实验箱上搭接电路,记录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做到软、硬件有机结合。
(5)将Multisim和QuartusⅡ等EDA技术引入到基础实验和综合设计实验中。同时教材中包含多个综合应用课题以供不同专业选用,某些课题提供了多种设计方法,如加法器的设计包括基本门电路设计方法、中规模集成电路设计方法和Verilog-HDL语言设计方法。这些设计方法各有特点,不同专业可根据设计要求进行选择。
《光影拾遗: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时间叙事》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究中国古代绘画中“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具象化表达,聚焦于艺术家如何运用视觉语言,将流转的时光、生命的轨迹、历史的变迁以及瞬间的感知,巧妙地编织进画面之中。不同于单纯的图像考据或风格分析,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绘画在表现时间性维度上的独特智慧与丰富维度,从多个层面解析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观念、哲学思想与审美追求。 一、 瞬间与永恒:捕捉刹那间的生命律动 中国古代绘画不乏对“瞬间”的精准捕捉。无论是描绘飞驰的战马、腾空而起的羽毛,还是静止瞬间人物的神情,艺术家都力图在有限的画面空间内,凝固住那稍纵即逝的生命活力。本书将重点分析以下几种表现手法: 动势的营造: 通过人物或动物的肢体语言、衣袂的飘动、背景的烘托等,营造出强烈的运动感,使观者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例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桥上行人匆忙,船只穿梭,车马奔腾,无不刻画出汴京城繁华热闹的动态画面,让时间在眼前鲜活起来。 瞬间表情与姿态的刻画: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洛神或翩翩起舞,或依依不舍,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复杂的情感变化,将瞬间的情感张力凝固在纸上,传递出超越时间的离愁别绪。 借景抒情,以静衬动: 有时,静谧的景物反而更能衬托出动态的瞬间。例如,在一幅山水画中,一叶扁舟在巨浪中颠簸,或是孤寂的山峦上一只飞鸟掠过,静与动的强烈对比,更能凸显出时间的紧迫与生命在自然面前的渺小。 二、 序列与叙事:铺陈故事的时光长卷 许多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并非单一的瞬间定格,而是通过一系列连续的画面或巧妙的构图,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展现时间的绵延与发展。 连环画式构图: 尤其在壁画、卷轴画中,艺术家常常采用“散点透视”和“移步换景”的手法,将同一故事在不同场景、不同时间点展现出来。例如,敦煌壁画中的佛教故事,往往通过连续的画面讲述佛陀的生平或菩萨的修行,每一帧都代表着时间的不同节点。 叙事性场景的设置: 即使是单幅作品,也可以通过场景的设置来暗示时间的流转。例如,一幅描绘士大夫生活的画作,可能同时出现春日的宴饮、夏日的赏景、秋日的赋诗、冬日的围炉,暗示了一年四季的更迭,以及人物生命的循环。 情节发展的暗示: 通过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环境的变化,艺术家可以巧妙地暗示故事的进展。例如,一幅描绘离别场景的画作,人物的眼神可能从依依不舍转向坚定前行,背景可能从繁华都市转向荒凉旷野,都暗示着时间的推移和故事的发展。 三、 季节与轮回:描绘自然的周期性律动 自然界的季节更替是时间最直观的体现,中国古代绘画对此有着深刻的描绘和理解。 四季的鲜明对比: 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艺术家都擅长捕捉不同季节的独特景致。春日的生机勃勃,夏日的浓荫蔽日,秋日的层林尽染,冬日的萧瑟寂寥,都通过色彩、笔墨、物象的描绘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例如,马远的《雪景山水》将冬日的寒冷与肃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则展现了秋日山河的壮丽与色彩的斑斓。 物候的象征意义: 特定物候的变化,如桃花的盛开、蝉的鸣叫、枫叶的转红、梅花的傲雪,都成为艺术家表现不同季节的标志。这些物候不仅是自然的记号,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象征意义,与人的情感、命运紧密相连。 轮回与永恒的哲思: 通过对季节轮回的描绘,艺术家也常常引申出对生命循环、物我合一的哲思。自然的生生不息,反衬出生命的短暂,但也启示着一种超越个体的永恒。 四、 历史与记忆:穿越时空的文化回响 中国古代绘画不仅描绘当下,也承载着历史的记忆,通过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描绘,让观者得以穿越时空,与过去对话。 历史画的叙事: 描绘历史事件的画作,如描绘战争场面、政治事件、帝王将相的功业,都是对过去时间的记录与再现。艺术家通过对人物服饰、器物、场景的考究,力求真实地还原历史现场,让历史鲜活起来。 怀古与思今: 许多山水画中,会点缀古迹、古刹,或在题跋中追忆前人,寄托怀古之情。这些画作通过对遗迹的描绘,将现实的景物与遥远的过去联系起来,引发观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 代代传承的文脉: 绘画本身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承载着历史的文脉。后世画家学习、临摹前代大师的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时间的传承。本书也将探讨一些绘画中对前代作品的致敬与回应,以此来展现艺术史上的时间延续。 五、 哲学与观念:时间观的哲学内涵 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时间性表达,并非仅仅是技法层面的追求,更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体现。 道家“无为”与“自然”: 道家强调顺应自然,认为时间是自然流转的一部分,不应强求。山水画中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常常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观念,将人的生命融入自然的周期之中。 儒家“慎终追远”: 儒家注重历史传承与人文关怀。历史画的创作,以及对先贤的描绘,都体现了“慎终追远”的精神,希望通过回顾过去来指导现在。 佛教的“刹那”与“涅槃”: 佛教对时间的理解,如“一刹那”的短暂与“涅槃”的永恒,也对绘画产生了影响。佛教题材的绘画,常常试图在短暂的画面中展现超脱时间的精神境界。 六、 技法与象征:语言化的时间表达 艺术家运用各种绘画技法,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语言。 笔墨的韵律: 墨色的浓淡干湿,笔触的快慢缓急,都能够传达出时间的质感。例如,流畅舒展的线条可能表现时间的舒缓,而急促飞扬的笔触则可能表现时间的紧迫。 色彩的象征: 不同色彩的使用,不仅能表现季节,更能烘托气氛,暗示时间。例如,清冷的蓝色可能表现冬日,而温暖的红色可能表现夏日的热烈。 构图的引导: 画面中景物的疏密、虚实,引导线的使用,都可以将观者的视线引向时间的某个节点,或暗示时间的流向。 结语: 《光影拾遗:中国古代绘画中的时间叙事》并非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而是一次与古代艺术家在时间维度上的深度对话。通过对绘画作品的细致解读,本书旨在带领读者重新审视这些传世杰作,发掘其中蕴含的丰富时间哲学与艺术智慧,感受中国古代绘画在捕捉、表现和思考时间上的独特魅力,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本书适合对中国古代艺术、历史文化、哲学思想感兴趣的广大读者,尤其适合希望深入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时间表现手法的专业人士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