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刮痧排毒祛病掌中查》以作为传统中医疗法中的一种,刮痧一直受到人们的青睐。这种纯绿色疗法,无需打针吃药,刮一刮、推一推、调养五脏、防病健身就是这么简单!
主要介绍刮痧的手法、注意事项及刮痧治疗常见病等方面,语言通俗易懂,方便人们更快速地学会刮痧,轻松掌握刮痧的手法及要点。通过了解刮痧的原理及刮痧注意事项,以刮痧来防治常见的疾病。刮痧能检测和预知身体疾病,可以通过刮痧使身体产生良性刺激,消肿止痛。加强身体的抗病能力与免疫能力,从而达到养生保健、扶正祛邪的效果。选择科学的刮痧技术,选择适合自己的养生保健方法,使自己的身体更健康。
本书操作简单,一学就会,一用见效,是你防治疾病的保健刮痧方法。养生保健,调节阴阳,激活人体自我痊愈能力,轻松掌握中国传统的自然保健养生法,预防常见病,采用自然疗法身体更健康。
内容简介
刮痧疗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医治疗六法之首(砭、针、灸、药、按跷、导引)。
刮痧疗法擅长调理气血,调理的方式具备四大特点,即通、泻、祛、调。通即疏通经络,泻即指宣泄体内的浊气火毒,祛指祛瘀生新,调则指调节脏腑。要知道气血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在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会不断地产生代谢废物,即体内的浊气、浊血、大小便等。经常刮痧,及时地吐故纳新,让体内环境和血液清洁,气血通畅,可以为脏腑提供良好的内环境和营养,保障健康,延年益寿。
本书开篇介绍了刮痧的基础知识、脏腑的刮痧保养方法,然后列举了80余种生活常见病症的取穴及刮痧方法,每个病症还配有高清取穴图、操作图及视频二维码。由于版面问题视频中穴位未能完全展示,剩余穴位可以当做加减穴使用。让我们尽情享受刮痧带来的美丽和健康吧!
本套掌中宝系列丛书采用64开的小开本,非常方便读者携带、使用。本书针对广大群众的常见病痛,指导大家利用刮痧来排毒,并缓解和治疗病痛,并介绍了一些必须了解的基础养生保健的知识。本书的步骤图解详细到位,每个疗法还配有二维码,使读者能通过高清视频演示轻松掌握要点和技巧,让您在家也能为自己及家人缓解疲劳、改善身体不适症状。对人们日常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有较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
臧俊岐,1942年生,河南开封人。主任中医师,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开封市针灸学会会长,开封市医药科技委员会委员,开封市高级卫生专业技术职称中医评审委员会委员。业医50余年,医术精湛,乃我国针灸界“温和派”代表人物。多次被邀请出国应诊和讲学。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科技攻关。“重铸宋代天圣针灸铜人的研究”等七项科研课题分别获部、省、市级科技成果奖,“重铸的针灸铜人”填补了世界空白。曾赴俄罗斯、赞比亚、法国、英国、刚果(金)等国进行医疗和学术交流。荣获卫生部授予的“全国援外优秀医疗队员”称号。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独著、合著有《针灸医学验集》《中国灸法集粹》《经络全书》《中医疗法全书》《中国灸法全书》《图解黄帝内经》等50余部专著。其个人辞条被载入《中国当代中医名人志》等多部辞典。
内页插图
目录
PART1刮痧善排毒,让疾病离得远远的
你的身体里有毒素要排吗/002
刮痧通经络,打开排毒通道/004
刮一刮,“表面功夫”作用大/006
预防保健作用/006治疗作用/007
您家里有这些刮痧用具吗/009
刮痧板/009
专业刮痧油和美容刮痧乳/010
毛巾和纸巾/011
先学会取穴,才能有效刮痧/012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012体表标志定位法/014
骨度分寸定位法/014感知找穴法/015
6大需掌握的刮痧手法/016
面刮法/016角刮法/016
平刮法/017立刮法/017
减痛、增效的刮痧技巧/019
刮拭角度/019按压力/019
刮拭速度/019刮拭长度/019
随证操作,刮痧手法有补泻/020
刮痧补法/020刮痧泻法/021
刮痧平补平泻法/021
谨记刮痧的注意事项/022
避风和注意保暖很重要/022
刮完痧后要喝1杯热水/022
刮痧3小时内不要洗澡/022
不可一味追求出痧/022
不是所有病症都适合刮痧/023
刮痧的适应证/023刮痧的禁忌证/024
痧象是一宝,依痧看健康/025
PART2刮痧第一效:保养脏腑,自测健康
养护你的小心脏/028
你的心脏健康吗?/028
心脏的保健刮痧法/030
后天之本养脾胃/032
脾胃健康与否的表现/032
脾胃的保健刮痧法/034
呼吸吐纳,先调肺脏/036
从外在表现观测肺脏健康/036
肺脏的保健刮痧法/038
刮痧可让肝胆相照/040
肝胆健康与病变的表现/040
肝胆的保健刮痧法/042
护肾,护先天之本/044
你的肾还好吗?/044
肾脏的保健刮痧法/045
PART3刮痧第二效:调整状态,纠正亚健康
头痛,通络祛疼痛/048
偏头痛,止痛清头目/051
眩晕,利肝化痰湿/054
失眠,滋阴祛痰热/057
胸闷,宽胸调气机/060
神经衰弱,宁心定神志/062
疲劳综合征,醒神解疲劳/064
空调病,祛寒健体魄/066
肥胖症,化痰除积热/068
PART4刮痧第三效:日常救急,调理常见病
感冒,祛风散寒热/072
咳嗽,护肺除外邪/075
打嗝,除积清胃火/078
呕吐,疏肝去痰饮/081
胃痛,散寒助消化/084
腹胀,调肝通腑气/087
消化不良,理气健脾胃/090
急性肠炎,理气和肠胃/092
腹泻,温中除湿热/094
便秘,润肠调气机/097
痔疮,散风除湿热/100
鼻炎,祛风除痰热/103
鼻出血,凉血利鼻窍/106
中耳炎,止痛聪耳窍/108
耳鸣耳聋,补肾清痰火/110
牙痛,清胃散风热/113
急性扁桃体炎,清热散风邪/116
中暑,醒神清邪热/119
发热,降温去热邪/122
醉酒,利水解酒毒/124
水肿,祛湿利脾肺/126
PART5刮痧第四效:赶走面子皮肤问题
黑眼圈、眼袋?,养颜促循环/130
黄褐斑,祛斑美容颜/132
麦粒肿?,散风除湿热/134
痤疮,清热除湿邪/137
酒渣鼻,利鼻清热邪/140
玫瑰糠疹,祛风除邪热/142
皮肤瘙痒症,滋阴清肺热/144
湿疹,除湿清热毒/147
荨麻疹,祛风散表邪/150
带状疱疹,除湿清内热/153
神经性皮炎,散风清血热/156
PART6刮痧第五效:好快,调理迁延慢性病
高血压,平肝除痰湿/160
高脂血症,疏肝除痰浊/163
糖尿病,润燥生津液/166
中风后遗症,益气化痰瘀/169
低血压,回阳生血压/172
慢性咽炎,滋阴除痰瘀/174
支气管炎,散寒疏风热/177
哮喘,化痰散风寒/180
慢性胃炎,滋阴和肝胃/183
慢性肾炎,健脾益肝肾/186
三叉神经痛,清火利肝胃/189
面神经麻痹,通络祛寒热/192
PART7刮痧第六效:调和两性不尴尬
月经不调,活血除实热/196
痛经,理气化寒瘀/199
闭经,散寒理气血/202
崩漏,凉血除湿热/205
带下病,健脾祛湿热/208
子宫脱垂,散邪益气血/211
慢性盆腔炎,理气除湿热/214
乳腺增生,散结除痰瘀/217
妊娠呕吐,止呕健脾胃/220
产后腹痛,化瘀除阴寒/222
产后缺乳,疏肝养气血/225
围绝经期综合征,滋阴交心肾/228
前列腺炎,活血利湿热/231
膀胱炎,清热利水湿/234
尿道炎,除湿散郁热/237
尿潴留,化瘀除湿热/240
早泄,补肾除肝热/243
阳痿,调肝利湿热/246
遗精,利湿交心肾/249
阴囊潮湿,利湿健脾肾/252
PART8刮痧第七效:刮痧不痛,甩掉周身筋骨痛
颈椎病,活血除寒湿/256
落枕,行气散风寒/259
肩周炎,通络去寒瘀/262
腰椎间盘突出,行气通经络/265
腰酸背痛,通经止疼痛/268
坐骨神经痛,通络调气血/270
脚踝疼痛,化瘀调经气/272
膝关节炎,利湿去寒热/274
精彩书摘
你的身体里有毒素要排吗
经常听到别人说排毒,毒素为何物呢?“毒”是指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包括来自外在环境的压力和污染、细菌、病毒,来自人体内脂肪、糖、蛋白质等物质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在中医看来,所谓的“毒”,简单讲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毒邪,是由外感邪气入侵人体导致的,例如风寒感冒、上火等,这种情况一般是直接可见的“毒”;另一种是由于经气运行畅,导致的经气阻滞或痰、瘀、积滞等。
近几年,排毒的理念深入人心,肠道排毒几乎是人尽皆知了,可是肠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毒素,这些毒素怎么来的,它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大家都知道,食物进入胃之后,有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精微的、有
用的物质进入小肠,废弃的、无用的渣滓进入大肠。大小肠经过进一步的消化吸收,将有用的留下,无用的东西排出体外,这是一个循环过程。
可是现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吃进去的很多东西排不出去,造成便秘,导致肠道当中毒素积累过多。如果毒素仅仅停留在肠道这个层次,我们进行肠道排毒就够了。但实际上,事情远不是这么简单,肠道的毒素只是表层的,更深层次的毒素在血液中。人体当中有两个储藏毒素最多的位置,一是肠道,二是血液。当肠中的毒素没有及时排出去,再次吸收的过程中,这些毒素就会进入血液。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需要血液的滋养。就好像一片稻田,如果灌溉的水源有问题的话,这片稻田还能长出很好的稻谷吗?所以,血液的污染影响的不是身体某一部分,而是全身,表现出来的症状也各不一样,让人苦恼。
最重要的是,肠道中的毒素清除起来相对容易。但毒素一旦进入血液,则很难清除掉,现在市面上也有各种净化血液的药。可是,就算这些药有用,把血液毒素清除干净了,那这些药残留下来的毒又由谁来清除呢?所以,用药是下下策,用自然疗法排毒,才能掌握健康钥匙。
刮痧通经络,打开排毒通道
《内经·素问·经脉》篇中说:“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这句话被无数人引用,用来说明经络的重要性。“通”应解释为“通畅”之意,经络通畅才是“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根本和关键所在。
如果经络不通畅,气血不和,就会产生疾病。而且百病是变化而生,可产生各式各样不同的疾病。所以,我们要想保持身体的健康,就要守护着经络,不要让经络阻塞而出现气血紊乱、无法顺利排毒的现象。
说简单点,经络有点像公路的作用,要排毒,先修路。刮痧排毒历史久远,能将黏着在血管壁的瘀血清除到血管外,然后再经血液重新吸收入血管,经过全身的循环,将刮出的废物从尿液排出,此法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当时人们患病时,不经意地用手或石片在身上抚摩、捶击某一部位,有时竞使病情得到缓解。时间一长,自然形成砭石治病法,就是“刮痧”的雏型。“痧”是经络气血中的“瘀秽”,俗称“痧毒”。它阻碍气血的运行、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交换、引发组织器官的病变,故中医有“百病皆可发痧”之说。临床上我们把患者皮肤上用特制的刮痧器具刮出的红色、紫红色斑点、斑块称为“痧”。“痧”就是形成诸多疾病和加速人体衰老的有害毒素,也可以说从微循环中分离出来的瘀血及病理产物就是“痧”。
有人觉得刮痧只适合热证、实证,这真是“千古奇冤”。其实,刮痧补虚祛寒的效果更妙。例如感冒、高热,这时有人说,刮刮痧,去去火毒,于是就在后背膀胱经刮痧,痧一出,火毒就散了,大家认为是泻火了。其实刮痧是用体内的积热把后背的风寒赶走了,所以应该说是祛寒了。刮痧还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毒素的代谢,对心脏亦有好处。刮痧疗法作为防病方法来用,安全有效。
6大需掌握的刮痧手法
刮痧手法根据刮拭的角度、身体适用范围等方面可以分为面刮法、角刮法、平刮法、立刮法、推刮法、点刮法、按揉法等。
面刮法
面刮法即手持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30°~60°,将刮痧板的1/2长边或全部长边接触皮肤,向同一方向直线刮拭,适用于平坦部位的穴位。
角刮法
角刮法即使用刮痧板的角部在穴位处自上而下进行刮拭,刮板面与皮肤呈45°方向,适用于肩部、胸部等部位或穴位的刮痧,刮拭时要注意不宜过于生硬。
平刮法
手法与面刮法相似,只是刮痧板向刮拭的方向倾斜的角度小于15°,而且向下的渗透力也较大,刮拭速度缓慢。
立刮法
刮痧板角部与刮拭部位呈90°垂直,刮痧板始终不离皮肤,并施以一定的压力,在约1寸长的皮肤上做短间隔前后或左右的摩擦刮拭。这种刮拭方式主要用于头部穴位的刮拭。
点刮法
将刮痧板角部与要刮拭部位呈90°垂直,向下按压,由轻到重,逐渐加力,片刻后快速抬起,使肌肉复原,多次反复。这种方法适用于无骨骼的软组织处和骨骼缝隙、凹陷部位。
按揉法
垂直按揉:垂直按揉法将刮痧板的边沿以90°按压在穴区上,刮痧板与所接触的皮肤始终不分开,做柔和的慢速按揉。
平面按揉:用刮痧板角部的平面以小于20°方向按压在穴位上,做柔和迟缓的旋转,刮痧板角部平面与所接触的皮肤始终不分开,按揉压力应当渗透到皮下组织或肌肉。
谨记刮痧的注意事项
刮痧时,皮肤局部汗孔开泄,所以,刮痧的时候要注意一些小细节,从细节处保护好身体。
1避风和注意保暖很重要
刮痧时皮肤汗孔处于开放状态,如遇风寒之邪,邪气会直接进入体内,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引发新的疾病。因此刮痧半小时后才能到室外活动。
2刮完痧后要喝1杯热水
刮痧过程使汗孔开放,邪气排出,会消耗部分体内津液,刮痧后喝1杯热水,可补充水分,还可促进新陈代谢。
3刮痧3小时内不要洗澡
刮痧后汗孔都是张开的,所以要等汗孔闭合后再洗澡,避免风寒之邪侵入体内。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
刮痧时刮至毛孔清晰就能起到排毒的作用,所以,刮拭的时候不要一味追求出痧,以免伤害到皮肤。
不是所有病症都适合刮痧
现代刮痧从工具到理论都有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理论上选经配穴,辩证施术使其治疗范围大大拓宽。刮痧对于疼痛性疾病、脏腑神经失调的病症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对于危重患者和比较复杂的疾病,则应该采用药物和其他手段来治疗。
刮痧的适应证
①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肺炎等。
②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病、反胃、呃逆、吐酸、呕吐、急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胆道感染、肠道易激综合征、便秘、腹泻、腹痛等。
③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尿失禁、膀胱炎等。
④神经系统疾病:如眩晕、失眠、头痛、多汗症、神经衰弱、抑郁症、坐骨神经痛等。
⑤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心悸、高血压等。
⑥运动系统疾病:如网球肘、落枕、肩痛、肋间神经痛、腰痛、肥大性脊柱炎、急性腰扭伤等。
刮痧的禁忌证
①特殊重症: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急性期、肝肾功能不全禁止刮痧。体内有恶性肿瘤的部位,应避开肿瘤部位在其周边刮拭。
②出血、贫血病症:有出血倾向的病症、严重贫血者禁止刮痧。
③特殊人群:女性在妊娠期间、月经期间禁止刮拭腰骶部。
④手术人群:外科手术疤痕处,均应在3个月之后方可进行刮痧疗法。
⑤特殊皮肤:感染性皮肤病、糖尿病皮肤破溃局部禁止刮痧。
痧象是一宝,依痧看健康
在含有毒素的部位刮痧时,由于此处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紊乱,刮痧板的压力会使毛细血管破裂,血液就会
向破裂的毛细血管渗出。这种渗出毛细血管外,存在于皮肤下组织间的含有毒素的血液就是痧。
刮痧治疗半小时左右,皮肤表面的痧会逐渐融合成片,深层的包块样痧逐渐消失,并逐渐由深部向体表扩
散,而深部结节状痧消退比较缓慢。不论是哪一种痧,在刮拭12小时之后,皮肤的颜色均呈青紫色或青黑色。
刮痧后,皮肤毛孔微张,局部皮肤有热感,少数人自觉有寒凉之气排出,有的部位会出现颜色不同的痧象,有时候会在皮肤下深层部位触及大小不一的包块状痧,这些都属于刮痧后的正常痧象,正是这些痧象给你发出了身体不健康的信号。
刮出的痧一般5~7日即可消褪。痧消褪的时间与出痧的部位、痧的颜色和深浅(即疾病的病位、病性)有密切关系,胸背部、上肢、皮肤表面、颜色比较浅的痧消退较快,下肢、腹部、颜色深的痧以及皮肤深部的痧消退比较缓慢。阴经所出的痧一般较阳经消失缓慢,一般会延迟2周左右。
痧象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一般有下面几种情况:
1刮拭后,未出现明显的痧象或只有少量红点,这表明受术者无病。
2痧象鲜红、呈玫瑰色、大面积,表明受术者体内血热或体内蕴热。
3痧象鲜红并伴有痛痒感,表明受术者体内有风热。
4痧象色暗或发紫,表明受术者体内气血瘀滞。
5痧象发黑或呈黑紫色,天气寒冷时肌肤疼痛,表明体内多血瘀或风寒。
6痧象在皮肤上出现不久,有少量液体分泌,表明受术者体内有湿气。
7在刮痧过程中,痧象由深转淡、由暗转红,斑块由片变点,表明病情转轻,治疗有效。
后天之本养脾胃
脾为脏,胃为腑,它们虽然是两个独立的器官,但关系却极为亲密。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先由胃初步研磨、消化,再由脾进行再次消化,取精华、去糟粕,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运至全身。
脾胃健康与否的表现
脾胃出了毛病,症状主要可概括成8个字:纳呆、腹胀、腹泻、便溏。即不想吃饭、吃饭不香;不吃不胀,吃一点东西就发胀;拉肚子,水和粪能分开称为“腹泻”,水和粪均匀混合称为“便溏”。仔细观察肤色、五官、生活状态,也能看出脾胃问题。
1脸色发黄
一个人的脸色暗淡发黄,可能是脾虚,主要表现为吃饭不香,饭后肚子发胀,有腹泻或便溏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治疗,脸色就会逐渐变成“萎黄”,即脸颊发黄、消瘦枯萎,这是因为脾的气和津液都不足,不能给身体提供足够营养造成的。与萎黄相反是黄胖,即面色发黄且有虚肿。
2鼻头发红
用手摸摸鼻头会发现有一个小坑,以小坑为中心,周围就是反映脾脏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最明显的区域。若鼻头发红是脾胃有热证,特别能吃,消化吸收不好。
3口唇无血色、干燥
脾胃有问题会表现在口唇上。一般来说,脾胃很好的人,其嘴唇红润、干湿适度、润滑有光泽。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的嘴唇干燥、脱皮、无血色,那就说明脾胃不好。
4睡觉时会流口水
一个人的脾气充足,涎液才能正常传输,帮助我们吞咽和消化,也会老老实实待在口腔里,不会溢出。一旦脾气虚弱,“涎”就不听话了,睡觉时会流口水。
5便秘
正常情况下,人喝进去的水通过脾胃运化,才能成为各个脏器的津液,如果脾胃运化能力减弱,就会导致
大肠动力不足,继而造成功能性便秘。
脾胃的保健刮痧法
脾胃健运,能让身体气血充足,但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让原本脆弱的脾胃更不堪重负。所以,我们要学会保健脾胃的刮痧法,好好养护后天之本。
【选穴分析】
刺激人体某些穴位可以保养脾胃,调节脾胃功能。中脘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为胃之募穴,治病尤以胃的疾患为先;脾俞能健脾和胃;胃俞能和胃降逆、健脾助运;足三里能生发胃气、燥化脾湿。诸穴合用,共奏健脾养胃之功。
……
《中医刮痧疗法图解:从入门到精通》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系统、详尽地介绍中医刮痧疗法的入门及进阶指南。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刮痧的理论基础,掌握实际操作技巧,并学会运用刮痧来调理身体、预防疾病、缓解不适。内容涵盖了刮痧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操作方法、常见病症的刮痧治疗方案,以及刮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力求让读者能够安全有效地掌握这门古老而实用的中医保健技艺。 第一章:刮痧疗法的历史与哲学根源 源远流长: 追溯刮痧疗法在中国古代的起源,从史料记载、考古发现等方面,展现其悠久的历史传承。探讨刮痧在历代中医典籍中的地位和演变,例如《内经》、《伤寒论》等对“刮痧”概念的早期阐述,以及后世医家对刮痧技法的丰富和发展。 哲学基础: 深入剖析刮痧疗法所蕴含的中医哲学思想,重点阐述“阴阳平衡”、“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等核心理论,解释刮痧如何通过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来达到治疗目的。探讨“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刮痧应用中的体现。 近现代发展: 介绍刮痧疗法在近现代的复兴与发展,包括其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术流派中的差异化实践,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对刮痧机理的初步探索和验证。 第二章:刮痧的理论基础与作用机制 经络学说: 详细解读中医经络系统的构成(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络脉、孙络等),以及经络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阐述刮痧如何通过刺激经络循行部位,达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治疗效果。 气血理论: 深入理解气血在中医中的概念及其功能(营运全身、濡养脏腑、抵御外邪等)。解释刮痧如何通过疏通气血的瘀滞,促进气血的正常运行,从而改善组织器官的功能,提升身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脏腑理论与刮痧: 结合中医脏腑学说,讲解不同脏腑对应的经络走向,以及刮痧刺激特定部位与调理相应脏腑功能之间的关系。例如,刮痧足太阳膀胱经如何影响肾脏功能。 刮痧的作用机制: 从中医和现代医学的角度,多维度阐述刮痧的作用机制。 中医层面: 解释“出痧”的意义,痧的颜色、形态与病邪性质、脏腑功能的关系。阐述刮痧的“散邪”、“活血”、“止痛”、“解毒”、“舒筋”、“健体”等功效。 现代医学初步探索: 介绍刮痧可能通过的现代医学机制,例如: 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刮痧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微循环改善。 神经反射作用: 刮痧刺激皮肤和皮下组织,通过神经反射影响内脏功能。 免疫调节: 刮痧可能激活机体免疫系统,增强抵抗力。 释放内源性物质: 刮痧刺激可能促使身体释放内啡肽等物质,产生镇痛和放松作用。 清除体内代谢废物: 刮痧帮助体表排出部分代谢产物。 第三章:刮痧工具与介质的选择 刮痧器具的种类与特点: 刮痧板: 详细介绍各种材质的刮痧板,如玉石、牛角、砭石、陶瓷、塑料等,分析不同材质的特性(硬度、导热性、表面光滑度)及其对刮痧效果的影响。 刮痧梳、刮痧球、刮痧棒等: 介绍其他辅助性刮痧工具,并说明其适用的部位和功能。 介质的选择: 刮痧油/刮痧乳/刮痧液: 讲解不同介质的作用,如润滑、活血、散寒、止痛等,以及如何根据体质和病症选择合适的介质。 其他润滑剂: 如凡士林、植物油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器具的清洁与保养: 强调卫生的重要性,指导读者如何正确清洁、消毒和保养刮痧器具,以防止交叉感染和延长使用寿命。 第四章:刮痧的基本操作手法与技巧 刮痧前的准备: 环境准备: 选择温暖、通风、安静的环境。 身体准备: 确保受刮拭部位的皮肤清洁,嘱患者放松,避免在饱食、饥饿、过度疲劳或情绪激动时刮痧。 器具准备: 检查刮痧器具是否光滑无破损,介质是否准备妥当。 基本刮痧手法: 刮法: 动作要领(角度、力度、方向、速度),包括: 平刮(推刮): 沿着经络或肌肉纹理方向,均匀用力推刮。 点刮: 沿循行路线,由轻渐重,点按并刮。 角刮: 利用刮痧板棱角,进行提拉式刮拭。 点按法: 沿经络循行,对特定穴位进行点压,力度适中,有酸胀感为宜。 挑筋法: 沿肌腹或筋结,用刮痧板棱角轻挑。 刮痧的方向与循行: 强调顺着经络循行方向刮拭的重要性,以及逆经络刮拭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如急症)。 刮痧的力度掌握: 如何根据个人体质、部位、病症的轻重以及受刮者的耐受程度,调整刮痧力度,避免损伤皮肤。 刮痧的速度与次数: 讲解不同部位和病症适合的刮痧速度和重复次数。 “出痧”的判断与观察: 详细描述不同颜色的痧(如淡红、紫红、青紫、紫黑、墨绿色等)所代表的意义,以及痧的形态(点状、片状、条状)与病情的关系,学会通过观察痧色痧形来判断病情和疗效。 第五章:全身刮痧部位与方法详解 背部刮痧: 膀胱经: 讲解背部督脉和两侧膀胱经的刮拭方法,重点突出其对脊柱、内脏的调理作用。 肩胛骨区域: 刮拭肩颈部位,缓解肩周炎、颈椎病症状。 腰部: 刮拭腰部肌肉,缓解腰肌劳损、腰痛。 颈部与肩部刮痧: 颈前、颈后、肩井穴等: 缓解颈椎不适、头痛、落枕。 胸腹部刮痧: 腹部(顺时针): 调理脾胃,改善消化不良、便秘。 胸部(避开乳腺): 缓解胸闷、咳嗽。 四肢刮痧: 上肢: 手臂内侧(肺经、心包经、三焦经)、外侧(大肠经、小肠经、三焦经)的刮拭,缓解手臂麻木、疼痛,调理相关脏腑。 下肢: 腿部前侧(胃经、脾经): 缓解膝关节、腿部酸痛。 腿部内侧(肝经、肾经、脾经): 调理肝肾、生殖系统。 腿部外侧(胆经、膀胱经): 缓解腰腿疼痛、坐骨神经痛。 足部: 足三阴经、足三阳经的刮拭,足底涌泉穴等,起到引血下行、安神宁心等作用。 头部刮痧: 头顶(督脉): 缓解头痛、眩晕。 头部两侧(胆经): 缓解偏头痛。 面部(慎重): 讲解面部刮痧的特殊技巧和注意事项,例如使用非常光滑的小刮痧板,力度极轻,主要用于美容养颜,改善面部血液循环。 第六章:常见病症的刮痧治疗方案 感冒与呼吸系统疾病: 风寒感冒: 刮拭颈后、肺俞、大椎等,缓解鼻塞、咳嗽、发热。 支气管炎: 刮拭肺俞、定喘、膻中等,辅助缓解咳嗽、咳痰。 消化系统疾病: 胃痛、胃胀: 刮拭中脘、天枢、足三里等,改善胃动力。 腹泻、便秘: 腹部刮痧(顺时针或逆时针)、天枢、大肠俞等。 颈肩腰腿痛: 颈椎病: 刮拭颈部、肩井、风池、天柱等,缓解颈项僵硬、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 刮拭腰部膀胱经、肾俞、大肠俞等,缓解腰部疼痛、下肢放射痛。 肩周炎: 刮拭肩部、肩髃、肩贞、天宗等,缓解肩部疼痛、活动受限。 头痛与眩晕: 偏头痛: 刮拭头部两侧胆经、风池、太阳等。 头晕: 刮拭百会、风池、大椎等。 疲劳与亚健康: 全身疲劳: 刮拭背部膀胱经、四肢大腿两侧、足三里等,促进全身气血循环,提升精力。 其他常见问题: 失眠: 刮拭百会、安眠穴、神门穴等。 痛经: 刮拭腹部(顺时针)、子宫穴、八髎穴等。 第七章:刮痧的注意事项与禁忌症 刮痧前的注意事项: 体质辨别: 了解自身体质,避免在不适合的时间和情况下刮痧。 避免刮痧部位: 皮肤破损、溃疡、感染、烧伤、过敏、静脉曲张、恶性肿瘤部位。 禁忌刮痧人群: 孕妇(腹部、腰骶部)、婴幼儿(骨骼未发育完全)、年老体弱者(力度需轻柔)、有出血倾向的疾病患者、严重心脏病患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 刮痧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力度适中: 避免造成皮肤损伤或过度疼痛。 方向正确: 遵循经络循行,避免逆行。 保持温暖: 避免受凉,尤其在冬季。 及时补水: 刮痧后宜饮用温水。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休息: 刮痧后宜静卧休息片刻。 避免着凉: 刮痧后避免洗冷水澡或吹风。 饮食禁忌: 刮痧后2-3小时内避免饮酒、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 观察反应: 留意刮痧后身体的变化,如出现剧烈疼痛、不适,应及时就医。 特殊情况处理: 痧色过重: 如何通过后续调理缓解。 皮肤破损: 如何处理。 刮痧频率: 讲解不同身体状况和病症的刮痧频率,以及过频刮痧的危害。 第八章:刮痧的美容养颜与保健功效 美容养颜: 面部刮痧: (强调轻柔与专业性)提升面部气色,改善肤质,淡化细纹。 身体刮痧: 促进全身血液循环,有助于改善皮肤暗沉、橘皮组织。 日常保健: 增强免疫力: 定期刮痧,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提升身体抵抗力。 缓解疲劳: 针对性刮痧,促进身体放松,恢复精力。 调节情绪: 通过刮痧刺激,改善情绪低落、焦虑等问题。 促进睡眠: 睡前轻柔刮痧,帮助身心放松,改善睡眠质量。 第九章:刮痧误区辨析与进阶探讨 常见刮痧误区: “出痧越多越好”? 澄清刮痧的根本目的是疏通经络,而非追求出痧。 “越疼越有效”? 强调力度要适中,疼痛不等于疗效。 “刮哪里都一样”? 强调经络循行和穴位的重要性。 “一次就能根治”? 刮痧是调理过程,需要坚持。 刮痧与其他疗法的结合: 刮痧与针灸: 互为补充,协同作用。 刮痧与艾灸: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刮痧与拔罐: 共同祛邪,排毒。 刮痧与中药: 内外兼治,增强疗效。 个体化刮痧方案的设计: 如何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病情等因素,灵活调整刮痧方案。 自我刮痧的进阶: 鼓励读者在掌握基本技巧后,不断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附录: 常见刮痧穴位与经络走向图 不同痧色及其意义参考表 刮痧记录表 常用刮痧介质选择参考 本书力求以清晰易懂的语言,配合精美的插图和图表,将博大精深的刮痧疗法呈现给读者,帮助您成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护者。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您将不仅掌握一项实用的技能,更能深入理解中医“治未病”的智慧,开启健康生活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