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蕭易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59805096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0025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純質紙
頁數:313
字數:360000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考古、石窟藝術、道教研究、旅遊愛好者

從何知“道”?

欣賞——道教石窟藝術的收藏之作;

探尋——跟著本書尋找道教石窟的文化之旅;

理解——中國古典小說神仙形象的解密之書。


1.本書作者為《中國國傢地理》《南方周末》的專欄撰稿人,從人文地理的專業角度,實地考察大量道教石窟。

2.道教文化深植於中國人的精神和日常生活中,尤其是道教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本書在可讀性上,較為詳細地介紹瞭道教人物的故事和演變,富有趣味性。

3.本書的圖片精美而全麵,既有實地考察的實物圖,也有精心製作的綫描圖,是一本關於道教石窟藝術的收藏之書。

4.研究道教石窟的書寥寥無幾,本書具有唯獨性。


內容簡介

道教在中國,留下許多栩栩如生的神仙形象,如玉皇大帝、天蓬元帥、土地公公、月老、八仙等。《知·道》從道教石窟入手,有趣地迴溯瞭這些神靈的來龍去脈:玉皇大帝本是一個跑龍套的角色,如何變成“六禦”之首?趙公明怎樣從隋代的討厭鞦瘟,變成人間喜愛的財神?唐代名醫孫思邈如何完成從人到神的轉變?早年在民間影響不大的關羽,後來被抬為“關聖”,其間經曆瞭什麼樣的造神史?


《知·道》是一部全麵考察道教石窟的作品。它帶您走進繁復精美、神秘莫測的石窟藝術,重溫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的道教人物,馳騁於那波雲詭譎的曆史和政權。石窟的真實、曆史的縹緲,時空交織,包羅萬象。深山尋訪,問道知道,構建一部雅俗共賞的石窟道教史。


作者簡介

蕭易,1983年生於江蘇揚州,2005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基地班,現供職於《成都日報》副刊部,《中國國傢地理》《南方周末》等專欄撰稿人。曾齣版《古蜀國旁白》《喚醒縱目神》《縱目神時代》《金沙》《古城舊事》等專著,《空山—寂靜中的巴蜀佛窟》於2013年由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齣版,並入選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三十年300本”精品書。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蕭易文質彬彬,翩然學者狀,你很難把他與一個邁動雙腳,奔走大地,探險加考古的形象聯係在一起。但他確實如此。近些年他把目標鎖定在少有人問津的道教石窟之上。他思之深,行之廣。《知·道》這本書不僅僅把一處處鮮為人知的道教石窟披露齣來,也不僅僅用他的思考和足跡把中國的曆史和道教石窟勾聯起來,更可貴的是他讓我們看到瞭蕓蕓眾生與道教密不可分的關係。
——單之薔 《中國國傢地理》主編

分布各地的道教石窟,始自北朝,終於清代,跨越近1500年曆史。作者的敘述視角頗為獨特:有時他是一個隱身的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和評判者;有時他又是一個親曆者。全知視角使其有開闊視野,能讓他融閤道教教義、史實、掌故,給讀者呈現石窟鑿造的曆史,諸神的來曆,百姓對神靈的祈望,以及造像風格的嬗遞;而見證人的視角,講述自己的親曆或轉敘見聞,則以話語的可信性和親切性補充瞭全知視角的敘述,不但讀起來輕鬆,也拉近瞭讀者與道教藝術的距離,因此,是一部雅俗共賞的佳作。

——柳揚 美國明尼阿波利斯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主任

道教石窟遍布巴山蜀水,這不但是道教石窟zui為密集的區域,而且也是中華道教的文化胎記,它們在時光的漫漶之下,以孑遺的沉默銘刻著道教是如何與本土生活方式連為一體的。身為青年曆史學者、作傢的蕭易,還有一個更為紮實的身份是田野考察者,他多年來用腳丈量、用心體察、用追蹤道教的蹤跡。

——蔣藍 硃自清散文奬獲得者,文學田野考察者


目錄

南北朝 亂世之音

碑上仙境——發現中國最早的道教諸神

*南北朝道教石窟哪去瞭?

隋 白衣天子

循金牛古道而來的道風——綿陽西山觀、龍門埡、聖水寺

*道傢與道教

唐 眾妙之門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安嶽玄妙觀

荒草與曠野中的道教神祇——劍閣老君岩、王傢河、鶴鳴山

*道教護法神

荒草中的天外飛仙——仁壽石窟

石窟中的大唐女道士傳奇——丹棱龍鵠山、蒲江長鞦山

宋 諸神之國

皇帝、宦官與道士——杭州通玄觀中的南宋道事

隱秘西南的南宋洞天——大足道教石刻

*雷公電母風伯雨師

元 全真風雲

那些與全真教有關的石窟——太原龍山

明 天子之道

天子腳下的道教故事——北京燒窯峪

一位明朝官吏眼中的道教石窟——洪雅苟王寨

鎸刻在岩壁上的《西遊記》——廣佛洞、臥牛山、龍潭子

清 俗世傳奇

“湖廣填四川”傢族的信仰史——巴中朝陽洞

一位清代鄉紳的理想國——張傢界玉皇洞

*土地與城隍


精彩書摘

財神,最受中國人喜愛的道教神祇

一個多世紀後,獅子山改稱鳳儀山,當年香火旺盛的朝陽洞也是門庭冷落,見不到一個道士瞭,甚至道觀都改為瞭寺廟。我來到這裏時,林書兵正在 屋頂換青瓦,這幾天趕上廟裏維修屋頂,廟依山而建,下麵是深達百餘米的山榖,鄰村的工匠纔上去瞭半天,腿不停地哆嗦,結果工錢沒要就走瞭,年逾古 稀的林書兵早些年做過幾天泥水匠,就跟幾個老夥計自己動手。聽得我是來看 石窟的,他拍拍身上的灰塵,貓著身子從梯子上爬下來給我領路。

朝陽洞廟依山崖而建,20多龕造像就雕鑿在岩壁上,午後的陽光透過屋頂 的漏洞,在大殿中撒下碎碎的影子,細小的塵埃在光束中肆無忌憚地跳躍著。 大殿裏橫瞭幾根竹竿,上麵晾曬著酸菜,林書兵移開竹竿,岩壁上的觀音、托塔李天王、財神露瞭齣來。財神趙公明怒目圓瞪,長須及胸,身著鎧甲,手持 鞭,騎在黑虎之上。

中國人信奉財神,這位道教尊神雖然品階不高,卻掌管招財進寶,與世人的利益可謂息息相關,也是道教拿捏中國人心理的一大傑作。趙公明早期形象並不光彩,甚至有些可怖。晉人乾寶的《搜神記》記載,散騎侍郎王祐一日聽到門外有人造訪,稱上帝派遣三位將軍到人間徵兵,自己是趙公明將軍屬下。王祐見冥將來招,自知大限已到,想到自己一死老母無人照顧,不由得黯然神傷。冥將見王祐事母至孝,便到趙公明那裏給他求情,王祐纔想起民間有上帝派遣三將軍各率領群鬼到人間取人之說,其中一位便是趙公明。

隋代趙公明的名聲也好不到哪去。開皇十一年(591)夏天,長安城空中 有五位力士隱約可見,百姓爭相圍觀,隋文帝問大臣此是何神,太史張居仁說:“此乃五方力士,在天為五鬼,在地為五瘟,即春瘟張元伯、夏瘟劉元 達、鞦瘟趙公明、鼕瘟鍾士貴,總管中瘟史文業。五瘟一齣,恐怕今年要發生 瘟疫瞭。”果然,那一年瘟疫流行,隋文帝為五瘟立祠,並在每年五月初五舉 行祭祀儀式,祈求它們不再危害人間。

時至明代,趙公明逐漸擺脫瞭之前的冥神、瘟神形象。《曆代神仙通鑒》記載,張道陵天師在天庭煉丹,一日忽地來瞭個鐵麵虯髯、手持金鞭、騎著 黑虎的神仙,自稱趙公明,願為天師守護丹爐,玉帝後封他為“正一玄壇元 帥”,這也是趙公明被稱為趙玄壇、趙元帥的來曆。雖然隻是區區守爐官,趙 公明的本領卻似乎比張天師大得多,他“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 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 閤。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由此看來,明代趙公明已經主 持公平買賣瞭,這或許是後來被奉為財神的原因吧。

明代的趙公明雖然法術高強,卻極少被單獨供奉,經過神魔小說《封神演 義》的渲染,這纔變成一位傢喻戶曉的人物。幼時讀《封神演義》,截教的神 仙大多沒甚本事,印象中最厲害的就屬趙公明瞭。趙公明本是峨眉羅浮山仙 人,被聞太師請來當救兵,薑子牙領著哪吒、雷震子、黃天化、楊戩、金木二 吒前來迎戰,《封神演義》第47迴“公明輔佐聞太師”繪聲繪色地描寫瞭這場 惡鬥:

(趙公明)提鞭縱虎來取子牙。子牙仗劍急架忙還。二獸相交。未及數閤,公明祭鞭在空中,神光閃灼如電,其實驚人。子牙躲不及,被一鞭打下鞍鞽。哪吒急來,使火尖槍敵住公明。金吒救迴薑子牙。子牙被鞭打傷後心,死瞭。哪吒使開槍法,戰未數閤,又被公明一鞭打下風火輪來。

黃天化看見,催開玉麒麟,使兩柄錘抵住公明。又飛起雷震子,殿開黃金棍,往下打來。楊戩縱馬搖槍,將趙公明裹在垓心。隻殺得:天昏地暗無光彩,宇宙渾然黑霧迷。

趙公明一鞭將薑子牙打得半死,將哪吒打下風火輪,力戰黃天化、楊戩、 雷震子,也不落於下風,接連把廣成子、道行天尊打傷,又一鞭打死五夷山散 人蕭升,真是個厲害角色。薑子牙無計可施,後來西昆侖山一個叫陸壓的道人 獻計,在岐山設一壇,紮一草人,上書“趙公明”三字,頭上一盞燈,足下 一盞燈,一日三次拜禮。二十一天後,陸壓送來桑弓桃箭,薑子牙先射草人左 目,再射右目,最後射心窩,可憐趙公明便死在這邪門歪道之下。

薑子牙滅商後主持封神儀式,將趙公明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 君”,手下有“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 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趙公明也就成瞭名副其實的財神。

趙公明為武財神,道教還有文財神。文財神的說法不一,有說是《封神演義》中大臣比乾,他因諫言商紂王,為妲己所不容,妲己稱身體有疾,需得比 乾的七巧玲瓏心入藥,民間傳說他因無心,故能偏袒無私,這纔被封為文財 神。也有說是春鞦末年謀士範蠡,他幫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名就後急流勇 退,自號陶硃公,三次經商成為江南巨富,又三散傢財,曆來被視為儒商的代 錶。流傳最廣的文財神則是李詭祖,它是玉皇大帝帳下的太白金星下凡,在天 庭為“都天緻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金銀財帛。舊時年畫之上,李詭祖頭戴 朝冠,身穿紅袍,麵帶笑容,左手執如意,右手執聚寶盆,上書“招財進寶” 四字,它與“福”“祿”“壽”“喜”神一起,統稱福、祿、壽、喜、財。

玉皇大帝,從跑龍套小神到“四禦”之首

三清古洞中心柱側麵還雕瞭一幅“玉皇大帝巡遊圖”,玉皇大帝氣宇軒昂,雙手捧玉圭,立於瑞雲之上。侍從有的執華蓋,有的執日、月寶扇,有的 高舉幡、旌、幢,有的捧瓶、盆,簇擁著玉帝前行,那派頭真如古時的皇帝齣 巡瞭。

幼時讀《西遊記》,除瞭孫悟空,印象最深的就是玉皇大帝瞭,它住在金 闕雲宮靈霄寶殿中,掌管天、地、人三界,統率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托塔李 天王、哪吒、四大天王、四值功曹、九曜星官、二十八星宿以及四海龍王、雷 部諸神等都是其屬下,連如來佛、觀音菩薩都敬他三分。《西遊記》第四迴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寜”,寫到瞭玉帝的天宮:

天上有三十三座天宮,乃遣雲宮、毗沙宮、五明宮、太陽宮、化樂 宮......一宮宮脊吞金穩獸;又有七十二重寶殿,乃朝會殿、淩虛殿、寶光殿、天王殿、靈官殿......一殿殿柱列玉麒麟。壽星颱上,有韆韆年不卸的名花;煉藥爐邊,有萬萬載常青的瑞草。又至那朝聖樓前,絳紗衣星辰 燦爛,芙蓉冠金碧輝煌。玉簪珠履,紫綬金章。金鍾撞動,三曹神錶進丹墀;天鼓鳴時,萬聖朝王參玉帝。

道教此前以“三清”為尊,為何《西遊記》中玉皇大帝反而成瞭天庭的主 宰?它究竟有何來頭?其實,早在南北朝道士陶弘景編撰的《真靈位業圖》 裏,就有一位叫玉帝的神祇,他是元始天尊屬神,位列右位第十九神階,是個跑龍套的角色。中國人曆來有祭天的傳統,殷商時期稱天為帝或上帝,甲骨文 蔔辭之中,帝、上帝支配日月風雨,掌管人間禍福。西周之後,對天的稱呼, 又有瞭昊天、上天、皇天上帝等新的說法。《詩經·周頌·時邁》說:“時邁 其邦,昊天其子之,實右序有周。”巡行在邦國的土地上,自稱昊天的周王愛 民如子,上帝佑我周室。

道教中這位叫玉帝的小神,純屬名字取得好,一來二去就與天帝、上帝、 昊天上帝混淆瞭,唐代詩人李白、杜甫、韓愈、柳宗元、元稹常以玉帝入詩, 代指天帝,元稹就有詩雲:“萬裏洞中朝玉帝,九光霞外宿天壇。”久而久 之,傳統信仰中的天帝和道教神祇中的玉帝、玉皇逐漸閤二為一瞭。

當然,玉帝信仰的盛行還有著政治背景。北宋年間,宋真宗導演瞭一幕 “天尊降臨”的大戲,不過趙玄朗純粹是編齣來的,老百姓自然不買賬,宋真 宗又抬高玉皇大帝的身份,以消弭唐朝“大聖祖”太上老君的影響,他在大中 祥符七年(1014)九月將玉帝列為國傢奉祀對象。真宗對玉帝的尊崇,在《宋 真宗禦製玉京集》一書中最為明顯,該集收錄瞭真宗嚮諸神列祖祈求、緻謝的 錶文157道,其中49道是給玉帝的,其次為給聖祖的30道。

素有“道君皇帝”之稱的宋徽宗更甚,史書記載他常夢中與玉帝相見,後來乾脆把玉帝與昊天上帝閤為一體,上尊號“太上開天執符禦曆含真體道昊天玉皇上帝”,將玉帝納入國傢祭祀體係之中。自宋徽宗以後,中國曆代帝王對玉皇大帝並不感冒,重新供奉昊天上帝,說來也奇怪,玉皇大帝信仰卻在民間紮下瞭根,成為老百姓最信奉的道教尊神。究其原因,中國自進入封建社會以來,皇帝一直是最高統治者,老百姓下意識覺得,道教也應該有一位皇帝,如同人間一般掌握著天庭,並逐漸演變為以玉帝為中心的龐大神係。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果斷把碩士論文的題目,改成瞭道教石窟,感謝作者

評分

蕭易新作,值得一看,之前還有一本有關窟造像的書,慢慢細讀。

評分

最喜歡這篇

評分

我果斷把碩士論文的題目,改成瞭道教石窟,感謝作者

評分

好書一本。

評分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

很不錯,性價比很高

評分

我果斷把碩士論文的題目,改成瞭道教石窟,感謝作者

評分

真希望京東的活動再大一點,滿減的券還是太少瞭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知·道——石窟裏的中國道教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