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江偉 編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5-01-1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高等教育齣版社
ISBN:9787040452761
版次:5
商品編碼:12276696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傢級規劃教材 , ,
外文名稱:Civil procedure law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7
字數:770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內容簡介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是對2013年9月第四版所作的修改和補充,在保持原有體係的前提下,對某些章節的內容作瞭調整,使其錶述和論證更加簡潔、清晰、準確,使《民事訴訟法(第五版)》更符閤教學的規律,能夠充分滿足教學的需要。

目錄

第一章 民事訴訟與民事訴訟法
第一節 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
一、民事糾紛的概念
二、民事糾紛解決機製概述
三、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ADR)
第二節 民事訴訟
一、民事訴訟的概念和特點
二、民事訴訟的目的
三、民事訴訟法律關係
第三節 民事訴訟法
一、民事訴訟法的概念與性質
二、民事訴訟法的效力
三、民事訴訟法的發展
第四節 民事訴訟法與相鄰部門法的關係
一、民事訴訟法與憲法
二、民事訴訟法與民事實體法
三、民事訴訟法與刑事訴訟法
四、民事訴訟法與行政訴訟法
五、民事訴訟法與人民調解法

第二章 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 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概述
一、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概念與特徵
二、民事訴訟法基本原則的體係
三、憲法層麵的基本原則及其他"原則"性規定
第二節 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
一、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含義
二、當事人訴訟權利平等原則的內容
三、形式平等與實質平等關係的統一
第三節 法院調解原則
一、法院調解原則的含義
二、法院調解的曆史沿革
三、法院調解的性質與特徵
四、法院調解的基本原則
第四節 辯論原則
一、辯論原則的含義
二、辯論原則在我國民事訴訟中的適用
三、辯論原則與辯論主義的區彆
四、辯論主義對我國的啓示
第五節 誠實信用原則
一、誠實信用原則的確立及含義
二、誠實信用原則的適用
第六節 處分原則
一、處分原則的概念
二、處分原則的適用
三、處分權主義與辯論主義
四、處分權與審判權

第三章 民事訴訟的基本製度
第一節 民事訴訟的基本製度概述
一、民事訴訟基本製度的概念
二、民事訴訟基本製度的構成
第二節 閤議製度
一、閤議製度的概念
二、閤議庭的組成
三、閤議庭的運作機製
四、閤議庭與審判委員會的關係
第三節 迴避製度
一、迴避製度的概念
二、適用迴避的主體和事由
三、迴避的方式與程序
第四節 公開審判製度
一、公開審判製度的概念與功能
二、公開審判製度的例外情形
三、公開審判製度的程序保障
第五節 兩審終審製度
一、兩審終審製度的概念
二、國外的審級製度
……
第四章 訴權與訴
第五章 當事人和訴訟代理人
第六章 多數當事人
第七章 主管理與管轄
第八章 民事訴訟證據
第九章 民事訴訟中的證明
第十章 法院訴訟調解與非訟化調解
第十一章 訴訟保障製度與程序
第十二章 訴訟費用與司法救助
第十三章 第一審普通程序
第十四章 簡易程序
第十五章 民事訴訟中的裁判
第十六章 第二審程序
第十七章 再審程序
第十八章 特彆程序
第十九章 民事執行總論
第二十章 民事執行分論
第二十一章 涉外民事訴訟程序
第二十二章 涉港澳颱民事訴訟程序
縮略語錶

精彩書摘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2.民事訴訟法律關係體現瞭法院審判權與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對立與平衡。如果沒有法院審判權與當事人訴權的結閤,那麼一切民事訴訟法律關係都不可能發生。現代訴訟程序都重視當事人的訴訟權利與法院的審判權相互配閤與製衡,強調法院審判權與當事人訴訟權利並重,加強法院的闡明義務,以確保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均衡。其典型例子是德國2002年頒行的新《民事訴訟法》,該法規定在和解辯論程序中法官可以就事實與法律問題與當事人討論,應闡明繼續訴訟的利弊,在訴訟程序中法官應就事實與法律討論實體及爭訟關係並提齣問題,使當事人即時完整陳述所有重要事實、聲明證據等。法院的這種指示義務、說明義務、發問義務和照顧義務等對於維持均衡的民事訴訟法律關係具有“大憲章”性意義。①隻有正確認識二者的相互關係,纔能構建科學公正的訴訟程序,實現民事訴訟的目的。
  在此需要討論的一個重大問題是,法院的審判權是否都轉化為訴訟權利義務從而與當事人發生訴訟法律關係。審判權是一種公權力,權力是指處於社會關係中的行動者排除抗拒其意誌的可能性②,即權力主體不管權力相對方是否同意,能夠單方麵確認和改變一定的法律關係,控製和支配他人財産和人身。權力以不平等和強製性為內核,具有天然的腐蝕性,因此,為避免審判權成為侵害當事人權利的專橫工具,必須對審判權進行監督、製約。這種製約在訴訟法上就錶現為行使審判權的主體法院成為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一方,通過程序規則以及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來製約權力。筆者以為,審判權都應當轉化為訴訟權利義務關係,實現權利對權力的製衡,而非以權力製約權力。因為,如果沒有訴訟權利的製衡,僅以權力製約權力,那麼能夠製約權力的權力會産生更大的不公正,具有更大的腐蝕性。但遺憾的是,司法實踐中很多審判權的行使遊離於訴訟法律關係之外,或者乾脆異化為行政權。例如,審判委員會討論決定重大疑難的案件,盡管各地法院規定瞭一些審判委員會委員判錯案件的懲罰措施,但並非以當事人的訴訟權利對之進行製約。至於法官按照院長、庭長的指示辦案的情形,錶明審判權已經完全受製於行政權的製約,當事人的訴訟權利根本乖從對之進行製約。最高人民法院正是認識到瞭權利與權力之間製衡的重要性,規定當事人在訴訟過程中可以申請審判委員會成員迴避,開始將審判委員會的“審判”活動納入訴訟法律關係調整的軌道,雖然這並沒有將審判委員會的全部“審判”活動納入訴訟法律關係調整的範圍。從長遠的法治理念考慮,在科學閤理的司法體製下,應當將審判權全部納入民事訴訟法律關係調整的範圍,實現訴訟權利對審判權的製衡。但法院的一些內部行為諸如審判長的指定、閤議庭評議等不宜納入訴訟法律關係調整的範圍,當然,閤議庭評議活動的結果還是受訴訟法律關係調整的。對於審判委員會的“判而不審”的遊離於訴訟法律關係之外的現象,其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麵的,如行政權吸收司法權的傳統、我國法官學識上難以獨立等。筆者認為,審判委員會即使存在,其活動也應當由民事訴訟法律關係調整,譬如對於特彆重大疑難的案件應當由審判委員會成員組成閤議庭來實際審判案件,而非在幕後決定案件的結果。
  總之,研究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理論對於在立法與實務中平衡當事人的訴權與法院的審判權以及其他法律關係主體的權利義務也具有基礎性指導意義。立法與司法實踐的很多做法都沒有正確處理民事訴訟主體之間的法律關係,導緻法律關係失衡。例如,規定嚴苛的舉證時限,而不相應擴張當事人收集證據的權利,使當事人在訴訟法律關係中處於較弱的地位,不利於案件事實的查明和當事人權利的保護;再如,不規定證人強製齣庭製度及相應的證人特權,使證人實際上遊離於訴訟法律關係之外的現象,也不能不說是我國民事訴訟製度的一大缺陷。
  (二)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要素
  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要素是指構成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基本因素。民事訴訟法律關係與其他法律關係一樣,也是由主體、內容和客體三個要素構成的。
  1.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體。民事訴訟法律關係的主體,是指民事訴訟權利的享有者和民事訴訟義務的承擔者,包括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訴訟參加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等。
  除瞭民事訴訟法律關係主體的概念外,我國民事訴訟理論中還有訴訟主體的概念。訴訟主體是指訴訟法律關係主體中能夠引起訴訟程序發生、發展和終結的人,訴訟主體具有兩個不同於訴訟法律關係主體的基本特徵:一是訴訟主體在民事訴訟中居於重要的訴訟地位,沒有訴訟主體參加訴訟,訴訟將無法進行或失去進行的意義。二是訴訟主體是訴訟活動的主要主體,其訴訟行為對訴訟的發生、變更和終結起著決定性作用。從外延上講,訴訟主體一定是訴訟法律關係主體,但訴訟法律關係主體不一定是訴訟主體,例如證人等其他訴訟參與人就不是訴訟主體。在我國,訴訟主體一般包括法院、當事人、人民檢察院以及有特彆代理權限的訴訟代理人等。
  (1)人民法院。人民法院是行使國傢審判權的機關,在訴訟中依法享有訴訟權利和承擔訴訟義務,依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進行訴訟活動。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通過行使審判權,與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形成審判法律關係。在審判法律關係中,人民法院有組織和指揮訴訟程序的職權。
  (2)人民檢察院。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傢的監督機關,有權對人民法院的民事審判活動進行監督。根據民事訴訟法規定的抗訴權,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發現確有錯誤的,通過提齣抗訴、派檢察員參加訴訟等方式介人民事訴訟的再審程序,與人民法院形成審判監督法律關係,是特殊的民事訴訟法律關係主體和訴訟主體。人民檢察院的這兩種主體身份隻是源於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是我國國情在特殊曆史時期的反映,在實踐中起到瞭一定的積極作用。最近幾年,人民檢察院的這兩種主體身份則在法理上受到瞭質疑,探討人民檢察院在民事訴訟中的地位,如檢察院能否啓動民事訴訟程序特彆是未經利害關係人申請能否主動啓動再審程序,已是亟待研究、解決的課題。
  ……

前言/序言

  民事訴訟法是教育部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確定的全國高等學校法學專業十六門核心課程之一。本教材第一版於2000年7月齣版並發行,頗得讀者好評。2002年,教育部將本教材修訂版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項目。2004年1月,第二版發行,同樣受到讀者青睞。此後,我國即將或已經頒布和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200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200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産法》(2006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完善人民陪審員製度的決定》(2005年5月1日起實施)、《關於司法鑒定管理的決定》(2005年10月1日起實施),國務院《訴訟費用交納辦法》(2006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申請財産保全錯誤造成案外人損失應否承擔賠償責任問題的解釋》(2005年)、《關於法院民事調解工作若乾問題的規定》(2004年)、《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查封、扣押、凍結財産的若乾規定》(2004年)、《關於人民法院民事執行中拍賣、變賣財産的若乾規定》(2004.年)、《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乾問題的解釋(二)》(2,006年)、《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若乾問題的解釋》(2006年)、《關於涉外民事或商事案件司法文書送達問題若乾規定》(2006年)、《內地與澳門特彆行政區關於相互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安排》(2006年)等十多部民事訴訟法方麵的重要的規範性文件。此外,按照最高人民法院製定的《人民法院第二個五年改革綱要》的安排,我國的民事司法改革進入瞭一個嶄新的階段,有必要從理論上進行歸納和總結。
  本教材的三版修訂旨在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吸收2004年以來頒布實施的法律、法規和司法解釋中有關民事訴訟製度的規定,尤其是反映2007年6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精神,為讀者提供我國民事訴訟法的最新、全麵、權威、準確的基本知識和信息。
  第二,總結民事司法改革實踐中積纍起來的審判和執行工作經驗,反思其中齣現的問題和教訓,並對民事司法改革的動嚮作齣預測,構建麵嚮司法的民事訴訟法學理論體係,使讀者不僅清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而且知道民事訴訟法的實際運作狀況及其走嚮,瞭解"實踐中的民事訴訟法"。第三,展示民事訴訟法學近年來的理論研究成果及其對民事司法實踐的影響,確立理論研究的實踐導嚮意義。理論闡述力求深入淺齣、簡明易懂,以便讀者瞭解民事訴訟法學研究的最新進展,把握"理論上的民事訴訟法"。
  為瞭達到上述目標,並結閤高等學校法學專業教學的實際需要,本教材在體例上作瞭一些變動,刪除瞭第二版第十八章"海事訴訟特彆程序",增加瞭一章"訴權與訴";在內容上,根據新的立法和司法解釋以及民事司法實踐的情況,對各章進行瞭程度不同的修改,使教材更適閤高校法學專業教師和學生使用。
  本書由江偉教授主編,撰稿人及分工如下(以撰寫章節先後為序):
  江偉第一章
  陳桂明第二、三章
  張衛平第四、十五章
  劉榮軍第五、六、十八章
  李浩第七、八、九章
  章武生第十、十四、十七章 趙鋼第十一、十二、十三章齊樹潔第十六、二十一、二十二章肖建國第十九、二十章盡管在修訂中各位作者作齣很大努力,教材仍難免存在不足,有許多問題仍然需要進一步研究和探討,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08年5月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5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大學時的教材,沒什麼可挑剔的。

評分

大學時的教材,沒什麼可挑剔的。

評分

好評。

評分

挺好的快遞也快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非常好

評分

此用戶未填寫評價內容

評分

大學時的教材,沒什麼可挑剔的。

評分

京東自營,方便快捷!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民事訴訟法(第五版) [Civil procedure law]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5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