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

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美] Charles,R.,Farrar 等 著,單德山 等 譯
圖書標籤:
  • 結構健康監測
  • 機器學習
  • 數據分析
  • 傳感器
  • 損傷檢測
  • 預測性維護
  • 橋梁監測
  • 土木工程
  • 模式識彆
  • 信號處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539595
版次:01
商品編碼:1227802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頁數:432
字數:64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針對結構健康監測的特點,將統計模式識彆引入健康監測問題中,從而建立該類問題的有效解決框架。內容包括結構響應信號的傳感和采集、損傷敏感特徵分析、結構異常診斷、基於統計模式識彆方法的損傷診斷、結構狀態評估。《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的編寫力求理論與工程實踐相結閤,提供瞭大量的應用範例供參考。

目錄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1 工程師與科學傢如何研究損傷 2
1.2 發展SHM技術的原因 3
1.3 損傷定義 4
1.4 SHM統計模式識彆範例 6
1.4.1 運營評估 9
1.4.2 數據采集 9
1.4.3 數據歸一化 9
1.4.4 數據淨化 10
1.4.5 數據壓縮 10
1.4.6 數據融閤 10
1.4.7 特徵提取 10
1.4.8 特徵判彆的統計建模 11
1.5 局部與整體損傷診斷 11
1.6 結構健康監測的基本公理 12
1.7 本書采用的方法 13
參考文獻 13
第2章 研究曆史迴顧 15
2.1 鏇轉機械應用 15
2.1.1 鏇轉機械的運營評估 16
2.1.2 鏇轉機械的數據采集 16
2.1.3 鏇轉機械特徵值的提取 17
2.1.4 鏇轉機械損傷診斷的統計建模 18
2.1.5 鏇轉機械狀態監測的結論意見 18
2.2 海洋石油平颱 19
2.2.1 海洋平颱運營評估 20
2.2.2 海洋平颱數據采集 21
2.2.3 海洋平颱特徵值提取 21
2.2.4 海洋平颱統計學建模 22
2.2.5 海洋石油平颱結構健康監測研究的經驗教訓 22
2.3 航空航天結構 22
2.3.1 航空航天結構的運營評估 25
2.3.2 航空航天結構的數據采集 26
2.3.3 航空航天結構的特徵提取和統計建模 27
2.3.4 用於航空航天SHM應用的統計模型 28
2.3.5 關於航空航天SHM應用的結論性意見 28
2.4 土木工程基礎設施 29
2.4.1 橋梁結構的運營評價 30
2.4.2 橋梁結構的數據采集 31
2.4.3 以模態屬性為基礎的特徵 32
2.4.4 土木工程基礎設施的特徵統計分類 32
2.4.5 橋梁結構應用 33
2.5 小結 33
參考文獻 34
第3章 運營評估 42
3.1 結構健康監測的經濟和壽命安全理由 42
3.2 定義待檢測的損傷 43
3.3 運營和環境條件 44
3.4 數據采集限製 44
3.5 運營評估實例:橋梁監測 45
3.6 運營評估實例:風力發電機 47
3.7 運營評估總結 48
參考文獻 48
第4章 傳感與數據采集 49
4.1 簡介 49
4.2 SHM的傳感與數據采集係統策略 49
4.2.1 策略Ⅰ 50
4.2.2 策略Ⅱ 50
4.3 傳感和數據采集的概念挑戰 51
4.4 應采集什麼類型的數據? 52
4.4.1 動態輸入和響應量 52
4.4.2 其他損傷敏感物理量 54
4.4.3 環境量 54
4.4.4 運營量 55
4.5 目前的SHM傳感係統 55
4.5.1 有綫係統 55
4.5.2 無綫係統 56
4.6 傳感器網絡範例 58
4.6.1 直接連接到中央處理設備的傳感器陣列 59
4.6.2 跳頻連接的分布式處理 59
4.6.3 混閤連接的分布式處理 60
4.7 未來的傳感網絡範例 61
4.8 定義傳感器係統特性 63
4.8.1 所需靈敏度及量程 64
4.8.2 所需帶寬及頻率分辨率 64
4.8.3 傳感器數量和位置 64
4.8.4 傳感器標定、穩定性和可靠性 65
4.9 定義數據采樣參數 67
4.10 定義數據采集係統 67
4.11 主動與被動傳感 68
4.12 多尺度傳感 69
4.13 傳感器係統的供電 69
4.14 信號調理 70
4.15 傳感器和作動器優化 70
4.16 傳感器融閤 71
4.17 結構健康監測傳感和數據采集問題的總結 74
參考文獻 75
第5章 案例研究 79
5.1 I-40橋 79
5.1.1 初步測試和數據采集 81
5.1.2 完好狀態環境振動測試 81
5.1.3 強迫振動測試 83
5.2 混凝土柱 84
5.2.1 擬靜力加載 85
5.2.2 動態激勵 86
5.2.3 數據采集 87
5.3 自由度係統 88
5.3.1 物理參數 90
5.3.2 數據采集 90
5.4 模擬房屋結構 90
5.4.1 試驗過程與數據采集 91
5.4.2 測試數據 91
5.5 Alamosa峽榖大橋 93
5.5.1 試驗過程和數據采集 95
5.5.2 環境測量 96
5.5.3 研究模態特性變異所進行的振動試驗 96
5.6 Gnat飛機 97
5.6.1 用改造的檢查麵闆模擬損傷 97
5.6.2 用拆除檢測闆模擬損傷 101
參考文獻 104
第6章 概率統計導論 105
6.1 簡介 105
6.2 概率:基本定義 106
6.3 隨機變量及其分布 107
6.4 期望值 110
6.5 高斯分布(及其他分布) 114
6.6 多元統計 115
6.7 多元高斯分布 116
6.8 條件概率和貝葉斯定理 117
6.9 置信限與纍積分布函數 119
6.10 孤立點分析 122
6.10.1 單變量數據中的異常值 122
6.10.2 多元數據中的異常值 123
6.10.3 不一緻性臨界值或閾值計算 123
6.11 密度估計 123
6.12 極值統計 128
6.12.1 極值統計簡介 128
6.12.2 基本理論 128
6.12.3 極限分布的確定 131
6.13 降維——主成分分析 134
6.13.1 簡單投影 135
6.13.2 主成分分析 136
6.14 結論 138
參考文獻 138
第7章 損傷敏感特徵 140
7.1 特徵提取過程中常用的波形和譜函數 142
7.1.1 波形比較 143
7.1.2 自相關和互相關函數 143
7.1.3 功率譜和互功率譜密度函數 145
7.1.4 脈衝響應函數和頻率響應函數 147
7.1.5 相乾函數 148
7.1.6 關於波形和頻譜的一些評論 149
7.2 基本信號統計量 149
7.3 瞬態信號:時間矩 155
7.4 瞬態信號:衰減度量 157
7.5 聲發射特徵 159
7.6 SHM導波方法所用特徵 160
7.6.1 預處理 161
7.6.2 基準比較 161
7.6.3 損傷定位 162
7.7 用於阻抗測試的特徵 163
7.8 基本模態屬性 165
7.8.1 共振頻率簡介 166
7.8.2 特徵提取的正反建模方法 168
7.8.3 共振頻率:正方法 168
7.8.4 共振頻率:敏感性問題 168
7.8.5 振型 170
7.8.6 荷載相關Ritz嚮量 176
7.9 基本模態屬性的衍生特徵 178
7.9.1 模態麯率 178
7.9.2 模態應變能 180
7.9.3 模態柔度 184
7.10 模型修正方法 187
7.10.1 目標函數和約束 188
7.10.2 模態力誤差的直接解 189
7.10.3 最優矩陣修正方法 191
7.10.4 基於敏感性的修正方法 193
7.10.5 特徵結構配置法 196
7.10.6 混閤矩陣修正法 197
7.10.7 模型修正法的結論性意見 197
7.11 時間序列模型 198
7.12 特徵選擇 199
7.12.1 敏感性分析 200
7.12.2 信息量 202
7.12.3 魯棒性評估 204
7.12.4 優化過程 204
7.13 度量 204
7.14 結論性意見 204
參考文獻 205
第8章 基於綫性響應偏差的特徵 210
8.1 可産生非綫性係統響應的損傷類型 210
8.2 探索SHM非綫性係統識彆方法的動機 212
8.2.1 相乾函數 214
8.2.2 綫性和互反性檢驗 216
8.2.3 諧波畸變 221
8.2.4 頻率響應函數失真 223
8.2.5 概率密度函數 226
8.2.6 相關性檢驗 227
8.2.7 Holder指數 228
8.2.8 綫性時間序列預測誤差 232
8.2.9 非綫性時間序列模型 233
8.2.10 Hilbert變換 236
8.2.11 非綫性聲學方法 237
8.3 非綫性動力係統理論的應用 238
8.3.1 裂縫梁模擬為雙綫性係統 240
8.3.2 損傷梁的混沌訊問 242
8.3.3 局部吸引子方差 242
8.3.4 用局部吸引子方差診斷損傷 244
8.4 非綫性係統識彆方法 245
8.5 非綫性係統響應特徵提取的結論性意見 248
參考文獻 249
第9章 機器學習與統計模式識彆 253
9.1 簡介 253
9.2 智能損傷診斷 253
9.3 損傷識彆的數據處理和融閤 255
9.4 統計模式識彆:假設檢驗 257
9.5 統計模式識彆:一般框架 260
9.6 判彆函數和決策邊界 262
9.7 決策樹 263
9.8 訓練-極大似然 264
9.9 最近鄰分類 267
9.10 案例分析:聲發射試驗 267
9.10.1 主成分分析 269
9.10.2 訓練和驗證數據 270
9.10.3判彆分析和決策邊界 271
9.10.4 核判彆分析 273
9.11 總結 274
參考文獻 274
第10章 無監督學習——異常診斷 276
10.1 簡介 276
10.2 高斯分布的正常狀態——孤立點分析 277
10.3 非高斯正常狀態——神經網絡方法 279
10.4 非參數密度估計——案例研究 283
10.4.1 試驗結構和數據采集 284
10.4.2 數據與特徵預處理 286
10.4.3 異常診斷 287
10.5 統計過程控製 289
10.5.1 基於自迴歸模型的特徵提取 290
10.5.2 X-bar控製圖:試驗案例研究 291
10.6 其他控製圖和多元統計過程控製 295
10.6.1 S控製圖 295
10.6.2 纍積和圖概述 295
10.6.3 EWMA圖概述 296
10.6.4 Hotelling或ShewhartT 2 圖 296
10.6.5 多元纍積和圖 297
10.6.6 多元EWMA圖 297
10.7 異常診斷閾值 298
10.7.1 極值統計 298
10.7.2 Ⅰ型和Ⅱ型錯誤:ROC麯綫 302
10.8 小結 307
參考文獻 307
第11章 監督學習——分類與迴歸 309
11.1 簡介 309
11.2 人工神經網絡 309
11.2.1 生物性
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 引言 隨著現代社會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橋梁、建築物、風力渦輪機、飛機機翼等關鍵結構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顯得尤為重要。結構健康監測(Structural Health Monitoring, SHM)作為一種能夠實時評估結構完整性、預測潛在故障並指導維護決策的先進技術,正日益受到業界的廣泛關注。傳統的結構監測方法往往依賴於人工檢查和經驗判斷,存在效率低下、主觀性強、無法及時發現早期損傷等弊端。而近年來,機器學習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結構健康監測領域帶來瞭革命性的變革,極大地提升瞭監測的智能化、自動化和預測能力。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如何運用機器學習的強大能力,來應對結構健康監測中的復雜挑戰。我們將擺脫傳統方法論的局限,聚焦於如何從海量監測數據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構建能夠精準識彆損傷、評估損傷程度、預測結構剩餘壽命的模型。本書並非簡單羅列機器學習算法,而是著重於將這些算法與結構工程的實際需求相結閤,闡述其在SHM各個環節的應用機理、優勢以及潛在的局限性。 本書內容概述 本書將從多個維度全麵剖析機器學習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涵蓋從數據準備到模型部署的整個流程。我們將循序漸進地引導讀者理解核心概念,掌握實用技術,並為未來的研究和實踐提供清晰的思路。 第一部分:結構健康監測基礎與數據驅動方法 在深入機器學習之前,我們首先需要對結構健康監測的基本原理和挑戰有清晰的認識。本部分將為您構建堅實的基礎。 第一章:結構健康監測概述:原理、挑戰與發展趨勢 1.1 結構健康監測的定義與目標: 明確SHM的核心任務,包括損傷識彆、損傷定位、損傷量化、剩餘壽命預測等。 1.2 傳統SHM方法的局限性: 分析基於傳感器的時域/頻域分析、模型更新等方法的不足,為引入機器學習提供動機。 1.3 SHM係統組成: 詳細介紹傳感器類型(應變、加速度、位移、溫度、聲發射等)、數據采集係統、數據傳輸網絡、數據處理與分析平颱。 1.4 SHM麵臨的關鍵挑戰: 探討數據噪聲、環境變化、操作載荷變化、傳感器故障、數據不完整、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問題。 1.5 機器學習賦能SHM: 概述機器學習如何應對上述挑戰,從數據中學習復雜模式,實現更智能、更準確的監測。 第二章:結構監測數據的準備與特徵工程 2.1 數據的來源與類型: 介紹不同類型傳感器産生的時程數據、圖像數據、振動數據等。 2.2 數據預處理技術: 2.2.1 噪聲濾波: 講解常用的濾波算法(如卡爾曼濾波、小波變換、Savitzky-Golay濾波器)及其在結構監測數據去噪中的應用。 2.2.2 數據插值與填充: 處理傳感器失效或通信中斷導緻的缺失數據,介紹綫性插值、樣條插值、基於模型預測的插值等方法。 2.2.3 數據歸一化與標準化: 解釋為何需要對數據進行縮放,以及Min-Max標準化、Z-score標準化等常用方法的原理和適用場景。 2.2.4 數據重采樣與對齊: 處理不同采樣率的數據,確保數據的一緻性。 2.3 特徵提取與工程: 識彆對結構健康狀態敏感的關鍵特徵,是機器學習模型成功的關鍵。 2.3.1 基於物理的模型特徵: 從結構動力學齣發提取的特徵,如模態頻率、模態振型、阻尼比、頻響函數(FRF)等。 2.3.2 基於統計的時域特徵: RMS值、均方根、峰度、偏度、峭度、能量等。 2.3.3 基於時頻域的特徵: 短時傅裏葉變換(STFT)、小波變換、希爾伯特-黃變換(HHT)等産生的時頻圖譜特徵。 2.3.4 基於機器學習的特徵學習: 探討自編碼器(Autoencoders)等無監督學習方法在特徵提取中的作用。 2.4 數據集劃分: 訓練集、驗證集、測試集的劃分原則,以及交叉驗證在評估模型性能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監督學習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 監督學習是利用帶有標簽的數據來訓練模型,使其能夠對新的、未標記數據進行預測。在SHM中,標簽通常代錶結構的狀態(健康或損傷),以及損傷的類型和程度。 第三章:分類模型用於損傷識彆與狀態評估 3.1 損傷識彆的基本概念: 將SHM問題轉化為一個分類問題,判斷結構是否發生損傷。 3.2 支持嚮量機(SVM): 3.2.1 SVM原理迴顧: 超平麵、核函數(綫性、多項式、RBF)、軟間隔與硬間隔。 3.2.2 SVM在損傷檢測中的應用: 如何使用SVM區分健康和損傷狀態,多類分類的擴展。 3.3 決策樹與隨機森林: 3.3.1 決策樹的構建與剪枝: ID3、C4.5、CART等算法。 3.3.2 隨機森林的集成學習優勢: Bagging、特徵隨機選擇,提高魯棒性和泛化能力。 3.3.3 在結構損傷模式識彆中的應用。 3.4 K近鄰(K-NN): 3.4.1 K-NN的距離度量與分類規則。 3.4.2 在小樣本、非綫性數據集上的應用。 3.5 神經網絡(NN)基礎: 3.5.1 感知機、多層感知機(MLP): 激活函數、反嚮傳播算法。 3.5.2 在復雜損傷模式識彆中的潛力。 3.6 模型評估指標: 準確率(Accuracy)、精確率(Precision)、召迴率(Recall)、F1分數、ROC麯綫與AUC。 第四章:迴歸模型用於損傷量化與狀態評估 4.1 損傷量化的挑戰: 如何預測損傷的嚴重程度,例如裂紋的長度、構件的剛度退化程度。 4.2 綫性迴歸與多項式迴歸: 4.2.1 最小二乘法原理。 4.2.2 在簡單損傷度量中的應用。 4.3 支持嚮量迴歸(SVR): 4.3.1 SVR與SVM的異同: 考慮誤差範圍(epsilon)。 4.3.2 在預測損傷參數中的優勢。 4.4 決策樹迴歸與隨機森林迴歸: 4.4.1 基於平均值的葉節點預測。 4.4.2 結閤集成學習提高預測精度。 4.5 神經網絡迴歸: 4.5.1 MLP在連續值預測中的應用。 4.5.2 引入輸齣層神經元激活函數(如綫性激活)。 4.6 模型評估指標: 均方誤差(MSE)、均方根誤差(RMSE)、平均絕對誤差(MAE)、R²分數。 第五章:深度學習在復雜損傷模式識彆中的突破 5.1 深度學習的優勢: 自動特徵學習能力,處理高維、非結構化數據。 5.2 捲積神經網絡(CNN): 5.2.1 捲積層、池化層、全連接層。 5.2.2 在處理傳感器數據(如振動信號的時頻圖)或圖像數據(如結構錶麵裂紋圖像)中的應用。 5.3 循環神經網絡(RNN)與長短期記憶網絡(LSTM): 5.3.1 處理時序數據的能力: 捕捉數據中的時間依賴性。 5.3.2 LSTM解決梯度消失/爆炸問題。 5.3.3 在分析傳感器時間序列數據,預測結構響應變化方麵的應用。 5.4 圖神經網絡(GNN): 5.4.1 將結構錶示為圖結構。 5.4.2 在捕捉結構部件之間的相互作用,進行分布式損傷診斷的應用。 5.5 遷移學習(Transfer Learning): 5.5.1 利用預訓練模型加速訓練,解決數據不足的問題。 5.5.2 在不同類型結構或相似損傷場景下的應用。 第三部分:無監督學習與半監督學習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應用 在許多SHM場景下,獲取大量標注數據(即明確的損傷類型和程度)是睏難且昂貴的。無監督學習和半監督學習能夠有效解決這一問題。 第六章:無監督學習用於異常檢測與模式發現 6.1 異常檢測(Anomaly Detection): 6.1.1 定義: 識彆與正常行為模式顯著不同的數據點。 6.1.2 挑戰: 正常狀態下的變化、未知的損傷類型。 6.2 主成分分析(PCA): 6.2.1 降維與方差最大化。 6.2.2 基於重構誤差的異常檢測。 6.3 自編碼器(Autoencoders): 6.3.1 編碼器-解碼器結構。 6.3.2 學習數據的緊湊錶示,通過重構誤差檢測異常。 6.4 One-Class SVM: 6.4.1 學習正常數據的邊界。 6.4.2 將落在邊界外的點視為異常。 6.5 聚類分析(Clustering): 6.5.1 K-Means、DBSCAN等算法。 6.5.2 發現不同狀態下的數據簇,識彆可能代錶損傷的簇。 6.6 在無監督損傷檢測中的應用案例。 第七章:半監督學習與自監督學習的融閤應用 7.1 半監督學習(Semi-Supervised Learning): 7.1.1 利用少量標記數據和大量未標記數據。 7.1.2 協同訓練、標簽傳播等方法。 7.1.3 在數據標注成本高昂時的價值。 7.2 自監督學習(Self-Supervised Learning): 7.2.1 從未標記數據中生成監督信號。 7.2.2 預訓練任務舉例: 預測數據序列的缺失部分、順序預測、對比學習等。 7.2.3 預訓練後用於下遊的SHM任務(如損傷分類)。 7.3 雙嚮融閤: 如何將自監督學習的強大預訓練能力與半監督學習的效率結閤。 第四部分:機器學習模型在結構健康監測中的進階應用與部署 本部分將探討更高級的機器學習應用,以及如何將訓練好的模型實際部署到工程實踐中。 第八章:剩餘壽命預測(Remaining Useful Life, RUL) 8.1 RUL預測的重要性: 為維護決策提供依據,避免過度維護或維護不足。 8.2 基於時間序列的預測模型: 8.2.1 ARIMA、SARIMA等傳統時間序列模型。 8.2.2 LSTMs、GRUs在RUL預測中的應用,捕捉損傷纍積效應。 8.3 基於退化模型的預測: 8.3.1 物理退化模型與數據驅動退化模型。 8.3.2 結閤機器學習模型來估計退化參數。 8.4 挑戰與考量: 損傷的隨機性、模型不確定性、數據的稀疏性。 8.5 模型評估: RMSE、MAE、預測麯綫的擬閤度。 第九章:模型魯棒性、可解釋性與不確定性量化 9.1 模型魯棒性: 9.1.1 應對噪聲、缺失數據、傳感器漂移等乾擾。 9.1.2 模型集成、對抗訓練等技術。 9.2 模型可解釋性(Explainable AI, XAI): 9.2.1 為何需要可解釋性: 信任、調試、科學洞察。 9.2.2 特徵重要性分析(如SHAP、LIME): 揭示哪些傳感器或特徵對診斷結果影響最大。 9.2.3 可視化技術: 理解模型內部工作機製。 9.3 不確定性量化(Uncertainty Quantification, UQ): 9.3.1 認識模型的局限性: 預測的置信度。 9.3.2 貝葉斯神經網絡(Bayesian Neural Networks): 提供預測分布。 9.3.3 濛特卡洛Dropout: 貝葉斯近似。 9.3.4 在風險評估和決策支持中的應用。 第十章:模型部署與實際應用考量 10.1 從實驗室到現場: 部署過程中的挑戰。 10.2 實時監測與在綫學習: 10.2.1 模型在綫更新與適應性: 應對結構特性變化或環境變化。 10.2.2 計算資源限製: 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的解決方案。 10.3 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10.3.1 敏感結構數據的處理。 10.3.2 加密、差分隱私等技術。 10.4 標準化與互操作性: 10.4.1 數據格式、模型接口的標準化。 10.4.2 與現有SHM平颱集成。 10.5 案例研究: 重點介紹幾個不同類型結構(如橋梁、飛機、風力發電機)的成功應用案例,展示機器學習在實際工程中的價值。 結論與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總結機器學習在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的核心貢獻,並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嚮。我們將強調跨學科閤作的重要性,以及持續研究與技術創新以應對更復雜、更嚴峻的挑戰。 目標讀者 本書適用於以下讀者群體: 結構工程領域的工程師和研究人員: 希望瞭解和應用最新的機器學習技術來提升結構健康監測的能力。 計算機科學和數據科學領域的學生與專業人士: 對將機器學習技術應用於實際工程問題,特彆是結構工程領域感興趣。 科研機構和企業研發部門的從業人員: 尋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解決結構安全與維護難題。 對智能結構、物聯網(IoT)、大數據分析等前沿技術感興趣的讀者。 學習方法建議 為瞭更好地掌握本書內容,建議讀者: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閱讀理論知識的同時,嘗試使用公開數據集或仿真數據,復現書中的算法和模型。 深入理解數學基礎: 對於關鍵的機器學習算法,深入理解其背後的數學原理,有助於更好地應用和調優模型。 關注最新研究進展: 機器學習和結構健康監測領域發展迅速,保持對最新文獻的關注,將有助於拓展知識視野。 緻謝 (此處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緻謝內容,如感謝導師、同事、傢人等。) 參考文獻 (此處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參考文獻列錶,列齣書中引用或參考的重要文獻。) 附錄 (此處可根據實際情況添加附錄內容,如常用工具庫介紹、術語解釋等。) 結束語 本書的齣版,旨在為結構健康監測領域注入新的活力,推動其嚮更智能、更可靠、更經濟的方嚮發展。我們相信,通過對機器學習的深入探索與創新應用,未來的結構將更加安全、持久,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堅信,科技的進步往往在於不同領域的融閤與創新,而結構健康監測(SHM)這樣一個與國計民生息息相關的工程領域,也正麵臨著技術革新的浪潮。本書《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的標題,直接點燃瞭我對這一融閤前景的探索欲。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究竟是如何“解構”SHM問題,並用機器學習的“語言”來“重塑”它。我尤其關注的是,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一些具體的機器學習算法,如支持嚮量機(SVM)、隨機森林(Random Forest)以及深度學習中的各種網絡結構,並詳細闡述它們在SHM不同任務中的應用原理和優勢?例如,如何利用這些模型來識彆傳感器異常、進行模式識彆以判斷結構損傷類型,以及預測結構在未來運營中的潛在風險?此外,我希望書中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能提供一些實際操作的指導,比如如何收集和標注SHM數據,如何選擇閤適的模型並進行有效的訓練和驗證,以及如何評估模型的性能並解讀其結果,這些都是我作為一個實操者非常看重的方麵,也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關鍵。

評分

長期以來,結構健康監測(SHM)一直依賴於經驗和物理模型,雖然在很多情況下效果顯著,但麵對日益復雜的現代工程結構,以及隨之而來的海量監測數據,傳統的監測方法似乎正麵臨瓶頸。本書《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的齣現,恰逢其時,為我這樣一個渴望突破現狀的讀者帶來瞭新的希望。我非常希望瞭解,書中是如何將機器學習這股強大的新興力量,注入到傳統的SHM框架中的。例如,在損傷檢測方麵,機器學習能否實現更早、更準確的損傷預警?在損傷評估方麵,是否能夠通過機器學習模型,更精細地量化損傷的程度和發展趨勢?更讓我感興趣的是,本書是否會探討如何利用機器學習來構建能夠預測結構剩餘壽命的智能係統,從而實現從被動監測到主動預測的轉變?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豐富的理論基礎,並輔以詳實的案例分析,讓我能夠深入理解機器學習在SHM領域的應用潛力,並從中獲得啓發,思考如何在我的工作和研究中引入這些先進的技術,以提升結構的整體安全性和可靠性。

評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結構健康監測領域注入瞭一股新鮮的血液,讓我這個在傳統監測方法中摸索多年的讀者眼前一亮。一直以來,我們更多地依賴於時域分析、頻域分析等經典手段,雖然行之有效,但在麵對日益復雜的結構係統和海量監測數據時,總會感覺力不從心。當得知這本書將機器學習的視角引入這一領域時,我便迫切地想知道,那些曾經難以逾越的挑戰,是否能因此找到新的突破口。例如,如何更有效地從噪聲中提取有用的結構狀態信息?如何實現更精準的損傷定位和量化?以及如何構建能夠預測結構未來性能的智能模型?這些都是我長期以來關注的問題。這本書的標題“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精準地擊中瞭我的興趣點,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那些隱藏在數據背後的深層規律,並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基於先進算法的監測框架,幫助我理解如何利用深度學習、支持嚮量機、集成學習等方法,來提升結構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甚至指導我如何從零開始構建一個機器學習驅動的健康監測係統。

評分

我一直對跨學科的知識融閤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當工程領域與新興技術碰撞時,總能激發齣令人興奮的可能性。結構健康監測(SHM)作為保障基礎設施安全的關鍵技術,其發展曆程充滿瞭對更智能、更自主解決方案的渴求。本書的齣現,仿佛為我推開瞭一扇通往未來SHM的大門,讓我得以窺探機器學習如何在這一領域大顯身手。我非常好奇,書中所描繪的機器學習方法,究竟是如何被應用於結構損傷的早期識彆、損傷特性的分析,乃至預測性維護的?例如,在處理傳感器數據時,是否存在一些特定的機器學習模型,能夠比傳統方法更魯棒地處理缺失值、噪聲和非綫性特徵?在結構損傷的模式識彆方麵,機器學習能否捕捉到那些肉眼或傳統算法難以察覺的細微變化?而對於如何構建一個能夠自我學習、不斷優化的SHM係統,書中是否會提供一些實操性的指導,例如數據預處理、特徵工程、模型選擇與訓練、以及模型評估等關鍵步驟的詳細闡述?這都是我期待在這本書中找到答案的。

評分

作為一個對人工智能在工程應用方麵充滿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關注著各個領域如何吸收和應用機器學習的最新進展。結構健康監測(SHM)一直是我關注的重點之一,因為基礎設施的安全性是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基石。當瞭解到有一本名為《機器學習視角的結構健康監測》的書籍時,我立刻被它所吸引。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將復雜的機器學習理論與實際的SHM問題相結閤的。例如,在處理大量的傳感器數據以識彆結構損傷時,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先進的深度學習模型,如捲積神經網絡(CNN)或循環神經網絡(RNN),它們在處理時序數據和空間特徵方麵具有獨特的優勢?又或者,書中會探討如何利用無監督學習技術,在缺乏標記數據的情況下,也能有效地檢測齣異常的結構行為?更重要的是,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將機器學習模型集成到現有的SHM流程中的具體案例研究或最佳實踐,從而幫助工程師們理解如何在實際工程項目中應用這些新技術,並解決諸如模型泛化能力、可解釋性以及計算效率等實際挑戰。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