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

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丁·霍斯肯(Martin Hosken) 著,叶毓睿,臧铁军,赵杰,苏旭 译
图书标签:
  • VMware
  • SDS
  • 软件定义存储
  • 虚拟化
  • 存储架构
  • 设计指南
  • 原理剖析
  • 数据中心
  • 云存储
  • vSAN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933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0641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本书详细介绍了下一代的vSphere存储架构,对设计和实现Virtual SAN延伸集群、传统存储、存储协议的概念,以及通过vRealize Automation和vRealizeOrchestrator实现存储即服务(STaaS)都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作者和译者都是VMware公司的资深专家,权*性毋庸置疑。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10章。第1章概述vSphere存储技术的现状,以及软件定义的存储、存储资源的经济学,以及存储即服务的启用。第2章介绍过去10年VMware基础架构中已经使用的存储技术。第3章介绍存储连通性和结构。第4章讲解VMware vSAN存储技术相关的设计注意事项。第5章着重讲解延伸集群的设计。第6章解释与大规模部署vSAN超融合基础架构相关的注意事项。第7章概述Virtual SAN的用例,并为云管理平台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架构。第8章讲解VMware虚拟卷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策略驱动的存储概念。第9章介绍IT组织和服务提供商如何在通过使用VMware的云管理平台技术支持云的数据中心服务中设计并提供存储即服务。第10章涵盖了在软件定义存储的数据中心存储内的存储监控和预警设计,以确保存储设计能够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运营的存储平台。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马丁·霍斯肯(MartinHosken),VMware全球云实践(VMwareGlobalCloudPractice)部门的全球云架构师,VMwareCTO大使。他是数据中心虚拟化和云管理及自动化两个领域的双重VMware认证设计专家(VCDX#117),全球只有极少的人获得了双重认证。马丁还在过去4年里获得了年度VMwarevExpert称号,他擅长于将Cisco、EMC、IBM、HP、Dell和VMware系统设计、实施并整合进企业环境及云服务提供商的基础架构中。
  译者简介
  叶毓睿,VMware存储架构师,《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的作者,也是微信公众号“乐生活与爱IT”的作者。
  臧铁军,VMware中国卓越中心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VMwareCTO大使。
  赵杰,VMware售后服务团队解决方案架构师,VMwareCTO大使。
  苏旭,VMware云管理业务部资深系统工程师。

目录

Contents目录
译者序
推荐序一
推荐序二
推荐序三
前言
作者简介
技术审校人员简介
第1章软件定义存储设计1
1.1软件定义计算2
1.2软件定义网络2
1.3软件定义存储3
1.4VMware存储环境设计5
1.4.1技术评估和需求收集5
1.4.2确立存储设计因素6
1.5存储经济性9
1.5.1计算存储资源的总体拥有成本11
1.5.2信息生命周期管理13
1.6实施软件定义存储战略14
1.7软件定义存储概要15
1.7.1超融合基础架构和VirtualSAN17
1.7.2VirtualVolumes17
1.7.3传统存储模型与下一代存储模型18
第2章传统存储模型与构建19
2.1传统存储概念19
2.1.1RAID集22
2.1.2虚拟置备36
2.1.3存储分层41
2.1.4存储可扩展性设计45
2.1.5存储管理工具47
2.1.6多租户存储设计48
2.1.7服务质量49
2.1.8数据去重和压缩49
2.1.9存储设备安全性50
2.1.10硬件高可用性51
2.1.11基于存储阵列的灾难恢复和备份51
2.1.12传统存储环境中的存储阵列快照和克隆53
2.1.13vSphere城域存储集群54
2.1.14全闪存磁盘阵列54
2.2vSphere存储技术56
2.2.1虚拟磁盘56
2.2.2虚拟机存储控制器(vSCSI适配器)59
2.2.3数据存储60
2.2.4裸设备映射66
2.2.5什么情况下使用RDM而不使用VMFS或NFS67
2.2.6StoragevMotion和增强型vMotion操作68
2.2.7数据存储集群69
2.2.8存储分布式资源调度69
2.2.9存储I/O控制71
2.2.10传统存储模型—VAAI74
2.2.11传统存储模型—VASA1.076
2.2.12VADP和VAMP76
2.2.13从SAN引导77
2.2.14传统存储模型—vSphere存储策略79
2.2.15vSphere中的分层存储设计模型80
2.2.16子LUN系统访问83
第3章结构连接和存储I/O架构85
3.1光纤通道SAN86
3.1.1光纤通道协议86
3.1.2光纤通道拓扑94
3.1.3基于交换的结构98
3.1.4安全和流量隔离功能103
3.1.5N_Port虚拟化和N_PortID虚拟化108
3.1.6从SAN引导110
3.1.7光纤通道概要110
3.2iSCSI存储传输协议111
3.2.1iSCSI协议组件111
3.2.2iSCSI流量隔离113
3.2.3巨型帧113
3.2.4iSCSI设备命名标准114
3.2.5CHAP安全115
3.2.6iSCSI网络适配器116
3.2.7虚拟交换机设计118
3.2.8从SAN引导iSCSI121
3.2.9iSCSI协议概要121
3.3NFS存储传输协议122
3.3.1NAS和SAN对比123
3.3.2NFS组件123
3.3.3NAS实现125
3.3.4单虚拟交换机/单网络设计129
3.3.5单虚拟交换机/多网络设计131
3.3.6vSphere6NFS4.1版本限制132
3.3.7NFS协议小结133
3.4以太网光纤通道协议133
3.4.1以太网光纤通道协议原理134
3.4.2以太网光纤通道物理组件136
3.4.3以太网光纤通道基础架构137
3.4.4以太网光纤通道设计选项137
3.4.5以太网光纤通道协议概要140
3.5多路径模型141
3.5.1可插拔存储架构143
3.5.2iSCSI多路径146
3.5.3NAS多路径146
3.6直接连接存储148
3.7评估交换机设计特性149
3.8结构连接和存储I/O体系架构概要151
第4章使用VirtualSAN实现策略驱动的存储设计153
4.1VirtualSAN概览157
4.2VirtualSAN体系架构158
4.2.1VirtualSAN磁盘组159
4.2.2VirtualSAN混合与全闪存模式比较161
4.2.3全闪存模式的去重与压缩164
4.2.4数据的位置和缓存算法166
4.2.5VirtualSAN的倒盘机制166
4.2.6VirtualSAN的分布式数据存储167
4.2.7对象、组件和见证169
4.2.8磁盘格式170
4.2.9交换效率/稀疏交换172
4.2.10VirtualSAN分布式RAID172
4.2.11软件校验码173
4.3VirtualSAN设计需求174
4.3.1主机形式因素174
4.3.2主机引导架构175
4.3.3VirtualSAN硬件需求179
4.4VirtualSAN网络结构设计189
4.4.1vSphere网络需求190
4.4.2物理网络需求193
4.5VirtualSAN存储策略设计200
4.5.1基于存储策略的管理框架200
4.5.2VirtualSAN规则201
4.5.3VirtualSAN规则集201
4.5.4缺省的存储策略212
4.5.5应用评估和存储策略设计212
4.6VirtualSAN数据存储设计与容量规划216
4.6.1每集群主机数量217
4.6.2存储能力218
4.6.3配置多个磁盘组219
4.6.4耐久型闪存设备容量规划220
4.6.5对象、组件和见证容量规划221
4.6.6数据存储容量盘容量规划222
4.6.7容量盘容量规划222
4.7可用性设计227
4.7.1防范硬件组件失败的设计228
4.7.2防范主机故障的主机集群设计与规划230
4.7.3仲裁逻辑设计与vSphere高可用236
4.7.4故障域236
4.8VirtualSAN内部组件技术240
4.8.1可靠数据报传输240
4.8.2集群监控、成员关系与目录服务241
4.8.3集群级对象管理器241
4.8.4分布式对象管理器241
4.8.5本地日志结构对象管理器242
4.8.6对象存储文件系统243
4.8.7基于存储策略的管理243
4.9VirtualSAN集成与互操作243
第5章VirtualSAN延伸集群设计245
5.1延伸集群使用场景246
5.2故障域架构247
5.3见证设备247
5.4网络设计需求249
5.4.1距离和延时251
5.4.2带宽需求计算251
5.5延伸集群部署场景252
5.6缺省网关和静态路由253
5.7延伸集群存储策略设计254
5.8首选和非首选站点概念254
5.9延伸集群读/写本地化254
5.10分布式资源调度器配置256
5.11高可用性配置259
5.12延伸集群广域网互联设计261
5.13部署延伸VLAN266
5.13.1广域网互联高可用268
5.13.2安全通信269
5.14数据中心互联设计因素汇总269
5.15延伸集群解决方案架构示例271
5.15.1基于DWDM和裸光纤的CiscovPC273
5.15.2基于DWDM和裸光纤的OTV273
5.15.3CiscoLISP配置简介275
5.16延伸集群故障场景275
5.17延伸集群的互操作性276
第6章Web-ScaleVirtualSAN平台设计277
6.1纵向扩展架构278
6.2横向扩展架构280
6.3基于vSphere主机集群的Web-Scale设计280
6.4构建块集群和Web-Scale横向扩展架构280
6.5Web-Scale架构的可扩展性和物理资源设计282
6.6Web-Scale叶-脊架构285
第7章VirtualSAN用例库288
7.1用例概述289
7.1.1双节点远程办公室/分支机构设计291
7.1.2Horizon和虚拟桌面基础架构296
7.1.3VirtualSAN文件服务299
7.2解决方案架构示例:基于VirtualSAN构建云管平台299
7.2.1简介与概念设计300
7.2.2客户设计需求和约束302
7.2.3集群配置305
7.2.4网络层设计307
7.2.5存储层设计310
7.2.6云管平台安全设计318
第8章使用VirtualVolumes实现策略驱动的存储设计322
8.1VirtualVolumes技术简介324
8.1.1VirtualVolumes组件技术架构326
8.1.2VirtualVolumes对象架构326
8.2管理平面328
8.2.1VASA2.0规范328
8.2.2VASA提供程序328
8.3数据平面329
8.3.1存储容器329
8.3.2协议端点332
8.3.3绑定操作333
8.4使用VirtualVolumes实现基于存储策略的管理334
8.4.1已发布功能336
8.4.2存储功能337
8.4.3存储功能概要338
8.5设计VirtualVolumes的优势338
8.5.1增强的性能338
8.5.2更强的应用控制338
8.5.3操作简化339
8.5.4减少容量浪费339
8.6VirtualVolumes的关键设计要求339
8.7vSphere存储功能的互操作性339
8.8VAAI和VirtualVolumes339
8.9VirtualVolumes概要340
第9章提供存储即服务设计341
9.1STaaS服务定义343
9.2云平台概述343
9.3云管理平台架构概述346
9.3.1vRealizeAutomation云管理平台347
9.3.2vRealizeOrchestrator349
9.3.3存储供应商的第三方插件支持351
9.4组合解决方案栈352
9.5工作流示例352
9.6小结354
第10章监控和存储运维设计355
10.1存储监控355
10.1.1监控组件的健康状况356
10.1.2监控容量356
10.1.3监控存储性能357
10.1.4监控安全358
10.2存储组件监控359
10.2.1在主机服务器上监控存储359
10.2.2监控存储架构359
10.2.3监控存储阵列系统361
10.3存储监控的挑战362
10.4通用存储管理和监控标准363
10.5VirtualSAN的监控和运维工具367
10.6vRealizeOperationsManager370
10.6.1用于存储设备的管理包371
10.6.2存储合作伙伴解决方案372
10.7vRealizeLogInsight374
10.8LogInsightSyslog设计375
10.9端到端监控解决方案小结377
10.10存储容量管理与规划377
10.10.1管理策略设计377
10.10.2过程与方法379
10.10.3VirtualSAN的容量管理380
10.11小结382

前言/序言

  TheTranslatorsWords译者序
  当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公司的关敏编辑询问我有没有兴趣翻译MartinHosken的《VMwareSoftware-DefinedStorage》一书时,我是既惊讶又高兴,因为之前我曾希望有这么一本专门介绍VMware软件定义存储的书籍,但是并没有看到过。虽然两年前,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乐生活与爱IT”上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存储策略之发展&VMwareSPBM;是什么(含vVol大全)》的文章,其内容与VMware软件定义存储相关,但毕竟不成体系。没想到,终于有我VMware公司的同事撰写了这个主题的书籍。
  看到英文原版书后,我非常高兴,因为书中不仅介绍了vSAN和VirtualVolumes(vVol),还用两章介绍了传统存储(ClassicStorage)。我觉得,完整的vSphere存储就应该如此,因为仍然有大量的用户在使用传统存储,只有一些外置存储用户开始尝试VirtualVolumes,当然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转向vSAN。我个人觉得,VMware是一个在生态环境方面做得非常出色的公司,应该继续保持其生态的强壮,扩大其在vSphere存储领域的影响力。
  为了方便读者迅速获得VMware软件定义存储的全貌,我制作了一个结构图供大家参考(见下页)。
  本书第5章专门介绍了vSAN双活,即延伸集群(StretchedCluster)的设计。不过可惜的是,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包括vSAN6.6在双活上增强的功能,即除了跨站点的镜像(通过设置PFTT,即PrimaryFailurestoTolerate)之外,每一个数据中心站点还可以通过设置SFTT(SecondaryFailurestoTolerate)的值增强数据在本地的冗余。这样做虽然牺牲了一些存储利用率,但是大大地提高了vSAN双活的高可用性。更多细节可以在网上搜索关键字“vSAN6.6双活新特性”进行扩展阅读。
  在第4章和第8章介绍vSAN及vVol时,作者Martin使用的章名中都包含了“策略驱动”,我很欣赏这一点,因为我觉得软件定义就是为云计算而生的,而软件定义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实现自动化。VMware就是通过策略驱动来实现自动化的。我曾利用去美国出差的机会,专门和Martin见面交流过,发现我们有不少理念是一致的。
  令我欣喜的是,Martin还在本书的最后两章(即第9章和第10章)中介绍了vSAN与vRealizeAutomation如何结合实现STaaS(StorageasaService,存储即服务),以及vSAN与vRops、LogInsight如何结合实现监控和运维。这就使本书关于VMware软件定义存储的内容更为完整了。
  不过需要坦率指出的是,本书美中不足的是,有些行文过于啰唆,类似的语句有时可能会重复出现,请不要以为是翻译或排版出了问题,很可能原文就是如此。
  本书的英文原版有500多页,我采用了与2015年撰写软件定义存储书籍类似的方法。这次我邀请了VMware中国的几位技术专家共同翻译,他们当中有VMware中国为数不多的CTO大使臧铁军、赵杰,还有VMware中国少有的多面高手(对云管、存储、桌面技术等都很熟悉)之一苏旭。每当周末向他们催稿的时候,我心里都是无比纠结的,因为我知道大家平时工作忙,周末还要赶写译稿也难得休息一下。在这里诚挚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的所有译者及各自负责的章节如下。
  叶毓睿,VMware存储架构师,有超过14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曾获VMware全球总部颁发的“VMwareClub2016”殊荣,以及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全球团队的2016年“亚太年度最佳技术顾问”称号。著有《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一书,也是微信公众号“乐生活与爱IT”的作者。曾任职于EMC、Compellent、DELL,对存储行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有较深的理解。翻译了第1、2、8章,以及DuncanEpping的推荐序、作者MartinHosken的简介和技术审校RayHeffer的简介。
  臧铁军,VMware中国卓越中心资深解决方案架构师,VMwareCTO大使,有超过18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曾就职于Veritas、Symantec等国际知名企业,持有TOGAF、CISSP等多项认证。在数据中心及云平台建设、存储与可用性、网络与安全,以及应用转型等方面经验丰富。目前主要负责为电信、金融等行业的重点项目提供整体方案设计。个人公众号:疯云时代。翻译了第4、5章。
  赵杰,VMware售后服务团队解决方案架构师,VMwareCTO大使,有超过14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曾就职于VMware研发中心、CA、IBM等国际知名企业,持有PMP、SCA、RHCE等多项认证。在虚拟化领域,尤其是虚拟桌面、云管平台等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实施方面有丰富的经验。除此之外,他在OpenStack和CloudStack的部署、运维及开发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加入VMware公司之前,专注于C++和Java的程序开发,他最近的兴趣是DevOps和TensorFlow开发。翻译了第3、6、7章。
  苏旭,VMware云管理业务部资深系统工程师,有超过8年的IT行业从业经验,持有VCAP、PMP等多项认证。曾参与电信行业、能源行业等多个大型私有云建设项目,负责过某运营商上千点云桌面设计及实施工作,在服务器虚拟化、桌面虚拟化、分布式存储、云管平台等方面经验丰富。目前主要负责VMware云管产品售前支持工作。翻译了第9、10章。
  最后要感谢VMware公司的李严冰、郭尊华、李刚和张峥。
  叶毓睿
  VMware存储架构师、《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作者
  2017年11月
  推荐序一Foreword
  刚刚完成VirtualSAN(VSAN)一书的最后一章时,Martin问我想不想为他的书撰写推荐序。你可以想象,我很惊讶地发现另一个人写了一本关于软件定义存储的书,并惊喜地发现,VSAN是这本书里的主要议题之一。不只是惊讶,我很高兴。世界变化很快,管理员和架构师需要有人指导着通往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当和客户、合作伙伴谈到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这一主题时,通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数据中心有两个部分在以往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或有问题的,即网络和存储。网络问题以及那些与安全有关的顾虑已在很大程度上通过VMwareNSX得到解决,它允许虚拟化和网络管理员密切合作,为他们管理的工作负载提供一种灵活但安全的基础。这是通过在物理环境上方添加抽象层,并将特定的服务移动到更接近他们所属的工作负载(例如,防火墙和路由)上来实现的。
  30多年以前,RAID出现了,它允许用户组织多个硬磁盘驱动器创建逻辑设备。这允许有更大的容量,以及更高的可用性。当然,根据使用的RAID类型的不同,还允许有更好的性能。不过,公平地说,RAID的创建在当时是许多制约因素的结果。随着时间推移,所有的这些制约已经逐步消失,硬件的发展开启了(软件定义的)存储的革命。固态硬盘、基于PCIe的闪存、NVMe、10GbE、25GbE(或更高)、RDMA、12Gbps的SAS等多项技术使得存储厂商得以再次创新,让生活变得更简单。由于单个SSD设备能够轻松地提供5万IOPS,我们已经不需要通过横跨多块盘的方式去满足性能的需求。虽然一些抽象层,如传统的RAID或磁盘组,可能已被移除,但我认为,今天大多数的存储系统并不是对管理员或用户友好的。
  这些系统提供了不同的协议(iSCSI、FCoE、NFS、FC)、不同的存储系统(机械盘、混合、全闪存),不同的数据服务和功能。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像我们为NSX所做的那样,在上方放置一个抽象层。我们仍然需要抽象一些形状或形式的资源,而且肯定会以不同的、更简单的方式来呈现。更好的是,我们利用一个跨不同类型的常见框架的解决方案,无论是像VirtualSAN那样的超融合的软件解决方案,还是更传统的基于iSCSI的、将闪存盘和机械盘结合的存储系统。
  这个框架就是基于存储的策略的管理。如果你有什么需要从这本书中得到的,那就是你开始学习软件定义存储的起点,即作为vSphere的一部分的SPBM框架。SPBM是在跨许多不同类型的存储(使用不同的协议)以简单和一致的方式消耗存储资源的抽象层,通过创造能够通过VASA(VMwareAPIforStorageAwareness)传递到各自的存储系统的策略来实现。
  为了能够创建满足客户(应用程序所有者/用户)需求的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是你—管理员或架构师—已经很好地理解了不同的存储平台、应用的需求,以及怎样的架构决策会影响工作负载的可用性、可恢复性和性能。
  但在那之前,本书将为大家提供理解存储概念的良好基础,包括精简LUN、协议、RAID,以及更多。之后是在基于VMware的基础架构中可用的软件定义存储选项,其中会着重关注虚拟卷和VirtualSAN。
  很多人都写过关于软件定义存储的主题,但大都不像马丁这样有资格来写。马丁是少数获得两个VCDX认证的人员之一,作为全球云架构师,他在这一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他将带你走上基于VMware基础架构的、通向软件定义存储的世界之旅,并教你沿途的架构的艺术。
  我希望你会喜欢读这本书,就像我一样。
  DuncanEpping
  VMware公司存储及可用性部门首席技术官
  推荐序二Foreword
  如何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挑战
  据IDC报告,全球目前有80亿台联网设备,到2031年这个数字将超过2000亿,是全球总人口的25倍。过去10年,传媒、娱乐、零售、交通、银行、保险、医疗、旅游、物流等行业无一不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相关统计显示,100多年前,企业的平均寿命是67年;而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企业的平均寿命缩短到了15年。如果企业不能直面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就只能被时代无情地淘汰。
  在数字化时代,IT就是业务。如今,所有企业都十分关注数字化转型。例如GE以前是一家制造业公司,但GE高层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GE已经迈入了数字化行业。
  如何迎接数字化转型的挑战?构建并用好混合云是关键。
  从20世纪60年代的“主机-终端”,20世纪90年代的“客户机-服务器”,到如今的“边缘计算-云计算”,IT基础模式几经演变,不断完善。过去多年,企业IT基础架构不断集中化;而近年来,随着私有云和公有云技术的快速演进,边缘计算和IoT等新兴应用场景的兴起,以及企业应用架构的不断发展,企业IT开始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数字化转型绝非局限于采用新技术,其根本在于转变业务模式。企业希望在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间取得平衡,因此混合云是企业IT战略的必然选择。
  在其他厂商关注混合云和私有云之前,VMware就已经开始发展混合云并将其落地了。过去几年里,VMware清晰地描述了未来愿景:在任何云、任何设备上连接任何应用,即以软件定义的方法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基于跨云架构,统一所有接入设备,并扩展至IoT环境的平台,从而帮助企业开发未来的现代化应用,整合传统应用,建立一个跨云的、可用于任何设备的IT基础架构。无论企业采用的是公有云、混合云,还是私有云,采用的是传统IT、传统应用,还是新应用、多种设备,这个架构可以帮助消除一切隔阂。跨云架构的最佳实践是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包含VMwareCloudFoundation和VMwareCloudServices等产品。在VMworld2017大会上,VMwareCloudonAWS宣布正式商用,这也是VMware跨云架构的具体实现。客户无须重写或重构应用,就能让工作负载在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间便捷地双向迁移。除了AWS、IBM等多家公有云服务商在积极与VMware开展合作之外,在国内,我们也将与更多的公有云服务商合作,通过VMware跨云架构帮助客户实现混合云。
  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是混合云的最佳实践。而在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内,软件定义存储尤为重要。VMwareVSAN在VMware跨云架构的愿景之下,已经成为未来就绪的超融合架构,它不仅适用于私有云,还能延伸到公有云。我很高兴看到本书译者叶毓睿在领衔撰写《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实践与生态》之后,又组织VMware中国的技术专家联合翻译了这本书。我相信读者读完本书后会受益匪浅,本书对深刻理解VMware存储技术具有非凡的意义。
  郭尊华(BernardKwok)
  VMware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
  2017年11月
  推荐序三Foreword
  未来就绪的VMware软件定义存储
  当作者MartinHosken和中文版译者PeterYe(叶毓睿)先后向我展示这本《VMwareSoftware-DefinedStorage》的时候,我有些惊讶。因为,市面上与VMwareVSAN相关的书有不少,但是专门阐述VMware存储的书却不多见。我很高兴看到本书涵盖了vSphere存储的各个方面,包含传统存储,以及下一代存储(也即策略驱动的存储)在设计、实施和管理上的细节。
  众所周知,2012年8月VMware在全球首倡软件定义数据中心(SoftwareDefinedDataCenter,SDDC)的概念,并同时提出了VMware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DefinedStorage,SDS)的概念。VMwareSDS的愿景就是以动态方式按虚拟机创建和交付存储服务。它包含两个关键因素:一是策略驱动的控制层,这是一个新的管理层,可利用基于策略的框架跨所有存储层,以一致的方法提供通用编排功能,并实现存储使用自动化;二是虚拟数据层,这是一个新的抽象层,它允许用户将存储容量移至灵活的、以虚拟机为中心的虚拟数据存储中,具体包括VMwareVSAN、VMwareVirtualVolumes(vVol)和其他部分。
  VMwareSDS致力于交付企业级数据服务,如快照、克隆和重复数据删除。期待能够改进基于策略的控制层的使用方法,以实现云计算和移动化。VMwareSDS能以动态方式调配存储服务,以保证应用的服务质量,使得应用真正可以定义自身的存储需求。
  2014年3月,VMware正式推出首个软件定义存储产品VMwarevSAN,这使得VMware软件定义数据中心涵盖了全部所需的组件,包括计算、网络、管理、安全和存储。
  2016年8月,结合vShpere、vSAN、NSX三大产品线,加上SDDCManager等,VMware推出了CloudFoundation这一SDDC的整套软件堆栈,使得SDDCasaService(SDDCaaS)既可以运行在私有云上,又可以运行在公有云上,为私有云和公有云提供企业级云计算基础架构。与此同时,VMware确定了未来将致力于实现跨云和多云管理平台,将用户的私有云与公有云,各个可能形成孤岛的公有云之间打通,帮助用户的业务负载在混合云上按需、灵活地在线漂移。
  在2017年8月召开的VMworld2017会议上,VMwareCEOPatGelsinger强调了VMware的愿景与策略:通过数据中心现代化、公有云集成、赋能数字工作空间和新型安全,在任何云、任何设备上连接任何App,也就是用软件定义业务和软件定义IT的方式帮助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VMware致力于帮助客户实现IT基础架构与应用服务现代化,以获得高速发展、安全性和敏捷性,进而推动从数据中心到网络边缘的全面转型。此次会议还宣布了VMwareCloudFoundation将对VMwareCloudonAWS正式商用提供支持。
  目前,以vSAN为重要组成部分的CloudFoundation已经可以运行在AWS、IBMCloud,以及类似Rackspace等众多VMwareCloudProvider(云服务提供商)的云平台上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坚信,作为公有云和私有都将采用的超融合架构,尤其是vSAN,将会迅猛增长。
  李严冰博士
  VMware全球高级副总裁、存储及可用性部门总经理
  前言Preface
  存储往往是虚拟数据中心里的最重要元素。它在系统的性能、可用性、可扩展性和可管理性中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传统上,从资本和运营成本的角度来看,它一直也是最昂贵的组件。
  由于历史上的资本支出成本与硬件相关,存储基础架构不仅必须满足当前的要求,还要满足未来几年的业务需求。存储及vSphere架构师必须因此尽可能地做出最明智的选择,设计的解决方案需要考虑多个复杂而又矛盾的业务需求、技术目标、预测的数据增长、约束,当然还有预算。
  为了更有信心承担vSphere存储的设计,以满足一系列业务和组织类型的要求,你必须了解平台的功能。设计一个解决方案,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和约束规定,需要以你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并跟上IT行业的进步。一个成功的设计需要收集信息,关联坚实的设计方法,理解设计的权衡及设计的决策。
  本书的主要内容涉及VMwarevSphere软件定义存储模型的各个方面,包括其中独立的组件。在继续阅读之前,你应该确保已经熟悉核心的vSphere产品,如VMwarevCenter服务器和ESXi—基础架构虚拟机和客户操作系统所驻留的1型虚拟化层。
  这里还假定你对共享的存储技术和网络有很好的理解,包括支持虚拟环境的广泛的基础架构,如物理交换机、防火墙、服务器硬件、阵列硬件,以及与设备类型相关的协议,其中包括但并不限于光纤通道、iSCSI、NFS、以太网和FCoE。
  谁应该读这本书
  对参与设计新vSphere环境的基础架构设计师和顾问,以及负责维护现有vSphere部署,想要进一步优化其基础架构,或者获得更多关于存储设计知识的管理员来说,本书最有用处。此外,对拥有VCA、VCP,或者具有好的基础知识,并想深入了解新的vSphere存储体系结构设计过程的人来说,本书也很有用。已经有一系列vSphere专业知识,但正在寻找一些额外的详细知识的VCAP、VCIX或VCDX候选人也将从本书中受益。
  本书内容
  近几年来基于VMware的存储基础架构更改了很多,新技术和新存储逐渐渗透至各行业巨头,如EMC、IBM和NetApp。然而,对于企业IT组织和服务提供商而言,存储平台的生命周期管理仍然是一个持续的挑战,VMware的许多全球客户也在不断进行硬件的更新。
  本书旨在帮助vSphere架构师、存储架构师和管理员,理解和设计新一代的VMware的软件定义存储,并通过简单、无须大量训练有素的存储管理员去维护的技术实现高效处理。
  此外,本书将帮助大家了解与这些新的vSphere存储选项相关联的设计因素。你将看到VMware如何通过其软件定义的存储产品(即VirtualSAN和虚拟卷)来解决这些数据中心的挑战,以及开发云自动化的方法到这些下一代的存储解决方案上,以进一步简化操作。
  本书通过如下方式提供了深厚的知识和对这些新的存储解决方案的理解:
  提供对VirtualSAN和虚拟卷的存储技术及设计的独特见解。
  提供这些技术的详细的知识转移,以及与基于VMware的存储平台的下一代体系结构相关的设计因素的理解。
  提供部署存储即服务,并促进企业IT组织和服务提供商通过完全自动化的云平台部署并维护存储资源。
  提供详细和独特的指导,以设计和部署延伸的VirtualSAN体系架构,包括一个解决方案的示例。
  提供从传统存储和协议概念转移的详细知识,以帮助提供VMware软件定义存储模型的语境。
  最后,在写作本书时,我希望帮助大家理解所有这些新的vSphere存储选项相关的设计因素,为解决方案架构师和运营团队提供完整的指南,为新一代技术最大化存储设计的质量。
  以下是对全书内容的简要介绍。
  第1章概述了vSphere存储技术的现状,以及我们是如何到达这一点的。该章还介绍了软件定义的存储、存储资源的经济学,以及启用存储即服务。
  第2章介绍在过去10年的VMware基础架构中,已经使用了的、传统和经典的存储技术。借助于该章提供的背景,你将理解本书的重点,即VMwarevSphere的下一代存储技术的设计。
  第3章介绍存储连通性和结构,与传统存储技术以及包括虚拟卷的下一代解决方案有关。
  第4章涉及所有与VMware的VirtualSAN存储技术相关的设计注意事项,其中提供了VirtualSAN功能、设计因素和架构方面的考虑。
  第5章着重于一种类型的VirtualSAN解决方案,即延伸集群的设计。将深度解释这种解决方案类型的具体设计和实施注意事项。该章还提供了一个VirtualSAN延伸架构设计的实例。
  第6章解释了与大规模部署VirtualSAN超融合基础架构(通常称为Web规模)相关的注意事项。
  第7章概述了VirtualSAN的用例,也为云管理平台提供详细的解决方案架构,可以作为一个例子来参考。
  第8章提供了VMware虚拟卷技术,以及与其相关的策略驱动的存储概念的详情。该章还提供了基础的知识转移,详细解释了与实施虚拟卷相关的设计因素和架构概念。
  第9章介绍了IT组织和服务提供商如何在通过使用VMware的云管理平台技术支持云的数据中心服务中设计并提供存储即服务。
  第10章涵盖了在软件定义存储的数据中心存储内的存储监控和预警设计,以确保存储设计能够提供端到端的高效运营的存储平台。


VMware 软件定义存储:深入理解与实践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数据已成为企业最宝贵的资产,而如何高效、灵活、安全地管理这些数据,则成为了IT架构的核心挑战。VMware 软件定义存储(Software-Defined Storage,SDS)解决方案,以其颠覆性的理念和强大的功能,正在重塑企业存储的格局。它将存储的管理和控制从物理硬件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层面的抽象和自动化,提供前所未有的敏捷性、可扩展性和成本效益。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解析VMware SDS的核心原理,并指导读者如何将其成功应用于实际的IT环境中。我们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的产品,而是着眼于VMware SDS生态系统的整体架构和设计理念,帮助读者构建满足业务需求的现代化存储基础设施。 第一部分:软件定义存储的基石——概念与演进 在深入探讨VMware SDS的细节之前,理解软件定义存储的根本概念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追溯存储技术的发展历程,从传统的直连存储(DAS)、网络附加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到虚拟化时代带来的存储管理变革,最终引出SDS的兴起。我们将详细阐述SDS的核心要素: 存储池化(Storage Pooling):将分散的物理存储资源统一管理,形成一个可供动态调度的逻辑存储池。这打破了传统存储的容量和性能瓶颈,允许按需分配存储空间。 自动化(Automation):通过软件定义策略,实现存储资源的自动化配置、部署、监控和管理。这极大地降低了人为干预,提高了运维效率,减少了错误。 策略驱动(Policy-Driven):将存储的性能、可用性、安全性和数据保护等特性抽象为一系列策略。IT管理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定义这些策略,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虚拟机或工作负载上,实现精细化管理。 API驱动(API-Driven):通过开放的API接口,实现存储与其他IT管理工具(如云管理平台、自动化编排工具)的集成,构建高度自动化的IT运维环境。 我们将深入探讨SDS如何解决传统存储面临的诸多痛点,例如: 成本高昂:传统存储硬件的采购、维护成本巨大,且扩展性受限。 运维复杂:存储设备的配置、故障排除需要专业技能,效率低下。 灵活性不足:难以快速响应业务变化,存储资源的调配过程繁琐。 数据孤岛:不同存储系统之间数据难以共享和迁移。 第二部分:VMware SDS的核心组件与架构解析 VMware SDS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其强大的虚拟化和云平台能力。本部分将聚焦VMware SDS的核心技术,为读者构建起清晰的架构认知: VMware vSphere® 平台:作为SDS的基础,vSphere提供了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虚拟化能力,是实现存储池化和策略驱动的前提。我们将回顾vSphere在存储虚拟化方面的关键特性,如VMFS、NFS等。 VMware vSAN™:这是VMware SDS最核心的组件之一。我们将详细剖析vSAN的架构,包括: 分布式架构:vSAN如何将本地服务器磁盘聚合为共享的数据存储,实现数据的高可用性和性能扩展。 存储策略(Storage Policy Based Management, SPBM):这是vSAN实现策略驱动的关键。我们将深入讲解如何创建和管理存储策略,例如: 高可用性(High Availability, HA):通过数据冗余(RAID-1镜像、Erasure Coding)保障数据不丢失。 性能(Performance):根据不同工作负载的需求,动态调整I/O路径、缓存策略等。 容量(Capacity):实现存储空间的灵活分配和按需扩展。 混合模式与全闪存模式:解析不同vSAN部署模式的优势与适用场景。 分布式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vSAN如何将虚拟机磁盘(VMDK)抽象为对象,实现高效的数据访问和管理。 缓存层与持久化层:深入理解vSAN如何利用SSD作为缓存,HDD作为持久化存储,优化读写性能。 自动精简配置(Thin Provisioning):实现存储空间的按需分配,提高利用率。 deduplication and compression:分析vSAN如何通过重复数据删除和压缩技术,进一步节省存储空间。 快照与克隆(Snapshots and Clones):讲解vSAN在数据保护和快速部署方面的能力。 VMware vSphere® Virtual Volumes™ (vVols):作为SDS的另一重要补充,vVols打破了LUN(逻辑单元号)的限制,实现了存储的更细粒度管理。我们将阐述vVols如何将存储功能(如快照、复制)下放到存储阵列本身,实现更智能、更灵活的存储操作,以及其与vSAN的区别与互补。 VMware Horizon® 和 VMware Cloud Foundation™ 中的SDS集成:我们将探讨SDS如何在虚拟桌面基础设施(VDI)和混合云环境中发挥作用,实现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 第三部分:VMware SDS的设计与实施指南 理论知识的掌握是基础,而将SDS成功应用于实际部署,则需要系统性的设计思路和实践经验。本部分将为您提供一份详尽的设计与实施指南: 需求分析与规划: 工作负载评估:识别不同应用程序的性能、可用性、容量和数据保护需求。 容量规划:基于当前和未来的增长预测,计算所需的存储容量。 性能规划:根据I/O需求,确定所需的CPU、内存、网络和存储带宽。 可用性设计:根据业务对停机时间的容忍度,设计冗余和容错方案。 部署模型选择: 全闪存 vs 混合模式:根据预算和性能要求,选择合适的vSAN部署模式。 节点配置:选择合适的服务器硬件,包括CPU、内存、网络接口卡(NIC)和存储设备。 网络设计:规划高性能、低延迟的存储网络,包括iSCSI、FC或NAS网络。 存储策略设计与优化: 创建与管理策略:演示如何根据业务需求创建定制化的存储策略。 策略继承与覆盖:理解策略在不同层级的应用方式。 性能调优:通过调整策略参数,优化工作负载的存储性能。 容量管理:如何利用策略实现存储空间的有效分配和监控。 数据保护与灾难恢复(DR): vSAN 数据保护:深入讲解vSAN内置的数据冗余机制。 与VMware Site Recovery Manager™ (SRM) 集成:设计和实施高效的灾难恢复方案。 数据备份策略:如何选择和配置合适的备份工具。 性能监控与故障排除: 关键性能指标:识别和监控影响SDS性能的关键指标,如IOPS、吞吐量、延迟、缓存命中率等。 日志分析:如何利用vSphere和vSAN的日志进行故障诊断。 常见问题排查:列举和分析SDS部署中常见的性能问题和故障,并提供解决方案。 安全性考量: 数据加密:讲解VMware SDS如何支持数据加密,保护敏感信息。 访问控制:如何配置RBAC(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数据安全。 网络安全:如何加固存储网络,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与其他存储技术的融合: 融合传统SAN/NAS:如何在SDS环境中与现有存储基础设施协同工作。 云存储集成:探讨SDS与公有云、私有云存储的集成方案。 第四部分:高级主题与未来趋势 为了帮助读者更全面地掌握SDS的精髓,本部分将探讨一些高级主题,并展望SDS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容器化存储:如何为Docker、Kubernetes等容器化应用提供持久化存储,并探讨VMware vSphere with Tanzu™ 在其中的作用。 AI与机器学习在SDS中的应用:展望AI如何驱动存储的自动化、智能化管理,例如预测性维护、智能资源分配等。 SDS的自动化与DevOps:如何将SDS集成到CI/CD流程中,实现存储资源的声明式配置和自动化部署。 云原生SDS:探讨SDS在构建现代化、可扩展的云应用架构中的作用。 VMware SDS生态系统:介绍VMware SDS与第三方厂商的集成,构建更强大的存储解决方案。 通过本书的学习,您将能够: 深刻理解VMware SDS的核心原理和技术优势。 掌握VMware SDS的架构设计和部署方法。 能够根据实际业务需求,规划和实施符合企业标准的SDS解决方案。 有效地监控、管理和优化SDS环境,提高IT效率和降低成本。 为迎接数据爆炸式增长和数字化转型做好充分准备。 无论您是负责存储架构的工程师、系统管理员,还是渴望了解现代化数据管理技术的IT从业者,本书都将是您学习和实践VMware软件定义存储的宝贵资源。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激动人心的软件定义存储之旅,解锁数据管理的无限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存储工程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提升我专业技能的书籍。《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无疑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的“原理剖析”部分,深入挖掘了VMware SDS的核心技术,例如其分布式对象存储模型、数据冗余机制(如纠删码和副本)、以及智能缓存技术。我发现作者对这些底层原理的讲解非常到位,而且非常清晰地解释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以实现高性能、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此外,书中关于存储网络(如RDMA、iWARP)以及与Hypervisor的集成细节,也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它还提供了大量的实操建议,比如如何进行性能基准测试、如何诊断复杂的存储瓶颈、以及如何进行平滑的升级和迁移。这让我能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执行的步骤,从而更有效地管理和优化我的存储环境。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的期望值并不高,觉得市面上的技术书籍大同小异。但当我真正打开阅读后,惊喜不断。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场深度思想的交流。作者对VMware SDS的理解非常透彻,不仅仅是停留在API接口和配置参数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哲学和演进历程。例如,关于分布式架构中的一致性协议、数据分布策略、以及如何在大规模集群中实现无缝扩展,这些抽象的概念,作者都能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和严谨的逻辑,让我豁然开朗。书中的案例分析也十分精彩,它展示了真实世界中各种复杂场景下的SDS解决方案,让我能够从中汲取灵感,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借鉴。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软件定义存储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

评分

我是一位刚刚接触VMware SDS不久的技术小白,原本对软件定义存储的概念一头雾水,觉得它离我遥不可及。偶然间看到了这本《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翻阅,没想到立刻被吸引住了。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友好,没有使用过多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例,更是帮我直观地理解了各种存储策略的运作方式。尤其是关于故障排除的部分,让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实用。以前遇到存储问题,我总是束手无策,现在有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有了“救命稻草”。它不仅教我如何设计一个健壮的SDS环境,更教会我如何在出现问题时,冷静地分析并找到解决方案。这本书让我对VMware SDS从“不敢碰”变成了“想去尝试”,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信心和技术热情。

评分

这本《VMware软件定义存储:原理剖析和设计指南》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个在存储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兵,我一直对VMware的SDS解决方案感到好奇,但却苦于找不到一本深入浅出的讲解。之前尝试过一些网络上的资料,碎片化不说,很多都止步于表面,无法触及到核心原理。而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循序渐进地将vSAN、vSphere存储虚拟化等概念一层层剥开。从基础的架构设计,到复杂的RAID配置,再到性能调优的各种玄机,作者都用极其详实的比喻和图示进行了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原理剖析”这块的深度,没有回避那些让初学者望而却步的技术细节,而是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其梳理清楚。读完之后,我对VMware SDS的“为什么”和“怎么做”有了前所未有的清晰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指导,让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立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解决那些曾经困扰我的存储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卓越的“设计指南”部分,这一点对于任何想要构建或优化VMware SDS环境的架构师或工程师来说,都堪称宝库。它没有提供所谓的“万能解决方案”,而是强调了根据具体业务需求、性能指标和预算限制,进行差异化设计的理念。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部署模式(如直连式存储、外部存储集成)的优劣势,并针对不同规模的企业级应用场景,提供了详尽的设计考量点,例如网络带宽、延迟要求、IOPS需求,以及高可用性和灾难恢复的策略。我尤其喜欢它在容量规划和性能预测方面的分析,这些内容往往是许多项目成功的关键。作者并没有给出静态的配置建议,而是引导读者理解背后逻辑,从而能够自主地进行最优化的设计。通过阅读,我学会了如何避免常见的踩坑点,以及如何构建一个既经济又高效的SDS基础设施。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京东快递很早就送过来了,质量不错!

评分

还没看 看完再来评论 便宜是便宜 不过打开薄膜包装封面就像次品

评分

好书,内容很全

评分

书是翻译过来的,老外写的书,要英语能力比较强还是建议看英文原版的

评分

还可以~京东值得信赖

评分

京东物流就是快。多快好省。每次都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很强大。不错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