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广大读者 本著作作为“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之一,已获得“国家出版基金”,列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包括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上海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中心、复旦大学、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同济大学、公安部第三研究所近几年关于大数据相关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大多数内容均是近两年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极强的原创性、专业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大数据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入手,深入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发展的现状和技术体系,并从电子政务、医疗卫生、智慧交通、公共安全、科技服务五个领域叙述了大数据的行业应用,从数据租售模式、数据交易模式、数据产品租售模式、行业大数据服务模式、行业价值链重构模式、跨行业数据协同模式、租赁存储空间模式、基础技术服务模式八个方面介绍了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并进一步探讨了大数据产业生态及创新模式、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权保障制度、大数据人才培养,以及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城镇化发展,最后提出了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
作者简介
潘云鹤,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常务副院长,计算机应用专家。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70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学系。1981年浙江大学计算机系毕业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历任计算机系讲师、副教授、教授。1995年5月-2006年8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2006年6月至今担任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2013年3月任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现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顾问、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潘云鹤是中国智能CAD和计算机美术领域的开拓者之一。他长期从事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研究,在计算机美术、智能CAD、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虚拟现实、数字文物保护和数字图书馆等领域,承担过多个重要科研课题,取得了一批研究成果,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发表研究论文多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目录
第1章绪论1
1.1大数据发展现状3
1.1.1国外发展现状3
1.1.2国内发展现状4
1.2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8
1.2.1大数据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8
1.2.2大数据发展面临的机遇9
1.3大数据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问题11
1.4小结14
第2章大数据技术发展研究15
2.1大数据技术发展现状17
2.1.1大数据定义与内涵17
2.1.2数据科学19
2.1.3大数据产业技术现状20
2.2大数据技术体系22
2.2.1大数据数据采集技术22
2.2.2大数据存储与管理技术24
2.2.3大数据分析技术25
2.2.4大数据可视化技术26
2.2.5数据安全与隐私技术26
2.3国内大数据技术存在的不足27
2.4小结29
第3章大数据行业应用31
3.1电子政务领域33
3.1.1发展现状33
3.1.2应用和服务模式35
3.2医疗卫生领域37
3.2.1发展现状37
3.2.2应用和服务模式40
3.3智慧交通领域41
3.3.1发展现状41
3.3.2应用和服务模式43
3.4公共安全领域44
3.4.1发展现状44
3.4.2应用和服务模式47
3.5科技服务领域48
3.5.1发展现状48
3.5.2应用和服务模式51
3.6小结52
第4章大数据商业模式53
4.1数据租售模式56
4.2数据交易模式57
4.3数据产品租售模式58
4.4行业大数据服务模式59
4.5行业价值链重构模式60
4.6跨行业数据协同模式61
4.7租赁存储空间模式61
4.8基础技术服务模式62
4.9小结63
第5章大数据产业生态及创新模式65
5.1大数据产业生态发展现状67
5.1.1数据生产、采集和处理领域67
5.1.2行业应用领域68
5.1.3基础设施领域69
5.1.4数据环境保障领域70
5.2大数据产业生态链战略研究71
5.3大数据产业发展创新模式74
5.3.1产业生态理论概述75
5.3.2大数据产业技术链76
5.3.3大数据产业企业链77
5.3.4大数据产业价值链81
5.3.5大数据产业空间链82
5.4大数据产业发展政策与建议83
5.5小结84
第6章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权保障制度85
6.1数据权的初始理念和衍变87
6.1.1数据权的概念发展87
6.1.2数据权的主要内容88
6.2数据权的基本特征89
6.3数据跨境流动监管法律机制研究90
6.3.1国外数据跨境流动制度的变革91
6.3.2国内数据跨境流动制度的回溯与演化94
6.3.3数据跨境流动的制度设置96
6.4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和标准体系研究98
6.4.1国外数据分级分类制度现状98
6.4.2国内数据分级分类制度现状101
6.4.3国内数据分类分级制度研究102
6.5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现状和未来103
6.5.1国外个人数据保护制度不断完善104
6.5.2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国际趋势研判113
6.5.3国内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持续扩展116
6.5.4国内个人数据保护面临的新型安全风险121
6.5.5个人数据保护制度的策略126
6.6小结129
第7章大数据人才培养131
7.1大数据人才培养现状133
7.1.1学位培养133
7.1.2职业培训135
7.2大数据人才需求136
7.2.1人才自身的技能需求136
7.2.2产业对人才的需求137
7.3大数据人才培养目标与措施137
7.4大数据人才培养趋势139
7.5小结139
第8章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城镇化发展141
8.1智能城镇化与传统城镇化的差异143
8.1.1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生态价值观指导143
8.1.2城市建设决策迫切需要理性诊断144
8.1.3建设系统之间迫切需要群落协同145
8.1.4城市建设迫切需要精细化的施工技术145
8.1.5城市建设过程迫切需要全生命周期考量146
8.2智能城镇化对大数据产业的发展需求146
8.2.1智能城镇化对大数据支撑的需求147
8.2.2智能城市现状诊断对大数据技术的需求148
8.2.3智能城市规划模拟对大数据技术的需求150
8.3大数据引入对城镇化建设的作用152
8.3.1大数据对城市产业的转型推动153
8.3.2大数据对城乡区域建设的推动156
8.3.3大数据对规划建设的理性决策推动158
8.3.4大数据对城市规划社会公众参与度的推动159
8.4长三角城市群智能化建设大数据研究案例160
8.4.1长三角城市群与中国其他四大城市群的比较分析160
8.4.2长三角城镇群智能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162
8.4.3长三角城镇群大数据企业时空演化规律研究163
8.4.4大数据支撑长三角城镇群的战略建议164
8.5智能城镇化与大数据战略及其政策166
8.5.1中央政府层面167
8.5.2城市政府层面167
8.5.3城区及园区管理部门层面168
8.6小结168
第9章大数据产业发展战略思路与对策169
9.1国家层面推进建议171
9.2区域整体层面推进建议172
9.3各省市层面推进建议173
参考文献175
前言/序言
为充分发挥院士的智囊作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工程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国工程院与上海市人民政府充分依托和发挥上海特殊的地域、经济,以及院士多、专业覆盖面宽的优势,于2001年7月成立合作委员会,并在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下创建了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2012年12月,为进一步深化院市双方战略咨询合作、推动区域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双方成立了全国首个工程科技领域的地方咨询机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旨在充分发挥区域工程科技智库功能,积极组织院士专家围绕事关科技创新发展全局的长远问题,为上海、长三角乃至国家相关部门科技决策提供准确、前瞻、及时的建议。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的建立,对于发展现代科技服务业具有重要的探索和示范作用,对于支撑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建设也有重大意义。
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自成立以来已先后组织院士专家承担了近20项“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研究项目”及“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内容涵盖燃气轮机、海洋工程装备、医疗器械、大数据、集成电路、能源互联网、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老龄化、生活垃圾处理以及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众多领域。每个项目均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合作单位不仅有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八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社会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机构,还有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航商用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中信泰富特钢集团等大型企业,以及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等行业协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院士专家多次带队赴全国各地开展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相关领域产业发展情况,并召开系列研讨会和咨询会,集思广益、畅所欲言。所形成的咨询报告凝聚了上百位院士和专家的智慧与心血,在科学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燃气轮机发展战略研究》和《健康老龄化发展战略研究》等咨询成果在第一时间送交国务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国家能源局、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工程院、上海市人民政府等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为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鉴于这些咨询报告资料丰富、理论体系完整、观点鲜明,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应用参考价值,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上海)决定将这些咨询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以“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研究丛书”的形式出版,以反映我国工程科技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发展战略成果。
当前,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列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是一项国家战略,建设的目标任务已十分明确,各项工作已经到了全面深化、全面落实的关键阶段,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任务艰巨繁重,必须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改革攻坚。希望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能为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的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工程布局等提供咨询建议,又能为建立与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相适应的重大创新战略和重大科技政策等体制机制改革提供依据,也能为专家学者的研究工作和有关部门的战略决策提供参考。
最后感谢为丛书出版付出辛劳的各位院士专家!
《全球数字经济浪潮下的产业变革与中国机遇》 一、 时代背景:数字巨浪,重塑世界格局 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数字时代浪潮之中,以数据为核心驱动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席卷全球。这场变革不仅是技术的迭代升级,更是对现有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重塑,它打破了传统的行业边界,催生了新兴的商业模式,深刻影响着国家竞争力、社会治理乃至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互联网的普及到移动通信的飞速发展,再到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的集中爆发,数据已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应用能力,正在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数字经济,将其视为驱动经济增长、提升国家实力、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战略。 然而,数字经济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它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伴随着严峻的挑战。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边界如何界定?数字鸿沟如何弥合?新兴技术可能带来的失业问题如何应对?数字权力如何平衡?如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既保持开放合作,又能维护国家利益?这些问题不仅拷问着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也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未来。 二、 核心内容:洞察数字经济的宏观图景 本书聚焦于数字经济这一宏大主题,深入剖析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现状、演进趋势以及对各行各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我们将从以下几个维度展开论述: (一) 数字经济的全球图景与发展脉络 全球数字经济发展概览: 审视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在数字经济发展方面的战略布局、政策导向、核心优势与面临的挑战。分析美国、欧洲、中国、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技术创新、数字产业培育、数字治理等方面的异同,勾勒出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宏观态势。 数字经济的演进阶段与驱动因素: 回顾数字经济从信息经济、知识经济发展至今的演进历程,深入探讨支撑其发展的关键技术(如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6G、物联网、区块链等)如何相互赋能,推动数字经济不断迈向新的高度。分析数据作为核心要素,在价值链中的作用如何日益凸显。 数字经济对传统产业的颠覆与重塑: 重点研究数字经济如何渗透并改造传统产业,例如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制造)、服务业的线上化与智能化(新零售、智慧医疗、在线教育等)、农业的数字化升级(智慧农业),以及金融业的数字化创新(FinTech)。揭示数字技术如何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创新商业模式,并带来新的价值增长点。 新兴数字产业的崛起与发展: 关注数字经济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如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沉浸式体验经济(元宇宙)、数字内容产业、数字内容创作与分发、数字内容消费等。分析这些新兴产业的商业逻辑、发展规律、市场前景及潜在风险。 (二) 数字经济下的产业变革:技术、模式与生态 核心数字技术的驱动力解析: 人工智能(AI): 深入探讨AI在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生成式AI等方面的突破,以及其在自动化、决策支持、个性化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分析AI伦理、安全与可信AI的发展趋势。 大数据(Big Data): 阐述大数据的价值挖掘过程,包括数据采集、清洗、存储、处理、分析与可视化。探讨如何从海量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洞察,支撑商业决策与创新。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 分析云计算如何提供弹性的计算资源、存储能力和各类服务,降低企业IT门槛,加速创新应用的部署。探讨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以及边缘计算的发展。 物联网(IoT): 探讨物联网如何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实现万物互联。分析其在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智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价值。 5G/6G与通信技术: 阐述下一代通信技术如何为数字经济提供高速、低延迟、广连接的网络基础,支撑各类新兴应用的发展。 区块链(Blockchain): 探讨区块链在数据安全、可信交易、供应链金融、数字身份等领域的应用潜力,以及其去中心化、防篡改的特性。 颠覆性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演化: 平台经济: 分析平台如何连接供需双方,构建生态系统,实现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探讨平台经济的优势、挑战与监管问题。 共享经济: 审视共享经济在出行、住宿、物品等领域的模式创新,以及其对传统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 订阅经济与服务化转型: 探讨产品销售向服务提供转变的趋势,以及企业如何通过订阅模式实现持续收入增长。 C2M (Customer-to-Manufacturer) 与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分析如何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消费者需求直接驱动生产,实现更高效、更个性化的产品制造与交付。 数字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与演进: 价值链重构: 分析数字技术如何改变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形成新的价值分配模式。 生态合作与竞争: 探讨不同主体(科技巨头、初创企业、传统企业、政府、高校、研究机构)之间如何通过合作与竞争,共同构建繁荣的数字产业生态。 数据驱动的生态管理: 分析如何利用数据洞察来优化生态系统的运作,提升效率,发现新的增长机会。 (三) 中国数字经济的独特机遇与战略选择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潜力: 深入分析中国在庞大的人口基数、活跃的消费者群体、快速普及的数字基础设施、积极的政策支持、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探讨中国数字经济在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数字鸿沟缩小、国际规则制定参与度、隐私保护与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的挑战。 关键数字产业的中国实践与发展路径: 智能制造与工业互联网: 分析中国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方面的努力与成效,以及工业互联网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消费与新零售: 探讨中国在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社交电商、内容电商等数字消费领域的创新,以及新零售模式的演进。 智慧城市与数字治理: 审视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公共服务数字化、城市精细化管理等方面的实践,以及数字技术在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中的作用。 数字技术在“新基建”中的作用: 分析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基建”如何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数字经济的国际战略与合作: 探讨中国如何在全球数字经济竞争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推动构建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数字经济国际合作框架。分析“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面向未来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思考: 结合国内外经验,提出中国数字经济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建议,包括加强基础研究与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数字基础设施、构建数据要素市场、健全数字治理体系、促进数字技术普惠应用、应对数字风险挑战等。 三、 价值与意义:洞察趋势,把握未来 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经营者、行业研究者以及对数字经济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前瞻性的视角,帮助理解数字经济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带来的深远影响。通过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趋势的深入剖析,以及对中国数字经济独特机遇的解读,本书希望能激发读者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为抓住数字经济浪潮下的发展机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在日新月异的数字时代,唯有深刻理解变革的驱动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可持续发展。本书正是为读者提供一把解锁数字经济未来图景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