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讀古人書難,難在古今字義的變化,難在古文簡略留白,後人無法準確把握其確切含義。
《讀古人書之韓非子》注釋部分力求細密,注意字詞的詞典概括義與其在具體語境中的變異,杜絕隨文釋義的弊端。譯文部分將古文留白的部分補充齣來,通過譯文和原文的對比,呈現古今漢語在錶達上的不同特點。解析部分引導讀者把握故事的語義內容,深刻理解故事內涵和韓非的思想。
該書在展示對古代原典細讀所應遵從的原則和方法的認識上做齣瞭很好的探索,具有示範性意義。適閤不同古文閱讀水平的讀者,既有很強的專業性,又不乏趣味性和可讀性。
內容簡介
此書乃《讀古人書》係列叢書之一。《韓非子》成書於戰國末年,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君主政治文獻,主要內容是闡述其哲學基礎、社會曆史觀、人性論和政治思想,從不同角度說明其於君臣關係、法術勢的具體內涵及其在現實政治中的運用等問題。秦帝國以韓非學說作為治國的思想理論基礎和指導方針,建立瞭完善的君主政治製度。其後兩韆多年間,雖然儒學漸漸成為官方學術,但韓非所確立的一整套君主專製主義的理論始終為曆代統治者所奉行,其中的一些思想對於現代社會仍有指導意義。
韓非子文鋒峻峭犀利,善用事例,以小見大。本書選取《韓非子》中205個相對比較完整、敘事性較強的經典段落,歸納為“權力的涵義”“趨利避害的人性”“君臣關係的大義”“君主的道術”“為臣之道”“語言的藝術”“做人的道理”“生活的智慧”等16個主題,進行疏解,深入細緻地揭示瞭韓非思想的各個側麵。
作者簡介
邵永海,山東人。北京大學中文係教授。主要從事漢語史方麵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運用漢語史研究成果解讀傳世典籍和齣土文獻有濃厚興趣。
目錄
一、 權力的涵義
1�彼�的江山?
2�比�力的快感
3�奔夜�權力格局中的父兄
4�比�是套路
5�綳�發大水衝龍廟
6�甭艄�的資格
7�笨湛盞吹吹某�廷
8�蹦巡�的太子
9�被鈐誑誌謇鐧耐醮�
10�敝雇匆�、雄心與遠方
11�焙@鐧拇笥�
12�鄙襝啥販�
13�背聊�是金
14�備羥接卸�
15�蔽浪黴�的明察
二、 趨利避害的人性
1�庇�不欲
2�幣豢挪淮嬖詰拿樂�
3�蔽廊思夼�的啓示
4�備揮醒暮酰�
5�背濟袷侵鶿�草的鹿
6�倍戲⒂攵暇�
7�憊�儀休愛吃魚
8�苯�止厚葬
9�庇冒�殺人
10�比儆�殺人
11�輩倨淅�害之柄以製之
12�北ù�
13�卑裱�的力量是無窮的
三、 君臣關係的大義
1�本�臣論君臣
2�狽榪竦氖�頭
3�輩晃�君主所用則死
4�閉約蜃癰矣醚艋⒌牡灼�
5�本�主是怎樣成為木偶的?
6�蓖醭�的掘墓人
7�本�主怎樣纔能享受喝酒的快樂?
8�� 君臣之間無恩誼
9�泵腫予Φ南偷潞退�的罪
10�被齟湧誄�
11�輩槐贋婷�
12�毖狽�動物與馴服臣民
13�憊�君做戲
四、 君主的道術
1�比ㄊ撇豢梢越樅�
2�比蝕仁且恢秩�力
3�比酥髦�患在於信人
4�鼻謖�愛民的燕君子噲亡國記
5�焙�宣王的嘆息
6�背院堂緄男』婆�
7�焙�昭侯的破褲子
8�鼻氬灰�愛我
9�庇⒚韉木�主無愛
10�焙�昭侯的小把戲
11�蔽匏�逃隱的君心
12�輩皇苊殺蔚娜ㄊ�
13�泵揮械錐�的玉
14�蹦廈磐獾呐7嚶肴ㄊ�
15�比�知全能的王
16�弊吧衽�鬼
五、 為臣之道
1�蔽遨�
2�綳酵飛叩墓適�
3�畢湍艿募槌�
4�蓖�床異夢
5�苯�臣的影響力
6�苯枋�
7�貝荷昃�殺子
8�蓖饈�
9�憊�中飽
10�憊�有鼠災
11�蹦腥說募刀�
12�奔婀�
13�備魎酒渲�
14�笨閃�的美人
15�本�惕投己所好的下屬
六、 信賞必罰
1�筆胤ㄖ�臣
2�痹奐業姆�
3�本�美的絲帶與被休的妻
4�幣桓鑾舴贛胍蛔�城市
5�筆�仞之城與韆仞之山
6�痹躚�處理往街道上扔垃圾的人?
7�甭沂烙彌氐�
8�狽ㄓ肭櫚某逋�
9�鼻臚�
10�笨鬃泳然�
11�狽職�
12�毖峽岬姆ㄓ肴蝕鵲男�
七、 用人原則
1�北∫傻畝醇�與睏境
2�憊苤偈度�
3�蔽髏瘧�治鄴
4�甭舴俊爸窩А鋇鬧心踩�
5�崩盅蚴匙�
6�蔽氯岫睾袂匚靼�
7�逼�心的伯樂
8�備獻卟�樂
9�崩襝拖率恐�禍
10�本撲岬拿孛�
11�憊鼙�之交的主流解讀
12�憊掄頗衙�
13�� 孔子在宋國求官何以失敗?
14�鄙甭頁加敕狼沙�
15�筆裁詞親羈煽康撓萌嗽�則?
八、 國與國的陰謀與陽謀
1�蹦諑�
2�備�除人纔
3�� 國際政治中的利益計算
4�北豢恿�
5�痹端�不救近火
6�貝蚴裁雌旌藕苤匾�
7�蔽�民誅之
8�閉�於腠理
九、 政治與誠信
1�� 信任的條件
2�背閑諾牧α�
3�背閑漚逃�的範例
4�蔽�政者信用破産的代價
5�背閑龐胝秸�
6�蔽餛鴇硇�
7�敝倚藕駝┪鋇難≡窶Ь�
8�綳餮緣耐�力
9�闢縹�何隻有一隻腳?
10�蔽拗猩�有的白馬
11�崩終�子春的信用
十、 語言的藝術
1�彼禱爸�難
2�彼禱壩蟹縵眨�開口須謹慎
3�彼禱爸�難,難於上青天
4�庇�練神功,必先自宮(之一)
5�庇�練神功,必先自宮(之二)
6�庇�練神功,必先自宮(之三)
7�庇�練神功,必先自宮(之四)
8�備迷躚�說話?
9�憊儷∮鎇災�妙與君臣關係之竅
10�彼禱殉神�
11�碧�話的偏見
12�憊�度包裝
十一、 做人的道理
1�弊允ぶ�謂強
2�弊鋈艘�低調
3�斃牟輝諮�
4�鄙票Р煌�
5�蔽�道義還是為利益?
6�畢蚶下硨吐煲涎�習
7�� 不與惡貫滿盈者同歸於盡
8�比�虱爭地
9�幣�命的端莊
10�筆鞘欠欠僑綰紋浪擔�
11�輩豢傻米鐨∪�
12�憊肺�什麼吠主人?
13�北�團取暖
14�筆魅�
十二、 韓非的幽默
1�貝蹬�
2�輩誹�太的故事(之一)
3�輩誹�太的故事(之二)
4�碧竦�恍惚的賣豬人
5�蹦岩嶽磧韉鬧O厝�
6�本⌒攀椴蝗縹奘�
7�筆刂甏�兔
8�痹躚�識彆騙術?
9�輩凰樂�藥
10�畢蚨�跑的瘋子
11�焙眯陌旎凳�
12�鄙竇J僑綰未叢斐隼吹模�
13�崩�益不同者不同心
14�鄙肀呷�
十三、 生活的智慧
1�鼻山澄抻夢渲�地
2�被�鬼容易畫馬難
3�貝笊摺⑿∩哂脛髕�
4�臂�書燕說與六經注我
5�蹦�子的木鳶
6�鋇檬е�間
7�貝蟊親佑胄⊙劬�
8�卑諒�與自尊
9�被偈魅菀字質髂�
10�綳衣砦�什麼不踢人?
11�鋇雒�
12�本�子不言人之惡?
13�笨辭宕笮問�
十四、 政治的味道
1�憊�傢傢與宏大敘事
2�本俟�化一者亡
3�焙�非的大葫蘆
4�辨�王的象牙筷子
5�蔽藪�可逃
6�泵�義問題
7�筆ゾ�商湯逼死賢士務光
8�弊約�之謂明
9�崩髁�王
10�斃睦鎘惺�
11�辨稻踩緔ε�的為政者
12�弊硬�聽聲破案
13�蹦訓煤�塗
十五、 跟韓非讀《老子》
1�鄙係虜壞�
2�鄙係攣尬�而無不為
3�鄙先飾�之而無以為
4�比室逵牘�義
5�綳�親不和有孝慈
6�鋇賴氯室謇竦墓叵�
7�敝鞀�德則無不剋
8�崩穹閉擼�實心衰也
9�泵覽齠�愚蠢的前識
10�敝未蠊�若烹小鮮
11�貝笙蟮男蝸�
12�鋇攬傻潰�非常道
13�被瞿�大於不知足
14�蔽按蟮牡窨碳矣膁販緹暗牧凶�
15�貝饒鋼�勇
16�毖Р謊�
十六、 韓非的心聲
1�斃磧傻霓限斡牒�非的痛苦
2�碧黴�給韓非講做人的道理
3�憊獨�國傢生死以
精彩書摘
7�焙�昭侯的破褲子
原文
韓昭侯使人藏弊袴。①侍者曰:“君亦不仁矣,②弊袴不以賜左右而藏之。”昭侯曰:“非子之所知也。吾聞明主之愛一嚬一笑,③嚬有為嚬,④而笑有為笑。今夫袴,豈特嚬笑哉?⑤袴之與嚬笑相去遠矣,⑥吾必待有功者,故收藏之未有予也。”(《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注釋
①弊:破,破敗。袴:同“褲”,也寫作“絝”,《說文》:“絝,脛衣也。”戰國時人上著衣、下穿裳(下半身穿的裙裝,長度一般及膝),或穿長服;為禦寒和跪坐護膝之需,就在雙腿上分彆套上套褲,套褲的上端長至膝蓋以上,再用帶子係在腰部。到漢代以後,滿襠的褲子逐漸流行開。②不仁:不仁厚。〔日〕太田方《韓非子翼毳(cuì)》以為不仁是吝於財。仁者博施濟眾,所以吝於財為不仁。③愛:吝惜,這裏指不輕易做某事。嚬(pín):通“顰”,皺眉,是憂慮、不悅的錶情。④為(wèi):為瞭,錶示目的。⑤夫(fú):那。豈:錶反問語氣的副詞,相當於“哪裏”。特:隻是,僅僅。⑥相去:相距,相差。
譯文
韓昭侯讓人把自己不穿的破套褲收藏起來,他身邊的隨從說:“君主也太不仁厚瞭,穿破瞭的套褲不拿來賞賜給身邊的人,卻要收藏起來。”昭侯說:“這不是你能明白的道理。我聽說,英明的君主連皺一下眉頭、笑一笑都不會輕易錶露齣來,皺眉有皺眉的目的,笑有笑的目的。如今那條破套褲,何止是皺一下眉、笑一笑那樣的事呢?套褲跟皺一下眉、笑一笑的作用相差太大瞭,我一定要等有功的人(纔把它賞齣去),所以把它收藏起來,而沒有給人。”
解說
一條破套褲,假如韓昭王隨手送給手下人,對得到套褲的人來說,絕不僅僅意味著可以廢物利用,他或許因此對君主感恩戴德,從此更加忠誠賣力;更有可能會把這條破套褲作為君主對他有特殊恩寵的憑證,嚮所有認識的人炫耀;他在眾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可能發生微妙的變化,眾人因此會以仰視的眼光看待他。這就是在專製體製下,至高無上的權力所具有的魔性和威力。韓昭侯參悟瞭這其中的奧妙,於是把破套褲收藏起來。韓非用這個故事說明“賞譽薄而謾者下不用也,賞譽厚而信者下輕死”的道理(如果奬賞和錶彰微薄而且不能兌現,臣民就不肯賣力;奬賞和錶彰厚重,又能守信用,臣民就會輕視死亡,願意為君主獻齣生命)。由君主手裏送齣的東西都帶有賞賜的性質,依照法律,有功纔能得賞,君主不經意中送人東西,等同於無功而賞,也就對規矩造成瞭事實上的破壞。
這則故事中還有更令人深思的地方。由於君主的一舉一動、一句話一個錶情有如此神奇的效用,所以韓非諄諄告誡君主,務必抓住一個要點:用神秘的麵紗將自己籠罩起來。君主越是神秘莫測,臣民就越戰戰兢兢。這樣說來,做君主並不意味著可以為所欲為,而是需要高度剋製和自律,連皺一下眉、笑一笑都須非常注意。可在談到用人問題時,韓非又很喜歡舉齊桓公的例子,說桓公用對瞭管仲,因而可以縱情聲色犬馬,照樣稱霸諸侯。由此可以看齣韓非苦心積慮地為君主設計齣的各種人治方案,不僅會讓君主痛苦不堪,人格分裂,韓非自己在論證過程中也存在難以剋服的邏輯障礙。
《墨子·兼愛》 捲一·兼愛上 “兼愛”二字,乃墨傢思想之核心,亦是《墨子》全書之靈魂。“兼愛”非“愛”,非“仁”,非“慈”,其義深遠,其行艱辛。何謂兼愛?墨子曰:“兼愛,非以愛父,非以愛兄,非以愛君,非以愛子,非以愛妻,非以愛弟,非以愛臣,非以愛妾。凡此皆所以愛其身也。”此言一齣,驚世駭俗。何故?蓋世人皆以親疏遠近定愛憎,以功利得失量親疏。故愛父而棄子,愛兄而害弟,愛君而欺臣,愛妻而淫妾,此皆人之常情,亦為世俗所容。然墨子以為,此皆“彆愛”,非“兼愛”。“彆愛”者,以己之心度人之心,以己之利害推人之利害,故親疏有彆,厚薄異焉。此等“愛”,終將導緻爭鬥,禍亂不絕。 墨子之所以倡導“兼愛”,其根源在於對戰爭與苦難的深惡痛絕。彼時諸侯爭霸,戰火連綿,民不聊生。墨子目睹此狀,痛心疾首,深感“天下之亂,非為無彆,而為無彆也。”何謂“無彆”?即是無“兼愛”之義。若人人皆能“兼愛”,如愛己身,視人之國,亦如己之國;視人之傢,亦如己之傢;視人之身,亦如己之身。如此,則諸侯爭霸之心將滅,傾覆敵國之念將絕。何以故?蓋愛己之身,不忍其苦;愛己之國,不忍其亡。故愛人之國,亦不忍其亡;愛人之身,亦不忍其苦。此乃“兼愛”之用,亦是“兼愛”之效。 “兼愛”之行,並非不近人情,而是將愛之範疇無限擴大。譬如,若傢中孩童生病,父母自當竭力救治;若鄰居傢孩童生病,父母亦當盡力相助。此乃“兼愛”之義。若有盜賊入室,必當擒拿;若有盜賊襲村,亦當閤力抵禦。此亦是“兼愛”之義。故“兼愛”非虛無縹緲之說,而是切實可行之舉。 然則,“兼愛”豈易行哉?人心本私,物欲橫流,欲使人人皆能“兼愛”,無異於緣木求魚。墨子深知此難,故而立“三錶”以論證“兼愛”之可行性。“三錶”者,何謂也? 其一曰“有古者聖王之事”。墨子以為,上古之時,聖王治世,百姓和睦,天下太平。何以緻此?蓋因聖王行“兼愛”之道。據《尚書》所載,古之聖王,其心皆“泛愛眾人”,其政皆“利天下”。如堯、舜、禹,皆以“愛民”為本,以“利民”為先,故能澤被萬民,功垂韆古。試想,若堯帝不愛民,何以能成為萬世師錶?若舜帝不愛民,何以能繼位稱聖?若禹帝不愛民,何以能治水安邦?故“兼愛”非墨子獨創之說,乃古聖先王之大道,今人但能效仿,天下自可太平。 其二曰“與天下之 मुला子、長者、臣、寡,莫不稱善者”。墨子以為,無論貧富貴賤,無論男女老少,皆能稱贊“兼愛”為善。何以故?蓋“兼愛”符閤人之本性。人人皆知,若無他人之助,己身難存;若無天下之安,己身亦難全。故“兼愛”所追求之“利”,乃是天下之共同之利,是人人所期盼之利。凡是能帶來共同之利者,皆為善,皆為天下人所稱贊。反之,若有人損人利己,則天下人無不憤恨,無不譴責。故“兼愛”之“善”,乃是普適之善,是人心之所嚮。 其三曰“蔽於官府,而舉往而得者,常與若若者事,若若者不能得者”。此“三錶”之意,簡而言之,即是“兼愛”能帶來實際的益處。當官府施行“兼愛”之法,選拔賢能,推行仁政,則天下必將昌盛,百姓必將富足。反之,若官府施行“彆愛”之法,任人唯親,營私舞弊,則國將不國,民將不民。故“兼愛”之可行性,在於其能實實在在地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 然則,“兼愛”之道,亦有其“尚同”之辯。何謂“尚同”?即是“同之,非同也,乃人皆同,故我也同之”。墨子以為,“尚同”是實現“兼愛”的重要途徑。當天下之人,皆能將“愛”之標準統一,將“利”之目標統一,則“兼愛”方能真正得以實行。此“尚同”,並非強製統一思想,而是通過建立共同的價值體係,使人們在行為上趨於一緻。譬如,若國傢規定,盜竊他人財物者,不論親疏,皆應受罰,則人人皆知盜竊之非,不敢為之。此即是“尚同”之功。 然而,墨子並非不知“兼愛”之難。他在《兼愛》篇中,亦設問答,層層遞進,以駁斥那些對“兼愛”之質疑。有人問:“愛人,亦愛人之父,亦愛人之母,亦愛人之兄,亦愛人之弟,亦愛人之子,亦愛人之妻,亦愛人之弟,亦愛人之臣,亦愛人之妾。凡此皆人所固有,何謂‘兼愛’?”墨子答曰:“愛其人,故愛其父,愛其子,愛其兄,愛其弟,愛其妻,愛其妾,愛其臣。此皆‘兼愛’也。”此番迴答,看似簡單,實則蘊含深意。墨子並非要求我們對陌生人如同對傢人一般,而是強調“愛”的普遍性。當你“愛”一個人時,你自然會“愛”他的傢人,因為他的傢人也是值得“愛”的。這種“愛”,是一種推己及人,一種泛化的關懷。 更有甚者,墨子還引用瞭大量的譬喻,來闡述“兼愛”之義。譬如,他將“彆愛”比作“一麯之琴,一人之琴,一人之瑟”,而將“兼愛”比作“天下之琴,天下之瑟”。“一麯之琴,一人之琴”,隻能一人彈奏,一人欣賞;而“天下之琴,天下之瑟”,則可以多人彈奏,多人欣賞,其樂無窮。此譬喻意在說明,“彆愛”的局限性,而“兼愛”的普適性和廣闊性。 墨子對“兼愛”的論述,並非僅停留在口頭,他更強調“尚勇”、“尚賢”、“尚力”等實踐性的主張。“尚勇”是指勇於承擔責任,勇於為正義而戰;“尚賢”是指選拔賢能,任人唯賢;“尚力”是指勤勉從事,不畏勞苦。這些主張,皆是為“兼愛”之道的實踐提供保障。 《墨子·兼愛》篇,字字珠璣,句句真切。墨子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邏輯嚴謹的推理,嚮世人展示瞭一種全新的社會倫理觀。“兼愛”的思想,雖曆經韆年,卻依然閃耀著人性的光輝。它告誡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應僅僅建立在功利和親疏之上,而應建立在一種普遍的關懷和尊重之上。唯有如此,纔能化解衝突,實現真正的和平與繁榮。 在現代社會,我們依然麵臨著各種各樣的衝突和矛盾,無論是國傢之間的,還是人與人之間的。墨子的“兼愛”思想,對於我們化解這些矛盾,建立一個更加和諧美好的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啓示意義。它提醒我們,要超越狹隘的私利和偏見,以更加博大和包容的心態去對待他人,去構建我們共同的傢園。 “兼愛”的道路,或許充滿荊棘,但其所指嚮的未來,卻是值得我們為之不懈奮鬥的。正如墨子所言:“君子從事於此,必可緻天下之利,而絕天下之害。”這,便是“兼愛”的真諦,也是《墨子》一書帶給我們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