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复习资料,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严谨的内容和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历年真题和辅助性内容,帮助考生构建知识框架,掌握重要考查内容,在了解真题的基础上做好知识储备,更好地投入备考。
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专用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本书各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学科应试攻略: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学科知识与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史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五大部分。每一部分在展示重要内容的基础上,放置拓展类的模块,如真题再现、知识拓展、考题预测。每章内容介绍完毕后,“能力提升训练”中的检测试题方便考生检测本章的学习效果。
四、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帮助考生了解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录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与能力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
考点聚焦(2)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2)
考点梳理(2)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2)
二、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3)
三、秦汉时期(9)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16)
五、隋唐、五代十国时期(19)
六、辽宋夏金元时期(23)
七、明清时期(30)
第二节中国近代史(40)
考点梳理(40)
一、列强的对华侵略(40)
二、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45)
三、洋务运动(47)
四、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48)
五、晚清思想文化、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52)
六、北洋政局与社会革命(57)
七、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和中华苏维埃革命的兴起(61)
八、抗日战争(65)
九、国共和平谈判与全面内战(69)
第三节中国现代史(72)
考点梳理(72)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政权的巩固(72)
二、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78)
三、“文化大革命”和拨乱反正(80)
四、改革开放新时期(83)
能力提升训练(90)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95)
考点聚焦(95)
第一节世界古代史(95)
考点梳理(95)
一、人类的起源(95)
二、古代西亚诸文明(96)
三、古代埃及文明(97)
四、古代印度文明(97)
五、古代希腊文明(98)
六、古代罗马文明(101)
七、基督教文明(105)
八、伊斯兰教文明(110)
第二节世界近代史(110)
考点梳理(110)
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11)
二、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114)
三、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117)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129)
五、拉丁美洲独立运动(130)
六、近代科技与文化(131)
第三节世界现代史(137)
考点梳理(137)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137)
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139)
三、亚洲、非洲的民族解放运动(143)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44)
五、“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145)
六、第二次世界大战(149)
七、“二战”后的世界各国(153)
八、“二战”后的国际关系(158)
九、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165)
十、现代科学技术(166)
能力提升训练(167)
第二部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与史学理论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174)
考点聚焦(174)
第一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174)
考点梳理(174)
第二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特点(191)
考点梳理(191)
一、确立了新的三维目标(191)
二、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193)
三、选择了新的课程内容(195)
第三节高中历史课程论(196)
考点梳理(196)
一、高中历史课程理念(196)
二、高中历史课程的特点(199)
三、高中历史课程的作用(199)
四、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概述(199)
第四节高中历史教科书分析(205)
考点梳理(205)
一、高中历史教科书(205)
二、历史教科书的体例和结构(205)
能力提升训练(206)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08)
考点聚焦(208)
第一节史学理论与中西史学史概述(208)
考点梳理(208)
一、史学理论及相关概念(208)
二、中国史学史(209)
三、西方史学史(212)
第二节影响高中历史教学的几个史学观点(214)
考点梳理(214)
一、唯物史观(214)
二、全球史观(214)
三、文明史观(214)
四、现代化史观(215)
五、比较史学(215)
第三节高中历史教学史学方法和史料问题(216)
考点梳理(216)
一、历史的阐释与评价(216)
二、高中历史教学史料问题概述(217)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意识的培养(220)
能力提升训练(221)
第三部分教学设计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24)
考点聚焦(224)
第一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224)
考点梳理(224)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224)
二、教学设计的分类(225)
三、教学设计的特点(225)
第二节历史教学设计的原则(226)
考点梳理(226)
一、整体设计的原则(226)
二、以学生为主的原则(226)
三、意义建构的原则(227)
四、过程开放的原则(227)
能力提升训练(22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30)
考点聚焦(230)
第一节认识课程标准(230)
考点梳理(230)
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30)
二、课程标准和历史教学设计的关系(231)
第二节解读教材(232)
考点梳理(232)
一、历史教材(232)
二、历史教材的使用与教学设计(232)
第三节学情分析(233)
考点梳理(233)
一、学情分析(233)
二、学情分析与教学设计的关系(234)
第四节制定教学目标(236)
考点梳理(236)
一、教学目标(236)
二、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236)
三、制定教学目标要做的准备(237)
四、如何写教学目标(238)
第五节组织教学内容(239)
考点梳理(239)
一、组织教学内容的三项基本任务(240)
二、组织教学内容的几种主要途径(240)
第六节选择教学方法(241)
考点梳理(241)
一、教学方法(241)
二、如何选择教学方法(242)
三、历史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242)
第七节制定教学策略(247)
考点梳理(247)
一、教学策略(247)
二、制定教学策略的原则(247)
第八节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250)
考点梳理(250)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和意义(250)
二、课程资源与教学设计(254)
第九节课堂练习设计(259)
考点梳理(259)
一、课堂练习设计的基本要求(259)
二、课堂练习设计的原则(259)
三、课堂练习题的具体编制(260)
第十节教学设计的撰写(263)
考点梳理(263)
一、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263)
二、教案的功能和作用(264)
三、编写教案的基本要求(264)
能力提升训练(265)
第四部分教学实施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0)
考点聚焦(270)
第一节高中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270)
考点梳理(270)
一、有效教学(270)
二、有效的历史教学设计(271)
三、有效教学与学生发展(271)
第二节高中历史课程的高效学习(272)
考点梳理(272)
一、历史学习的基础(272)
二、历史学习过程(273)
三、历史学习指导(274)
四、历史学习方法(275)
能力提升训练(278)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279)
考点聚焦(279)
第一节历史课堂导入技能(279)
考点梳理(279)
一、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原则与要求(279)
二、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功能(281)
三、历史课堂导入技能的类型(282)
第二节历史课堂语言技能(284)
考点梳理(284)
一、历史教学语言的原则与要求(284)
二、历史教学语言艺术的功能(286)
第三节历史课堂提问技能(287)
考点梳理(287)
一、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原则(287)
二、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功能(288)
三、历史课堂提问技能的类型(288)
第四节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291)
考点梳理(291)
一、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应用和要求(292)
二、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功能(295)
三、历史课堂组织管理技能的类型(296)
第五节历史课堂板书技能(297)
考点梳理(297)
一、板书的类型(297)
二、板书的布局(300)
三、板书的技巧和要求(300)
第六节历史课堂结束技能(301)
考点梳理(301)
一、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含义(301)
二、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功能(301)
三、历史课堂结束技能的类型(302)
能力提升训练(305)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08)
考点聚焦(308)
第一节历史教学评价概述(308)
考点梳理(308)
一、历史教学评价的内涵(308)
二、历史教学评价的作用(308)
三、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309)
第二节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价(309)
考点梳理(309)
一、教育测量(309)
二、教育评价(310)
三、教育评价的方法(310)
能力提升训练(311)
从考试大纲看本章考点(313)
考点聚焦(313)
第一节历史课堂教学评价(313)
考点梳理(313)
一、课堂教学评价(313)
二、自我反思(315)
第二节学业评价(317)
考点梳理(317)
一、学业评价(317)
二、学业评价与高考考试的关系(319)
三、试卷质量的评价(320)
能力提升训练(322)
附录教学设计经典范例(325)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331)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34)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学科知识与能力
历史学科知识与能力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中所占比重较大,分布在除“教学设计”外的其他三类题型中,尤其以“单项选择题”考查的范围和数量最多,应该引起各位考生的高度重视。本部分包含的内容有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两大通史”按照考试大纲和真题分布规律,分六节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进行有针对性的阐述,将考试涉及的重要政治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全面地呈现给考生,在知识内容上做到了详略得当。
从试题分值分布情况来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所占分值比较接近。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是主要考查题型。根据考试大纲和真题规律,建议考生在牢固掌握“两大通史”知识的基础上,增强对文字、图片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能够将提取的有效信息同掌握的知识点紧密结合。
1.了解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基本史实。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掌握人类历史上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成果。
2.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3.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
1.本章知识在考试中以客观题、主观题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查。
2.重要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评述分析是考查的重点。对于主要的知识点不仅需要识记、理解,还要能够结合史料分析归纳相关史实。
第一节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远古时代”是指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最早的王朝——夏朝建立以前的时代,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始社会。起自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的建立。它包括了中国远古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直到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在我国境内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和北京人。
元谋人:1965年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为两枚上中门齿化石,可能属于男性青年。共存的还有三件打制石器、炭屑和烧骨。经测定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猿人化石。
北京人:1921年发现于北京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以后经过多次发掘,发现头盖骨、头骨碎片、下颌骨、股骨等化石,1929年发掘到第一个北京人的头盖骨化石。北京人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脑容量平均为1043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比猿人进步,但头盖骨厚,眉脊粗壮,面部较短,牙齿比现代人粗大,保存有浓厚的原始形态。后来还发现石器以及木炭、灰烬、烧骨等用火的痕迹。经测定距今约70万年,处于旧石器时代早期,属直立人,是迄今国内所发现材料最丰富、最重要的猿人化石。
山顶洞人: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洞发现的,就其体质形态来说,已基本上消除了猿的特征,和现代人的体质形态基本一致,现代人开始形成了,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的早期。山顶洞人的生产工具已经有了显著进步,出现了磨光、钻孔技术。山顶洞人的洞穴中有用火的痕迹,估计已经能人工取火。
(二)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其出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发展、繁荣在新石器时代。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氏族聚落有长江流域的河姆渡遗址和黄河流域的半坡遗址,他们开创了农耕文化,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共同哺育了中华文明。
河姆渡遗址:河姆渡遗址是长江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距今约7000年。河姆渡人使用磨制石器、骨器、木器和陶器,培植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饲养家禽和家畜,建筑木质房屋,过着定居生活。在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
半坡遗址: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型代表,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5000~6000年。他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会建房屋、会使用弓箭和种植粟,过着定居的生活。半坡人的住房以半地穴式的房屋为主。
(三)传说时代
距今5000年左右,我国历史进入了所谓的传说时代。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是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炎帝号神农氏,相传教人农耕,遍尝百草发明医药,并开辟集市,互通有无。黄帝号轩辕氏,相传造宫室、车船、兵器,还让属下发明文字、历法、算数和音乐。这些发明创造是人类迈向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先民发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的结晶。后人在追溯祖先历史的时候,将这些发明创造集中附会在他们中间的杰出代表炎帝和黄帝名下。黄帝通过武力手段打败炎帝(阪泉之战)和蚩尤(涿鹿之战),成为当时北方地区的部落联盟首领。
二、夏商周与春秋战国时期
(一)夏、商、西周
1.夏、商、西周的更替
历史文献证明禹因治水有功,威望大增,并随着战争的推进逐步确立了王权。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夏朝最后一个王是桀。夏桀统治残暴,外而众叛亲离,内而人民反抗。居于黄河下游的商部落在首领汤的率领下,于公元前1600年,与周边各部落起兵打败夏桀,夏朝灭亡,汤建立商朝,都城在亳(今商丘)。约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安阳),迎来了商朝全面发展的新时期。商朝末年,纣王荒淫无道,激化了社会矛盾。公元前1046年,渭水流域的周族首领周武王联合八百多个诸侯部落在朝歌的南郊牧野击败商朝军队,商亡,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今西安),史称西周。
2.夏、商、西周的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取各部落首领推选联盟首领的制度。尧、舜、禹是几位部落联盟的首领。尧年老时,召集部落首领民主推举舜做继承人。舜年老时,又用同样的方式让位于治水有功的禹。这种制度称为“禅让制”。
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禹老年时沿用禅让制的惯例,即用民主推荐的方式选举继承人。但是禹死后,他的儿子启夺得王位,并传给自己的后代。这样,政治权力由“传贤”变成“传子”,王位开始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家天下”的局面逐渐形成,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王位世袭制度:凡法定配偶所生的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商朝前期还没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而是“父死子继”配合“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到商朝晚期,嫡长子继承制度已经牢牢确立。
(2)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 教学内容概述 本书聚焦于高级中学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与教学技能的培养,旨在帮助广大考生系统梳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核心知识点,并掌握高效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内容涵盖了从古至今,贯穿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主要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人物、制度、思想文化等。在教学能力方面,本书着重于考查考生对历史教学规律的理解、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情境的应变能力。 1. 历史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史: 包含从原始社会到清朝灭亡的漫长历史进程。重点梳理夏商周的礼乐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态,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与思想争鸣,秦汉的统一帝国与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隋唐的盛世气象与开放包容,宋元的经济繁荣与文化繁盛,明清的专制强化与社会变迁。在考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上,不仅关注重大的政治、经济事件,更深入探讨思想文化、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多元维度。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将重点分析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各国变法的成效与局限;在唐朝,则会深入探讨科举制度的演变、均田制与租庸调制的作用、以及唐诗宋词的时代特色。 中国近现代史: 主要涵盖鸦片战争以来,特别是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1949年至今的重要历史时期。关注中国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再到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重点包括: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与危机,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与历史局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社会状况,国民大革命的兴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解放战争的战略决战,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其成就。在知识的梳理中,会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因果关系,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的影响时,将不止于列强的侵略,更会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社会结构、经济模式、思想观念的深远冲击。 世界史: 涵盖了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重点梳理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古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中世纪欧洲的封建制度与基督教文化,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对欧洲的变革,地理大发现与早期殖民扩张,资产阶级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与扩张,两次世界大战的背景、进程与影响,冷战的形成与两大阵营的对峙,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以及当今世界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在世界史的考察中,会注重将中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比较与分析,展现中国与世界的互动交流。例如,在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时,将着重解析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激化,及其对全球政治格局的重塑。 思想文化史: 贯穿于各个历史时期,关注不同时代、不同文明的思想观念、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演变与发展。例如,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思想,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本土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的启蒙思想、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等等。 经济史与社会史: 关注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力水平、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的演变,以及社会结构的变迁、阶级关系、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等。 2. 教学能力 教学设计: 考查考生根据课程标准、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教学方案的能力。这包括: 教学目标的确立: 能够根据学科特点、知识内容和学生认知规律,科学、合理地确立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点与难点的把握: 能够准确识别和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并提出有效的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的组织: 能够设计出逻辑清晰、环节完整的教学流程,包含导入、新课讲授、练习巩固、小结等环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 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教学资源的利用: 能够有效整合和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历史文献、图片、音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源。 教学评价的设计: 能够设计出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价方式,以了解和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实施: 考查考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调动学生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这包括: 课堂组织与调控: 能够有效管理课堂纪律,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并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进程。 语言表达与沟通: 能够清晰、准确、生动地进行语言表达,善于倾听和回应学生的提问与反馈。 启发引导与互动: 能够通过设问、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 情绪管理与激励: 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善于鼓励和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软件,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教学评价与反思: 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并从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的能力。这包括: 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 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如提问、练习、小测验、课堂观察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教学效果的评估: 能够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估。 教学的自我反思: 能够在教学结束后,对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效果进行深入反思,找出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 备考建议 1. 回归教材,夯实基础: 高考历史的命题均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教材是知识的源泉。考生应仔细研读高中历史教材,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各时期的历史事件、重要概念、基本史实做到滚瓜烂熟。尤其要注意教材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关键要素的理解与记忆。 2. 梳理脉络,理解史实: 历史学习的关键在于理解,而非死记硬背。考生应注重梳理各历史时期、各条线索(如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中外关系等)的内在联系,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及其历史意义。可以利用思维导图、时间轴等工具,帮助自己构建清晰的历史知识框架。 3. 关注热点,紧跟时事: 教师资格考试的命题往往会与当前社会热点、国家政策、重大历史纪念日等相结合。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应关注相关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最新研究成果,拓展知识视野。 4. 强化能力,实战演练: 教学能力是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考生应认真研读《国家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等相关文件,了解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可以通过分析历年真题、模拟题,熟悉考试题型,练习教学设计、课堂展示、答辩等环节。可以模拟教学情境,进行自我演练或与同学互练,提高应对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5. 重视反思,总结经验: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学会有意识地进行教学反思,分析自己在知识掌握、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6. 合理规划,科学备考: 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各科目的复习时间。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以饱满的热情迎接考试。 本书将帮助您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提升教学能力,最终实现成为一名合格高中历史教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