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 著
图书标签:
  • 教师资格证
  • 历史
  • 中公
  • 2018
  • 辅导教材
  • 模考题库
  • 高级中学
  • 教资
  • 历史学科知识
  • 教学能力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1195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5620
品牌:中公教育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6
字数:396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中公教育为2018年参加国家教师资格历史(高级中学)考试的考生奉上内容丰富、使用方便的全真模考题库,帮助考生合理、有效地进行考前复习!
《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中公版)》汇集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研究院的研发团队,仔细研究统考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学科考试大纲和历年考试真题,梳理考试涉及的考点内容,以严谨的内容和精练语言呈现考查的重点内容,配以历年真题和丰富的预测试题,帮助考生在了解真题的基础上,通过试题演练,检测自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起到自检自测的作用。
为了回馈广大考生对中公教育的支持,本书还配有中公移动自习室,其中的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相信这些线上助考资料能够开阔考生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中公版·2018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全书共设下面五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有关教师资格考试的相关信息和本书各板块的相关信息,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目录:方便考生快速检索各专题的所在位置。
三、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教学设计题”四大部分。每一部分分别放置“考点归纳”“考试重点”“考试难点”“历年真题回放”“考题分析与预测”“预测试题”“参考答案及解析”。本书在充分展示真题的基础上,配有大量高质量的预测练习试题,帮助考生检测学习效果,明确复习中的薄弱环节,不断提升应试能力。
四、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帮助考生了解中公教育教师资格考试辅导课程的基本信息。
五、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丰富视频资料任考生根据需要观看。

目录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1)
考点归纳(1)
考试重点(1)
考试难点(1)
历年真题回放(1)
考题分析与预测(9)
预测试题(9)
参考答案及解析(18)
专题二中国近代史(24)
考点归纳(24)
考试重点(24)
考试难点(24)
历年真题回放(24)
考题分析与预测(32)
预测试题(32)
参考答案及解析(39)
专题三中国现代史(44)
考点归纳(44)
考试重点(44)
考试难点(44)
历年真题回放(44)
考题分析与预测(48)
预测试题(48)
参考答案及解析(52)
专题四世界古代史(55)
考点归纳(55)
考试重点(55)
考试难点(55)
历年真题回放(55)
考题分析与预测(57)
预测试题(57)
参考答案及解析(61)
专题五世界近代史(64)
考点归纳(64)
考试重点(64)
考试难点(64)
历年真题回放(64)
考题分析与预测(69)
预测试题(69)
参考答案及解析(76)
专题六世界现代史(81)
考点归纳(81)
考试重点(81)
考试难点(81)
历年真题回放(81)
考题分析与预测(85)
预测试题(85)
参考答案及解析(95)
专题七高中历史教学论(100)
考点归纳(100)
考试重点(100)
考试难点(100)
历年真题回放(100)
考题分析与预测(103)
预测试题(103)
参考答案及解析(105)
专题一高中历史专业知识(107)
考点归纳(107)
考试重点(107)
考试难点(107)
历年真题回放(107)
考题分析与预测(110)
预测试题(110)
参考答案及解析(114)
专题二高中历史教学论(121)
考点归纳(121)
考试重点(121)
考试难点(121)
历年真题回放(121)
考题分析与预测(126)
预测试题(126)
参考答案及解析(129)
专题一高中历史专业知识(135)
考点归纳(135)
考试重点(135)
考试难点(135)
历年真题回放(135)
考题分析与预测(140)
预测试题(140)
参考答案及解析(164)
专题二高中历史教学论(172)
考点归纳(172)
考试重点(172)
考试难点(172)
历年真题回放(172)
考题分析与预测(183)
预测试题(183)
参考答案及解析(193)
专题高中历史教学论(199)
考点归纳(199)
考试重点(199)
考试难点(199)
历年真题回放(199)
考题分析与预测(219)
预测试题(219)
参考答案及解析(234)
全国教师资格证统考辅导课程(253)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256)

精彩书摘

  图1-22田纳西水坝
  图1-24
  本书含300分钟系统精讲+200分钟讲练结合,高清视频在线学,听课网址:c.offcn.com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考题库(高级中学)
  图1-13
  93
  专题一中国古代史
  在教师资格考试历史单项选择题中,考查内容相对集中,可以分为三大类型,即重要政治制度、农业耕作制度及商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观点。
  在中国古代重要政治制度中,西周的分封制、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和海禁政策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在中国古代农业和商业发展中,古代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城市商业发展的表现形式是主要考查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部分,先秦时期各家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古典文化具体表现形式是主要考查对象。
  对单项选择题中的中国古代史试题进行解答,难点在于分析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内容,并根据材料内容将易错选项排除。这一难点就要求考生在认真分析材料内容的时候,明确出题者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将与题目要求相近的易混淆选项加以排除。
  1.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2013年上半年真题)
  A.刀耕火种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D.千耦其耘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耕作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男耕女织”属于经营方式,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2.“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反映了诸侯有勤王的义务,与其相关的制度是()。(2013年上半年真题)
  A.分封制B.宗法制
  C.禅让制D.王位世袭制
  【答案】A。
  3.唐诗句:“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诗句中的草市指的是()。(2013年下半年真题)
  A.农村的民间集市B.城镇的商业市场
  C.买卖柴草的市场D.都城的花草市场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朝商业的发展。在唐朝时期,广大的农村,包括偏远地区,定期举行的集市被称为草市。
  4.《东京梦华录》记载:“瓦舍中多有……饮食、剃剪、纸画、今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这反映的是宋代哪一社会现象?()(2013年下半年真题)
  A.民间技术精湛B.都市生活丰富
  C.社会分工精细D.边境贸易繁荣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社会生活。
  5.“自封建变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提到的政治制度是()。(2013年下半年真题)
  ①皇帝制②分封制③郡县制④行省制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皇帝制在材料中并没有提及。
  6.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成功塑造“智绝”“义绝”“奸绝”人物形象的是()。(2013年下半年真题)
  A.《西游记》B.《三国演义》
  C.《红楼梦》D.《水浒传》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文学著作。《三国演义》成功塑造了“智绝”“义绝”“奸绝”的人物形象,他们分别为诸葛亮、关羽和曹操。
  7.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型期,墨子思想中与这一时代趋势相关的主张是()。(2014年上半年真题)
  A.兼爱B.非攻C.节用D.尚贤
  【答案】D。解析: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代表人物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要求加强对人才的选拔,墨家“尚贤”的主张正符合此时期的要求。
  8.“东街南曲声婉扬,西街北曲声激昂。”这是元朝人描写当时街市演出景象的诗句,诗中的“曲”指的是()。(2014年上半年真题)
  A.昆曲B.京剧C.杂剧D.词曲
  【答案】C。
  9.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规定,“凡直隶、山东、江南、浙江等省民人,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对此解释正确的是,康熙年间()。(2014年下半年真题)
  A.一度开放对外贸易B.废除了海禁政策
  C.对洋货征税一视同仁D.取消了沿海外贸限制
  【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康熙年间废除海禁政策和取消沿海外贸限制的说法是不符合史实的,给予排除。根据材料“……情愿在海上贸易捕鱼者,许令载五百石以下船只,往来行走”“外国贡船以内者,其所携货物予以免税。西洋商船船钞较东洋船钞减十分之二”,可知当时允许进行对外贸易。
  10.《史记·五帝本纪》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引文中的“帝”指的是()。(2015年上半年真题)
  A.黄帝B.炎帝C.帝喾D.帝舜
  【答案】A。解析:根据先秦史籍的记载和相关传说,黄帝与蚩尤大战于涿鹿,并将其击败杀死。故本题选A。
  11.“县”作为我国地方行政建制,最早出现于下列哪一时期?()(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
  【答案】C。解析:公元前350年,商鞅在秦国主持变法,内容中有一条就是普遍推行县制。他把全国合并为41个县,县的长官称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公元前3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东周时期。故本题选C。
  12.下图中人物受到后人敬仰的主要原因是()。(2015年上半年真题)
  图1-1
  A.远嫁呼韩邪单于,促成汉匈友好
  B.辅助孝文帝,促使鲜卑族汉化
  C.远嫁松赞干布,促进汉藏友好
  D.发明棉织机,传播棉纺织技术
  【答案】A。解析:图中的人物为西汉时期的王昭君。汉元帝时期,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呼韩邪单于,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故本题选A。
  13.下列中国古代王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是()。(2015年上半年真题)
  ①西晋②北魏③北周④元朝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D。解析: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掉了魏帝自立为帝,国号为晋,是为晋武帝,史称西晋,西晋为汉族政权。北魏和北周均为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元朝为蒙古族建立的政权。故本题选D。
  14.史书载:“我朝以儒立国,故命宰相读书,用儒臣典狱,以文臣知州,卒成一代文明之治。”引文中的“我朝”指的是()。(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答案】B。解析:宋朝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建立起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削弱武将势力,重用文臣,形成重文轻武的局面。故本题选B。
  15.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和清雍正帝设置军机处的目的都是()。(2015年上半年真题)
  A.巩固边防B.提高行政效率
  C.加强皇权D.精简中央机构
  【答案】C。解析: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制度,权分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军机处的设立是清代中枢机构的重大变革,标志着清代君主专制集权发展到了顶点。两者都对于加强皇权有重要作用。故本题选C。
  16.学者在研究人类早期历史时经常使用“青铜时代”这个概念,我国“青铜时代”的繁盛时期是()。(2015年下半年真题)
  A.夏商B.商周C.秦汉D.隋朝
  【答案】B。解析:先秦时期尤其是夏商西周时期都处于我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但这并不意味着所使用的器具都是青铜制成,准确地说这仍是铜石并用的时代,日常器具仍是木、石、骨等材料。而且从出土的器具来看,青铜多用于礼器和武器。从出土数量来讲,以商和西周时期居多。
  17.汉代耧车的功能是()。(2015年下半年真题)
  A.垦荒B.播种C.脱粒D.运输
  【答案】B。解析:耧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发明的用于播种的农具,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由耧架、耧斗、耧腿、耧铲等构成。
  18.为接受先进文化,加强对中原的统治而迁都的历史事件是()。(2015年下半年真题)
  A.商王盘庚迁殷B.周平王东迁洛邑
  C.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D.明成祖迁都北京
  【答案】C。解析: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族建立的政权,孝文帝在位期间,为了稳固政权,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同时也为减少变法阻力,于公元494年将都城迁至汉族核心地区中原洛阳。故本题选C。
  19.宋太祖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其中“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指的是()。(2015年下半年真题)
  A.设置市舶司B.选文臣掌军权
  C.设置理藩院D.选文官任知州
  【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可知,这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措施,把A、C两项排除。“分治大藩”可知是剥夺地方的行政权,宋朝采取文人治国的方略,派文官到地方担任知州,这样地方政府权力就被委任给文官,一改前朝弊病,防止武将专权,把地方大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20.“将各省现今征收钱粮册内有名人丁,永为定数,嗣后滋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颁布这一政策的清代皇帝是()。(2015年下半年真题)
  A.顺治B.康熙
  C.雍正D.乾隆
  【答案】B。解析:清康熙皇帝于1712年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
  21.西周时天子要在太庙举行策命礼,向诸侯授“策”。这反映当时实行的制度是()。(2016年上半年真题)
  A.禅让制B.分封制
  C.等级制D.世袭制
  【答案】B。解析:策命礼又称册命礼,是周王任命、训诫和赏赐的册命书,制成后由内史等官员当庭宣读,受命者在左,傧相在右,导引受命者入门于中庭,面向北面听宣。受命后,诸侯要施答谢礼,回到封地后铸造彝器记录受册过程。
  22.晁错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对此,汉文帝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本面向未来优秀历史教师的深度探索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为有志于投身高级中学历史教学事业的考证者,提供一套系统、全面且极具前瞻性的学习资源。我们深知,一名合格的历史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更需要精湛的教学能力和深刻的教育理念。因此,本书在内容设计上,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点与方法论并重,帮助广大考生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脱颖而出,为未来成为一名卓越的历史教育者奠定坚实基础。 第一部分:学科知识精讲与梳理 本部分将带领考生深入探索高级中学历史课程所需的各项核心知识。我们并非简单罗列课本内容,而是从考试大纲的视角出发,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归纳与拓展。 中国古代史: 从夏商周的早期文明,到秦汉的统一帝国,再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隋唐的盛世辉煌,宋元的经济文化繁荣,明清的封建社会晚期,我们将重点梳理各时期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教育、民族关系、对外交流等关键节点,并深入分析其历史演变规律和重要影响。例如,在梳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时,我们不仅会介绍其基本构成,还会探讨其对后世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以及在考试中可能出现的考查角度,如其历史功过、与之前的分封制的对比等。对于唐朝的科举制度,我们将追溯其起源、发展,并分析其在社会阶层流动、人才选拔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教育理念上的体现。 中国近代史: 本部分将聚焦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我们将详细阐述中国如何从封闭走向开放,经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与抗争。重点内容包括:列强的侵华罪行与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如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进程(如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分析这些历史事件时,我们将强调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历史必然性,引导考生理解中国近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主要矛盾。例如,在讲解鸦片战争时,我们会从国际国内两个角度分析其爆发的原因,并深入探讨其对中国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的根本性改变。对于辛亥革命,我们将分析其历史功绩与局限性,并探讨其对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中国现代史: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本部分将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内容涵盖: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如“一五”计划、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将引导考生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并深刻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及其原因。例如,在分析改革开放的必要性时,我们将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揭示改革开放如何成为中国走向富强的关键。 世界古代史: 本部分将带领考生回溯人类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我们将重点关注: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古罗马等主要文明的兴衰,并梳理其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艺术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将关注文明的交流与碰撞,如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等。例如,在讲述古希腊文明时,我们将重点分析其民主政治、哲学思想(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文学艺术(史诗、戏剧、雕塑)等成就,并探讨其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 世界近代史: 本部分将聚焦15世纪地理大发现至20世纪初的欧洲及世界格局。我们将深入分析: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影响、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后果、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启蒙运动的思想解放、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工业革命的发生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本部分将强调历史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新航路的开辟如何推动了欧洲的资本主义发展,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如何进一步驱动了殖民扩张。 世界现代史: 本部分将聚焦20世纪至今的世界发展脉络。内容涵盖: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冷战、第三世界的崛起与发展、苏联解体与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与机遇。我们将引导考生理解20世纪世界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分析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并思考全球性问题。例如,在分析冷战的起因与后果时,我们将从意识形态、政治、经济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并探讨其对世界各国发展的影响。 第二部分:教学能力深度解析与实操演练 精深的学科知识是基础,而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授给学生,则是教师的核心价值所在。本部分将聚焦高级中学历史教学能力的培养,提供一系列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 教育学与心理学基础: 考生需要掌握基础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理解教育目标、教育原则、教学过程、学习规律、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等。我们将梳理与历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例如,在讲解“认知发展理论”时,我们会结合初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如何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历史思维。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部分,我们将强调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而不是被动接受。 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 本部分将指导考生如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我们将重点讲解:教学目标的确立(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与难点的突破、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过程的组织与调控、教学评价的设计。例如,在设计一节关于“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公开课时,我们将指导考生如何设置引人入胜的导入,如何利用地图、史料影印件、多媒体课件等创设情境,如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以及如何设计恰当的课堂练习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历史教学方法与技巧: 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是优秀历史教师的标志。我们将深入剖析:史料教学法(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解读、运用史料)、情境教学法(如何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比较教学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历史比较,掌握历史发展规律)、类比教学法(如何通过类比理解抽象概念)、案例教学法(如何通过典型案例深化理解)、问题导向教学法(如何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例如,在讲解“工业革命”时,我们将示范如何利用图片、统计图表、历史文献片段等多种形式的史料,引导学生分析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变革;我们将演示如何通过情境再现(如模拟当时的工厂场景)来激发学生对工业革命的兴趣。 历史教学评价与反馈: 科学的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改进教学的重要环节。本部分将指导考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课堂观察、提问、课堂练习、小测验、作业批改等多种评价方式的应用、如何根据评价结果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并调整教学策略。 课堂管理与师生互动: 良好的课堂管理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将提供关于课堂纪律的建立与维持、学生参与的激发、课堂气氛的营造等方面的建议。同时,也将强调有效的师生互动的重要性,包括:积极倾听、耐心解答、鼓励学生表达、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科核心素养与考试方向: 本部分将紧密结合考试大纲,深入解读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历史认同、文化理解等,并分析这些素养如何在考试题目中得到体现。我们将提供大量的模拟试题,涵盖选择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等多种题型,并对典型题目进行深入的解析,帮助考生理解出题意图,掌握答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本书特色: 体系化设计: 内容按照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两大模块进行划分,逻辑清晰,结构严谨,帮助考生系统构建知识体系。 深度解析: 并非简单罗列,而是对知识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的理论阐释和案例分析,注重培养考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实战导向: 紧密结合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特点,提供大量的模拟题和解析,帮助考生熟悉考试形式,掌握答题策略。 前瞻性指导: 关注历史教育的最新发展趋势,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为成为一名优秀的未来历史教师做好准备。 本书是广大考生备考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的理想助手,更是每一位怀揣教育梦想的历史学子提升自身素养、迈向专业讲台的得力伙伴。通过本书的学习,我们相信您定能以饱满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技能,自信地迎接挑战,成为一名出色的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解析部分,坦白地说,是我认为最有提升空间的地方。对于选择题的解析,它大多采用了“此项正确,因为它符合XX理论”或“此项错误,因为它违反了XX史实”的模式。这种解释方式虽然准确,但深度不足。对于一个正在备考的教师来说,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为什么选A”,更重要的是知道“如果我站在讲台上,我应该如何向学生解释A的正确性,以及如何引导学生排除B、C、D的错误选项”。解析中对教学反思和思维误区警示的篇幅严重不足。例如,当涉及到对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时,解析应当补充“在教学中易犯的错误是过度简化历史复杂性”之类的提示,帮助我们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现在的内容,更像是为已经掌握知识的人提供的答案核对清单,而不是为一名未来的人民教师提供的“教学行动指南”。因此,它在连接“知识”与“教学能力”这个核心环节上,做得略显单薄和机械化。

评分

最后,谈谈这本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作为一本2018年出版的教材,尽管历史核心知识相对稳定,但教育部的考试大纲和对教师专业素养的要求是与时俱进的。我特别关注教育法律法规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这部分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国考中占据了不小的比重。由于此书的出版时间相对较早,我担心其中的相关政策、最新的师德规范细则或者对《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的最新解读是否已经更新到位。在备考这种具有权威性的国家考试时,任何过时的信息都可能成为致命的失分点。例如,关于信息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融合应用的趋势和要求,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一本几年前的资料可能已经无法完全覆盖当前考试对“智慧教育”背景下的教学设计要求。因此,对于这类时效性强的板块,读者在使用时必须持有一种审慎的态度,需要额外花费精力去查阅最新的官方文件进行交叉验证,这无疑增加了复习的负担和不确定性,降低了作为一本“标准参考书”的可靠性。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的时候,说实话,我的期望值是挺高的,毕竟是中公出品,又是针对国考这种高规格考试的,总觉得它在内容深度和覆盖面上应该能给我吃下一颗定心丸。我最关注的是它对于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把握是否精准。近年来,教师资格考试越来越侧重考察教学的实践性和对新课标的理解,尤其是对核心素养的落实要求,这可不是背诵几个朝代更迭就能解决的问题。我翻阅了前几章的例题和解析,感觉它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做得还算扎实,比如对“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阐释,确实有向官方文件靠拢的趋势。不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部分,我希望看到更多贴近一线课堂的、更具创新性的情境设置,而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四平八稳的提问。例如,对于“新文化运动”的考察,是仅仅停留在口号的罗列和时间节点的确认,还是深入到如何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其历史功绩与局限性?这直接决定了它的实战价值。整体来看,它像是一个打地基的工具书,为我们提供了坚实的知识框架,但要盖起高楼,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添砖加瓦,尤其是在教学方法论的创新点上,略显保守和传统,稍欠缺那种让人眼前一亮的“灵光一闪”。

评分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说实话,有点让人挑剔,尤其是在需要高强度阅读和反复翻阅的备考阶段,这一点体验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纸张的厚度适中,但内页的反光率似乎偏高,长时间盯着看,眼睛很容易感到疲劳。更让我感到困扰的是,对于那些复杂的历史地图和史料图文的呈现方式。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地图和图像往往是提升学生空间感和直观理解力的关键载体,但这本书中的一些插图,分辨率似乎不太理想,很多细节在高强度放大后变得模糊不清,这对于需要精细辨识的题目来说,无疑增加了判断的难度。另外,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也处理得不够流畅,感觉更像是把历年的真题和知识点进行了机械的堆砌,而不是按照一个精心设计的学习路径进行引导。比如,从“古代科技史”跳到“近代西方思想史”时,中间缺乏一个有效的过渡性总结或知识串联,让人有一种信息过载后,需要自己重新构建知识脉络的疲惫感。好的辅导书应该像一位耐心的向导,引导我们步步深入,而不是直接把我们扔进一个庞大的信息迷宫。

评分

作为一本“全真模考题库”,我对它的题型覆盖面和难度梯度设置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历史学科的考试,近年来对论述题的逻辑严谨性和史料实证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仅考验你对史实的了解程度,更考验你组织语言、构建论证体系的能力。我仔细对比了其中几套模拟卷的压轴大题,发现它在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需要多角度论证的题目时,设问角度有时显得过于局限或陈旧,缺乏对当前学术热点和教育改革方向的敏感捕捉。比如,关于“全球史观”或“区域史研究”的深度融合题,我期望看到更多结合具体史料的综合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概括上。再者,对于客观题中的干扰项设置,它们有些过于明显,一眼就能看出是错误选项,这反而降低了对考生辨析能力的真正考验。真正好的模考题,其错误选项应该是那种“似是而非”、需要考生进行细致排查和多重验证的“陷阱”。所以,尽管题量看起来很可观,但从质量和难度梯度来看,它更适合作为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快速检测工具,对于那些志在冲刺高分的考生来说,可能需要搭配更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押题资料。

评分

很好ヽ(?■?■)ノ??好详细,印刷也很好,油墨的气味也很小。

评分

不错!!!!!!!!!!!!!!!!!!

评分

很好用 是正版

评分

客服问问题都不回答

评分

我为何评论?为了豆豆,如果东西不好,就不会打这么多字了。

评分

挺不错的 希望自己能加油 下半年过!

评分

我是为了京豆脚踩祥云,而来!!!!!!!!!!!

评分

刚好需要,纸质可以,印刷也行。关键是题目切合

评分

快考试了,希望可以过吧,加油加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