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宏平,王延涛,副主编 著,刘振江,崔玉川,陈宏平,王延涛,副 编
图书标签:
  • 污水处理
  • 城市污水
  • 处理设施
  • 设计计算
  • 环境工程
  • 给排水工程
  • 市政工程
  • 工程设计
  • 第三版
  • 水污染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06210
版次:3
商品编码:1228874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4
字数:64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二版),于2011年8月出版至2017年10月的6年多时间中,先后重印过8次,销量近2万册,受到了全国各地读者的广泛好评。本书在保持前两版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处理设施及其计算方法与例题(共10个),删除了几个不便使用的计算例题(共5个),简化了一些章节的例题内容,并增加了工程案例等。在其第1章中,首先探索性地对重要名词“污水”做了学术性定义,而后使用表格图形归纳的表述方法,对于内容厚重的城镇污水的处理工艺级别、方法、类别和单元设施,以及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的分类与设施,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类简介,以使后面各章有了根基并受到统领。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通过工程性设计计算例题的形式,具体介绍城镇污水处理厂常规处理和三级处理工艺中主要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全书共14章,工程性计算例题117个。例题内容包括计量设施、调节池、配水井、格栅、沉砂池、初沉池、二沉池、强化一级处理设施、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生物膜法处理设施、自然净化设施、消毒设施、污泥处理设施、除臭设施、三级处理设施等单元处理设施的设计计算,污水厂全流程系统的竖向水力计算和布置,以及城镇污水回用深度处理工程案例。本书在第二版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新型实用的处理设施、工艺和计算方法例题。
本书可供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作者简介

刘振江,1957年出生,1981年底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给水排水专业,现任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从事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规划和工程设计35年,获得省优*秀工程设计奖、优*秀规划奖和优*秀咨询奖十余次,2003年获山西省建设行业“青年科技奖”,主持编辑了《山西省村镇住宅通用图集》;与崔玉川教授合作编写了《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一版、二版)等书。
崔玉川,教授,曾任太原理工大学原环境与市政工程系主任、全国高等院校给水排水工程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给水排水学会理事、山西省锅炉水处理学会副理事长、太原智林节水技术研究所所长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被建设部科技司及全国给排水学会确认为“中国水工业有影响的专家学者”。荣获2017年度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
在化学工业等出版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水利水电出版社已主编出版专业著作23部(计923万字):《净水厂设计知识》,《低压锅炉水处理基本知识》,《水处理工艺设计计算》,《城市与工业节约用水手册》,《给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工业用水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纯净水与矿泉水处理工艺及设施设计计算》,《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设施设计计算》,《饮水·水质·健康》,《水的除盐方法及工程应用》,《煤矿矿井水处理利用工艺技术与设计》,《饮水是健康之本知识问答》和《水平衡测试方法及报告书模式》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城镇污水处理的内容、方法和工艺1
第一节城镇污水的水质及危害1
一、城镇污水的组成1
二、城镇污水的水质1
三、城镇污水中污染物质的危害3
第二节城镇污水处理方法4
一、物理处理法4
二、化学处理法5
三、生物处理法5
第三节城镇污水处理的级别与工艺7
一、城镇污水处理的程度7
二、污泥的处理方法8
三、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10
第二章调节池、配水井及计量设施11
第一节调节池11
一、设计概述11
二、计算例题12
【例2-1】按逐时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池12
【例2-2】按累计流量曲线计算水量调节池14
【例2-3】用于SBR池的水量调节池设计计算14
第二节配水井16
一、设计概述16
二、计算例题17
【例2-4】堰式配水井设计计算17
第三节计量设施17
一、设计概述17
(一)类型和构造17
(二)一般规定19
二、计算例题20
【例2-5】巴氏计量槽设计计算20
【例2-6】计量三角堰设计计算21
第三章预处理设施23
第一节格栅23
一、设计概述23
二、计算例题24
【例3-1】格栅设计计算24
【例3-2】格栅除污机设备选用计算26
第二节沉砂池26
一、平流式沉砂池26
(一)设计概述26
(二)计算例题26
【例3-3】平流式沉砂池设计计算26
二、竖流式沉砂池28
(一)设计概述28
(二)计算例题29
【例3-4】竖流式沉砂池设计计算29
三、 曝气式沉砂池30
(一)设计概述30
(二)计算例题30
【例3-5】曝气式沉砂池设计计算30
四、涡流式沉砂池31
(一)设计概述31
(二)计算例题33
【例3-6】涡流式沉砂池的选型计算33
第四章初次沉淀池35
第一节平流式初次沉淀池36
一、设计概述36
二、计算例题38
【例4-1】平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38
第二节竖流式初次沉淀池40
一、设计概述40
二、计算例题40
【例4-2】竖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0
第三节辐流式初次沉淀池42
一、设计概述42
二、计算例题44
【例4-3】辐流式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4
第四节斜板(管)初次沉淀池45
一、设计概述45
二、计算例题46
【例4-4】斜板(管)初次沉淀池设计计算46
第五章强化一级处理设施48
第一节水解 (酸化)工艺48
一、设计概述48
二、计算例题49
【例5-1】水解(酸化)池设计计算49
第二节化学絮凝强化工艺50
一、设计概述50
二、计算例题51
【例5-2】化学絮凝强化设施计算51
第六章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53
第一节传统活性污泥法53
一、设计概述53
二、计算例题54
【例6-1】按污泥负荷法设计推流式曝气池54
【例6-2】按污泥龄法设计推流式曝气池60
【例6-3】完全混合式曝气池设计61
【例6-4】阶段曝气活性污泥工艺设计计算64
【例6-5】吸附再生活性污泥工艺设计计算67
第二节脱氮除磷活性污泥法68
一、A1/O生物脱氮工艺69
(一)工艺特点69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69
(三)计算例题70
【例6-6】A1/O生物脱氮工艺设计计算70
二、A2/O生物除磷工艺76
(一)工艺特点76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77
(三)计算例题77
【例6-7】A2/O生物除磷工艺设计计算77
三、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79
(一)工艺特点79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80
(三)计算例题80
【例6-8】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计算80
【例6-9】按规范推荐的方法计算A2/O工艺生物反应池83
四、改良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85
(一)工艺特点85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85
(三)计算例题85
【例6-10】改良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设计计算85
第三节吸附-生物降解活性污泥法89
一、工艺特点89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90
三、计算例题90
【例6-11】AB法工艺设计计算90
第四节氧化沟94
一、概述94
二、技术特点95
三、氧化沟的类型和基本形式95
四、奥贝尔氧化沟95
(一)技术特点95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96
(三)计算例题97
【例6-12】奥贝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97
五、帕斯维尔氧化沟102
(一)工艺特点102
(二)主要设计参数及设备102
(三)计算例题102
【例6-13】帕斯维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02
六、交替工作式氧化沟106
(一)工艺特点106
(二)设计参数及设备106
(三)计算例题106
【例6-14】三沟式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06
七、卡鲁塞尔氧化沟110
(一)工艺特点110
(二)设计参数111
(三)计算例题111
【例6-15】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11
八、改良卡鲁塞尔氧化沟114
(一)工艺特点114
(二)设计参数115
(三)计算例题115
【例6-16】改良卡鲁塞尔氧化沟工艺设计计算115
第五节间歇式活性污泥法119
一、设计概述119
二、计算例题120
【例6-17】经典SBR工艺设计120
【例6-18】CASS工艺设计计算123
【例6-19】经典SBR工艺脱氮除磷的设计计算125
第六节膜生物反应器126
一、设计概述126
二、计算例题128
【例6-20】浸没式MBR设计计算128
第七节复合生物反应器131
一、设计概述131
二、计算例题132
【例6-21】复合生物反应器计算132
第八节改良型SBR134
一、设计概述134
二、计算例题135
【例6-22】MSBR工艺的设计计算135
第九节移动床生物膜工艺139
一、设计概述139
二、设计要点141
【例6-23】MBBR工艺的设计计算141
第七章生物膜法处理设施144
第一节生物滤池144
一、滤池种类及参数144
二、普通生物滤池144
(一)一般规定144
(二)计算例题144
【例7-1】用容积负荷法计算普通生物滤池144
【例7-2】用动力学公式法计算普通生物滤池145
三、高负荷生物滤池146
(一)一般规定146
(二)计算例题146
【例7-3】用面积负荷法计算高负荷生物滤池146
【例7-4】用容积负荷法计算高负荷生物滤池147
四、塔式生物滤池148
(一)一般规定148
(二)计算例题148
【例7-5】塔式生物滤池计算148
五、生物滤池需氧量149
【例7-6】生物滤池需氧量计算149
六、生物滤池布水系统150
(一)一般规定150
(二)计算例题150
【例7-7】固定式喷嘴布水器计算150
【例7-8】旋转式布水器计算151
七、生物滤池排水通风系统153
八、生物滤池污泥量154
【例7-9】高负荷生物滤池污泥量计算154
第二节生物转盘155
一、设计概述155
二、计算例题156
【例7-10】生物转盘计算156
第三节生物接触氧化法158
一、设计概述158
二、计算例题159
【例7-11】二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159
【例7-12】接触沉淀池计算(二段式)161
【例7-13】生物接触氧化法硝化工艺的设计计算163
【例7-14】一段式生物接触氧化池计算165
第四节曝气生物滤池166
一、设计概述166
二、计算例题167
【例7-15】DC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67
【例7-16】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0
【例7-17】按规范计算N型曝气生物滤池172
【例7-18】分建式D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3
【例7-19】合建式DN型曝气生物滤池计算175
第五节生物流化床176
一、设计概述176
二、计算例题177
【例7-20】好氧三相流化床容积计算177
第六节竖向多级A/O池177
一、工艺概述177
二、计算例题178
【例7-21】竖向多级A/O工艺的设计计算178
第八章自然净化设施182
第一节稳定塘182
一、稳定塘的种类和选用182
二、好氧塘183
(一)设计参数183
(二)计算例题183
【例8-1】用面积负荷法计算普通好氧塘183
【例8-2】用奥斯瓦德法(Oswald)计算普通好氧塘184
【例8-3】用维纳-威廉法(Wehner-Wiehelm)计算普通好氧塘185
三、兼性塘186
(一)设计参数186
(二)计算例题187
【例8-4】用面积负荷法计算兼性塘187
【例8-5】用曲线图解法计算兼性塘188
四、厌氧塘189
(一) 设计参数189
(二)计算例题189
【例8-6】厌氧塘计算189
五、曝气塘191
(一)设计参数191
(二)计算例题191
【例8-7】等容积串联好氧曝气塘计算191
【例8-8】用去除率计算好氧曝气塘192
六、稳定塘污泥量193
【例8-9】稳定塘污泥量计算(1)193
【例8-10】稳定塘污泥量计算(2)193
七、稳定塘对氮和磷的去除194
八、稳定塘其他有关设计计算194
(一)进出水口设计计算194
【例8-11】稳定塘进出水口设计计算194
(二)稳定塘长宽比设计196
(三)导流墙设计196
(四)稳定塘组合工作及处理效率197
第二节土地处理198
一、土地处理的类型和参数198
(一)适用条件198
(二)设计参数和处理效果198
二、慢速渗滤系统199
(一)设计条件199
(二)计算例题199
【例8-12】慢速渗滤系统计算199
三、快速渗滤系统202
(一)设计条件202
(二)计算例题202
【例8-13】快速渗滤系统计算202
四、地表漫流系统203
(一)适宜条件和设计参数203
(二)计算例题204
【例8-14】地表漫流系统计算204
五、湿地处理系统205
(一)设计条件205
(二)计算例题205
【例8-15】地表流湿地处理计算205
【例8-16】按水力负荷对潜流湿地处理计算206
六、土地处理进出水设计207
(一)土地处理进水设计207
(二)土地处理出水设计210
【例8-17】按污泥物负荷计算潜流人工湿地211
第九章二次沉淀池214
第一节二次沉淀池的特点和设计要点214
一、二次沉淀池与初次沉淀池的区别214
二、池型选择214
三、设计要点215
第二节平流式二次沉淀池217
一、设计概述217
二、计算例题219
【例9-1】按沉淀时间和水平流速计算平流式二沉池219
【例9-2】平流式沉淀池进出水系统计算220
【例9-3】根据沉淀试验计算二沉池面积221
第三节辐流式二次沉淀池222
一、设计概述222
二、计算例题224
【例9-4】普通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224
【例9-5】向心流辐流式二沉池设计计算227
第四节斜板(管)二次沉淀池228
一、设计概述229
二、计算例题229
【例9-6】 斜管二沉池设计计算229
第五节矩形同侧进出水式二次沉淀池231
一、设计概述231
二、计算例题231
【例9-7】矩形同侧进出水式二沉池设计计算231
第十章消毒设施233
第一节液氯消毒233
一、设计概述233
二、计算例题235
【例10-1】液氯消毒工艺设计计算235
第二节二氧化氯消毒236
一、设计概述236
二、计算例题236
【例10-2】二氧化氯消毒设计计算236
第三节臭氧消毒237
一、设计概述237
二、计算例题240
【例10-3】臭氧消毒工艺计算240
第四节紫外线消毒240
一、设计概述240
二、计算例题242
【例10-4】紫外线消毒工艺计算242
第五节接触池243
一、设计概述243
二、计算例题244
【例10-5】接触池工艺计算244
第十一章污泥处理及除臭设施245
第一节污泥处理的目标和工艺流程245
第二节污泥产量计算246
一、设计概述246
二、计算例题248
【例11-1】污泥含水率计算248
【例11-2】污泥相对密度计算248
【例11-3】消化污泥量计算248
第三节污泥的管道输送249
一、设计概述249
二、计算例题251
【例11-4】污泥输送管道计算251
第四节污泥浓缩251
一、设计概述251
二、计算例题254
【例11-5】用试验法设计连续式重力浓缩池254
【例11-6】用污泥固体通量设计连续式重力浓缩池256
【例11-7】气浮浓缩池设计计算257
第五节污泥的厌氧消化258
一、设计概述259
二、计算例题261
【例11-8】消化池容积计算261
【例11-9】中温污泥消化系统热平衡计算263
【例11-10】消化池污泥气循环搅拌计算267
【例11-11】污泥消化池沼气收集储存系统设计268
第六节污泥的好氧消化269
一、设计概述269
(一)基本原理及特点269
(二)设计要点270
二、计算例题271
【例11-12】污泥好氧消化池和需气量计算271
第七节污泥的干化与脱水273
一、设计概述273
二、计算例题274
【例11-13】污泥干化场设计计算274
【例11-14】污泥真空转鼓过滤脱水机设计计算275
【例11-15】污泥板框压滤机设计计算276
【例11-16】滚压带式压滤机污泥脱水设计计算277
【例11-17】污泥高压隔膜压滤机深度脱水设计计算278
第八节污泥的干燥与焚烧280
一、设计概述280
二、计算例题283
【例11-18】污泥干燥与焚烧设计计算283
第九节污水处理厂除臭设施285
一、设计概述285
二、设计要点287
三、计算例题288
【例11-19】进水泵房和粗格栅车间除臭计算288
【例11-20】初沉池高能离子除臭计算288
第十二章城镇污水三级处理工艺设施290
第一节三级处理的目的、内容和方法290
一、三级处理的目的290
二、三级处理的内容290
三、三级处理的方法291
(一)工艺技术291
(二)方法作用291
第二节高密度沉淀池292
一、构造和特点292
(一)工艺构造292
(二)技术特点293
(三)性能特点294
二、关键部位设计294
三、计算例题295
【例12-1】高密度沉淀池设计计算295
第三节过滤设施299
一、V型滤池299
(一)设计概述299
(二)计算例题301
【例12-2】V型滤池设计计算301
二、流动床滤池305
(一)设计概述305
(二)计算例题307
【例12-3】流动床滤池设计计算307
三、表面过滤滤池309
(一)设计概述309
(二)计算例题311
【例12-4】转盘滤池选型计算311
第四节脱氮与化学除磷设施312
一、脱氮设施312
二、化学除磷设施313
(一)设计概述313
(二)计算例题313
【例12-5】化学除磷药剂投加量的估算313
第十三章污水处理厂竖向设计计算315
第一节竖向设计的目的、意义和要求315
一、目的和意义315
二、一般规定315
第二节竖向设计流程计算315
【例13-1】污水处理厂竖向布置流程计算315
第十四章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回用工程实例334
第一节国内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实例334
第二节国外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实例341
附录344
附录一《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344
附录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摘)350
附录三《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 343—2010)(摘)357
附录四不同纬度地区海平面逐月可见光辐射值358
附录五全国主要城市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359
附录六不同海拔高度大气压力361
附录七城市污水处理常用生物反应化学计量参数和动力学参数361
附录八常用建筑材料的热工指标362
附录九氧在蒸馏水中的溶解度饱和度362
参考文献363

前言/序言

前言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二版)于2011年8月出版至2017年2月的5年多中,先后重印过7次(计13000册)。作为编者,我们非常感谢广大读者对该书的喜爱和好评。
近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及污废水资源化的要求不断提高,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也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从发展的长远态势上看,城镇污水厂处理的终极方向将会由达标排放的害化处理,逐步向达标利用的资源化处理方面转移和发展。另外,这几年又有一些新的水处理工艺技术得到了开发应用。考虑到该书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所以我们重新审视了该书,决定对其进行修订再版。
本次再版在保持前两版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新的工艺技术、处理设施及其计算方法与例题(共10个),删除了几个不便使用的计算例题(共5个),简化了一些章节的例题内容,并增加了工程案例等。在本书第一章中,首先对重要名词“污水”给出了学术性定义,之后使用表格图形归纳的表述方法,对于城镇污水的处理工艺级别、方法、类别和单元设施,以及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的分类与设施,进行了高度概括归类简介,为后面各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全书由14章组成,共有117个设计计算例题。例题的内容和类型,较全面地涵盖了城镇污水处理厂中常规各级工艺中污水和污泥的单元处理设施,还列举了自然净化工艺中的稳定塘和土地处理,以及污水厂附属设施(调节池、配水井、计量设施)、竖向设计和污水资源化工程实例等计算例题和内容。关于膜法处理工艺装置及污水深度处理的有关内容和例题,请见《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二版)。
本书着力突出实用性,意在通过计算例题具体介绍城镇污水、污泥处理工艺各单元设施的工艺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同时,在一些设计例题的末尾设置了“题后语”,以与读者沟通和讨论。本书是城镇污水处理厂单元设施设计计算的参考书,对于初学设计者更是一本设计方法的入门读物。可供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等有关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本书由刘振江和崔玉川任主编并统稿,陈宏平和王延涛任副主编。参加编写的还有齐吉山、刘洪梅、曹昉、刘幼琼、周茜等。同时感谢该书第一、二版的参编者张绍怡、管满、郜宏漪、安沁生、乌德、石虹、韩燕等同志对再版工作的支持。
由于我们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会有疏漏和不足,敬请读者指教。
编者
2017年7月

第一版前言
由于城市和工业的飞速发展,污、废水的排放量与日俱增。据本世纪初统计资料,我国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已达400多亿立方米,但在我国680多个城市中,仅有200余座在建和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并且集中在近100个城市中,全国污水处理率只有25%左右。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了水环境的污染和水资源可利用性的降低。根据中国环境保护远景目标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国的污水平均处理率为:设市城市和建制镇不小于50%,设市城市不小于60%,重点城市不小于70%。按照《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为了满足出水排放标准,绝大多数城镇污水处理厂都必须采用二级生化处理或深度处理工艺技术。然而,我国城市平均每100万人才占有1座污水处理厂,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则为1万人就占有1座(至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已有城市污水处理厂18000多座,英国、法国、德国兴建有7000~8000座)。所以,为了保护环境和充分利用水资源,污、废水的处理与再用已迫在眉睫,大力兴建城市污水处理厂势在必行。
本书意在通过计算例题的形式,主要对城市污水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单元处理设施的工艺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进行具体介绍,以使读者仿照例题即可完成一般的设计计算工作。书中共编写了污水和污泥单元处理等设施的设计计算例题95个,内容包括调节池、配水池、格栅、沉砂池、初沉池、强化一级处理设施、好氧活性污泥法处理设施、生物膜法处理设施、自然净化设施、二沉池、消毒设施以及污泥处理设施等。关于膜处理装置及污水深度处理的有关内容,请见本丛书的《城市污水回用深度处理设施设计计算》一书,本书不另赘述。
该书系污、废水处理设计参考书,也是一本设计方法入门读物。可供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使用参考。
本书由崔玉川主持编写,刘振江和张绍怡为副主编。各章节的编写人员为:第一章为崔玉川教授,第二、三、四、五章为安沁生高工,第六章的第一、五、六节和附录为刘振江高工,第六章的第二、四节为管满高工,第六章的第三节为石虹高工,第七、八章为张绍怡教授级高工、韩燕高工、安沁生高工,第九、十、十一章为郜宏漪高工。全书由崔玉川教授统稿。
目前,我国对一些新型污水处理工艺技术设施的设计尚颁布法规性技术文件,所以本书的某些设计计算例题只是一种探索性的尝试,期待同仁进一步修改完善。由于我们的水平以及收集到的资料所限,书中难免会有错误和不妥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4年4月

第二版前言
《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一书的第一版自2004年8月出版后,受到广大有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大专院校师生的关爱与好评。化学工业出版曾于2006年和2008年进行过两次重印,但仍未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为此,出版社与我们相商后决定编写该书的第二版,为使其内容与时俱进,我们对该书进行了重新审视编写。
该书的第一版共11章,95个计算例题。在保持第一版特点和风格的基础上,又补充了一些新型实用的处理设施、工艺和计算方法例题。经过对其内容进行删除、增加和整合修改后,第二版变为13章,112个工程性计算例题。
第二版新增加的内容如下。
1.增加了两章,即“第十二章城镇污水三级处理工艺设施”,内容以化学除磷和进一步去除悬浮物为主,包括混凝、沉淀(澄清)、过滤等设施的设计计算例题,如高密度沉淀池、V型滤池、流动床滤池、转盘滤池等;“第十三章污水处理厂竖向设计计算”,内容包括竖向布置的设计原则和全流程系统的水力计算例题。
2.第二章更名为“调节池、配水井及计量设施”,增加一节“计量设施”的计算例题。
3.第六章增加了两节,即“膜生物反应器(MBR)”和“复合生物反应器”的计算例题,以及“改良A2/O”及“改良卡鲁塞尔氧化沟”的计算例题。
4.第七章增加了“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的计算例题。
5.第八章增加了“潜流人工湿地”'的计算例题。
6.第十一章更名为“污泥处理及除臭设施”,增加了“污泥好氧消化”的计算例题,同时增加一节“除臭设施”的计算例题。
第二版删除了重复的内容,如第五章的第三节“AB法A段工艺”、第六章计算例题中相同项目的计算过程等。同时对某些局部内容进行了修整和完善,对附录中的技术法规和标准进行了筛选和更新。
本书由崔玉川教授主持编写并统稿,刘振江和张绍怡二位教授级高工为副主编。各章节的执笔编写者为:第一章为崔玉川、安沁生高工,第二、三、四、五章为安沁生,第六章的第一、五、六、七、八节为刘振江、安沁生;第二、三、四节为管满高工,第七、八章和第十一章的第七节为张绍怡、安沁生,第九、十章和第十一章的第一至六节为郜宏漪教授级高工,第十二章和附录为崔玉川、刘振江和安沁生,第十三章为管满。乌德讲师参加了第九、十、十一章的部分修改工作。另外,陈宏平、李福勤、聂文欢、唐玮媛、王少雄、杜佳、张晓航、贾玉丽、员健、王艳芳、张国宇、何寿平、曹日方等同志也对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的宗旨是通过计算例题的形式,具体介绍处理构筑物的设计计算内容、方法和要求。而其中的主要设计参数则应随着新颁布的技术法规标准进行更新替代。另外在本书的一些例题之后增加了题后语,用以说明该种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应用条件及其他等,以与读者沟通和讨论。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书中难免会有缺点和疏漏之处,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不吝指教。
崔玉川
2011.1
《城市水务系统集成与优化设计》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城市水务系统从源头到末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技术集成。内容聚焦于传统给水、排水、雨水管理以及再生水利用等多个关键环节的系统性、综合性设计理念与前沿技术应用。全书结构严谨,逻辑清晰,旨在为水务工程师、规划师及相关专业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的、面向未来的设计与运营优化工具箱。 第一部分:城市水务系统规划与需求评估 本部分首先奠定了城市水务系统规划的理论基础与方法论。详细阐述了城市化进程对水资源供需平衡带来的挑战,引入了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需水量预测模型,包括人口增长预测、工业用水结构变化以及气候变化对需水特性的影响分析。重点解析了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估体系,强调了从宏观尺度上保障城市水安全的重要性。 在规划层面,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类水务基础设施的选址原则与空间布局策略。针对不同城市类型(如平原、山区、沿海城市),提出了差异化的供水管网优化布局方案。特别关注了管网的冗余度设计与韧性评估,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和空间分析技术,实现水务基础设施的科学选址与协同布局。 第二部分:现代给水处理工艺与管网优化 本部分致力于现代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的构建。系统地介绍了当前主流的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内容涵盖了混凝、沉淀、过滤等传统单元的效率提升,并着重剖析了膜分离技术(如超滤、纳滤、反渗透)在去除微污染物和提高水质稳定性方面的应用。详细论述了臭氧氧化、高级氧化技术(AOPs)在内分泌干扰物和新兴污染物控制中的效能与设计参数。 在输配水环节,本书超越了传统的静力学计算,引入了动态水力模型进行管网优化。详细讲解了瞬态流分析(水锤控制)的必要性及防护措施的设计。针对老旧管网的更新改造,提出了基于风险评估的管材选择标准和寿命预测模型。此外,本书详细阐述了DMA(分区计量管理)的建立流程、分区边界划分标准,以及如何通过在线监测与SCADA系统实现管网的漏损控制与压力优化管理。 第三部分:城市排水与雨洪资源化管理 本部分聚焦于城市水环境的保护与雨水的高效管理。在污水处理方面,摒弃了对单一污水厂设计的局限性,转而探讨城市排水系统的集成化管理。详细分析了提升型生物膜反应器(MBBR)、膜生物反应器(MBR)等高效脱氮除磷工艺的工程应用与能耗优化。针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处理,深入讲解了污泥焚烧后的热能回收技术及高级厌氧消化工艺。 雨洪管理是本部分的重点。本书全面介绍了低影响开发(LID)和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与技术路径。详细介绍了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的工程设计参数、水文计算模型及其在汇水区尺度上的协同效应评估。针对城市内涝风险,构建了基于不透水率变化的降雨-径流模型,并提供了暴雨强度公式的本地化修正方法,指导雨水排放系统的安全裕度设计。 第四部分:再生水利用与水资源循环利用 随着水资源压力的增大,再生水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部分系统阐述了再生水处理的工艺链设计。内容包括针对不同回用标准的深度处理流程选择(如饮用水回用、工业冷却水回用、景观绿化回用)。特别关注了再生水水质的长期稳定性评估,特别是重金属、氮磷营养盐和病原菌的风险控制策略。 在回用管网设计方面,本书强调了与现有给水、排水管网的隔离与安全防护措施。详细介绍了再生水管网的材质选择、防腐要求以及与现有系统的耦合点设计,确保交叉污染的零风险。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城市污水厂作为城市“能源站”和“资源回收中心”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沼气综合利用、磷回收技术及碳中和目标下的工艺能效提升。 第五部分:水务设施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运营 本部分面向水务系统的未来,探讨了信息技术与工程技术的深度融合。详细介绍了水务信息模型(WIM)的构建框架,阐述了如何集成BIM、GIS与物联网(IoT)数据,实现对水务基础设施的“数字孪生”。 针对设施的智能化运营,本书深入分析了传感器技术在水质、流量、压力监测中的应用与数据可靠性保障。重点讲解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设备故障预警系统(Predictive Maintenance),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算法优化泵站的启停策略,实现整体系统的最低能耗运行。最后,对水务系统的网络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提出了工程实施层面的要求与规范。 全书案例丰富,图表精炼,旨在将前沿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设计指南,指导读者构建更加安全、高效、可持续的现代城市水务系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刚刚开始接触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的初学者,我对《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这本书的期望值非常高。一直以来,都听说这本书是业内公认的经典之作,内容详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够为入门者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的指导。在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和听取了前辈们的推荐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本第三版。虽然我还没有机会深入阅读,但仅仅从书名和它所涵盖的专业领域来看,我就能预感到它将是一次知识上的盛宴。 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不同处理工艺的详细计算方法和设计参数。在学习初期,对于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设计图纸和设备选型,我感到有些茫然。这本书承诺提供系统化的设计计算流程,相信能够帮助我理清思路,逐步掌握每个处理单元的设计要点。例如,对于曝气沉淀池、二沉池等关键构筑物,我希望书中能够清晰地阐述其设计依据、计算公式以及可能遇到的工程问题和解决方案。同时,我也对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前沿的处理技术,如MBR、AOPs等有所期待,这些技术在现代污水处理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评分

拿到《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这本书,我首先被它厚实的体积和严谨的排版所吸引。作为一名有着几年工作经验的工程师,我深知一本好的设计手册对于项目推进的意义。我选择这本书,正是看中了其“设计计算”的定位,我期望它能够成为我日常工作中处理各种复杂工况、优化设计方案的得力助手。在实际项目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挑战,比如如何在高负荷条件下保证出水水质达标,如何平衡处理效果与运行成本,以及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布置高效的工艺流程。 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水力计算、泥质计算以及设备选型方面的具体指导。例如,对于泵的设计,我们需要考虑流量、扬程、效率等多个因素;对于曝气设备,则需要根据溶解氧需求、能耗等进行选型。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细的计算案例,甚至是一些经验性的参数,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做出准确判断,避免不必要的返工和资源浪费。此外,书中是否会涵盖一些关于抗震、防腐等特殊工程设计的要求,对于提高污水处理厂的长期稳定运行能力也至关重要,这也是我关注的重点。

评分

我是一名在校的本科生,即将踏入污水工程这一专业领域。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到《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学习资料。对于我们这些刚刚接触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说,如何理解复杂的理论,如何将抽象的公式应用于实际场景,是最大的挑战。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我们理解污水处理的每一个环节。 我特别看重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经典的工程案例分析,通过实际项目的解读,能够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知识的应用价值。例如,一个典型污水处理厂的设计过程,从水源水质分析到出水水质标准,再到各个处理单元的设计计算,如果能够有这样的案例贯穿全书,将极大地帮助我们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让我们这些初学者能够轻松上手,逐步培养起对污水工程的热情和兴趣。

评分

在选择《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之前,我曾浏览过市面上不少同类书籍,但往往觉得内容要么过于理论化,要么过于简略,难以满足实际工程设计的需求。这次选择这本书,是基于它“设计计算”的明确指向,我希望它能提供足够详细、可操作的设计流程和计算方法,能够切实地指导我完成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工作。 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设计图例和表格,能够直接应用到实际的设计文件中。例如,对于不同流量、不同水质条件下的各种构筑物,如果能提供标准化、模块化的设计参考,将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设备选型、材料选择以及施工安装等方面的指导。例如,不同材质的水泵、阀门、管道等在污水环境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准确的选型,这些都是实际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成为我手中一本实用的“工具书”,能够帮助我解决在项目设计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具体问题。

评分

作为一名在污水处理行业有多年经验的技术人员,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不断更新我知识储备、提供最新技术动态的设计参考书。《城市污水厂处理设施设计计算(第三版)》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基础的设计计算层面,更能够融入一些近年来污水处理领域的新理念、新工艺和新技术。 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比如微污染物的去除、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的处理,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来提高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例如,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高级氧化、膜分离等技术的最新设计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同时,对于“海绵城市”等理念下的雨污水协同处理,以及低碳、节能的污水处理技术,我也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有所发现,这将有助于我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为公司的技术进步贡献力量。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和第一版相比,更改的内容不是非常多,有老版的电子版也可以看看,不用买新的

评分

还没看,包装印刷都不错,书名声不错

评分

还没看,包装印刷都不错,书名声不错

评分

还没看,包装印刷都不错,书名声不错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是正版的,买了很受用

评分

很实用

评分

还没看,包装印刷都不错,书名声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