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探寻思想的根源

脑洞大开:探寻思想的根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安德鲁·科布 著,李淑玲 译
图书标签:
  • 思维
  • 创意
  • 哲学
  • 心理学
  • 认知
  • 灵感
  • 创新
  • 思考
  • 大脑
  • 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16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2782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从果蝇到爱因斯坦,揭秘神经胶质细胞和智力之间的惊人联系;
  ◎从创造力到想象力再到梦境,颇具说服力地推测它们从何而来以及它们如何真实地发挥作用;
  ◎从神经胶质细胞到难以理解的神经胶质瘤,发现关于脑肿瘤等脑部退行性疾病的诱人新线索;
  ◎从只关注神经元到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能力,探索神经胶质细胞如何增进大脑的弹性、生长和健康。
  如果你知道关于大脑的任何事情,那你肯定已经听说过神经元。长久以来,人们将这种细胞置于几乎所有大脑思想、感觉和行动的核心,但是神经元只占了你大脑细胞的10%。
  那么你大脑另外的90%在做些什么呢?
  直到最近,科学家们才找到了一条线索。现在,他们正在研究那些被忽略了许久的神经胶质细胞的真实功能——而且这个研究故事是如此地令人惊奇不已,它将告诉你神经胶质细胞是什么、它们如何发挥其功能,以及它们是如何能够解释从智力和创造力到想象力和梦境这些事情的缘由。

内容简介

  直到最近,神经科学家还认为神经胶质细胞只会将你的大脑连接在一起。但在过去的几年里,他们发现神经胶质细胞非常重要:

  ◎它们独特的波形通信会如何决定人类的信息处理?
  ◎它们的显著作用会如何影响你的每一个想法和梦?
  ◎它们和脑肿瘤中间的紧密联系会如何改变治疗过程?

  事实上,神经胶质细胞可能不仅是智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梦的驻扎地,还是治疗精神疾病和脑损伤的关键,这些远远超出了科学家们曾经的想象:

  ◎了解脑科学的惊人进展,是掌握智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关键之处。
  ◎发现维持你的大脑不断生长、适应和康复的神奇细胞,是揭秘生命奥秘的重要线索。
  ◎研究神经胶质细胞的生长机制和生理功能,是治愈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卢·格里克氏症等致命疾病的先进探索。

作者简介

  安德鲁·科布(Andrew Koob),
  2005年毕业于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获得神经科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作为博士后研究员,在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小儿神经外科工作。随后,在德国慕尼黑大学(University of Munich,Germany)取得博士研究员职位,从事帕金森病神经遗传学的研究。

目录

1 城市和高速路?001
如果神经元是有着连接作用的高速路,那么神经胶质细胞就是储存信息的城市。
2 尘埃落定?007
神经胶质细胞真的被彻底忽略和遗忘了吗?
3 我为生物电而歌?019
生物体自发带电还是只能导电?
4 遇见星形胶质细胞?037
那些有很多突起长得像星星一样的细胞有什么作用呢?
5 在钙波上漂流?053
犹如冲浪般自由的钙波活动可以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吗?
6 嗨神经元,是我,神经胶质细胞?071
神经胶质细胞是怎样和神经元一起工作的呢?
7 建立关系?085
神经元体系的通信过程是怎么建立的?
8 时间机器?099
神经胶质细胞怎么帮助我们留住独一无二的记忆?
9 唱首新歌?115
生长是永恒的,细胞是不停更替的。
10 阿尔伯特 ? 爱因斯坦的大量星形胶质细胞?127
是星形胶质细胞创造了爱因斯坦伟大的思想吗?
11 我梦到神经胶质细胞了?143
美妙而神奇的梦啊,是神经胶质细胞带来的吗?
12 神经退行性疾病?155
研究星形胶质细胞势在必行。003
13 不要伤害我?171
星形胶质细胞能够帮助受伤的大脑吗?
14 活跃再生的神经胶质瘤?185
星形胶质细胞的疯狂生长会带来什么?
15 再访城市和高速路?197
将更多的目光放在我们的城市建设上吧 !

前言/序言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人们发现神经胶质细胞(glial cell)占了大脑的 90%,神经元(neuron)则占 10%。根据这一新发现,理应得出如下结论: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系统中发挥主要作用。但事实并非如此,人们还是认为:我们只使用了我们大脑的 10%。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得到的信息都告诉我们,大脑中的主要细胞为神经元。类似的信息还有,神经元里保存着大脑中的所有信息。即便是在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中,神经元重要性的核心地位仍然是神经科学研究的基础。但是相对于科学真相,神经元学说已经演变得更像一个宗教,对那些有证据支持的最确定无疑的事实,如“我们只使用了我们大脑的 10%”依然置若罔闻。
  然而,并不存在持续的论证或探索,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思想到底来源于哪里,我们的想象力住在哪里,我们的梦想从哪里点燃,以及创造力是如何发芽的。曾经有人用诸如“随机神经元放电”或“可相互连接性”等观点来解释这些未解之谜。但事实是,在大脑中,神经元是最不可能成为思想来源的细胞。
  直到最近,人们还曾认为,神经胶质细胞相对于活跃神经元而言,只是结构部件而已,就像空隙一样,除了将大脑的各个部件——我们思想发动机的螺母、螺钉和框架黏合在一起之外,别无他用。
  在该领域,神经元的重要性正被迫面临挑战。只有通过对神经胶质细胞进行研究,才可能真正实现脑损伤的恢复、脑部退行性疾病的归因、精神疾病的治疗,才可能真正了解人类智能。

《星际漫游者:失落文明的碎片》 导言:穿越无垠的星海,追寻文明的微光 本书并非对思想起源的哲学思辨,也无意探讨认知科学的前沿课题。相反,它是一部浩瀚的太空史诗,一次对宇宙深处那些已被时间洪流吞噬的先进文明的考古探寻。我们不再关注人类自身心智的演化,而是将目光投向遥远星系中那些沉默的遗迹,试图拼凑出它们辉煌与衰亡的真相。 《星际漫游者:失落文明的碎片》以第一人称叙事展开,主角是退休的星际考古学家埃利亚斯·凡恩。他拒绝了舒适的退休生活,毅然驾驶着一艘经过深度改装的勘探舰“徘徊者号”,投入到宇宙中被官方星图标记为“禁区”的区域。这些区域充斥着难以解释的能量波动、不稳定的时空裂隙,以及——最关键的——那些不属于已知任何已知物种的宏伟工程残骸。 第一部分:奥秘的信号与“静默之环” 故事始于对编号为X-734星云的深入调查。该星云被命名为“静默之环”,因为它内部漂浮着数以万计的、完美几何结构的、由未知超导材料构成的环状构造体。这些环体相互之间保持着精确的相对位置,形成了一个直径跨越数个天文单位的巨型装置,但它已经彻底失去了能量,陷入死寂。 埃利亚斯和他的临时船员——精通古代语言学的生物学家莉拉,以及沉默寡言但技术精湛的工程专家卡洛斯——首次踏上其中一个最大的环体。在考察过程中,他们发现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物”,而是能量残留和信息矩阵。这些矩阵并非以任何已知的二进制或量子纠缠形式存在,而是需要通过一种被称为“共振映射”的复杂过程才能勉强解读的结构。 通过初步的共振分析,他们捕获到一些模糊的片段:关于一个名为“织界者”(The Loom Weavers)的文明的景象。这个文明似乎完全依赖于对空间本身的编织和重塑,他们的城市不是建立在行星之上,而是悬浮在引力井的交汇点。但所有的记录都戛然而止,没有任何战争、瘟疫或自然灾害的痕迹,只有突如其来的、彻底的“断链”。 第二部分:提坦之墓与“时间折叠点” “徘徊者号”追踪着一个微弱的、周期性爆发的引力波,将其引向了银河系边缘一个极端致密的中子星系统——提坦星系群。这里存在着一个令所有星际航行机构望而却步的现象:一个局部的、相对稳定的时间折叠点。 在对这个折叠点进行外部扫描时,埃利亚斯发现了一个位于引力奇点边缘的巨大几何体。它被设计成能够承受中子星的极端压力,其外壳似乎是由凝固的暗物质构成。这被命名为“提坦之墓”。 进入“提坦之墓”的过程充满了技术挑战,卡洛斯必须实时计算并穿梭于不断变化的引力场中。进入内部后,船员们发现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似乎是“织界者”的中央档案馆。这里的记录不再是模糊的残片,而是结构完整的历史叙事——尽管依然晦涩难懂。 档案馆揭示了“织界者”文明如何达到技术顶峰:他们掌握了将信息存储于宇宙基本常数之中的方法。然而,正是这种极致的稳定性和对“永恒”的追求,成为了他们灭亡的原因。他们过度依赖预先计算好的、绝对最优的路径,以至于当一个微小、不可预测的宇宙事件发生时——一个他们模型中概率为零的量子涨落——整个文明的逻辑链条瞬间崩溃,无法进行任何适应性的调整。他们不是被摧毁了,而是被自己的完美算法所“冻结”了。 第三部分:流亡者的低语与存在的边界 在解读完“提坦之墓”的核心信息后,船员们发现了一个隐藏的信标,它指向了一个位于星系团间虚空中的小质量星系。这个星系贫瘠、寒冷,似乎没有任何值得探索的价值。 然而,当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却发现了一个微弱的生命信号。这不是一个宏大的文明遗址,而是一个孤独的、由高度进化的有机体组成的群体——“低语者”。他们是“织界者”文明中,极少数选择放弃了对空间和时间进行绝对控制,转而投向纯粹生物学适应性的流亡者。 “低语者”的身体结构极其简单,它们通过复杂的神经化学反应进行交流,他们的“知识”不再储存在宏伟的结构中,而是代代相传,融入血脉。他们的领袖,一个自称为“编织者之影”的存在,向埃利亚斯揭示了“织界者”灭亡的最终真相:当一个文明试图将自身的存在固化为永恒的、完美的结构时,他们就丧失了与宇宙本质——变化与随机性——共存的能力。 “低语者”警告埃利亚斯,真正的生存之道,在于接受不确定性,在于成为宇宙不断流动的过程本身,而非试图成为一个固定的、永恒的“点”。他们没有技术奇迹,但他们拥有生命最基本的韧性。 结语:徘徊者号的下一个航向 埃利亚斯和他的船员带着这些沉重的、关乎存在的教训离开了“低语者”。他们没有带回任何能被星际联盟解析的黄金或能量源,带回的只有对宏大叙事的警惕,以及对微小、适应性生命形式的尊重。 《星际漫游者:失落文明的碎片》最终聚焦于主角的个人抉择:是带着这些足以颠覆现有物理学理解的知识返回文明中心,还是继续在无垠的黑暗中,寻找那些不被记录、不被承认的、正在“流动”中的生命形态? 本书以“徘徊者号”调转船头,驶向一个从未被标注的、被认为空无一物的宇宙扇区而结束。那里的星光微弱,但埃利亚斯相信,真正的答案,往往隐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角落,等待着那些愿意“徘徊”的探险家。这是一部关于考古、关于失落的帝国、关于宇宙尺度下生命意义的严肃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思想迷宫。它并非直接抛出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探索那些构成我们思考基础的原始动力。作者并没有陈述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通过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故事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一点点地剥开思想的层层外衣。读到关于创造力的部分,我仿佛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家和艺术家是如何打破常规,将看似无关的点连接起来,从而孕育出颠覆性的想法。书中对人类认知偏差的剖析也极其深刻,让我不禁反思自己平时的判断是否受到了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为什么”的解释,而是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去“如何”,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方法论,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实践,去激发自己内在的创造潜能。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让我学会了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以及如何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保持思想的活力与前瞻性。它让我意识到,所谓的“脑洞大开”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思想本质的深刻洞察和不懈的探索。

评分

坦白说,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思想的根源”这类话题有些畏惧,总觉得会充斥着枯燥的学术理论。然而,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极为轻松愉快的方式,将我们带入了一场关于思维的探索之旅。它就像一个充满惊喜的宝藏盒,每一次翻页都可能发现新的闪光点。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逆向思维”的讨论,它教会我如何从问题的反面去寻找突破口,这在许多看似棘手的困境中都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此外,书中对“直觉”的探讨也十分到位,它并非神秘莫测,而是建立在我们过往经验的深层积累之上,而作者也提供了方法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种“第六感”。最让我欣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教导我“该怎么想”,而是让我学会了“如何去思考”。它鼓励我独立判断,质疑既有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本书让我感觉,原来每个人都有潜力成为一个更具创造力和洞察力的人,只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和保持开放的心态。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一次深刻的自我对话,也像是在与一位充满智慧的长者交流。作者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调,引导我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并揭示了它们背后隐藏的强大力量。我被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结果”,其“原因”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书中对“非线性思维”的阐述也极具价值,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事物发展循序渐进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更多可能性。更让我受益匪浅的是,作者鼓励读者去拥抱“不确定性”,并将其视为创新的源泉。这本书并没有给我灌输任何特定的思想,而是教会我如何去辨别、分析、建构和重构自己的思想。它让我明白了,所谓的“脑洞”,其实是对已知世界的一次次大胆质疑和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思维变得更加敏锐、更加灵活,也更加充满力量。

评分

这是一次关于“破茧成蝶”般的思想蜕变。作者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解构了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原因,以及那些驱动我们思维运转的底层逻辑。我被书中关于“认知偏见”的案例深深吸引,它们真实而贴切,让我能清晰地看到自己是如何在不经意间被这些“思维陷阱”所困扰。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指出问题,而是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药”,让我能够更有意识地去规避这些误区。书中关于“灵感迸发”的探讨也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神来之笔,而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和环境营造来培养的。我尤其喜欢作者提到的“跨界思考”,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领域的知识碰撞往往能产生出意想不到的火花。这本书让我从一个被动接受信息的学习者,转变为一个主动探索和创造的思考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更深邃、更广阔思维世界的大门。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启智之书”,它让我看到了思考本身的多重维度。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智慧和温度,在娓娓道来的过程中,引导我审视那些隐藏在我们日常决策背后的逻辑。我尤其喜欢关于“类比思维”的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新事物与已知事物进行比较,以及这种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与创新性。书中对“假设检验”的阐述也极具启发性,它让我认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固守的观念,其实并没有经过严格的检验,而是基于模糊的经验或道听途说。作者巧妙地将复杂的心理学和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让我这个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精妙。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反复强调的“好奇心”的重要性,它提醒我,无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一颗对世界充满疑问的心,去追寻那些看似微不足道但可能蕴含巨大价值的答案。这本书不仅拓展了我的思维边界,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更有意识地去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去学习,以及如何更深刻地去感受生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