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的计量单位一律采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制。古言原用量及煎服法,请参阅《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附录。有关受法律保护的稀有动物类药材,附古方方剂名称沿用外,药物组成均由代用药代之。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在处理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上,采取慎重的态度,如对伏气学说等没有轻易否定。对现代比较成熟的温病学新进展、新成果,尽量整合在各章内容之中。
目录
总论
1 绪论
2 温病的概念
2.1 温病的特点
2.2 温病的范围和分类
2.3 温病与伤寒
2.4 温病与温疫
2.5 温病与温毒
3 温病的病因和发病
3.1 病因
3.2 发病
4 温病的辨证
4.1 卫气营血辨证
4.2 三焦辨证
5 温病常用诊法
5.1 辨舌验齿
5.2 辨斑疹白痦
5.3 辨常见脉象
5.4 辨神色
5.5 辨常见症状
6 温病的治疗
6.1 温病的主要治法
6.2 温病兼挟证的治疗
6.3 温病瘥后州理
......
精彩书摘
《温病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温病的病因是指引起温病的主要原因,即温邪。而人体感邪以后能香发病,还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并与自然、社会因素等有密切关系。认识清楚温病的病邪特性和发病情况,有助于掌握每一病因的致病特点和疾病的演变规律,并对温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1 病因
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除了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外,还包括了传统称为“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而疠气、温毒实质也都属于温邪的范围。这些病邪均具有从外感受,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
温病是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它的发生大多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认识,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六淫学说是根据四时不同的气候变化,联系季节性外感病的临床特点,而对病因作出的理论概括。它贯串了人与自然相适应的观念和“辨证求因”的精神。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古代医家逐步体会到,温病的发生所以具有独特的规律而有别于内伤杂病,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病因是感受外界致病之邪。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对外邪的认识只能根据临床观察和实践体验,把人体能明显感觉得到的气候变化看成是外感病的致病原因,从而形成了“外感不外六淫”的病因学说。
从现在的认识分析,温病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其致病原因主要是病原微生物的感染。但是应该看到,四时的不同气候变化,可影响自然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传播媒介以及机体的防御能力。另一方面,传统上既把“六淫”作为外感病的主因看待,并在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理论体系,而且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那今天就不能把外感“六淫”看成是单纯的物理性致病因素,而应看成是包括了致病微生物在内,只是限于历史条件,古人还不可能认识罢了。同时还应该认识到,“六淫”病因学说的意义实际上已不仅限于阐明温病的发生原因,更重要的是在于指导临床治疗。它已成为中医指导临床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之一。因此掌握“六淫”病因理论,重点在于明确每一病邪的特异性及其致病规律,这样临床上就可以通过不同病候的特点分析,正确推断其致病原因,进而针对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根据四时温病发病后的临床特点,其致病之邪主要有:
3·1·1 风热病邪
具有风热性质的外感病邪称之为风热病邪。感受风热病邪而引起的温病称为风温。风热致病以春季为多,因风为春令主气,此时阳气升发,气候温暖多风,故易形成风热病邪。但如冬令气候反常,应寒反暖,亦可形成风热病邪而发为风温,因其于冬季致病,故亦称为冬温。
……
前言/序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针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温病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评分
☆☆☆☆☆
很重要的资料 必备!我们经常都听说在中医学当中,就是由理、法、方、药四个版块组成,那么这四者之间虽然有密切的联系,但是它们由于学科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其中的“药”就是主要指的是《中药学》。作为临床专业的同学来讲,对这四者之间缺一不可。如果只有“理法”这方面学得比较好,对“方药”缺乏很熟悉的了解,那么你诊断疾病虽然很正确,治法也很正确,但是这个“方药”针对性不强,那么临床的疗效(则)不好。
评分
☆☆☆☆☆
不错,快递服务到位,继续努为啦!
评分
☆☆☆☆☆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评分
☆☆☆☆☆
为京东快递员点赞,收东西的那天真的好冷。
评分
☆☆☆☆☆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养成好读书,读好书的好习惯,能写出精美、感人、意义深刻的文章来.
评分
☆☆☆☆☆
好书,讲的太好了,不愧是名师
评分
☆☆☆☆☆
好用实用的工具书,京东的书价格超实惠,五版教材人手一本
评分
☆☆☆☆☆
经典的教材值得再次购买
评分
☆☆☆☆☆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