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

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安岭 著
图书标签:
  • 水泥混凝土
  • 混凝土性能
  • 混凝土检验
  • 混凝土控制
  • 土木工程
  • 建筑材料
  • 质量控制
  • 工程质量
  • 水泥
  • 混凝土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542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98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0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的迅速发展,使得建筑混凝土行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凸显,加之越来越严苛的环境要求,建筑预拌混凝土行业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是一本简明的建筑水泥混凝土技术读本,填补了建筑水泥搅拌行业一线技术人员专业图书的空白,内容贴合当前实际,对于参加建造师考试也提供了有用的内容。

内容简介

《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按照建筑水泥混凝土生产流程,介绍了混凝土全过程管理的技术核心内容,包括混凝土原材料的性能与检验控制、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混凝土质量控制等。《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主要内容有混凝土的6大组成材料水泥、砂、石、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水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性能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应用要点、主要性能及试验方法;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质量要求、性能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主要性能及试验方法;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方法;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生产质量水平控制、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合格评定等。
《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可供建筑水泥混凝土从业人员使用,尤其适合新入职的从事建筑水泥混凝土试验、检测、监理、管理等人员使用,也可作为行业考试和培训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王安岭,教授级高工,中国建材联合会科教委混凝土材料与工程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分会混凝土质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建材测试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预拌混凝土分会混凝土工程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协会膨胀混凝土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冶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固废利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建筑材料分会委员,国家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

目录

第一章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要求及其检验方法1
第一节水泥1
一、概述1
二、质量要求5
三、试验方法8
第二节砂14
一、概述14
二、质量要求18
三、试验方法21
第三节石27
一、概述27
二、质量要求29
三、试验方法32
第四节矿物掺合料38
一、概述38
二、质量要求40
三、试验方法45
第五节外加剂58
一、概述58
二、质量要求67
三、试验方法71
第六节拌合用水86
一、概述86
二、质量要求86
三、试验方法87
第二章混凝土性能89
第一节混凝土拌合物性能89
一、概述89
二、质量要求95
三、试验方法98
第二节混凝土力学性能109
一、概述109
二、质量要求111
三、试验方法115
第三节混凝土长期性能和耐久性能119
一、概述119
二、质量要求121
三、性能等级划分131
四、试验方法132
第三章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46
第一节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46
一、概述146
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基本规定147
三、混凝土配合比的计算149
第二节高强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57
一、基本规定157
二、原材料157
三、混凝土性能159
第三节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设计160
一、原材料160
二、混凝土性能161
三、配合比设计161
第四章混凝土质量控制165
第一节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165
一、主要控制项目及检验批的划分165
二、质量控制要求166
第二节混凝土配合比及生产质量水平控制168
一、混凝土配合比控制168
二、生产控制水平评价168
三、混凝土强度的合格评定169
四、混凝土子分部工程的实体检验170
第三节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171
一、一般规定171
二、原材料进场172
三、计量172
四、搅拌172
五、运输174
六、浇筑成型174
七、养护176
八、混凝土质量检验177
参考文献179

前言/序言

我国是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大国,年混凝土产量已经超过40亿立方米。作为主要的建筑结构材料,混凝土质量对建筑主体质量起着根本和决定性作用,混凝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居住安全、生命安全,关系到未来社会成本。
我国预拌混凝土行业发展正面临关键的转型期和市场整合期。近些年,混凝土产业的格局随着大型水泥企业的进入和业内大企业的兼并重组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政府对环境的重视、史上最严环保政策的出台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挑战和机遇;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在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紧缺、市场供大于求的整体状况下,发展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还不是混凝土技术研发和应用强国,混凝土行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前些年预拌混凝土发展迅猛,扩张过快,技术人员相对短缺,从业人员职业素养不高;预拌混凝土行业准入门槛较低,行业发展不规范,管理粗放;企业普遍对科研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特别是基础性研究没有上升到足够的高度予以重视;预拌混凝土是地域性产品,各地区原材料品种和性能不同,特别是矿物掺合料和砂石骨料质量差别很大,这些因素成为制约混凝土技术发展的瓶颈。
混凝土质量影响因素多,技术复杂,工艺、材料、管理以及控制过程等方面出现偏差,就可使混凝土质量存在着不可预见性的风险和隐患。由于混凝土的不可修复性,一旦发生质量事故,后果严重,教训深刻。 基于此,我们编写了这本书,目的在于提高和加强从业人员,尤其是初入行业技术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通过对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生产过程和合格控制关键过程的检验和控制,提高全员质量意识,提高技术管理水平,促进行业整体技术进步。
本书共分4章。在第一章中,主要介绍了水泥、砂、石、矿物掺合料、外加剂、水这六大组成材料的质量要求、生产工艺、性能影响因素与改善措施、应用要点、主要性能及试验方法等内容。在第二章中,介绍了混凝土的拌合物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质量要求、性能影响因素与提高措施、主要性能及试验方法等内容。在第三章中介绍了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法,包括普通混凝土、高强混凝土和自密实混凝土的性能和原材料技术要求等内容。在第四章中,介绍了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核心环节,主要包括原材料质量控制、混凝土配合比及生产质量水平控制、混凝土生产与施工质量控制、合格评定等内容。全书按混凝土生产和工艺流程,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实施混凝土全过程控制管理的技术核心内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家、行业最新标准、规范以及一些文献资料,谨向这些编者和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书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以在今后改正。

编著者
2017年12月
《都市风华:现代建筑美学与城市记忆》 简介: 这座城市,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堆砌,更是人类情感、历史记忆与未来愿景的载体。当我们漫步于繁华的街区,仰望拔地而起的高楼,或是驻足于古老的巷弄,感受岁月的沉淀,我们所见的,便是“都市风华”。本书《都市风华:现代建筑美学与城市记忆》旨在深度探寻现代城市发展的脉络,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解析构成城市独特魅力的多元因素,并追溯那些隐藏在城市肌理中的历史印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城市画卷。 本书并非一本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试图以一种富有温度和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读者走进城市的内心世界。我们将告别枯燥的技术参数和工程图纸,转而关注建筑如何与人的生活互动,如何承载时代精神,又如何在时光流转中沉淀为不可磨灭的城市记忆。 第一章:光影交织下的城市肌理——现代建筑的视觉语言 这一章节,我们将深入剖析现代建筑所呈现出的视觉语言。从简洁的几何线条到流动的有机形态,从冰冷的金属幕墙到温润的木质结构,每一种材质、每一种造型都饱含着设计师的巧思与时代的印记。我们将探讨不同建筑风格的演变,例如包豪斯风格对功能主义的推崇,后现代主义对装饰性元素的回归,以及当代建筑在可持续性与科技融合方面的探索。 重点将放在建筑的“形式”与“空间”是如何共同塑造城市的视觉美感。我们会分析那些成为城市地标的建筑,它们是如何通过独特的造型、材料的运用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成为城市的名片,赋予城市独特的性格。同时,我们也会关注那些看似平凡却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建筑,它们在细微之处所流露出的生活气息与时代变迁的痕迹。 此外,本章还将探讨光线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自然光的引入如何为室内空间带来生机与活力,人工照明又如何勾勒出夜晚城市的璀璨轮廓。建筑与光线的对话,是构成都市风华不可或缺的元素。 第二章:时间的刻痕与空间的叙事——城市记忆的载体 城市不仅仅是此刻的景象,更是过往的累积。本章将聚焦于城市记忆的载体,探寻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与情感的物质空间。我们将穿越时空的界限,回溯那些曾经繁华的街市、古老的民居、工业时代的遗迹,以及那些见证了城市变迁的公共空间。 我们会深入研究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探讨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留那些珍贵的历史信息,让过去与现在得以对话。那些被精心修复的古迹,那些在老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业态,都为城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延续了城市的文脉。 本章还将关注城市中那些“非正式”的记忆载体,例如老街巷的命名、街头的雕塑、壁画,甚至是一些充满年代感的招牌和广告牌。这些看似零散的元素,共同构成了城市的“集体记忆”,它们是城市灵魂的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居民与城市情感的纽带。我们将分析这些记忆是如何被塑造、被传承,又如何被新一代的居民所重新解读。 第三章:生活的气息与人文的温度——城市空间中的人本关怀 一座伟大的城市,其核心在于人。本章将从人本主义的视角出发,审视城市空间如何回应居民的需求,承载着他们的生活,并最终塑造出城市的“人情味”。我们将探讨城市规划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例如步行系统的舒适性、公共空间的开放性、以及绿地与休闲设施的充足性。 我们会走进城市的公共场所,如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等,分析它们是如何成为居民交流、休闲、学习的场所,从而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增进社区的凝聚力。这些空间不仅仅是物质的集合,更是情感的汇聚地。 本章还将关注城市中不同群体的生活体验。老年人的活动空间、儿童的游乐场所、年轻人的创意集市,这些多元化的需求如何被城市空间所满足,反映出城市对不同生命阶段和生活方式的包容性。我们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展现城市是如何通过精心的空间设计,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营造出温暖宜居的城市环境。 第四章:未来的回响与可持续的愿景——城市发展的对话 在快速发展的当下,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本章将目光投向未来,探讨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建筑美学在构建绿色、智慧、包容的未来城市中所扮演的角色。 我们将分析绿色建筑的理念与实践,例如节能材料的应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这些理念将如何体现在未来的城市建筑中,塑造出更加环保、健康的居住与工作环境。 同时,本章还将探讨科技如何赋能城市发展,例如智慧交通、智能家居、以及利用大数据优化城市管理。科技的进步将为城市带来新的可能性,而建筑美学则需要在科技的框架下,继续保持其人文关怀与艺术性,避免技术至上带来的冰冷感。 最后,我们将展望未来城市的生活图景,思考如何让城市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更能关照居民的精神需求,创造出更具活力、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空间。 结语: 《都市风华:现代建筑美学与城市记忆》是一次关于城市的多维度探索。它呼唤我们用眼睛去发现城市的美,用心去感受城市的温度,用思考去理解城市的变迁。从每一栋建筑的立面,到每一条街道的肌理,再到每一个公共空间的活力,都蕴藏着属于这座城市的独特风华,也承载着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城市记忆。希望通过本书的阅读,读者能够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我们所生活的城市,与城市建立更深层的情感连接,共同参与和创造更加美好的城市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混凝土的“抗渗性”,这本书的论述同样深入而全面。我一直认为,混凝土不仅仅是承重的材料,其密实度也直接关系到建筑物的耐久性和使用功能。例如,地下室、水池、隧道等工程,其抗渗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使用寿命和维护成本。书中详细阐述了导致混凝土渗漏的各种原因,包括原材料的孔隙率、配合比的不合理、施工过程中的缺陷(如蜂窝、麻面)等,并提供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书中对于“影响混凝土抗渗性的关键因素”的分析,例如水灰比、水泥用量、外加剂的使用、养护条件等,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特别是我对书中关于“密实度”的强调印象深刻,它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和严谨的施工管理,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混凝土内部的孔隙,从而达到良好的抗渗性能。书中提到的“防水剂”和“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等应用,也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解决渗漏问题的有效手段。

评分

第一次翻开这本《水泥混凝土性能与检验控制》,就被它严谨的学术氛围和详实的内容所吸引。我一直以来都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深知混凝土作为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其性能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质量与安全。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各种技术参数和检测方法,更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水泥混凝土在不同环境、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以及这些性能是如何受到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等多种因素影响的。 比如,书中关于混凝土抗压强度发展的详细论述,就让我对“养护”这个看似简单的环节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让混凝土变硬”,而是涉及到水化反应的持续进行、微观结构的形成与完善。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和实验数据,清晰地展示了不同龄期、不同养护条件下的混凝土强度增长曲线,这对于我们在实际工程中合理安排施工进度、预测结构承载能力提供了宝贵的参考。特别是对于一些关键性工程,如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对混凝土早期强度和长期强度的要求都极为苛刻,这本书提供的科学依据无疑是指导我们工作的“定海神针”。

评分

这本书在“特种混凝土”的应用方面,也进行了非常广泛的介绍,这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认为,混凝土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但对于一些特殊领域的混凝土,例如高强度混凝土、轻骨料混凝土、透水混凝土、纤维增强混凝土等,我了解得还不够深入。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特种混凝土的组成、性能特点、适用范围以及施工要点。例如,书中关于“高强混凝土”的论述,让我了解了如何通过优化水泥、骨料、外加剂的配合比,以及采用精细化的施工工艺,来制备具有超高强度的混凝土,这对于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等关键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关于“透水混凝土”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其在改善城市雨水管理、缓解城市内涝方面的巨大潜力。这些内容的介绍,极大地拓宽了我对混凝土应用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在“混凝土质量检验”方面,提供了非常系统和实用的指导。作为一名工程质量的把关者,我深知检验的重要性。书中不仅列举了各种常规的检验项目,如强度、坍落度、抗渗等,还详细介绍了各种检验方法的原理、操作规程和判定标准。这使得我们在进行检验时,能够更加规范、准确,避免出现主观判断带来的偏差。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非破损检测”的内容印象深刻,例如回弹法、超声波法等。这些检测方法能够在不损坏混凝土结构的前提下,快速评估其性能,这对于我们进行工程评估、质量追溯非常有帮助。书中对于各种检测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也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有助于我们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手段。书中提供的“质量控制流程图”和“常见质量问题分析”等内容,更是为我们日常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评分

对于混凝土的“早期性能控制”,这本书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很多工程项目,特别是季节性施工或者需要快速周转的工程,对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和早期耐久性有着特殊的要求。书中详细阐述了影响混凝土早期性能的各种因素,并提供了相应的技术对策。我非常欣赏书中关于“早强混凝土”的论述,它不仅仅是罗列了早强剂的种类,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早强剂的作用机理、掺量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来达到最佳的早期强度增长效果。 书中还讨论了如何通过调整养护方式,例如采用保温隔热措施,来促进混凝土的早期水化,提高早期强度。这些内容对于我们在冬季施工或者高温环境下施工时,都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些科学的方法,我们能够有效克服施工中的不利因素,保证混凝土工程的质量。

评分

在混凝土的强度控制方面,这本书的论述堪称经典。从水泥的水化机理到骨料的级配优化,再到外加剂的选择与应用,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章节印象深刻。在一些抢工期、赶进度的工程项目中,能够快速达到设计强度,对于提前拆模、加快施工进度至关重要。书中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技术手段,例如采用高强水泥、优化水灰比、合理使用早强剂等,并详细解释了这些措施的原理及其对强度的影响。 书中对于“混凝土强度增长规律”的阐述,不仅仅是给出了几个简单的公式,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实际工程案例,让我们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强度是如何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这种详实的论述,使得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工程需求,更精准地预测混凝土的强度发展趋势,从而做出更科学的施工决策。对于一些对强度要求极高的工程,例如桥梁的预应力张拉、高层建筑的楼层承载等,这种精确的预测能力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在混凝土的“抗裂性”问题上,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这一点我非常赞赏。裂缝,特别是早期塑性裂缝,一直是困扰混凝土工程质量的顽疾。书中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导致混凝土开裂的原因,包括收缩(水化收缩、干缩)、温度应力、外力作用等,并详细介绍了各种预防和控制措施。我特别对书中关于“温度裂缝”的章节记忆犹新,它详细阐述了水泥水化热的产生机理,以及如何通过优化配合比、控制水泥用量、采用缓凝剂、加强养护等方式来降低内部温升,从而有效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 书中提出的“钢纤维混凝土”、“膨胀混凝土”等抗裂技术,以及各种“抗裂砂浆”的应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技术不仅仅是概念上的介绍,更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验数据和工程实例,让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它们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效果。对于一些对裂缝控制要求极高的工程,例如水坝、隧道、大体积混凝土等,这本书所提供的抗裂技术指导,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对于混凝土的“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也给出了许多前瞻性的见解。在当今社会,环保和节能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共识,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书中探讨了如何利用工业废渣(如粉煤灰、矿渣)替代部分水泥,减少碳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同时还能改善混凝土的性能。这让我看到了混凝土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书中对这些替代材料的性能特点、掺量对混凝土各项指标的影响,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证。例如,书中详细阐述了粉煤灰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和耐久性的积极作用,以及它如何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和抗裂性。这些内容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很多都来自于实际工程的应用案例,这使得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具说服力。对于我们这些希望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宝贵的指南,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绿色混凝土技术。

评分

对于混凝土的耐久性,这本书同样给予了浓墨重彩的篇幅。我一直觉得,评估混凝土是否“好”不仅仅是看它有多结实,更要看它能“挺多久”。这本书从多个维度解读了混凝土的耐久性,包括抗冻融、抗侵蚀(如硫酸盐侵蚀、氯离子侵蚀)、抗碳化等。它不仅详细介绍了这些破坏机理,还提供了相应的检验方法和预防措施。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氯离子侵蚀的研究印象深刻,书中通过实例分析,揭示了氯离子是如何渗透到混凝土内部,引起钢筋锈蚀,最终导致结构破坏的。这让我意识到,在沿海地区或者使用融雪剂的地区,对混凝土的配制和防护需要格外重视。 书中提出的各种检测手段,如抗冻融试验、电化学阻抗谱法等,都具备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我们以往可能更多依赖经验,而这本书则提供了量化的、科学的评估依据。了解这些检测方法,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原材料质量,还能在施工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避免“亡羊补牢”的尴尬局面。对于一些百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这本书所提供的耐久性保障思路,更是意义非凡。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与混凝土打交道的工程师,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尤其是其和易性。很多时候,即使原材料再好,配合比再合理,如果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流动性差、易泌水离析,最终的工程质量也会大打折扣。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内容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它深入分析了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的各种因素,包括水泥的细度、外加剂的种类和掺量、集料的级配和含水量等等,并给出了具体的调整建议。 书中对于“坍落度”和“扩展度”等常用指标的解释,细致入微,不仅仅是给出了数值范围,更强调了这些指标背后的物理意义。它告诉我们,一个合适的坍落度并不意味着越多越好,过高的坍落度反而可能导致泌水和离析。同时,书中还探讨了针对不同施工方法的混凝土(如泵送混凝土、自密实混凝土)的和易性要求和控制策略,这对于我们应对日益复杂的施工场景非常有帮助。我记得书中提到的一种新型外加剂,能够显著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粘聚性,让施工人员感叹不已,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