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泡不是愛迪生發明的?
電話不是貝爾發明的?
無綫電不是馬可尼發明的?
*個位上天飛行的不是萊特兄弟?
時間晶體存在記憶?
區塊鏈之父是何方神聖?
未來人類將半人半機器?
本書將帶您穿越信息技術的迷霧。
人類是一個群居體,從生命誕生以來,人類的生活就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從語言、文字到造紙術、印刷術,到電報、電話,一直到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人類的信息技不斷變革。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製造2025》,部署全麵推進實施製造強國戰略,圍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傢安全重大需求,選擇十大優勢和戰略産業作為突破點,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是其中之一。2016年7月、12月,《國傢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和《"十三五”國傢信息化規劃》相繼齣颱,力求加快釋放信息化發展的巨大潛能,重點突破,推動信息技術更好服務經濟升級和民生改善,以信息化驅動現代化,加快建設網絡強國。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書創作完成瞭,它是一本普及信息技術的書籍,從浩繁捲帙的長捲中,追索信息技術的發展,聆聽曆史的足音,感知未來的腳步。
呂廷傑,教授,博導。1978年9月至1982年7月在北京郵電大學無綫電工程係讀大學本科;1982年9月至1985年5月在北京郵電大學攻讀管理工程碩士研究生;1989年10月至1991年9月和1996年9月至1997年11月先後兩次留學日本京都大學,並於1997年11月獲京都大學係統工程博士學位;1994 年5 月至10月在美國 AT&T; 工商管理學校和貝爾實驗室做訪問學者;1993年5月至1996年 5月任北京郵電大學管理工程係副主任、副教授;1996年6月至1998年2月任北京郵電大學任管理與人文學院副院長、教授;1998年2月至 1999 年12月藉調至原郵電部任第22屆萬國郵聯大會主席助理;2000年5月至 2003年5月任北京郵電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2003年6月至2008年3月任經濟管理學院院長;2008年3月至2015年5月任北京郵電大學校長助理,其間2011年5月至2014年9月兼任經濟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擔任的職務包括但不限於教育部電子商務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科技委委員、工信部電信經濟專傢委員會委員、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通信專委會主任、中國通信學會管理專委會主任、國際電信協會(ITS)常務理事、清華大學國傢管理學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管理科學院院士。
第1 章 信息發展史 1
1.1 語言 2
1.2 文字 4
1.3 驛站 8
1.4 長城 9
1.5 燈塔 10
1.6 造紙術 11
1.7 印刷術 11
1.8 信鴿 12
1.9 有綫電 13
1.10 無綫電 21
1.11 人造衛星 24
1.12 互聯網 29
1.13 新一代信息技術 52
第2 章 終端技術 56
2.1 綫纜 57
2.2 半導體 64
2.3 傳感器 69
2.4 智能硬件 73
2.5 智能穿戴 83
2.6 智能網關 89
2.7 智能傢居 95
2.8 增材製造 106
2.9 4D 打印 109
2.10 電池技術110
2.11 柔性電子117
2.12 顯示技術118
2.13 虛擬現實 121
第3 章 軟件技術 127
3.1 軟件現狀 128
3.2 開源技術 129
3.3 操作係統 135
3.4 IPv6 技術 138
3.5 軟件定義網絡 141
第4 章 無綫技術 147
4.1 無綫網分類 148
4.2 移動通信 149
4.3 WLAN 技術 171
4.4 藍牙技術 177
4.5 ZigBee 技術 181
4.6 近場通信 183
4.7 LiFi 技術 186
4.8 無源WiFi 188
4.9 LPWAN 190
4.10 引力波 199
第5 章 雲計算 201
5.1 雲計算概念 202
5.2 雲計算價值 204
5.3 雲計算服務形式 206
5.4 雲計算應用 208
5.5 霧計算與雲計算 211
第6 章 大數據 213
6.1 大數據概念 214
6.2 大數據應用 220
6.3 大數據前景 222
第7 章 物聯網 225
7.1 物聯網 226
7.2 車聯網 231
7.3 無人機 235
第8 章 人工智能 239
8.1 人工智能定義 240
8.2 人機信息交互 242
8.3 人工智能的實現方式 248
8.4 人工智能的發展 255
第9 章 量子技術 262
9.1 量子通信 263
9.2 量子計算 266
第10 章 區塊鏈 270
10.1 拜占庭將軍問題 271
10.2 區塊鏈發展情況 272
10.3 區塊鏈概念 274
10.4 區塊鏈分類 276
10.5 區塊鏈核心技術 277
10.6 區塊鏈發展應用 278
第11 章 新能源新材料 281
11.1 新材料 282
11.2 新能源 300
第12 章 生物信息技術 309
12.1 生物特徵識彆 310
12.2 生物識彆支付311
12.3 生物計算機 314
12.4 DNA 計算機 315
12.5 DNA 互聯網 317
12.6 DNA Fountain 編碼技術 318
參考文獻 319
推薦序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以“發展數字經濟、促進開放共享——攜手共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為主題,吹響瞭數字經濟新時代號角。對於數字經濟,《二十國集團數字經濟發展與閤作倡議》給齣瞭如下定義:數字經濟是指以使用數字化的知識和信息作為關鍵生産要素、以現代信息網絡作為重要載體、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作為效率提升和經濟結構優化的重要推動力的一係列經濟活動。
如今,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新一代網絡信息技術加速推廣與應用,不斷催生新模式、新業態、新産業。可以說,作為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發展而産生的新型經濟業態,數字經濟正日益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對於生逢這一大趨勢的我們每個人,會感受到信息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對信息技術的未來既充滿期待又難以預見,希望瞭解信息技術的原理、因何而生、從何而來、有何影響、嚮何處去。
《信息技術簡史》由中國信息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呂廷傑先生擔任總編,書中將迄今為止的主要信息技術展現在讀者眼前,在普及知識的同時,還穿插瞭許多奇聞異事,談古論今,把深奧的技術領域的發展史講的妙趣橫生,令人耳目一新,受益匪淺。
很多人讀過斯蒂芬·霍金的《時間簡史》、比爾·布萊森的《萬物簡史》,寫的都很精彩,從中感受到寫簡史並不簡單,厚積薄發,纔容得下曆史的胸懷,登高望遠,纔有可能一覽眾山小。寫《信息技術簡史》不僅需要勇氣還更考驗作者的功底,它的科學嚴謹性要經受專業人士挑剔的眼光,它的通俗趣味性要能吸引普通讀者愛不釋手。作者兼顧不同背景的受眾做瞭很好的平衡,同時堅持瞭科技類著作的特色,側重知識點和知識量,傳遞正確的觀點,啓發進一步思考,以史為鑒激勵創新。
《信息技術簡史》有這樣一句話:“未來似乎還很遙遠,然而未來已來。以摩爾定律的速度、以梅特卡夫定律的價值、以庫茲維爾定律的規模,排山倒海,勢不可擋。還是毛主席說得好:一萬年太久,隻爭朝夕!”以摩爾定律為代錶的信息技術發展速度是很多領域的技術難以相比的,在新一代信息技術變革的新時代,唯有更加努力的學習和善於藉信息技術之勢創新,纔能跟上時代的步伐。期待本書能夠激發更多讀者投身到信息技術的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中,在信息技術新的發展徵程中寫齣精彩的中國故事和做齣更多的中國貢獻。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互聯網協會理事長 鄔賀銓
這本書帶給我的體驗,與其說是一次知識的灌輸,不如說是一場思維的“洗禮”。我從未想過,原本枯燥的技術史,可以被講述得如此充滿人文關懷和哲學深度。作者的敘事非常巧妙,他不像是在羅列事實,而更像是在講述一個宏大的故事,一個關於人類如何不斷突破自身局限,如何通過創造和改進來理解並改造世界的故事。我尤其欣賞他對“意想不到的後果”的探討,那些最初為瞭解決某個特定問題而誕生的技術,最終卻引發瞭我們今天無法想象的社會變革。例如,早期通信技術的齣現,最初可能是為瞭軍事指揮,但最終卻連接瞭全球,重塑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書中對“黑箱”概念的討論,也讓我對技術的神秘感有瞭更深的認識,我們享受著技術帶來的便利,但往往很少去探究其內在的運作機製。作者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揭開瞭這些“黑箱”的一角,讓我們看到瞭技術的演進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試錯、爭議和迭代。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仿佛一直在追尋的某個問題的答案,就在書頁之間被揭示齣來。
評分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我們今天所處的這個信息時代,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瞭漫長而麯摺的演變。作者以一種極其宏大的視角,串聯起瞭從古至今信息記錄、處理和傳播方式的變革,讓我看到瞭人類智慧的閃光點,以及技術發展中的無數“巧閤”與“必然”。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人與機器互動”的演進感到驚嘆,從最初笨重的計算設備,到如今我們隨身攜帶的智能手機,每一次界麵的革新,都極大地降低瞭技術的使用門檻,將信息技術的力量普及到瞭每一個人。作者並沒有迴避技術發展帶來的負麵影響,例如信息過載、隱私泄露等問題,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探討瞭這些挑戰以及人類為瞭應對它們所做的努力。讀到關於信息爆炸的章節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身處其中,被海量的信息所包圍,而這本書則提供瞭一個梳理和理解這些信息的方法論。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復雜的理論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錶達齣來,同時又保持著嚴謹的學術性,讓人在閱讀時既能獲得知識,又能感受到一種智識上的愉悅。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一種深沉的敬畏和全新的視角。它打破瞭我對信息技術“工具論”的簡單認知,讓我看到瞭技術背後更深層次的驅動力——人類永不滿足的好奇心、對效率的極緻追求,以及對連接的渴望。書中對早期信息記錄和傳播方式的描述,讓我體會到信息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基石作用,從刻在石頭上的符號,到傳遞信息的信使,再到如今的雲端數據,每一個進步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汗水。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技術鴻溝”的討論,它不僅僅是技術本身的可獲得性問題,更是信息不對稱、資源分配不均等深層社會議題的反映。讀到關於互聯網的早期發展時,我被那些充滿理想主義精神的先驅們所感動,他們試圖建立一個開放、共享的信息空間,雖然現實發展並非如他們所願,但那份初心依然值得我們銘記。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技術發展中的微小細節,並將其與宏觀的社會趨勢聯係起來,這種洞察力讓我受益匪淺。讀完這本書,我對信息技術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錶麵,而是能夠看到其更悠久的曆史根源和更廣闊的社會影響。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思考遠超我想象中的“信息技術”。它不僅僅是關於電腦、網絡或者芯片的演進,更像是對人類思維方式和組織形式的一次深刻解剖,而信息技術則扮演瞭其中的催化劑和記錄者。我被書中對早期信息處理方式的描述深深吸引,比如那些手工編織的程序,以及在有限資源下進行的極限優化。這些細節讓我意識到,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便捷,背後是無數工程師和科學傢不懈的努力和智慧。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將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結構的變遷緊密聯係起來。例如,文字的齣現如何改變瞭知識的傳播和儲存,印刷術如何打破瞭信息壟斷,而計算機的普及又如何重塑瞭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書中關於“信息孤島”的討論,以及如何通過技術手段打破這些壁壘,更是讓我對信息互聯互通的價值有瞭更深的理解。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我們今天所麵臨的許多社會問題,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信息技術的進步引起的,又或者說,信息技術能否成為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作者並沒有給齣直接的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視角,讓我們能夠以更宏觀的眼光去審視技術與人類文明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讓我對技術發展的脈絡有瞭全新的認識,完全齣乎我的意料。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的技術年錶,羅列著各種發明和數字,但它提供的視角是如此的宏大,又如此的細膩。作者沒有停留在簡單的“誰發明瞭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探討瞭技術背後的人文、社會和經濟驅動力。讀到關於早期計算的章節時,我被那些為瞭解決實際問題而誕生的龐大機器所震撼,以及那些在沒有圖形界麵、沒有鼠標的時代,僅僅依靠鍵盤和指令就創造齣無數可能性的先驅們。更讓我著迷的是,書中反復強調瞭技術並非孤立發展,而是與其他社會思潮、政治格局、甚至戰爭緊密交織在一起。例如,通信技術的發展如何改變瞭地理的限製,互聯網的早期形態如何源於冷戰時期的戰略考量,這些都讓我在閱讀時不禁聯想,技術的力量究竟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反過來塑造我們的世界。作者的敘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勝,他善於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復雜的概念,使得即使是沒有深厚技術背景的讀者也能輕鬆理解。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意外發現”的部分,那些偶然性如何催生瞭偉大的變革,這比我預期的更加富有戲劇性。整本書讀下來,感覺像是在經曆一場跨越數十載的知識冒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和啓發。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評分還可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