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建築、設計專業人士、現代文明愛好者、旅行者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伴隨著兩種對比風格——新藝術與國際風格的齣現,建築與設計領域中舉世矚目的創新猶如百花爭妍。尼古拉斯·佩夫斯納追溯瞭建築與實用藝術中現代理念的起源,用近200幀精選插圖,將一個常常令人睏惑的時期用嶄新的視角清晰地呈現齣來。
內容簡介
此書聚焦於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的西方,正值“現代”運動的興起和“現代”概念的普及,它們在建築和設計藝術領域體現得尤為明顯。伴隨著兩種對比風格——新藝術與國際風格的齣現,建築與設計領域中舉世矚目的創新猶如百花爭妍。在本書中,作者追溯瞭建築與實用藝術中現代理念的起源,用近兩百幀精選插圖,將一個常常令人睏惑的時期用嶄新的視角清晰地呈現齣來。此書既是作者另一本經典著作《現代設計的先驅者》的姊妹版,又更為簡明清晰,以平易的敘述和精闢的見解取勝。
作者簡介
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爵士[Sir Nikolaus Pevsner],1902年生於德國,在萊比锡、慕尼黑、柏林和法蘭剋福大學接受教育,1924年獲得藝術和建築史博士學位。1924至1928年,他在德纍斯頓美術館任館長助理一職;1929至1933年,他在哥廷根大學任藝術和建築史講師。後來他離開德國移居英國,1949至1955年在英國擔任劍橋大學斯萊德美術講座教授;1950至1955年任聖約翰學院董事。他曾是倫敦大學伯剋貝剋學院藝術史係的首位教授,於1969年退休。他很可能因《英國建築》廣為人知,這部巨著在他去世前不久纔完成,全書共50餘捲。至於他的《歐洲建築綱要》,已經成為教科書般的標準著述。他的其他著作包括《現代設計的先驅者》《英國美術的英國性》《藝術研究》《建築與設計》(他職業生涯所有階段的論文集)以及《建築類型史》。
殷淩雲(譯者),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畢斐(譯者):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教授。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隻有佩夫斯納博士纔能在一部如此短小精悍的作品中涵蓋如此豐富的信息,並有效地做齣闡釋。
——《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關於從水晶宮到包豪斯這一時期的研究,再也找不齣第二本如此可讀且圖釋豐富的書瞭。
——《星期日電訊報》
目錄
導 言 005
第一章 時代風格 007
第二章 新藝術 041
第三章 來自英國的新動力 113
第四章 藝術與工業 145
第五章 走嚮國際風格 177
正文注釋 200
人物注釋 202
作品藏處 214
圖片來源 214
參考書目 215
索引 217
精彩書摘
第一章 時代風格(節選)
用於公眾的建築和設計必須是具備實際功能的。也就是說,它們必須被所有人接受,並且具備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一把坐上去感覺會不舒適卻可以被當作藝術品的椅子,隻有應景的鑒賞傢纔會取其審美性而捨棄實用性。而我們的源泉首先就是為功能主義辯護。奧古斯塔斯·韋爾比·諾斯莫爾·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於1812年齣生於英國,父親是法國人。他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的第一頁上寫道:“就一座建築物而言,它應該具有便利性、結構性與閤宜性這些必需的特徵……最小的細部應該……服務於目的,而且結構本身應該視其所使用的材料而改變。”這番言論寫於1841年,在當時卻已經不新鮮瞭。它直接繼承瞭法國17和18世紀的理性主義原則。帕塔斯[Batteaux]說:建築“不是一種景觀……而是一種服務”,而且“安全、適閤、便利”。這些話從科爾德穆法[Cordemoy]到博福蘭德[Boffrand]、小布朗德拉[the younger Blondel],人人皆知。再引用兩段人們不太熟悉的非法語文獻。霍格思[Hogarth]的《美的分析》[Analysis of Beauty]第一章“論適閤性”[Of Fitness],一開始就提齣:“每個獨立部件的細部都適閤於它被設計齣的形式……對於其整體美至關重要……在造船時,船體各部分的尺寸都受到限製,以適閤航行的要求。當一艘大船行駛良好時,水手們稱之為美;這兩個概念之間便具有這樣一種聯係。”而阿巴特·洛多利[Abbate Lodoli]可能受到霍格思的影響,他在一次引人入勝的談話中指齣,威尼斯的貢多拉小船屬於具有實際功能的設計;他還申明,在一座建築物中既不應該齣現任何未能“完全實現功能的”部件或者說“沒有具備自身真正功能的”部件,也不應該齣現“結構不完整的部件”,它的設計應與“材料的本質”有著閤理的聯係。
上文首先提到的普金給他的處女作起瞭一個響亮的名字:《尖拱建築或基督教建築的真諦》[The True Principles of Pointed or Christian Architecture];盡管他極為清楚地闡述瞭哥特式建築風格的功能因素,諸如扶垛[buttresses]、肋拱頂[rib-vaults]等,但是他的主要目的不是為功能主義[functionalism]進行辯護,而是為體現天主教復興的哥特式復興[Gothic Revival]進行辯護。不過這些事實都與我們的論題無關。哥特式建築師們研讀普金的著作,功能主義者也研讀他的著作。在19世紀中葉的作傢與思想傢那兒可以看到這一現象,德國的戈特弗裏德·桑佩爾[Gottfried Semper]便是其中之一。他認為,實用美術或裝飾藝術取決於原材料和技術。1815至1855年,桑佩爾曾經流亡倫敦。在那裏,一個由建築師、藝術傢和管理人員組成的小團體負責籌辦瞭1851年的大博覽會[Great Exhibition];這次博覽會的確大獲成功,同時也招緻瞭無情的抨擊。桑佩爾一定跟這個小團體有過接觸,首先是亨利·科爾[Henry Cole],其次是歐文·瓊斯[Owen Jones]、馬修·迪格拜·懷亞特[Matthew Digby Wyatt]以及理查德·雷德格雷夫[Richard Redgrave]。
……
前言/序言
導言
20世紀的源泉何在?這些源泉先是形成小溪,繼而匯聚成河,最終在特定的情況之下形成瞭20世紀30年代國際風格的汪洋。是諸如普羅米修斯和名不見經傳的車輪發明傢這樣神奇的發明者[genii fontis]在源泉一側伺機而動?不可能。因為曆史有斷層,即使曆史的長河綿延流淌,我們的文明也無法直接與渺遠的過去遙相銜接。可是,即使我們承認文明曾經“興衰、破滅、傳播、更新、毀滅”,即使我們囿於西方文明,帶有齒輪、砝碼的鍾錶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就是20世紀的源泉嗎?是的。如果沒有它們,也就沒有什麼20世紀瞭。大眾傳播和大批量生産是將這一世紀區彆於往世的標誌之一。但是這僅僅局限於數量方麵,並非發明本身。不過,這種數量的確是20世紀之源的重要現象之一;現代藝術之源同樣如此。
20世紀是一個大眾的世紀:一方麵是公眾教育、大眾娛樂、大宗運輸、可接納2萬名學生的大學、可接收2000個孩子的綜閤學校、可安放2000張床位的醫院、擁有10萬個座位的體育場;另一方麵是運動的速度,每位公民都身為特快列車司機,而某些飛行員的時速快過聲速。這兩方麵隻不過體現瞭這一時代的技術狂熱,而技術不過是對科學的運用。本書所涉及的領域涵蓋瞭視覺藝術中的科學、技術、大眾運輸、大批量生産和大眾消費以及大眾傳播。這就是說,對建築與設計的論述會多於美的藝術[beaux-arts],對大都市的論述遠遠多於小城鎮和鄉村,並且會著重討論用於公眾的建築與設計及其所使用的新材料、新技術。
假如這一點可以看作20世紀的圖解,那麼,我們就可以觀察和分析20世紀的源泉何在瞭。現在,我們就盡量按時間順序列舉它們並加以思考。
藝術世界:現代建築與設計的源泉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