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

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 著,殷凌云,毕斐 译
图书标签:
  • 现代建筑
  • 现代设计
  • 艺术史
  • 设计史
  • 建筑史
  • 艺术
  • 设计
  • 文化
  • 西方艺术
  • 现代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58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14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艺术世界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特种纸
页数:220
字数:1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建筑、设计专业人士、现代文明爱好者、旅行者
  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伴随着两种对比风格——新艺术与国际风格的出现,建筑与设计领域中举世瞩目的创新犹如百花争妍。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追溯了建筑与实用艺术中现代理念的起源,用近200帧精选插图,将一个常常令人困惑的时期用崭新的视角清晰地呈现出来。

内容简介

  此书聚焦于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的西方,正值“现代”运动的兴起和“现代”概念的普及,它们在建筑和设计艺术领域体现得尤为明显。伴随着两种对比风格——新艺术与国际风格的出现,建筑与设计领域中举世瞩目的创新犹如百花争妍。在本书中,作者追溯了建筑与实用艺术中现代理念的起源,用近两百帧精选插图,将一个常常令人困惑的时期用崭新的视角清晰地呈现出来。此书既是作者另一本经典着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的姊妹版,又更为简明清晰,以平易的叙述和精辟的见解取胜。

作者简介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爵士[Sir Nikolaus Pevsner],1902年生于德国,在莱比锡、慕尼黑、柏林和法兰克福大学接受教育,1924年获得艺术和建筑史博士学位。1924至1928年,他在德累斯顿美术馆任馆长助理一职;1929至1933年,他在哥廷根大学任艺术和建筑史讲师。后来他离开德国移居英国,1949至1955年在英国担任剑桥大学斯莱德美术讲座教授;1950至1955年任圣约翰学院董事。他曾是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艺术史系的首位教授,于1969年退休。他很可能因《英国建筑》广为人知,这部巨著在他去世前不久才完成,全书共50余卷。至于他的《欧洲建筑纲要》,已经成为教科书般的标准著述。他的其他著作包括《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英国美术的英国性》《艺术研究》《建筑与设计》(他职业生涯所有阶段的论文集)以及《建筑类型史》。
  
  殷凌云(译者),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毕斐(译者):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只有佩夫斯纳博士才能在一部如此短小精悍的作品中涵盖如此丰富的信息,并有效地做出阐释。
  ——《泰晤士报文学副刊》

  关于从水晶宫到包豪斯这一时期的研究,再也找不出第二本如此可读且图释丰富的书了。
  ——《星期日电讯报》

目录

导 言 005

第一章 时代风格 007

第二章 新艺术 041

第三章 来自英国的新动力 113

第四章 艺术与工业 145

第五章 走向国际风格 177

正文注释 200

人物注释 202

作品藏处 214

图片来源 214

参考书目 215

索引 217


精彩书摘

  第一章 时代风格(节选)
  用于公众的建筑和设计必须是具备实际功能的。也就是说,它们必须被所有人接受,并且具备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良好功能。一把坐上去感觉会不舒适却可以被当作艺术品的椅子,只有应景的鉴赏家才会取其审美性而舍弃实用性。而我们的源泉首先就是为功能主义辩护。奥古斯塔斯·韦尔比·诺斯莫尔·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于1812年出生于英国,父亲是法国人。他在他最重要的著作的第一页上写道:“就一座建筑物而言,它应该具有便利性、结构性与合宜性这些必需的特征……最小的细部应该……服务于目的,而且结构本身应该视其所使用的材料而改变。”这番言论写于1841年,在当时却已经不新鲜了。它直接继承了法国17和18世纪的理性主义原则。帕塔斯[Batteaux]说:建筑“不是一种景观……而是一种服务”,而且“安全、适合、便利”。这些话从科尔德穆法[Cordemoy]到博福兰德[Boffrand]、小布朗德拉[the younger Blondel],人人皆知。再引用两段人们不太熟悉的非法语文献。霍格思[Hogarth]的《美的分析》[Analysis of Beauty]第一章“论适合性”[Of Fitness],一开始就提出:“每个独立部件的细部都适合于它被设计出的形式……对于其整体美至关重要……在造船时,船体各部分的尺寸都受到限制,以适合航行的要求。当一艘大船行驶良好时,水手们称之为美;这两个概念之间便具有这样一种联系。”而阿巴特·洛多利[Abbate Lodoli]可能受到霍格思的影响,他在一次引人入胜的谈话中指出,威尼斯的贡多拉小船属于具有实际功能的设计;他还申明,在一座建筑物中既不应该出现任何未能“完全实现功能的”部件或者说“没有具备自身真正功能的”部件,也不应该出现“结构不完整的部件”,它的设计应与“材料的本质”有着合理的联系。
  上文首先提到的普金给他的处女作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尖拱建筑或基督教建筑的真谛》[The True Principles of Pointed or Christian Architecture];尽管他极为清楚地阐述了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功能因素,诸如扶垛[buttresses]、肋拱顶[rib-vaults]等,但是他的主要目的不是为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进行辩护,而是为体现天主教复兴的哥特式复兴[Gothic Revival]进行辩护。不过这些事实都与我们的论题无关。哥特式建筑师们研读普金的著作,功能主义者也研读他的著作。在19世纪中叶的作家与思想家那儿可以看到这一现象,德国的戈特弗里德·桑佩尔[Gottfried Semper]便是其中之一。他认为,实用美术或装饰艺术取决于原材料和技术。1815至1855年,桑佩尔曾经流亡伦敦。在那里,一个由建筑师、艺术家和管理人员组成的小团体负责筹办了1851年的大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这次博览会的确大获成功,同时也招致了无情的抨击。桑佩尔一定跟这个小团体有过接触,首先是亨利·科尔[Henry Cole],其次是欧文·琼斯[Owen Jones]、马修·迪格拜·怀亚特[Matthew Digby Wyatt]以及理查德·雷德格雷夫[Richard Redgrave]。
  ……

前言/序言

  导言
  20世纪的源泉何在?这些源泉先是形成小溪,继而汇聚成河,最终在特定的情况之下形成了20世纪30年代国际风格的汪洋。是诸如普罗米修斯和名不见经传的车轮发明家这样神奇的发明者[genii fontis]在源泉一侧伺机而动?不可能。因为历史有断层,即使历史的长河绵延流淌,我们的文明也无法直接与渺远的过去遥相衔接。可是,即使我们承认文明曾经“兴衰、破灭、传播、更新、毁灭”,即使我们囿于西方文明,带有齿轮、砝码的钟表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就是20世纪的源泉吗?是的。如果没有它们,也就没有什么20世纪了。大众传播和大批量生产是将这一世纪区别于往世的标志之一。但是这仅仅局限于数量方面,并非发明本身。不过,这种数量的确是20世纪之源的重要现象之一;现代艺术之源同样如此。
  20世纪是一个大众的世纪:一方面是公众教育、大众娱乐、大宗运输、可接纳2万名学生的大学、可接收2000个孩子的综合学校、可安放2000张床位的医院、拥有10万个座位的体育场;另一方面是运动的速度,每位公民都身为特快列车司机,而某些飞行员的时速快过声速。这两方面只不过体现了这一时代的技术狂热,而技术不过是对科学的运用。本书所涉及的领域涵盖了视觉艺术中的科学、技术、大众运输、大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以及大众传播。这就是说,对建筑与设计的论述会多于美的艺术[beaux-arts],对大都市的论述远远多于小城镇和乡村,并且会着重讨论用于公众的建筑与设计及其所使用的新材料、新技术。
  假如这一点可以看作20世纪的图解,那么,我们就可以观察和分析20世纪的源泉何在了。现在,我们就尽量按时间顺序列举它们并加以思考。


《画廊星辰:穿越时空的艺术旅程》 一、 导论: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精神的洗礼 《画廊星辰:穿越时空的艺术旅程》是一本旨在带领读者沉浸于人类文明璀璨艺术星河的深度探索之作。本书并非枯燥乏味的艺术史罗列,而是将艺术视为一种流动的语言,一种跨越古今、连接不同文化的生命脉络。我们试图通过精妙的叙事,将那些看似遥远的艺术珍品拉近,让它们在你的指尖、你的眼中重新焕发生机,引发你内心深处最本真的共鸣。 本书的魅力在于其广阔的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它将引领你从遥远的史前洞穴壁画开始,一路穿越古埃及的神秘金字塔、古希腊的理性雕塑、古罗马的宏伟建筑,直至中世纪的虔诚宗教艺术,再到文艺复兴的辉煌人文主义,直至近现代的激进变革和当代艺术的多元姿态。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艺术品的“形”,更是其背后的“神”——那些孕育出这些伟大作品的时代精神、社会思潮、技术革新以及艺术家们炽热的灵魂。 《画廊星辰》是一次感官的盛宴,它将用文字描绘出最绚丽的色彩,勾勒出最动人的线条,诉说最深沉的情感。同时,它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通过审视艺术的发展历程,我们得以窥探人类思想的演变,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魅力,并最终反思我们自身与艺术、与历史、与宇宙的关系。这本书将激发你的好奇心,点燃你的求知欲,让你在艺术的海洋中自由翱翔,收获属于自己的独特感悟。 二、 章节导览:跨越文明的璀璨足迹 第一章:文明的黎明——史前艺术的密码 本章将带领读者回到人类文明的起点,探索那些刻画在洞穴岩壁、打磨在骨器石器上的原始符号。我们将揭示史前先民如何通过图像记录他们的生活、信仰与想象,理解这些抽象符号所蕴含的早期人类思维模式。从法国拉斯科洞穴的野牛奔腾,到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的壁画奇观,我们将一同解读那些古老而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密码。这部分内容旨在让读者体会到艺术最初的形态,感受人类最本真的创造冲动,以及艺术作为记录与交流工具的源初功能。 第二章:黄金时代的辉煌——古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神秘 当我们迈入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时,艺术开始承载更复杂的社会功能。本章将深入解析古埃及宏伟的金字塔、庄严的神庙以及充满象征意义的壁画与雕塑,理解它们如何服务于法老的权威、宗教的信仰以及永生的追求。同时,我们将目光投向两河流域,探索苏美尔、巴比伦等文明的泥板艺术、城邦建筑以及独特的叙事性浮雕,理解这些早期文明如何用艺术来记录历史、宣扬神权和表达社会秩序。我们将看到,在这些古老的土地上,艺术与权力、宗教、生死紧密相连,塑造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观念。 第三章:理性之光,理想之形——古希腊的雕塑与建筑 古希腊,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其艺术成就至今仍影响深远。本章将聚焦于古希腊雕塑的黄金时代,从米隆的《掷铁饼者》到菲迪亚斯的帕特农神庙雕塑,我们将探究古希腊人如何追求理想化的形体、和谐的比例与优雅的姿态,展现他们对人体美的极致追求和对理性精神的崇尚。同时,本书将详细解读多利克、爱奥尼克、科林斯三大柱式在古希腊建筑中的应用,以及帕特农神庙等经典建筑案例,展现古希腊建筑的宏伟、均衡与秩序之美,理解“美”在古希腊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第四章:帝国的回响,世俗的壮丽——古罗马的艺术与工程 古罗马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的艺术,但更添了一份帝国式的雄浑与实用主义。本章将带领读者领略古罗马建筑的宏大规模与工程智慧,如罗马斗兽场、万神殿和水道桥,理解它们如何服务于帝国的扩张、公共生活的需要以及罗马人的实用精神。同时,我们将审视罗马雕塑的写实风格,特别是肖像雕塑,理解罗马人如何通过艺术来纪念伟人、歌颂功绩,以及晚期罗马艺术中逐渐显露的叙事性和象征性。本书将展现罗马艺术如何将宏伟与实用相结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五章:信仰的圣光,心灵的虔诚——中世纪的宗教艺术 步入中世纪,基督教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艺术格局。本章将深入探讨拜占庭艺术的庄严神秘,其镶嵌画与圣像的神秘光辉;我们将解析罗马式建筑的厚重与朴实,理解它们如何营造出神圣而宁静的宗教空间;最后,我们将迎来哥特式建筑的飞升与辉煌,从高耸的尖塔、精美的飞扶壁到斑斓的彩色玻璃,感受其中蕴含的对上帝的无限敬畏和对天国的向往。本章将揭示中世纪艺术如何成为信仰的载体,引导人们走向精神的超越。 第六章:人性的觉醒,古典的复兴——文艺复兴的辉煌 文艺复兴,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点,艺术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时代。本章将重点关注意大利文艺复兴,从乔托的突破到达芬奇的博学,从米开朗琪罗的雄浑到拉斐尔的典雅,我们将解读这些艺术巨匠如何重新发掘古希腊罗马的艺术精神,如何将人文主义思想融入创作,以及如何通过透视法、解剖学等科学手段,赋予作品前所未有的真实感与生命力。本书将展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对人本身的关注,以及对理性、和谐、美的极致追求。 第七章:色彩的革命,情感的释放——巴洛克与洛可可 从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和谐,到巴洛克艺术的戏剧性、动感与情感张力,再到洛可可艺术的精致、华丽与优雅,艺术风格开始展现出更丰富多样的面貌。本章将深入剖析巴洛克艺术如何通过强烈的明暗对比、扭曲的线条和夸张的情感来打动观众,理解其在宗教改革和君主专制时期的独特作用。接着,我们将审视洛可可艺术如何以其轻盈、细腻、装饰性的特点,展现贵族生活的精致与享乐,理解其在宫廷和沙龙文化中的地位。 第八章:工业的冲击,理性的思潮——新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 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而至,艺术也随之变革。本章将探讨新古典主义如何回归古希腊罗马的古典风格,强调理性、秩序和崇高的主题,作为对洛可可浮华的一种反拨。随后,我们将进入浪漫主义的时代,理解艺术家们如何强调情感、想象力、个性解放以及对自然和异域风情的迷恋。从德拉克洛瓦的奔放色彩到戈雅的内心挣扎,我们将看到艺术如何成为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批判的有力工具。 第九章:形式的探索,现代的开端——印象派及其后续 印象派的出现,标志着现代艺术的真正开端。本章将带领读者走进莫奈、雷诺阿、德加等印象派大师的世界,理解他们如何捕捉光影的瞬息变化,如何用色彩和笔触来表达对瞬间景象的感受。随后,我们将探索后印象派大师如梵高、高更、塞尚的创新,他们如何进一步探索色彩、形式和情感表达,为20世纪的艺术变革奠定基础。本书将展现现代艺术如何打破传统束缚,走向更加自由和个性化的探索。 第十章:多元的交响,未来的回响——20世纪至今的艺术 20世纪至今,艺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前发展。本章将概述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等各种艺术流派的兴起与特点,理解艺术家们如何运用全新的媒介、材料和观念来挑战我们对艺术的认知。我们将探讨艺术与社会、政治、科技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当代艺术的多元化与全球化趋势。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艺术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预示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三、 结语:艺术永恒,生命不息 《画廊星辰:穿越时空的艺术旅程》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艺术的书,它更是关于人类创造力、情感表达与精神追求的宏大叙事。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艺术的深入解读,我们希望你能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体会到它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价值。艺术是历史的回声,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我们理解自身、理解世界最深刻的途径之一。愿这本书能点亮你心中的艺术火花,让你在未来的日子里,以更开阔的视野、更敏锐的感知去欣赏和体验这个充满艺术的世界。艺术,正如星辰般永恒闪耀,而我们的生命,也因与艺术的连接而更加丰盈与辽阔。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令人赞叹的书。在此之前,我对现代设计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知识点,而这本书则为我构建了一个系统而完整的知识框架。它将那些曾经让我感到遥远的设计理念,以一种易于理解且充满趣味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章节印象深刻,那些流畅的曲线,对称的构图,以及对金属、玻璃等新材料的运用,无不展现出那个时代独特的魅力和对未来的憧憬。它既有工业时代的效率,又不失艺术的精致。书中对包豪斯学派的深入探讨,让我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关乎美学,更是关乎教育、关乎社会变革。格罗皮乌斯关于“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的理念,以及他对实用性和普适性的追求,都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让我明白,好的设计能够跨越阶层,惠及大众。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它引导我重新审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去发现隐藏其中的设计智慧。

评分

这本书《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设计史的奇妙大门。我之前对设计史的了解非常有限,通常认为就是一些漂亮的图片和一些难以理解的理论。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生动和富有逻辑性的方式,将我带入了现代设计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它不仅仅罗列了重要的设计师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每个设计运动背后的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我从书中读到了关于未来主义的激情与对速度的崇拜,也看到了风格派(De Stijl)那种追求纯粹抽象和秩序的冷静。书中对彼埃特·蒙德里安作品的解读,让我看到了几何图形如何能够传递出如此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想。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没有回避设计中的争议和矛盾,而是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呈现了不同设计理念之间的碰撞与融合。例如,功能主义与装饰性之间的拉扯,以及由此催生的各种新的设计风格。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设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演进、不断自我革新的过程。它让我对生活中的每一个物品,每一个空间,都多了一份敬畏和欣赏。

评分

这本《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我是在朋友的推荐下入手的,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乏味的学术著作,但事实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每一张都经过精心挑选,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设计气息。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包豪斯学派的章节深深吸引,那些简洁、实用的设计理念,即使放在今天依然具有前瞻性。从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到瓦尔特·格罗皮乌斯的创新教学模式,我都仿佛置身其中,亲眼见证了现代设计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书中对材料的运用,对空间的规划,都做了详尽的阐述,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理解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我反复翻阅了关于勒·柯布西耶的部分,他那“机器美学”的宣言,以及他设计的“住宅是居住的机器”,彻底改变了我对建筑的看法。书中还介绍了许多我之前闻所未闻的设计师和他们的作品,比如包豪斯时期的马歇·布劳耶的钢管椅,那颠覆性的材料和形态,真是令人惊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能够激发你对设计无限想象力的书,它不仅仅是关于建筑和设计,更是关于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每一次阅读,都能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艺术和设计的朋友们!

评分

我最近阅读的《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启发。作为一名对生活品质有一定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设计。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愿望。它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梳理了现代建筑和设计的源头,并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设计思想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我被书中关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描绘深深吸引,那些流畅的曲线,对自然形态的模仿,以及对工艺的极致追求,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情怀。它为后来的现代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书中对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理念的解读,让我对极简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去除,而是一种对本质的提炼和对空间的极致尊重。我反复研究了书中关于他设计的巴塞罗那椅的图片,那简洁的线条和优雅的比例,至今仍是无数设计师的灵感来源。这本书让我明白,伟大的设计是能够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追求,更是关于智慧的体现,关于对人类需求和未来生活的深刻洞察。

评分

《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充斥着学术术语的书,但实际阅读后,我被它生动活泼的叙述方式和精美绝伦的插图深深吸引。书中对20世纪早期那些革命性的设计运动的梳理,让我看到了设计是如何从对自然的模仿走向对抽象形式的探索。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风格派(De Stijl)的介绍,那些由红、黄、蓝三原色和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以及由水平线和垂直线构成的建筑,都传递出一种理性、秩序和和谐的美感。彼埃特·蒙德里安的绘画作品,以及里特维尔德的红蓝椅,都成为了那个时代设计的经典符号。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功能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如何强调设计的实用性和效率。当我看到书中关于密斯·凡·德罗设计的“流水别墅”时,我被那种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念所折服。这本书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表达,是对人类生活方式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引导。

评分

《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充满了好奇,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流畅且极具吸引力的方式,勾勒出了现代建筑和设计从诞生到发展的完整图景。我特别惊叹于书中对野兽派(Fauvism)和立体派(Cubism)在设计领域影响的阐述,那些大胆的色彩运用和空间解构,为后来的设计注入了新的活力。书中对勒·柯布西耶在住宅设计方面的探索,让我看到了建筑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居住的机器”,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供精神的愉悦。他提出的“模度”系统,更是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设计理念具象化。我看到了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建筑,那些曾经影响无数人的家具,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设计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的汗水、智慧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

评分

《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是我近期读到的一本非常深刻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设计史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史诗。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世界的设计充满好奇,而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份好奇心。它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梳理了现代建筑和设计的源头,并将那些看似分散的设计思想串联成一条清晰的脉络。我被书中关于未来主义的激情与对速度的崇拜所打动,也欣赏它对科技进步的积极态度。书中对勒·柯布西耶在建筑设计领域的创新探索,让我看到了建筑如何能够成为一种“居住的机器”,既满足功能需求,又能提供精神的愉悦。他提出的“模度”系统,更是将科学与艺术完美结合,为建筑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将抽象的设计理念具象化。我看到了那些曾经改变世界的建筑,那些曾经影响无数人的家具,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诞生的。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伟大的设计背后,都凝聚着设计师的汗水、智慧和对时代的深刻理解。

评分

我近期阅读的《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作为一个对艺术和生活品质有着较高追求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梳理现代设计发展脉络的书籍。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极其宏观的视角,将那些看似独立的艺术运动和设计理念串联起来,让我看到了现代设计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新艺术运动(Art Nouveau)的描绘着迷,那些流畅的曲线,对自然形态的模仿,以及对手工艺的尊重,都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东方韵味与西方风格的融合。它为后来的现代设计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影响了家居、服饰等多个领域。书中对包豪斯学派的深入分析,让我认识到,设计不仅仅是美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格罗皮乌斯关于“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理念,以及他对实用性和批量生产的强调,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伟大的设计是能够跨越时代,影响深远的。它不仅仅是关于美的追求,更是关于智慧的体现,关于对人类需求和未来生活的深刻洞察。

评分

《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这本书,我必须说,它远超我的预期。我一开始只是出于好奇,想了解一下现代设计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没想到这一翻,就再也放不下。书中对20世纪初期那些革命性的设计运动的阐述,让我对“现代”这个词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一种思想的解放,一种对传统束缚的挣脱。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关于国际主义风格的章节,那些简洁的线条,开放的空间,以及对光影的巧妙运用,简直就是对人类居住空间的终极哲学思考。它打破了地域和文化的界限,形成了一种普适性的美学语言。当我看到书中关于流水线生产对设计的影响时,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现在享受到的许多便利,都源于那个时代的设计师们对技术和效率的极致追求。书中对一些经典家具设计的剖析,比如艾姆斯夫妇的作品,让我惊叹于他们将人体工程学与艺术美感完美结合的能力。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示是,好的设计不仅仅是外观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生活品质。它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看似简单的设计,却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成为永恒的经典。

评分

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名为《艺术世界: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的书,它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本身对设计领域并不是非常专业,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易于理解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向我展示了现代建筑和设计是如何一步步演化至今的。它不像很多同类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生动的图文结合,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每一个时代的设计思潮和创新。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装饰艺术运动(Art Deco)的部分,那些充满几何感、奢华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设计,让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纸醉金迷的年代。从摩天大楼的轮廓到家具的细节,无不散发着迷人的魅力。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功能主义的兴起,以及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建筑和设计美学。当我看到书中对包豪斯运动的详细介绍时,我被那种追求实用性、批量生产和民主化设计的理念所打动。格罗皮乌斯关于将艺术与工业相结合的愿景,以及他创造出的那些标志性设计,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了,原来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许多设计,都有着如此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它不仅是一本关于“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考”的书,它引导我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去发现隐藏在平凡事物中的不凡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