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稼句 编
图书标签:
  • 民国史
  • 浙江历史
  • 游记
  • 民国游记
  • 地方史
  • 历史地理
  • 风日晴和
  • 民国文化
  • 近代史
  • 旅行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513515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713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5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民国分省游记丛书》是民国时期的民国浙江游记,是民国人写浙江的游记专辑,旨在凸显民国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趣味。对于今人重新认识民国旅游趣味及旅游线路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外,游记本身的文学价值也值得关注。这些都是当下读书界不甚注意的文化死角,不仅可拓展全民读书眼界,对于体会民国的风土人情别有滋味。

作者简介

  王稼句,被誉为“江南才子”,著名文化学者、散文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笔桨集》《枕书集》《补读集》《砚尘集》《谈书小笺》《栎下居书话》等,编纂有《吴门柳》《姑苏斜阳》《苏州文献丛钞初编》等。

目录

前言

省城篇
西湖游记/顾无咎
丑西湖/徐志摩
杭州之观察/王桐龄
杭州日记/说斋
春日游杭记/林语堂
西湖旧屐录/文载道

浙北篇
嘉兴特写/陈宝鉴
嘉兴印象记/洗恺
鸳湖彩绘集/金干山
南湖逭暑/王仲鄂
六月廿四的南湖/王简
风雨沧桑话平湖/王小竹
硖石巡礼/王万育
观潮琐记/严独鹤
湖州印象/薇菁
莫干山观日出/范烟桥

浙西篇
富春江上的回忆/周瘦鹃
桐庐行
杭江小历纪程/郁达夫
浙东景物纪略/郁达夫
杭江之秋/傅东华
征途杂记/低眉人

浙东篇
山阴五日记游/俞平伯
兰亭游记/王葆桢
会稽山水纪胜/蒋维乔
山阴道上访古续记/陈万里
朱佩弦兄遗念
——甲子年游宁波日记/俞平伯
之东(节选)/黄炎培
兰江小语/姚颖
雪窦寺
——在浙江奉化溪口/陈友琴
佛国巡礼/倪贻德
夕阳影里访丹山/胡憨珠

浙南篇
南游日记/郁达夫
之东(节选)/黄炎培
街头巡礼/秋田
雁荡巡礼/钱约新
青田半日/之一
大若岩香市志盛/阳柳

后记

精彩书摘

  《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民国分省游记丛书》:
  东南山水之胜,首推西湖。民国四年,岁次乙卯,仲春二十三日,余约剑锋、剑芒、酒痴三谱兄往游焉。
  是日,天气晴明,余辈晨起,乘舟之榜李,复乘火车之杭,途经王店、硖石、斜桥、周王庙、长安、许村、临平等处,每处车停片时。车中遥望,碧柳成阴,菜花铺地,垄亩间尤多柔桑,故浙省以丝蚕之业著。自临平而下,一路远近皆山,萦青缭白,若与天接。既抵杭,即寓新新旅馆。馆中稍坐,遂访一斐、啸楼、屋厂三子。三子者,盖先余辈一日行,寓惠中旅馆,与新新相去不百武,俱在西子湖畔。既晤三子,联袂登西泠桥,举目四瞩,则昔所羡慕之西子湖,今乃突现眼前,精神为之一爽。惜暮色苍--茫,已自远而至,不克游矣。三子邀至惠中晚酌,纵谈良久,始告别归寓。寓中有风琴,余与剑芒各奏《梅花三弄》一阕。同寓有西妇两人,伫立旁听,惜余辈不谙西语,不然与彼细谈乐理,不亦旅邸中一段佳话乎?
  二十四日晴,晨起拓窗遥眺,觉山光水色,俯仰百变,古今人咸称西湖绝景,良不诬也。洗漱毕,略进早餐,即移寓惠中,与三子同处。须臾,七人共泛扁舟,过西泠、压堤、卧龙三桥,至茅家埠,舍舟登岸,游端友别墅。别墅一名宋庄,墅中碧桃怒放,春光如海。亭榭中有匾额者只三处,一曰“香色分春”,一曰“景海阁”,一曰“花为四壁船为家”。又有石室一,殊幽静。既出别墅,倩舟子前导,步行人山境,渐行渐高,道中进香者,络绎不绝,红尘缭绕,眼底皆是,盖人灵隐之要道也。余谓西湖佳山水,此处乃为愚夫蠢物所充斥,不禁代山灵叫屈也。更堪叹者,乞丐哀号声不绝于耳。有一般少年子女,亦以乞怜为生涯,奔走于人前。若曹脱授之以教育,同是大好国民,今何不幸而至于此哉!
  行四里许,至合涧桥。桥峙飞来峰口,北涧自灵隐而下,南涧自天竺而下,合流于此,故名。茶寮酒室,游客甚盛。桥前有坊,镌“飞来峰”“咫尺西天”等字。过桥即飞来峰,峰高不逾数十丈,而怪石森立,青苍玉削,若骇豹蹲狮,笔卓剑植,纵横偃仰,益玩益奇。上多异木,不假土壤,根崛石外,矫若虬龙,枝蟠云际,郁若籀篆。山壁遍镌佛像,有“佛国”二字,为宋苏长公所书。山下为龙泓洞,宛转幽邃,壁问题刻甚多,苔藓侵蚀,漶漫不可辨。仰视旭光一线,上透极顶,即所称“一线天”者,空中别无一物,而在愚夫言之谓可证他生事,不亦可笑乎?峰之旁有三亭翼然峙者,为春淙、壑雷、冷泉也。瀑布声淙淙,盈两耳问,如琴筑交奏。其激于石也,又如滚雪飞花,天然奇绝,不可名状。余于壑雷亭坐久,觉灵秀之气,深沁诗脾,而向之红尘缭绕于眼底者,遂一洗而净,岂不快哉!岂不快哉!即放歌一首,以纪其事。
  寻进灵隐寺,殿柱大可数抱,高插云霄。香烟烦燠,人声喧杂,不耐久憩,遂西北行,人韬光径。山形耸拔,怪松修竹,阴密萧森。清泉涓涓,从松竹问流出,微润石磴上,幽净可爱。余侪且行且玩,因忆摩诘《山居》诗,有“清泉石上流”句,真纪实也。经三里许,至韬光庵,回视灵隐,已小如鸡埘矣。庵中有阁日“诵芬”,遂憩焉,山僧出清茗数杯,味之甚甘。剑芒、一斐、啸楼、屋厂四子,别寻幽径而去,酒痴以足疲不能行,与剑锋茗话。余泼墨题诗两律于壁。题就,倩舟子伴酒痴,而余则挈剑锋出庵,仍拾级而上,攀北高峰。经石磴数千级,曲折三十馀湾,山路峻削,颇不易行。抵灵顺庙,庙前有额,日“北高峰”,是为峰之绝顶矣。振衣遥望,群山低伏,时正亭午,云气如海。徘徊半时,回至韬光,寻酒痴不见,问诸舟子,云已同剑芒等至合涧桥酒寮小酌矣。余与剑锋仍憩诵芬阁中,僧谓日:“庵后有亭,曷登之?”余聆其语,遂欣然往。
  至炼丹台,台上即亭,厥名“观海”,余复题诗一律。亭后有光圆洞,相传为吕祖炼丹处。台畔有金莲池,其水甚清。池旁有石壁,镌“引水处”三字,摩挲斯须,回至合涧桥。入酒寮,则剑芒、酒痴诸子均在,相与把酒清谈,酣然乐甚。莼嫩鱼肥,其味殊迥故乡。案此处即清乾嘉时郭频伽、陈云伯辈所称萧九娘家,亦即袁湘湄、朱铁门、倪米楼三先生与频伽泥饮于此,而湘湄为频伽作《寒垆买醉图》者也。抚今怀古,遐思悠然矣。
  ……

前言/序言

  清代浙江辖十一府,俗谓之“上三府”“下八府”,那是以钱塘江为界的,“上三府”是杭州、嘉兴、湖州,“下八府”是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民国北洋政府时期,全省分钱塘、会稽、金华、瓯海四道;南京政府时期,初期实行省县二级制,全省八十一县,人们一般仍以旧府属归之。建置而外,又有“两浙”说,以“上三府”为浙西,“下八府”为浙东。这个说法,源于北宋熙宁中所设的两浙路,因浙西路治杭州,浙东路治越州,故以此分东西。“两浙”说,虽是约定俗成,但概念模糊,并不符合全省的客观布局。如果按方位来区划,则相对比较科学,全省可分东南西北四区,杭州、嘉兴、湖州属浙北,宁波、绍兴属浙东,严州、金华、衢州属浙西,台州、温州、处州属浙南。
  就地理形胜来说,浙北和浙东的杭州湾两侧为平原,通称杭嘉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湖泊众多,水港交错;浙东宁绍平原之南多丘陵,主要有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大盘山;浙西亦多丘陵,主要有白际山、天目山、昱岭山、千里岗山、龙门山;浙南更多丘陵,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雁荡山、括苍山。境内河流大都与山脉走向平行,也有切割山脉呈格状分布的,主要有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八大水系,以及京杭运河的嘉兴、杭州段。湖泊以浙北居多,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绍兴东湖、鄞县东钱湖称四大名湖。浙省东濒大海,岸线曲折漫长,半岛、港湾众多。沿海岛屿星罗棋布,宛如串珠,以舟山为最大。曹聚仁《我与我的世界·浙东》对浙江山水做了概括:“浙西多水,除了於潜、昌化这一边,都是一苇可航。浙东呢,除了绍兴是水乡,温州、宁波沿海滨,其他各县,都是山岭重叠,严州、台州、处州各府更是崇山峻岭,仿佛太行王屋的山区。”
  旧时浙江旅游,一般都循水路而行,浙北三府,游屐踵接,尤以杭州西湖为最;浙西则沿富春江而上,至淳安而止;渡钱塘江而南,迤逦浙东,山阴道上,甬江两岸,秀色可餐。至于上天台、人雁荡者,寥寥无几,如徐霞客、王季重、潘次耕辈偶以一游,叹为奇观,所留文字,也让不得以游的芸芸众生,心向往之,梦萦绕之。
  这一状况,随着民国新式交通格局的形成而很快改变。
  在铁路建设上,有两条干线。一条是沪杭甬铁路,上海至杭州段早在一九。九年就已通车。杭州至宁波段,由于钱塘江、曹娥江阻隔,先修曹娥江东岸至宁波段,一九一四年通车;再修萧山至曹娥江西岸段,一九三七年竣工,同年钱塘江大桥落成。另一条是杭江铁路,乃二十世纪长江以南最重要的东西交通大动脉,起自萧山,经由诸暨、浦江、义乌、金华、兰溪、汤溪、龙游、衢县、江山,终点是江西玉山,一九三四年全线通车。
  在公路建设上,一九二六年建成最早的省道,萧山至绍兴段,嵊县至新昌段。一九二七年,张静江主政浙省,提出修建公路八千公里的宏伟计划,全省各地问及连接周边各省的公路网建设大规模展开。一九三二年初,蒋介石下令修建苏、浙、皖间的六条公路,称为三省联络公路。同年十一月又决定修建豫、鄂、湘、赣、苏、浙、皖七省联合公路和相关路线网,以及各条沿海国防线、旅游线、联络线等,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公路建设。至一九三七年,全省公路总里程已达三千七百多公里。
  浙江新式交通格局的形成,极大地带动了全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旅游业的影响,更直接而明显。沪杭铁路通车后,杭州的旅游更为兴旺,每年游客约四五十万人。交通旅游部门在上海组织杭州春游团队,开办春季沪杭专列,赵君豪《旅行杭州》说:“在上海的人们,提起春天,便会联想到旅游,更会联想到杭州,杭州好像是上海人们旅行的惟一目的地。”还在上海、杭州、绍兴组织“超山探梅”“莫干避暑”“海宁观潮”等节令特色旅游。杭徽公路的西线旅游,由富阳、桐庐、天目山进入皖南,朱彤《馀临路公司创办概况》说:“今省道既成,汽车迅疾,游山览胜,夙愿易偿。”杭江铁路和浙东南公路网,大大延伸了旅游的范围,如天目山、玲珑山、方岩、仙都、天台山、雁荡山的旅游业,都是在新式交通形成后,才真正发展起来的。
  当时交通旅游部门还组织名家和记者随线旅行,以扩大风景名胜的知名度,来促进旅游业。一九三三年十一月,杭江铁路局邀请郁达夫等作杭江铁路沿线考察,十二月就印出“杭江铁路导游丛书”的第一种《浙东景物纪》,收入郁达夫的《杭江小历纪程》《浙东景物纪略》,陈万里的《杭江琐记》《五泄纪游》《方岩游记》,嵇光华的《杭江铁路沿线探胜记》,傅东华的《杭江之秋》。一九三四年三月,浙江省建设厅又邀请四十馀人作“东南五省交通周览会”,分五路出行,郁达夫、林语堂、全增嘏、潘光旦、叶秋原一行去浙西,黄炎培、郭步陶、俞剑华、钱铸九、顾仲彝一行去浙南。郁达夫的《出昱岭关记》等一组游记,黄炎培的《之江》,不但是这次活动留下的成绩,也是现代游记史上的经典之作。
  民国时期浙江旅游业,在全国具有先进性。随着新式交通的开辟,现代旅游观念的形成,旅游业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作为“新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社会上被积极推广,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响应。同时,游记的写作也改变了传统面貌,成为自然、人文、生活、性情相结合的文体,作者更多,读者更广,社会关注度更高,助推了当时旅游业走向兴盛。虽说由于抗战的爆发,太平景象如昙花一现,但现代旅游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
《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 一、 导言 本书《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并非一本虚构的幻想作品,亦非现代视角下对民国历史的学术考证,而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历史切片,一段穿越时空的旅行日记。它收录了民国时期,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文人墨客、社会名流,以及寻常百姓,以他们或细腻、或豪放、或观察入微的笔触,记录下他们在浙江大地游历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文字,汇聚了那个变革年代,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们眼中“风日晴和”的江南风情,以及在那背后隐藏的时代变迁的脉动。 本书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零距离”的亲历感。我们并非阅读关于民国浙江的二手资料,而是直接聆听那个时代的声音,感受那个时代的气息。这些游记,如同透过一扇古老的木窗,望见了一幅幅鲜活的画卷:古老的城墙、静谧的园林、烟雨蒙蒙的湖畔、熙攘的市井、学府的钟声,以及在这山水画卷中穿梭的身影。它们共同构成了一部立体而生动的民国浙江图景。 二、 内容概述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多元化的叙事视角与丰富多样的记录内容。它将读者带入一个由无数个个体生命故事串联而成的宏大叙事之中,每一个篇章都折射出那个时代浙江的一个侧面。 1. 山水人文的交融: 游记作者们对浙江的山水之美有着深切的体悟。无论是杭州西湖的“晴光潋滟,雨丝轻柔”,还是绍兴鉴湖的“桨声灯影,古寺钟鸣”,亦或是嘉兴南湖的“波光粼粼,烟波浩渺”,都被描绘得活色生香。但这些山水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们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作者们常常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古迹相结合,在描绘灵隐寺的庄严宏伟时,不忘提及苏东坡的传说;在漫步鲁迅故里时,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思想的碰撞。他们关注古建筑的细节,记录民间传说,探寻历史遗迹,将浙江的江南韵味描绘得淋漓尽致。 2. 市井生活的万花筒: 除了壮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本书更着力于展现民国时期浙江真实的市井生活。作者们不避讳记录那些最接地气、最富烟火气的场景。在宁波的街头巷尾,他们观察商贩的吆喝,品尝地道的宁波汤圆;在温州的码头上,他们感受渔民的热情,体验航运的繁忙;在杭州的茶馆里,他们聆听评弹,体味市井的悠闲。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习惯,他们的精神世界。书籍中不乏对当地特色小吃、传统手工艺、民俗节庆的记录,它们如同点点星光,勾勒出浙江人民生生不息的生活画卷。 3. 时代变迁的印记: 民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剧烈变革的时代。这些游记,无论作者是有意还是无意,都不可避免地捕捉到了时代的脉动。在一些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式学堂的建立,西式建筑的兴起,以及新思想的传播。例如,作者们可能记录了在杭州求是大学(浙江大学前身)听课的经历,感受到了学子们报效国家的热情;也可能描绘了沿海城市中,轮船与帆船并行的景象,象征着新旧交通方式的交替。同时,本书也可能触及到社会的一些阴影,例如一些地方可能存在的贫富差距,或者是战乱带来的影响。这些零散的片段,汇集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民国浙江社会变迁的复杂图景,展现了古老土地上新旧思潮的交融与碰撞。 4. 个人情怀的抒发: 每一篇游记都承载着作者独特的个人情感和思考。他们或是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或是带着探索未知的热情,或是为了疗愈内心的创伤。他们的文字中,时而流露出对江南温婉气候的赞美,时而抒发对逝去时光的感慨,时而表达对家国命运的忧虑。这些个人化的情感表达,使得游记不仅仅是客观的记录,更注入了作者的灵魂,赋予了文字生命力,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例如,一位漂泊异乡的游子,在重回故土浙江时,可能会将景物与童年记忆相结合,字里行间充满温情;一位对社会现状不满的知识分子,可能会在游历中寻找变革的希望,笔调中带着批判与反思。 三、 风格与特点 本书的风格多样,正如其内容一样,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 语言风格: 多数游记作者都拥有良好的文学素养,其语言或雅致隽永,或活泼生动,或朴实真挚。他们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有些作者的文字中带有古典韵味,引用古诗词,寄情于山水;有些则更偏向白话,叙事流畅,易于理解。 视角选择: 游记的视角非常多元。既有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记录宏观的风土人情;也有深入其中的体验者,感受市井的细微生活。一些作者可能更侧重于描绘自然风光,而另一些则可能更关注社会现象或人物访谈。 历史文献价值: 作为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民国时期浙江社会、经济、文化、地理、民俗等方面的第一手资料,是研究民国历史、浙江地方史、民俗学、社会学等领域的宝贵财富。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本书是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窗口,是解构历史迷雾的钥匙。 文学欣赏价值: 抛开其历史文献价值,《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本身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集。读者可以将其视为一本精美的散文集,享受文字带来的审美愉悦。作者们细腻的观察、深刻的感悟、生动的描绘,能够唤起读者对美好景物的向往,对历史人物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四、 结语 《风日晴和:民国浙江游记》如同一部尘封的宝藏,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发掘。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浙江的游记,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一次与历史的亲密接触。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得以跨越时空的阻隔,走进民国时期的浙江,感受那片土地的独特魅力,体会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状态,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本书的每一页,都承载着一份真挚的情感,一段真实的记录,一个时代的缩影。它让我们重新认识浙江,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在“风日晴和”的表象之下,隐藏着历史的厚重与人民的生命力。阅读本书,就像品味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越品越觉醇厚。它所呈现的,是那个时代浙江最真实、最鲜活的面貌,是一份值得我们珍藏与回味的宝贵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民国时期文学和历史颇感兴趣的读者,《风日晴和》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与朴素。作者的文字没有矫揉造作,也没有刻意渲染,而是像一股清泉,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他记录的不仅仅是旅行的路线和景点,更多的是他对所到之处人文风情的感悟。我尤其着迷于书中对一些地方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的提及,这些充满地方色彩的叙述,为原本平实的游记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阅读时,我常常会联想到当时社会的背景,想象着作者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那些历史的痕迹,那些人文的温度,在作者的笔下得到了生动的还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浙江的地理介绍,更是关于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的一次探索。它让我看到了在时代的洪流中,普通人的生活是如何展开的,他们的情感是如何流露的,以及他们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自己的足迹。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就被它朴实而充满历史感的封面所吸引。标题“风日晴和”四个字,就仿佛一缕温暖的阳光穿透泛黄的纸页,瞬间将人带回那个风云变幻却又充满诗意的民国时代。翻开书页,映入眼帘的是一篇篇质朴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句句都饱含着作者对故土深沉的情感。阅读的起初,我像是跟随一位老者,漫步在久远的江南水乡,感受着那份宁静与祥和。书中所描绘的景物,无论是高耸的古塔,还是蜿蜒的小巷,抑或是静谧的湖畔,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展现在眼前。作者笔下的风土人情更是耐人寻味,那些淳朴善良的百姓,那些传承百年的手艺,那些蕴含着岁月沉淀的故事,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浙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捕捉,比如雨后泥土的芬芳,或是夕阳映照下湖面的波光粼粼,这些细微之处,共同勾勒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整本书读下来,仿佛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暂时忘却了都市的喧嚣,沉浸在那份宁静致远的东方韵味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而言,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惊喜。一开始,我对“民国分省游记丛书”这个系列名有些好奇,抱着了解民国时期各地风貌的初衷点开了《风日晴和》。然而,它所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作者的文笔并非那种追求辞藻华丽的风格,而是更侧重于一种朴实无华的叙事,仿佛一位老友在娓娓道来他曾经的旅程。他笔下的浙江,并非仅仅是地理名词的堆砌,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流淌的记忆。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于一些地域特色的描述,比如某个古镇的建筑风格,某种地方小吃的制作方法,甚至是一种特定的方言词汇,都做了细致入微的记录。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恰恰构成了那个时代最真实的底色。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想象着作者当年行走在那些土地上的情景,感受着他内心的触动。这种代入感极强,让我觉得自己也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一名旅人,亲身经历了那些风景和人事。对于喜欢历史、热爱旅行,并且追求深度文化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

评分

读罢《风日晴和》,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怀旧之情。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带领我走进了那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民国浙江。作者并非以一个宏大的历史叙事者自居,而是以一个普通游子的身份,记录下他行走在浙江大地上的所见所闻所感。他的笔触细腻而充满温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深深的热爱。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自然风光的描绘,那些山川河流,那些田园村落,在文字的勾勒下,宛如一幅幅淡雅的水墨画,散发着宁静致远的气息。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穿插着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观察,无论是市井的喧嚣,还是文人的雅集,都留下了生动的印记。这些片段,如同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了一个时代的缩影。我从中看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喜怒哀乐,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更是一部充满人情味的社会风俗画卷,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浙江有了更为立体和鲜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所传递出的那种温润而沉静的力量。作者以一种平和的姿态,记录着他对民国时期浙江的行走与观察。他的语言如同晚风拂过水面,荡漾开层层涟漪,虽不激越,却极富感染力。我能感受到他字里行间对自然景色的眷恋,对人文风情的尊重,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淡淡感慨。书中所描绘的那些浙江的土地,仿佛带着岁月的芬芳,散发出一种古老而迷人的气息。我被书中那些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所吸引,比如某个小镇清晨的炊烟,或是茶馆里飘出的吴侬软语,这些细微之处,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充满烟火气的民国浙江。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与那个时代的浙江进行了一次心灵的交流。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激昂的陈词,却在润物细无声中,让读者感受到那个时代独特的韵味和作者深沉的情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