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根据教育部高职院校建筑类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以及作者多年的教学与工程实践进行编写。本书以任务为载体,按照真实工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置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识读集中供热系统施工图,集中供热系统的计算,绘制热水网路的水压图,集中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室外供热管网的施工安装,室外供热管道附属设备的施工安装,室外供热管道的防腐与保温施工,室外供热管道的试验、清洗、试运行与质量验收等。 本书提供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习题参考答案等资源,详见前言。
任务1 识读集中供热系统施工图 (1)
教学导航 (1)
1.1 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与方案选择 (2)
1.1.1 集中供热系统的组成及分类 (2)
1.1.2 集中供热系统方案的选择 (2)
1.2 集中供热系统的用户热力站 (4)
1.2.1 用户热力站 (5)
1.2.2 热水供热热力站 (6)
1.2.3 蒸汽供热热力站 (7)
1.2.4 热力站设计注意事项 (8)
1.3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连接形式特点 (9)
1.3.1 区域热水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的特点 (9)
1.3.2 闭式集中热水供热系统和开式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的特点 (9)
1.3.3 闭式双管热水供热系统中各连接形式的特点 (10)
1.3.4 开式双管热水供热系统中各连接形式的特点 (12)
1.3.5 选择供热管网形式 (12)
1.4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施工图 (13)
1.4.1 室外供热管网施工图图例 (13)
1.4.2 识读室外供热管网的平面图 (15)
1.4.3 识读室外供热管网的纵断面图 (15)
案例1 某小区低温热水供暖热网设计 (16)
1.5 集中蒸汽供热系统形式特点 (22)
1.5.1 热电厂集中蒸汽供热系统 (22)
1.5.2 区域蒸汽锅炉房集中供热系统 (23)
知识梳理与总结 (25)
任务2 集中供热系统的计算 (27)
教学导航 (27)
2.1 集中供热系统的热负荷及年耗热量 (28)
2.1.1 集中供热系统热负荷的分类 (28)
2.1.2 各类热用户热负荷的估算 (28)
2.1.3 集中供热系统的年耗热量 (31)
2.2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 (32)
2.2.1 沿程压力损失的计算 (32)
2.2.2 局部压力损失的计算 (33)
案例2 某厂区闭式双管热水供热系统管网水力计算 (34)
2.3 集中蒸汽供热系统的水力计算 (37)
2.3.1 集中蒸汽供热系统水力计算原理 (37)
2.3.2 蒸汽网路水力计算方法 (38)
案例3 某厂区蒸汽管网的水力计算 (38)
2.3.3 凝结水管路的管径选择与计算 (43)
案例4 某凝结水回收系统部分凝水管管径的确定 (43)
案例5 某厂区余压凝水回收系统各管段水力计算 (46)
知识梳理与总结 (50)
实训练习1 (50)
任务3 绘制热水网路的水压图 (52)
教学导航 (52)
3.1 绘制集中热水网路的水压图 (53)
3.1.1 恒定流实际液体能量方程 (53)
3.1.2 用几何图形表示能量方程 (53)
3.1.3 室外供热管网的水压图 (54)
3.1.4 水压图绘制时室外热水网路的压力状况要求 (55)
案例6 某高温水供热管网水压图的绘制 (56)
案例7 确定某用户与热网的连接形式 (58)
3.2 热水供热系统的定压方式 (60)
3.3 循环水泵和补给水泵的选择 (64)
3.3.1 循环水泵的选择 (64)
3.3.2 补给水泵的选择 (65)
知识梳理与总结 (66)
实训练习2 (66)
任务4 集中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 (67)
教学导航 (67)
4.1 热水网路的工况调节 (68)
4.1.1 热用户的水力失调状况 (68)
4.1.2 水力工况的基本计算原理 (68)
4.1.3 分析和计算热水网路中的流量分配情况 (69)
4.1.4 热水网路的水力失调程度 (70)
4.1.5 常见热水网路水力工况的变化情况 (71)
4.2 热水网路的水力稳定性 (73)
4.2.1 热水网路的水力稳定性分析 (73)
4.2.2 提高热水网路水力稳定性的主要方法 (74)
知识梳理与总结 (74)
实训练习3 (75)
任务5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 (76)
教学导航 (76)
5.1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供热调节基本原理 (77)
5.1.1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供热调节的方式 (77)
5.1.2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供热调节的原则 (77)
5.1.3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供热调节的基本公式 (78)
5.2 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集中供热调节 (79)
5.2.1 无混水装置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质调节 (79)
5.2.2 带混合装置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质调节 (80)
案例8 某带混合装置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质调节 (81)
5.2.3 带混合装置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量调节 (83)
案例9 某带混合装置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量调节 (83)
5.2.4 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分阶段改变流量的质调节 (84)
5.2.5 间歇调节 (85)
5.3 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的集中供热调节 (86)
5.3.1 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室外热水网路的质调节 (86)
5.3.2 间接连接热水供暖系统室外热水网路的质量―流量调节 (87)
知识梳理与总结 (90)
实训练习4 (90)
任务6 室外供热管网的施工安装 (91)
教学导航 (91)
6.1 室外供热管网的管材及管件 (92)
6.1.1 室外供热管网的常用管材及连接要求 (92)
6.1.2 钢管的焊接 (93)
6.1.3 法兰连接 (97)
6.1.4 钢管连接制作及质量检验的有关规定 (99)
6.2 室外供热管网的布置与敷设 (103)
6.2.1 供热系统管道的布置形式 (103)
6.2.2 供热管网的平面布置 (104)
6.2.3 供热管道的敷设 (106)
6.3 室外供热管道安装 (109)
6.3.1 供热管道安装的一般要求 (109)
6.3.2 室外架空热力管道安装要求 (113)
6.3.3 室外地沟敷设热力管道安装要求 (116)
6.3.4 室外直埋敷设热水热力管道安装要求 (119)
6.3.5 直埋蒸汽热力管道的施工要求 (126)
知识梳理与总结 (130)
任务7 室外供热管道附属设备的施工安装 (131)
教学导航 (131)
7.1 室外供热管道的换热器和喷射器 (132)
7.1.1 换热器 (132)
7.1.2 喷射器 (139)
7.2 室外供热管道的补偿器 (146)
7.2.1 热力管道线膨胀及应力计算 (146)
7.2.2 补偿器的选用 (148)
7.2.3 补偿器的构造特点及安装要求 (149)
7.3 室外供热管道调节控制设备与支架 (159)
7.3.1 调节控制设备 (159)
7.3.2 热力管道支架 (162)
7.3.3 管道支架的选用原则 (165)
7.4 室外供热管道的其他附属设备 (166)
7.4.1 供热管道的排水、放气装置 (166)
7.4.2 供热管道的检查室及检查平台 (167)
7.4.3 集中蒸汽供热管网附属设备的安装要求 (169)
知识梳理与总结 (171)
任务8 室外供热管道的防腐与保温施工 (172)
教学导航 (172)
8.1 室外供热管道的防腐施工 (173)
8.1.1 管道除锈 (173)
8.1.2 管道及设备的涂漆 (174)
8.1.3 埋地管道防腐 (177)
8.1.4 防腐涂层的质量检查 (178)
8.2 室外供热管道的保温施工 (179)
8.2.1 保温层的设计要求 (180)
8.2.2 保温材料的种类和选用 (181)
8.2.3 保温结构的组成 (182)
8.2.4 保温设计计算的相关规定 (182)
8.2.5 设备和管道的保温计算 (186)
知识梳理与总结 (194)
任务9 室外供热管道的试验、清洗、试运行与质量验收 (195)
教学导航 (195)
9.1 室外供热管道的试验、清洗与试运行 (196)
9.1.1 室外供热管道与设备的试验 (196)
9.1.2 室外供热管道的清洗 (198)
9.1.3 室外供热管道的试运行 (199)
9.2 室外供热管道的质量验收 (202)
知识梳理与总结 (204)
附录A 室外热水网路水力计算表 (205)
附录B 室外热水网路局部阻力当量长度表 (207)
附录C 热网管道局部损失与沿程损失的估算比值 (209)
附录D 室外高压蒸汽管路水力计算表 (210)
附录E 饱和水与饱和蒸汽的热力特性表 (212)
附录F 二次蒸发汽数量x2 (213)
附录G 凝结水管道水力计算表 (214)
附录H 各地环境温度、相对湿度表 (215)
附录I 全国主要城市实测地温(深度0.0~3.2 m)月平均值 (217)
参考文献 (219)
《集中供热工程施工》是高等职业院校建筑类多个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热能工程技术学院摒弃了传统学科体系的教学形式,坚持贯彻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以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型课程教学模式。为了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知识以必须、够用为度,教学内容贴近企业工程实际的需要,经常从合作企业的工程实践中选择应用案例开展教学,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内容按照高职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进行设置,同时介绍了行业工程应用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力求能适应和满足集中供热系统设计、施工的需求,具有一定的先进性。编写中遵循实用、全面、简明的原则,努力做到图文并茂,论述通俗易懂,内容符合专业需要,语言精炼、准确、通畅,方便教学和技能训练。所用名词、符号和计量单位符合现行国家和行业标准规定。
本书以任务为载体,按照真实工程项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编写。全书共有9个学习任务:任务1 识读集中供热系统施工图;任务2 集中供热系统的计算;任务3 绘制热水网路的水压图;任务4 集中热水网路的水力工况;任务5 集中热水供热系统的供热调节;任务6 室外供热管网的施工安装;任务7 室外供热管道附属设备的施工安装;任务8 室外供热管道的防腐与保温施工;任务9 室外供热管道的试验、清洗、试运行与质量验收。本课程计划总学时为70学时,各校可根据实训环境和专业技能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本书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王宇清教授、边喜龙教授主编,由王盈高级工程师主审,全书由王宇清统稿。其中具体编写分工:任务1由边喜龙编写;任务2、任务4由王宇清编写;任务3、任务6由石焱编写;任务5由哈尔滨博海瑞林自动化设备开发有限公司苏海林编写;任务7、任务8由讷河市水务局北引扩建灌区工程建设管理处韩坤编写;任务9由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刘芳编写。
本书为高等职业本专科院校建筑类专业相应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开放大学、成人教育、自学考试、中职学校、培训班的教材,以及自学者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学习参考书。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难免存在疏漏与不妥之处,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配有免费的电子教学课件与习题参考答案等资源,请有此需要的教师登录华信教育资源网(http://www.hxedu.com.cn)免费注册后再进行下载。如有问题请在网站留言或与电子工业出版社联系(E-mail:hxedu@phei.com.cn)。
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场及时雨,解答了我心中长久以来对“集中供热”运作机制的疑问。我一直以为,冬天的温暖是自然而然的,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背后工程的复杂性和精密性。书中对集中供热工程施工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宏观的设计理念到微观的施工细节,无不体现出专业性和严谨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力管网的铺设技术印象深刻,它详细介绍了各种埋设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环境要求进行选择。我甚至了解到,管道的焊接工艺、保温材料的选择、防腐蚀措施的实施,都直接影响着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书中还对热力站的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配置、管线连接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我这才明白,集中的热源是如何通过这些“心脏”,被高效地分配和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施工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强调,这充分展现了现代工程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阅读这本书,让我对工程师们的辛勤付出有了更深的敬意,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不懈努力,为我们构建了温暖的冬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集中供热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精密的规划、可靠的技术和严格的管理,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持续可靠的供热服务。
评分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纸张的页数上,更在于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一名对城市基础设施运作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冬季里家中温暖的来源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集中供热”这个庞大的工程世界。书中对热力管网的建设,从最初的规划选址,到各种管道材料的选择与连接,再到具体的施工工艺,都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管道防腐蚀和保温技术的介绍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包裹一层材料,而是涉及到复杂的化学原理和物理性能的考量,如何确保管道在地下或空气中长时间稳定运行,免受侵蚀和热量散失,这其中蕴含着多少科学的智慧。此外,书中对热力站的建设和运行也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包括各种类型的锅炉、换热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智能化的控制系统如何确保供热的稳定性和效率。我这才了解到,我们享受到的温暖,是经过层层转化和精密调控的结果。书中对于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的强调,也让我深感敬佩,它传递出一种对生命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工程精神。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去想象书中所描述的那些大型设备的运转,那些庞大的管网在地下蜿蜒伸展的景象,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浩大的工程建设。这本书让我认识到,集中供热并非易事,它是一项系统性、技术性、管理性都要求极高的工程,而我们享受到的每一次温暖,都是无数工程师和技术人员智慧与汗水的结晶。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极其专业但又容易理解的方式,向我展示了集中供热工程的方方面面。我一直对冬天家中的暖气感到好奇,但从未真正了解过其背后的工程运作,直到读了这本书。书中对热力管网的施工,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从最初的管材选择,到焊接工艺、保温材料的使用,再到防腐蚀措施的实施,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技术含量。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管道埋设方式的对比分析印象深刻,直埋式、架空式、以及在复杂环境下采取的特殊措施,都让我看到了工程设计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我甚至了解到,每一个接头的处理,每一个保温层的厚度,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效率和寿命。此外,书中对热力站的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介绍,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选型、布置以及运行控制。我这才意识到,集中的热源是如何通过这些“枢纽”,被精确地输送到千家万户。书中对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强调,也让我感受到了现代工程的严谨和责任感。阅读这本书,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庞大的工程现场,亲眼见证着工程师们如何将蓝图变为现实,为城市居民带来冬日的温暖。它让我深刻理解到,集中供热并非易事,而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的系统工程。
评分我一直对城市运转的幕后感到好奇,而《集中供热工程施工》这本书,则为我揭开了“集中供热”这一重要环节的神秘面纱。在此之前,我只知道冬天家里有暖气,却从未深入了解过其背后的工程运作。这本书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详细阐述了集中供热工程的各个方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力管网的设计与施工描述感到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管道铺设,而是涉及到复杂的测量、计算、材料选择以及施工工艺。书中对于不同类型管道的性能特点、连接方式以及施工要点的介绍,让我认识到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我甚至了解到,管道的防腐蚀和保温处理,是确保供热系统长期高效运行的关键。此外,书中对热力站的建设也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配置、管线布置以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应用。我这才明白,一个现代化的集中供热系统,是如何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精密的控制,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稳定输送。书中对于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工程建设的严谨性和专业性。阅读这本书,就像进行一次沉浸式的工程考察,我仿佛看到了工程师们在寒冷的冬天,在地下或地面辛勤工作的场景,他们用专业知识和辛勤汗水,为我们构建了温暖的冬季。这本书让我对集中供热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关系到城市居民的舒适生活。
评分我一直认为,冬季的温暖是理所当然的,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发现,这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精密的“生命线”。这本书对于集中供热工程的施工,进行了全方位的展示,从宏观的设计理念,到微观的施工细节,都面面俱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力管网的敷设技术印象深刻,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敷设方式的优劣,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和环境要求进行选择。无论是直埋式的经济高效,还是架空式的便于检修,亦或是隧道式的适应复杂地形,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施工步骤和技术要点。我甚至了解到,管道的焊接工艺、保温材料的选择,甚至连接件的安装,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使用寿命。此外,书中对热力站的建设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布置、管线连接、电气控制等方面。我这才明白,集中的热源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设计和控制,最终被分配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为千家万户送去温暖。书中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以及环境保护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现代工程的严谨和责任感。我常常在阅读时,会想象着那些在寒冷的冬天,工人们在地下或地面辛勤工作的场景,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我们筑起了温暖的屏障。这本书让我对集中供热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管道和设备,更是关于如何科学、高效、安全地为城市提供重要的能源服务。
评分这本书的每一页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温暖”的故事,而这个故事的背后,是无数工程技术人员的辛勤付出和智慧结晶。我作为一个普通读者,一直对集中供热的工程运作感到好奇,而这本书则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到这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部关于如何构建城市温暖脉络的史诗。书中对输热管网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从管道的选材、焊接,到保温层的构造、防腐蚀措施,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管道连接方式的介绍印象深刻,不同的连接方式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和压力等级,而每一个选择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定运行。此外,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集中供热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热力站建设,包括各种类型换热器的原理、选择依据,以及控制系统的配置和调试。我这才了解到,一个现代化的集中供热系统,需要多么精密的设备和智能化的控制,才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精准输送。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关于供热计量和收费的探讨,这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关系到用户的切身利益。它让我意识到,集中供热不仅仅是技术上的实现,更是与社会经济紧密相连的公共服务。书中对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强调,也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建设的严谨和专业。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想象着书中描述的施工场景,感受那种严谨、有序、一丝不苟的工作氛围。这本书让我对集中供热工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是关于管道和设备,更是关于如何为城市居民提供舒适、可靠、可持续的冬季供暖。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集中供热”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一直以为,冬天家里暖和,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直到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背后是多么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在运作。从最初的设计理念,到各种管材的选择,再到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态度。尤其是关于热力管网的铺设,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埋设方式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应对复杂的地下环境,比如穿越河流、铁路、公路等等,这些我都从来没有想象过。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热力站的建设,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配置、运行管理,还有各种监测和控制系统,让我了解到,维持一个城市冬天的温暖,需要多少技术支持和人员投入。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沉浸式的工程考察,每翻一页,都能学到新的知识,都能感受到工程师们的智慧和汗水。我原本以为集中供热只是简单的“把热水送回家”,但现在我明白,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融合,从能源的采集、输送,到末端的分配和控制,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书中对不同地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供热方案的对比分析,也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它 not only 提供了理论知识,更展示了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节能减排的章节印象深刻,它不仅强调了提高供热效率的重要性,还介绍了各种新型节能技术的应用,这对于我们当下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非常有指导意义。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概念,每一个图表、每一个示意图都恰到好处地补充了文字内容,让整个阅读过程更加流畅和生动。我迫不及待地想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朋友们,让他们也了解一下,我们冬天温暖的来源,究竟是怎样实现的。
评分我是一位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充满兴趣的读者,而《集中供热工程施工》这本书,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这个神秘领域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集中供热的认识仅限于“冬天家里有暖气”,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这个过程的复杂性、专业性和技术性。书中对热力管网的设计和施工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初期的勘测设计,到管道的敷设、焊接、保温,再到最终的试压和通汽,每一个环节都描述得详尽而清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埋设方式的对比分析感到震撼,例如直埋式、架空式、隧道式等,每一种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局限性,而选择哪一种方式,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环境、经济成本、维护便利性等多种因素。书中还详细介绍了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要点,让我认识到,一项看似简单的工程,背后需要多少严格的标准和精密的计算。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热力站建设的内容,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选型、安装调试以及运行维护。我这才了解到,集中供热的“心脏”——热力站,是如何将热源进行转化、分配,并最终输送到千家万户的。书中关于热力管网的防腐蚀和保温技术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直接关系到供热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我感叹于工程师们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专业知识和严谨态度,他们不仅要考虑如何高效地输送热量,还要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同时还要兼顾经济性和环保性。这本书让我对城市供暖系统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供暖”,而是一项需要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复杂工程。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工程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为我这个门外汉揭示了“集中供热工程施工”的奥秘。我一直觉得,冬天家里暖和,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这背后是一个多么庞大而精密的系统在运作。书中对热力管网的施工,进行了非常详尽的阐述,从管道的选材、焊接,到保温层的构造、防腐蚀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技术细节。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埋设方式的介绍印象深刻,直埋、架空、隧道,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严格的施工要求,而选择哪一种,则需要综合考虑地形、地质、经济等多重因素。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热力站的建设,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备配置、管线布置以及控制系统的原理。我这才了解到,集中的热源是如何通过这些“心脏”,被高效地分配和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关于施工现场的管理、质量控制和安全生产的规范,这充分展现了现代工程建设的严谨和负责。我仿佛能看到,在寒冷的冬季,工人们在现场一丝不苟地进行着每一项操作,他们用汗水和智慧,为我们筑起了温暖的屏障。这本书让我对集中供热工程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关于输送热量,更是一项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高度专业化和精细化管理的复杂工程。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集中供热”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知维度。在此之前,我所理解的供暖,仅仅是冬天能够打开暖气,享受一份舒适,但这本书则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个复杂工程世界的大门。书中对集中供热工程的施工,进行了一次全面而深入的解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热力管网的建设部分感到着迷,它详细介绍了从管材的选用、连接方式,到敷设技术、保温防腐等一系列关键环节。我才了解到,管道的铺设并非随意为之,而是需要根据地质条件、地形地貌、环境因素等进行周密的规划和设计。书中关于不同埋设方式的阐述,例如直埋式、架空式、隧道式,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和适用范围,而最终的选择,则是多方面权衡的结果。我甚至对书中关于管道焊接、保温层施工的细致描述印象深刻,这每一个细小的步骤,都关系到整个供热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和能源的有效利用。此外,书中对热力站的建设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锅炉房、换热站的设计、设备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我这才意识到,集中的热源是如何通过这些“心脏”,被精确地分配和输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书中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的强调,也让我看到了现代工程建设的严谨和责任感。阅读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工程师们在工程建设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展现出的专业智慧,他们用一丝不苟的态度,为我们构建了冬季温暖的生命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