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

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晨 著
图书标签:
  • 云计算
  • 数据中心网络
  • SDN
  • 网络虚拟化
  • 网络架构
  • 网络技术
  • OpenFlow
  • NFV
  • 网络安全
  • 自动化网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9121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8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云计算与虚拟化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全书讲解了4个方面的内容。1.对SDDCN的背景知识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传统的数据中心网络和SDN,并对SDDCN的顶层设计进行概括性的介绍。2.对SDDCN的典型的商用、开源方案进行具体的分析,包括技术背景、架构设计以及各方案的横向测评。对于一些开源的SDDCN解决方案还会深入地剖析其代码实现。3.从学术界的角度出发,对SDDCN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4.对与SDDCN的外延技术进行分析,如容器网络和数据平面技术等。

目录

Contents?目  录
技术审校
本书赞誉
前言
第1章 云数据中心网络演进 1
1.1 传统的3-Tier架构 1
1.2 设备“多虚一”——虚拟机框 2
1.2.1 Cisco VSS 2
1.2.2 Juniper VC与H3C IRF 4
1.3 高级STP欺骗——跨设备链路聚合 4
1.3.1 Cisco vPC 4
1.3.2 Juniper MC-LAG和Arista M-LAG 6
1.4 变革3-Tier——向Leaf-Spine演进 6
1.5 初识大二层 9
1.6 插叙——虚拟机的接入 10
1.6.1 VEB 10
1.6.2 Cisco VN-TAG 11
1.6.3 VEPA 12
1.6.4 VEB性能优化 13
1.7 消除STP——Underlay L2MP 14
1.7.1 TRILL 15
1.7.2 SPB 17
1.8 Cisco私有的大二层——FabricPath 19
1.8.1 整体设计 19
1.8.2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21
1.8.3 其他技术细节 25
1.9 Juniper私有的大二层——QFabric 25
1.9.1 整体设计 26
1.9.2 集中式的控制机制 29
1.9.3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30
1.10 Brocade私有的大二层——VCS 32
1.10.1 整体设计 33
1.10.2 控制与转发过程分析 33
1.10.3 其他技术细节 35
1.11 跨越数据中心的二层——DCI优化 36
1.11.1 Cisco OTV 36
1.11.2 HUAWEI EVN与H3C EVI 38
1.12 端到端的二层——NVo3的崛起 39
1.12.1 VxLAN 39
1.12.2 NvGRE 41
1.12.3 STT 42
1.12.4 Geneve 43
1.13 新时代的开启——SDN入场 45
1.14 Overlay最新技术——EVPN 46
1.14.1 传统网络对SDN的反击 46
1.14.2 组网与数据模型 47
1.14.3 控制信令的设计 48
1.15 Underlay最新技术——Segment Routing 55
1.15.1 SID与Label 56
1.15.2 控制与转发机制 57
1.15.3 SDN 2.0? 60
1.16 本章小结 62
第2章 杂谈SDN 63
2.1 SDN与传统网络——新概念下的老问题 63
2.2 转控分离——白盒的曙光 66
2.2.1 芯片级开放 68
2.2.2 操作系统级开放 71
2.2.3 应用级开放 75
2.2.4 机箱级开放 76
2.2.5 白盒的“通”与“痛” 77
2.3 网络可编程——百家争鸣 78
2.3.1 芯片可编程 78
2.3.2 FIB可编程 80
2.3.3 RIB可编程 83
2.3.4 设备配置可编程 85
2.3.5 设备OS和控制器可编程 88
2.3.6 业务可编程 88
2.4 集中式控制——与分布式的哲学之争 89
2.4.1 在功能上找到平衡点 90
2.4.2 在扩展性和可用性上找到平衡点 91
2.5 回归软件本源——从N到D再到S 94
2.5.1 模块管理 94
2.5.2 模块间通信 95
2.5.3 接口协议适配 96
2.5.4 数据库 97
2.5.5 集群与分布式 98
2.5.6 容器与微服务 99
2.6 本章小结 100
第3章 SDDCN概述 101
3.1 需求 101
3.1.1 自动化与集中式控制 101
3.1.2 应用感知 103
3.2 整体架构 105
3.2.1 实现形态 105
3.2.2 功能设计 107
3.3 关键技术 107
3.3.1 网络边缘 107
3.3.2 网络传输 110
3.3.3 服务链 112
3.3.4 可视化 115
3.3.5 安全 117
3.3.6 高可用 120
3.4 本章小结 122
第4章 商用SDDCN解决方案 123
4.1 VMware NSX 123
4.1.1 从NVP到NSX 124
4.1.2 NVP控制平面设计 125
4.1.3 NVP数据平面设计 125
4.1.4 NVP转发过程分析 126
4.1.5 NSX-V整体架构 128
4.1.6 NSX-V管理平面设计 129
4.1.7 NSX-V控制平面设计 130
4.1.8 NSX-V数据平面设计 132
4.1.9 NSX-V转发过程分析 132
4.1.10 NSX-MH与NSX-T 139
4.2 Cisco ACI 140
4.2.1 整体架构 141
4.2.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142
4.2.3 数据平面设计 145
4.2.4 转发过程分析 152
4.2.5 议ACI与SDN 154
4.3 Cisco VTS 155
4.3.1 整体架构 156
4.3.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158
4.3.3 数据平面设计 159
4.4 Juniper Contrail 162
4.4.1 整体架构 164
4.4.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167
4.4.3 数据平面设计 173
4.4.4 转发过程分析 175
4.5 Nuage VCS 176
4.5.1 整体架构 178
4.5.2 管理平面设计 179
4.5.3 控制平面设计 179
4.5.4 数据平面设计 180
4.6 Arista EOS与CloudVison 181
4.6.1 整体架构 183
4.6.2 管理与控制平面设计 185
4.6.3 数据平面设计 187
4.7 HUAWEI AC-DCN 187
4.7.1 整体架构 187
4.7.2 管理平面设计 189
4.7.3 控制平面设计 189
4.7.4 数据平面设计 193
4.8 Bigswitch BCF与BMF 194
4.8.1 整体架构 195
4.8.2 BCF控制平面设计 196
4.8.3 BMF控制平面设计 201
4.8.4 数据平面设计 205
4.9 Midokura Midonet 207
4.9.1 整体架构 207
4.9.2 控制平面设计 210
4.9.3 数据平面设计 213
4.10 PLUMgrid ONS 217
4.10.1 整体架构 217
4.10.2 数据平面设计 219
4.10.3 控制平面设计 221
4.10.4 转发过程分析 222
4.11 Plexxi Switch与Control 225
4.11.1 整体架构 225
4.11.2 数据平面设计 227
4.11.3 控制平面设计 229
4.12 Pluribus 230
4.12.1 Server Switch设计 231
4.12.2 Netvisor设计 232
4.12.3 再议数据中心SDN 235
4.13 本章小结 236
第5章 开源SDDCN:OpenStack Neutron的设计与实现 237
5.1 网络基础 237
5.1.1 网络结构与网络类型 238
5.1.2 VLAN网络类型中流量的处理 239
5.2 软件架构 242
5.2.1 分布式组件 242
5.2.2 Core Plugin与Service Plugin 243
5.3 WSGI与RPC的实现 245
5.3.1 Neutron Server的WSGI 245
5.3.2 Neutron Plugin与Neutron Agent间的RPC 247
5.4 虚拟机启动过程中网络的相关实现 248
5.4.1 虚拟机的启动流程 248
5.4.2 Nova请求Port资源 250
5.4.3 Neutron生成Port资源 250
5.4.4 Neutron将Port相关信息通知给DHCP Agent 252
5.4.5 DHCP Agent将Port相关信息通知给DHCP Server 252
5.4.6 Nova拉起虚拟机并通过相应的Port接入网络 252
5.5 OVS Agent的实现 253
5.5.1 网桥的初始化 253
5.5.2 使能RPC 255
5.6 OVS Agent对Overlay L2的处理 256
5.6.1 标准转发机制 256
5.6.2 arp_responder 258
5.6.3 l2_population 260
5.7 OVS Agent对Overlay L3的处理 261
5.7.1 标准转发机制 261
5.7.2 DVR对东西向流量的处理 262
5.7.3 DVR对南北向流量的处理 267
5.8 Security-Group与FWaaS 268
5.8.1 Neutron-Security-Group 268
5.8.2 FWaaS v1 269
5.8.3 FWaaS v2 269
5.9 LBaaS 270
5.9.1 LBaaS v1 270
5.9.2 LBaaS v2 271
5.9.3 Octavia 271
5.10 TaaS 272
5.11 SFC 274
5.12 L2-Gateway 275
5.13 Dynamic Routing 277
5.14 VPNaaS 279
5.15 Networking-BGPVPN与BagPipe 280
5.15.1 Networking-BGPVPN 280
5.15.2 BagPipe 280
5.16 DragonFlow 282
5.17 OVN 287
5.18 本章小结 290
第6章 开源SDDCN:OpenDaylight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291
6.1 架构分析 291
6.1.1 AD-SAL架构 292
6.1.2 MD-SAL架构 293
6.1.3 YANG和YANG-Tools 294
6.1.4 MD-SAL的内部设计 294
6.1.5 MD-SAL的集群机制 296
6.1.6 其他 298
6.2 OpenFlow的示例实现 298
6.2.1 OF交换机的上线 299
6.2.2 l2switch获得PacketIn 301
6.2.3 l2switch下发PacketOut和FlowMod 302
6.3 OpenStack Networking-ODL 303
6.3.1 v1 303
6.3.2 v2 304
6.4 Neutron-Northbound的实现 306
6.4.1 对接Networking-ODL 306
6.4.2 RESTful请求的处理示例 306
6.5 Netvirt简介 307
6.5.1 OVSDB-Netvirt和VPNService的合并 307
6.5.2 Genius 309
6.6 Netvirt-OVSDB-Neutron的实现 311
6.6.1 net-virt分支 311
6.6.2 net-virt-providers分支 317
6.7 Netvirt-VPNService的实现 321
6.7.1 elanmanager 323
6.7.2 vpnmanager 326
6.8 SFC的实现 328
6.8.1 sfc-openflow-renderer分支 328
6.8.2 sfc-scf-openflow分支 335
6.9 VTN Manager的实现 336
6.9.1 neutron分支 337
6.9.2 implementation分支 339
6.10 本章小结 342
第7章 开源SDDCN:ONOS相关项目的设计与实现 343
7.1 架构分析 343
7.1.1 分层架构 344
7.1.2 分层架构的实现 345
7.1.3 模块的开发 347
7.1.4 分层架构存在的问题 347
7.1.5 数据存储与集群 348
7.1.6 其他 349
7.2 OpenFlow的示例实现 349
7.2.1 OF交换机的上线 350
7.2.2 fwd获得PacketIn 352
7.2.3 fwd下发PacketOut和FlowMod 356
7.3 ONOSFW的实现 359
7.3.1 vtnmgr分支 359
7.3.2 sfcmgr分支 363
7.4 SONA的实现 365
7.4.1 openstacknode分支 366
7.4.2 openstacknetworking分支 368
7.5 CORD简介 371
7.5.1 R-CORD的架构 372
7.5.2 R-CORD的控制与转发机制 373
7.6 本章小结 376
第8章 学术界相关研究 377
8.1 拓扑 377
8.1.1 FatTree 377
8.1.2 VL2 379
8.1.3 DCell 380
8.1.4 FiConn 382
8.1.5 BCube 384
8.1.6 MDCube 385
8.1.7 CamCube 387
8.2 路由 388
8.2.1 Seattle 388
8.2.2 FatTree 391
8.2.3 VL2 393
8.2.4 PortLand 396
8.2.5 SecondNet 400
8.2.6 SiBF 401
8.2.7 SPAIN 402
8.2.8 WCMP 404
8.2.9 OF-based DLB 406
8.2.10 Flowlet与CONGA 406
8.2.11 Hedera 408
8.2.12 DevoFlow 409
8.2.13 MicroTE 409
8.2.14 Mahout 410
8.2.15 F10 410
8.2.16 DDC 411
8.2.17 SlickFlow 412
8.2.18 COXCast 413
8.2.19 Avalanche 415
8.3 虚拟化 416
8.3.1 NetLord 416
8.3.2 FlowN 418
8.3.3 FlowVisor 420
8.3.4 ADVisor 421
8.3.5 VeRTIGO 423
8.3.6 OpenVirteX 424
8.3.7 CoVisor 426
8.4 服务链 427
8.4.1 pSwitch 427
8.4.2 FlowTags 428
8.4.3 Simple 430
8.4.4 StEERING 432
8.4.5 OpenSCaaS 434
8.4.6 SPFRI 435
8.5 服务质量 437
8.5.1 NetShare 437
8.5.2 Seawall 438
8.5.3 GateKeeper 439
8.5.4 El

前言/序言

前  言 Preface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的写作前前后后花了两年多的时间,我曾无数次地想过会有那么一个周末的下午,洋洋洒洒地写着前言,每念及于此,总有一种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感觉。到了这一天,酝酿多时后坐在桌前,先是写了一些行业点评,虽然气势磅礴但不够接地气,反反复复地修改却始终没能令自己满意。最后想着,反正写前言就是在和读者聊天,也没有必要给书里的内容扣个大大的帽子,倒不如来说说情怀、谈谈理想,就当是给自己这几年的青春做一个注脚吧。
最开始其实并没有写书的打算,做研究的动力一方面是来源于对网络技术的兴趣与热爱,另一方面,坦白讲,那个时候在数据中心网络这块想到了一些新的点子,希望能够借着SDN的东风把想法做成实打实的产品。于是,最初是带着做调研的想法,开始对云数据中心SDN的技术与产品进行梳理。没有想到的是,这调研一做竟是两年多的时间,这两年里既看到了很多原来自己并不了解的技术,数次感叹于知识海洋的广袤无垠,也目睹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被别人进行了变现,无奈地明白做产品需要分秒必争。
确立写书的想法是在2016年,实际上当时SDN圈子的风潮已经开始从云数据中心转向了企业级广域网,各路厂商、创业公司和媒体都已经开始围着SDWAN的概念在转了。和业界的一些同行聊过之后,其中有一部分人认为云数据中心的网络已经没什么值得研究的了。听多了类似的说法,给我个人的感觉是:SDN的出现既让网络这个圈子变得时髦,又让圈子里的人变得浮躁。于是,我决定把调研的内容写成一本书,希望能够使读者了解到,数据中心SDN在技术上还远远没有达到标准化,在产品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很多同行仍然在全力地投身于相关技术的演进和产品的迭代中。跟随先进的理念固然重要,但是踏踏实实地做事才是行业能够得以长久发展的关键。
本书还有另外一个出发点,是由于传统网络与SDN的纠葛长久以来都没能真正化解开来,很多人还是抱着非此即彼的错误观点。因此本书在介绍各个SDN技术和产品的时候,都会力争把控制和转发的逻辑说清楚,能分析到数据包处理流程这个层面的,都会加以详细分析。这么做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能够明白SDN虽然改变了网络的交付模式,但是API远远不是SDN的全部,网络架构本身的设计仍然是不可动摇的技术基础。另外,在一些情况下,SDN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因此本书还介绍了一些非SDN的数据中心网络技术,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拓宽技术视野,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成书的过程中,最大的感悟是新技术发展得太快,很多章节的内容都不得不多次进行更新与修订。ICT的融合为传统的通信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要求我们能够调整好学习的心态。回顾这两年多的时间,几乎每日每夜都把自己泡在了各种各样的资料中,读了厂商不计其数的产品手册和技术文档,一行一行地去啃开源平台的代码,其中不乏很多有价值的内容,但由于成书时间与篇幅上的限制未能在书中进行介绍,多少还是有些遗憾吧。
同时,伴随着知识的逐步丰富,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个人的渺小。学习永无止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探索技术的路上愿与诸君共勉。
本书特色本书涉及云数据中心网络很多块的内容,主要包括传统技术、商用SDN方案、开源SDN方案以及相关的学术论文,覆盖了目前绝大部分的主流技术以及一些其他较为新颖的技术,是目前市面上少数能够切入SDN某一个具体行业应用场景,并对相关技术和产品进行系统性介绍的书籍之一。
实际上,把本书中每一块的内容拿出来都能单独写一本书。不过,为了让读者能够通过一本书,迅速并全面地掌握这些块内容,因此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不得不去抠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和词,力争简短、清晰、准确地呈现出核心的技术内容。如果相关行业的技术宽度为100,每种技术的深度为100,本书希望能够同时在宽度和深度上达到80+的水平,做到“样样通”而“样样不松”。
同时,为了能够捋顺这些五花八门的技术间的关系,行文过程中还对部分技术的产生背景与演进历程进行了介绍,希望读者在读过本书后,做到既能“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读者对象CTO、CIO数据中心架构师SDN架构师SDN产品经理SDN研发人员高校与科研院所网络研究人员其他对网络技术感兴趣的人员如何阅读本书阅读本书前,需要读者对传统网络技术和SDN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第1章会对云数据中心网络演进的技术主线进行介绍,主要包括从3-Tier架构向Leaf-Spine架构的演进、从xSTP向大二层的演进、从传统网络向SDN的演进,以及传统网络的最新进展等内容。第1章可以看作本书的背景知识,用于引出后面章节对于数据中心SDN的介绍,讲述的过程中会以技术特征为分类依据,介绍厂商相关的私有技术与产品,以及IEEE、IETF相关的技术标准。第1章中所介绍的一些技术目前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为了保证讲述的完整性仍然保留了相关的介绍,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
第2章将以杂谈的形式对SDN的本质进行论述,包括转发与控制分离、网络可编程以及集中式控制,并对SDN在IT层面的设计思路进行了总结。通过第2章的内容,希望可以帮
架构的艺术:现代企业基础设施的演进与掌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企业对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要求已远超以往。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服务器托管与网络连接,而是期望一个能够动态响应业务变化、极致优化资源利用、并能提供强大安全保障的智能平台。本书《架构的艺术:现代企业基础设施的演进与掌控》正是为了满足这一需求而生,它深入剖析了支撑现代企业运营的底层技术逻辑,以及如何通过精妙的架构设计,将这些技术融汇贯通,实现前所未有的灵活性、效率和安全性。 本书并非对某个单一技术进行泛泛而谈,而是着眼于整个企业基础设施的生态系统,探讨如何构建一个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支持颠覆性创新、并为业务增长提供坚实后盾的强大体系。我们将从宏观视角出发,追溯基础设施从早期僵化、笨重的模型,到如今高度虚拟化、云化、智能化的发展脉络,理解技术演进背后的驱动力。 第一篇:基石的重塑——计算、存储与网络的融合演进 现代企业基础设施的基石在于计算、存储和网络这三大核心要素。本书的第一篇将对这三者进行深入的解构与重塑。 计算的虚拟化与弹性伸缩: 我们将从物理服务器的局限性出发,详细阐述虚拟化技术如何打破硬件壁垒,实现计算资源的按需分配与动态迁移。从虚拟机(VM)的隔离性优势,到容器化技术(如Docker、Kubernetes)带来的轻量化、快速部署能力,我们将一一剖析其核心原理、架构模式以及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自动化编排工具,实现计算资源的弹性伸缩,以应对业务峰谷的巨大流量波动,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用户体验。我们将探讨资源调度算法、负载均衡策略以及故障转移机制,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计算资源管理的全景图。 存储的智能化与高性能交付: 存储不再仅仅是数据的堆砌,更是企业价值的来源。本书将深入探讨各种存储技术的发展,包括高性能固态硬盘(SSD)、分布式存储系统(如Ceph、HDFS)以及面向对象存储(Object Storage)的兴起。我们将分析不同存储架构的优缺点,以及如何根据数据类型、访问模式和业务需求,选择最合适的存储解决方案。更重要的是,我们将重点关注存储的智能化方面,例如数据分层、自动精简配置、快照与备份的智能化管理、以及数据容灾与恢复的策略。理解这些技术,意味着能够构建一个既能保证海量数据存储,又能提供近乎实时访问性能,同时具备高可靠性和低成本的存储体系。 网络的互联互通与性能优化: 网络是连接一切的桥梁,其性能直接影响着整个基础设施的响应速度和可用性。本书将从传统的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技术出发,深入探讨高速以太网、光纤通信以及各种路由与交换协议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重点关注网络虚拟化技术,包括虚拟局域网(VLAN)、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核心概念(虽然书名是《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但此处会避免直接重复书名中的技术,而是将SDN的理念融入到网络虚拟化和智能化管理中),以及网络功能虚拟化(NFV)。这些技术如何打破物理网络的限制,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流量的智能导向,以及安全策略的精细化部署,将是本篇的重点。我们还将探讨网络拥塞控制、流量工程和性能监控等关键技术,确保网络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而非瓶颈。 第二篇:智能的驱动——自动化、编排与运维体系的革新 基础设施的强大,离不开智能化的驱动。第二篇将聚焦于自动化、编排以及现代运维体系的构建。 自动化部署与配置管理: 手动部署和配置是效率的敌人。本书将介绍自动化部署工具(如Ansible、Terraform),它们如何通过代码定义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 as Code),实现从零开始的快速、可重复、一致性的环境搭建。我们将深入分析自动化配置管理的工作流程、脚本编写最佳实践,以及如何集成到CI/CD(持续集成/持续部署)流水线中,实现应用的快速迭代与上线。 编排引擎的威力: 在虚拟化和容器化的世界里,仅有自动化是不够的。本书将详细阐述编排引擎(如Kubernetes)的核心概念,包括Pod、Service、Deployment、StatefulSet等,以及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实现复杂应用的自动化部署、扩展、管理和高可用性。我们将探讨编排引擎在服务发现、滚动更新、故障自愈等方面的强大能力,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来构建弹性的、可伸缩的微服务架构。 智能运维与可观测性: 运维不再是被动的故障响应,而是主动的风险预测与性能优化。本书将深入探讨现代运维体系(DevOps)的核心理念,以及如何通过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来构建一个高效的运维体系。我们将关注日志管理、指标监控、分布式追踪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从海量运维数据中挖掘模式,实现故障的早期预警、性能瓶颈的自动化定位,以及资源的智能优化。本书将引导读者理解如何从“救火队员”转变为“工程师”,主动掌控基础设施的健康与性能。 第三篇:安全的壁垒——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与合规保障 在日益复杂的技术环境中,安全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第三篇将构建一个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 纵深防御与访问控制: 我们将从网络边界安全(如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出发,深入到主机安全(如安全加固、漏洞扫描)、应用安全(如代码审计、Web应用防火墙)以及数据安全(如加密、数据脱敏)。本书将详细阐述零信任(Zero Trust)安全模型,以及如何通过身份与访问管理(IAM)、最小权限原则等,实现对资源的精细化访问控制。 安全策略的自动化与合规性: 安全策略的制定与执行需要与时俱进。本书将探讨如何将安全策略融入到自动化部署和编排流程中,实现安全即代码(Security as Code)。我们将关注安全合规性要求(如GDPR、HIPAA),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构建满足不同行业合规性要求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自动化审计和报告,确保企业的长期合规性。 威胁情报与应急响应: 了解潜在的威胁,并具备快速响应能力至关重要。本书将介绍威胁情报的获取与分析,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威胁的预测。同时,我们将探讨应急响应计划的制定与演练,以及如何通过事件响应平台,实现安全事件的快速处置和影响最小化。 第四篇:架构的未来——趋势洞察与实践指引 最后,本书将展望基础设施的未来发展趋势,并为读者提供实践指导。 边缘计算与分布式架构: 随着物联网(IoT)和5G技术的普及,计算能力正向边缘延伸。本书将探讨边缘计算的架构模式、应用场景以及它如何与中心化云协同工作。同时,我们将分析微服务、Serverless等分布式架构模式,以及它们如何赋能企业构建更灵活、更具韧性的应用。 人工智能驱动的基础设施: 人工智能不再是独立的AI应用,而是渗透到基础设施的方方面面。本书将深入探讨AI在资源优化、性能预测、安全防护、自动化运维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自我学习、自我修复的基础设施。 绿色计算与可持续发展: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将关注基础设施的能耗与可持续性。本书将探讨绿色计算的理念,以及如何在架构设计中融入节能减排的考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本书的每一章节都力求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技术解读,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各项技术的原理,更能掌握如何将这些技术融会贯通,构建一套真正适应业务需求的、可演进的、可掌控的企业基础设施。无论您是IT架构师、运维工程师、还是希望深入理解现代企业技术栈的管理者,本书都将为您提供宝贵的知识财富与实践启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硬壳封面,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很有分量,给人一种踏实感。我注意到书的封面上印着“技术架构与实现”几个字,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个技术,就必须深入其底层架构,并了解其如何落地实践。 尤其让我好奇的是,书中关于“SDN”的部分,将如何与“云数据中心网络”这个大背景结合起来。我所理解的SDN,核心在于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从而实现网络的集中管理和灵活编程。而在云数据中心这个高度动态、资源密集的环境中,SDN的应用场景无疑非常广泛。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SDN如何在云数据中心中实现自动化部署、弹性伸缩、故障自愈等功能。 另外,“技术架构”这个词组也暗示着这本书会深入到SDN在云数据中心中的具体设计和组织方式。我猜想书中可能会涉及网络虚拟化技术,比如VXLAN、NVGRE等,以及它们如何与SDN控制器协同工作,构建起多租户、隔离的网络环境。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SDN在云数据中心中的网络流量管理、负载均衡、服务质量保证等方面所扮演的角色。 而“实现”部分,则是我最为关注的。理论再美,终究要落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指导,比如具体的SDN控制器选型、部署方案,以及在不同云平台(如OpenStack、Kubernetes)下的SDN集成。如果书中能附带一些配置示例或者脚本,那将对我的工作非常有帮助。我对书中能否涉及到如何对SDN网络进行监控、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也抱有浓厚的兴趣。 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干货满满”的预感,它似乎能够填补我在SDN和云数据中心网络领域的一些知识盲区,并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云数据中心网络和SDN的书,名字叫做《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拿到书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扎实的版式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书的封面设计虽然朴素,但却透露出一种沉甸甸的专业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其内容的深度。 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目录,发现其中对于“SDN”的阐述似乎相当详尽。我一直在思考,SDN是如何改变传统网络格局的,以及它在日益复杂的云数据中心环境下,究竟扮演着怎样的核心角色。这本书的书名中包含了“技术架构”,这让我对书中关于SDN控制器、南北向和东西向接口的详细介绍充满了期待。我希望能够从中了解到,SDN究竟是如何通过软件的力量,来实现对物理网络资源的抽象和控制,从而赋予网络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同时,“云数据中心网络”这一部分的内容也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兴趣。现如今,云数据中心已经成为支撑我们数字世界的基石,其网络架构的演进速度之快令人咋舌。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SDN技术如何赋能云数据中心网络,例如在提升带宽、降低延迟、实现大规模虚拟化隔离、以及应对海量东西向流量等方面,SDN是否能带来突破性的解决方案。 更令我兴奋的是,“实现”这个词。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关于实践的指导。我猜想,书中很可能会包含一些关于SDN在实际云数据中心部署中的案例分析,甚至可能是一些具体的配置指导或者代码示例。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了解到如何将SDN技术真正地落地,如何解决在部署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比如与现有网络的兼容性问题,以及如何进行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 总而言之,这本书从书名上来看,就给我一种“硬核”技术书的感觉。它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SDN是什么,更是在深入剖析SDN如何在云数据中心这个具体的应用场景下,通过其独特的技术架构,实现更高效、更智能、更灵活的网络管理和运营。

评分

《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这本书,给我第一印象就是它的专业性和深度。封面设计非常简洁,但内容却显得十分厚重,一看就知道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书。 我注意到书名中“技术架构”四个字,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我理解的技术架构,通常意味着对一个系统底层的组织方式、组件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的详细阐述。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具体架构设计,例如它如何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进行分离,不同的SDN控制器(如OpenDaylight, ONOS等)之间有什么样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它们是如何与数据平面设备(如交换机、路由器)进行交互的。 而且,书中还提到了“实现”这个词。这对我来说非常关键,因为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现方案和案例分析,例如如何构建一个基于SDN的云数据中心网络,其中涉及到哪些关键的技术选型和配置步骤。我特别希望看到关于网络虚拟化技术(如VXLAN, EVPN)是如何与SDN相结合,以及如何利用SDN实现网络资源的自动化管理和调度的细节。 我对书中关于“云数据中心网络”本身的演进和特点也充满期待。随着云计算的飞速发展,数据中心网络的规模和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加,传统的网络架构已经难以满足需求。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SDN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例如如何提高网络的带宽利用率,降低网络的延迟,以及增强网络的弹性和可靠性。 此外,我也关注书中是否会涉及一些性能优化和故障排除的方面。毕竟,在实际的云数据中心运营中,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希望能够从书中获得一些实用的技巧和建议,以便更好地管理和维护SDN网络。 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够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帮助我理解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技术架构和实现细节,为我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评分

刚拿到《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这本书,就被它严谨的风格吸引了。封面的设计简洁大气,没有过多的修饰,反而显得专业性十足。我翻阅了一下目录,感觉内容非常扎实,涵盖了云数据中心网络和SDN的方方面面。 我特别感兴趣的是书中关于“SDN”的论述。我知道SDN的核心理念是软件定义网络,它能够让网络更加灵活和可控。在云数据中心这个高度虚拟化、动态变化的环境中,SDN的作用尤为关键。我希望这本书能深入剖析SDN的各种技术细节,例如OpenFlow协议的工作原理,各种SDN控制器的架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SDN实现网络服务的自动化编排。 同时,“云数据中心网络”也是一个让我非常着迷的领域。随着云计算技术的飞速发展,云数据中心的规模和复杂度都在不断提升。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云数据中心网络的演进历程,以及SDN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例如,书中是否会探讨SDN在提升网络带宽、降低网络延迟、增强网络可靠性等方面的作用? 令我眼前一亮的还有“技术架构”这个词。这表明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对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实际部署的架构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我希望书中能包含一些具体的架构设计案例,例如如何构建一个支持大规模虚拟机的SDN网络,或者如何实现多云环境下的网络互联互通。 而“实现”部分,更是让我充满了期待。我知道,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关键在于如何将其落地。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如何配置SDN控制器,如何进行网络策略的下发,以及如何进行网络的故障排查和性能优化。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代码示例或者脚本,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 总的来说,《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专业、深入、实用。它似乎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作用,并为我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云数据中心网络和SDN的书,名字叫做《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翻开书的扉页,扑面而来的就是浓厚的学术气息,封面设计一如既往地严谨,没有丝毫花哨。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但光是目录就足以让我对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它似乎不仅仅是在介绍SDN,更是将其置于云数据中心这个宏大的背景下进行探讨,这对于我这种长期在云基础设施领域摸爬滚打的从业者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技术架构”的部分,这往往是理解一个复杂系统最核心的部分。我期待看到作者能够清晰地阐述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定位,它如何打破传统网络结构的僵化,如何通过集中控制和可编程性赋能云服务的弹性伸缩和动态调度。书中提到的“实现”部分,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实践指南,例如如何将SDN技术落地到实际的云数据中心部署中,可能会涉及到哪些主流的SDN控制器、数据平面技术,以及在不同云环境(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下的适应性问题。 而且,我对书中关于“云数据中心网络”本身的论述也充满好奇。如今的云数据中心网络早已不是简单的二层和三层堆叠,而是演进到了扁平化、高带宽、低延迟的复杂体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这些演进的驱动因素,以及SDN如何应对云数据中心规模化、虚拟化、多租户等带来的挑战。比如,在流量模型、网络拓扑设计、负载均衡、故障隔离等方面,SDN究竟能带来哪些革命性的变化?书中是否会涉及到像VXLAN、EVPN这样的Overlay技术,以及它们与SDN控制器的集成方案? 此外,从读者的角度来看,一本优秀的技术书籍,除了理论的深度,还需要有清晰的阐述和实用的价值。我希望《云数据中心网络与SDN:技术架构与实现》能够做到这一点。例如,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代码示例、配置脚本,或者是一些关于性能调优和安全加固的建议?对于那些希望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读者,这些内容将是弥足珍贵的。我也期待作者能够对SDN在云数据中心网络中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例如与AI、自动化运维的结合,以及对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可能影响。 最后,作为一本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书籍,它的受众定位也是我非常关心的一点。我猜测这本书的目标读者可能是网络工程师、系统架构师、云计算开发者,甚至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研究生。我希望书中能够兼顾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既有深入的理论讲解,又不失浅显易懂的入门介绍。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如果能通过这本书,在SDN和云数据中心网络这两个前沿领域获得更系统、更深入的认知,那么这无疑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投资。

评分

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还可以

评分

非常不錯的商品,值得購買

评分

不错,下次还会在来。

评分

云数据是现今的@热门了,值得好好学习。

评分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好书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单位购书,没在意优惠,后面申请价保,货到付款的时候就直接便宜了几百开心

评分

发货神速,包装好,质量不错,赶上读书日活动真是非常实惠

评分

京东买书送货到家就是方便快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