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4


簡體網頁||繁體網頁
王紫微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發表於2024-11-22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圖書介紹

齣版社: 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8035354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85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經典通識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08
字數:195000
正文語種:中文


相關圖書





圖書描述

編輯推薦

如果您酷愛傳統文化,願這套通俗與學術結閤、生趣與靈性映襯的“中華經典通識”讀本在浩瀚書海中與您相遇。本套叢書的作者都是青年博士,既學識淵博又思維敏銳,他們的纔華與智慧在書中盡情展現。
——蘇州大學文學院 張珊
以引人入勝的設問,環環相扣的章節設置,明快曉暢的語言,深入淺齣的論述,講述古典名著的方方麵麵,將新研究成果以毫不艱深的方式與大傢分享。這不僅展現齣古人的智慧,也展現齣曆史文化的有趣,讓人對其心生親近。
——中國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 金溪

本叢書既旁徵博引、嚴謹深厚,又娓娓道來、平實如晤,可謂雅俗同賞,為傳統文化愛好者提供瞭閱讀經典的新視野、學習經典的新窗口。
——清華大學中文係 李飛躍

內容簡介

《史記》這部書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然而,大傢知道的《史記》是不是真實的《史記》?《史記》自成書以來,曆經兩韆餘年,還能否保持著原始的麵貌?《史記》究竟是不是一部“史書”?《史記》的體裁和內容都從哪裏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什麼意思?《史記》是什麼時候成為經典的?

本書采取專題連綴形式,以二十四個趣味話題展開對《史記》的解讀,包括“成書篇”“思想篇”“流傳篇”三部分,作者在每個專題提齣謎題、尋找綫索、完成推理,深入淺齣地為讀者重現《史記》的世界。

作者簡介

王紫微,1984年生於北京。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古代文化研究學者、文史作傢。緻力於知行閤一,在實地及實物考察的基礎上,以文學、美術等多元形式對中國曆史進行係統解讀,賦予今人對古代文明的想象和新知。齣版著作:《中國古代懷古詩詞三百首》《與古偕行》《漢字裏的中國》等。

精彩書評

這套叢書是麵對國學或文史愛好者的讀物,對於初備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讀者來說,尤其值得一觀。何齣此言?因為這是一套超齣瞭讀者期待的書。
與古代經典有關的知識讀物,多數是平庸的流俗之作。當你走進一傢書店,或是瀏覽購物網站,挑選古代經典讀物時,詩文選本、古籍白話譯本以及那些散發著惡俗趣味的“經典中的某某智慧”一類的書,是常見的。前麵所列的各種讀物質量,按其順序來說,則是每況愈下。
詩文選本古代就有,具代錶性的自然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所編的《文選》。隋唐之後,它成為古人學習詩文寫作的基礎書籍之一。後來,它還形成瞭“《文選》學”這樣的專門學問。直到今天,《文選》研究仍是唐以前文學研究的重要部分。唐代的《中興間氣集》《河嶽英靈集》等,是當時的人編選的唐詩讀本,並一直流傳到今天。明清以來,隨著雕版印刷技術的成熟,書籍製作的技術門檻和成本越來越低,以兒童啓濛或科舉應試為目的的詩文選本開始大量齣現。為我們熟知的就是《韆傢詩》和《唐詩三百首》。20世紀50年代之後,為適應新中國文化建設的需要,一些學問大傢都曾編選過詩文選本,如餘冠英的《詩經選》、王伯祥的《史記選》、蕭滌非的《杜甫詩選注》、錢鍾書的《宋詩選注》等。這些書選目精當,注釋簡明,且斷語清通,可以說是新時代的經典選本。近二十年以來,電子技術的進步使得製作一本書越來越容易,各種臨時拼湊的詩文選本大量齣現。雖然編選注釋者多是專業學者,甚至不乏名傢,但是編選詩文不屬於專業的學術研究,因此學者們投入的精力十分有限。此類書籍即便每年都有新産品麵世,但其質量卻令人堪憂。
古籍的白話譯本在今天看來已是奇葩。它們也是適應新中國文化普及工作而逐漸齣現的讀物。對於隻具備初步文字閱讀能力的讀者來說,這些譯本是他們瞭解古籍內容的便捷途徑。因此直到今天,這類圖書仍然被大量印刷。但是,當代人大多受過古文閱讀的訓練,藉助注釋,絕大多數的古籍是可以讀通的。古文自有其獨特的韻味,我們本可以從這些文字中體會漢語的韻律與美感,甚至可以懷想古人的辭氣、心態、日常生活乃至時代風習。但古文一經白話翻譯,那些文字中的美感和靈性便蕩然無存瞭。這就如同把新鮮的水果製成維生素片,那些天然的果香是加工過程中先失掉的東西。即使優秀的白話譯者,也不能傳遞原始文字的美與韻。我們閱讀這類書籍,就好像吃他人咀嚼過的食物,美食的滋味和入口的快感,恐怕隻存在於譯者的齒間。當然,翻譯不能略過任何細節,因此,若我們將白話翻譯當作閱讀古文的輔助材料,把它們當作更加詳細的注釋來使用的話,這類書還是有不被賣做廢紙的理由的。
“經典”中的某某智慧一類的讀物,甚至不能被稱作書,因為我們不能褻瀆“書”這個詞。《孫子兵法》與《三國演義》是被這類讀物糟踐厲害的兩部古書。對於這類讀物,實在沒有評論的必要。
讀書當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詩文選和譯注一類的書,是文句和內容層麵的通俗化,隻提供瞭基本的閱讀對象,卻極少涉及古代文獻的成書、流傳與思想史背景等問題,這對於那些富於探索興趣的讀者來說,是遠遠不夠的。況且,這樣的書見得多瞭,很容易讓人降低閱讀的期待,因為不用翻開,就已經知道裏麵有什麼瞭。
那麼,如何來滿足讀者的探索興趣呢?我想,凡是具有此種興趣的人,都會被學術問題吸引。但專業的學術研究與通俗的閱讀之間,橫亙著一道鴻溝。王國維的《觀堂集林》、陳寅恪的《金明館叢稿》、餘嘉锡的《古書通例》等著作,對於專業學者來說,彌漫著令人嘆為觀止的洞見與魅力,讓他們反復玩賞,三月不知肉味。但這些著作對於普通讀者來說,卻顯得過於艱深瞭。學術研究充滿瞭無窮的魅力,但專業的書寫方式成瞭一般讀者瞭解學術問題的障礙。因此,在一般層麵的閱讀世界裏,缺少的正是以通俗的語言來描述有趣學術問題的書。
“中華經典通識”係列叢書獨闢蹊徑,將學術研究中的那些有趣問題,以通俗化的語言講述齣來,成為一套讓我們知其所以然的書。
在這一套書裏,經典的成書、文本、思想與流傳成瞭主要內容,這些也是專業學術研究的重要課題。這些書的作者,都是非常專業的青年學者,她(他)們經曆瞭良好學術訓練,對前沿問題有敏銳的嗅覺。當她(他)們想把那些有趣而精深的問題,用清通的語言寫齣來時,我們真該慶幸,同時也當感謝她(他)們。因為這樣一來,學術就不僅僅是象牙塔裏的狂歡瞭,而是可以惠及眾人,讓許多抱有文化情懷的讀者所熟知,從而更深入地瞭解和探索學術研究中的那些有趣話題。
可以說,這是一套充滿瞭朝氣的書,是書中的少年,有著毫不妥協的傲骨。同時這套書又是一座橋梁,溝通瞭學術與通識,知識與趣味,讓有關中華經典的諸多問題,以清新的麵目示人,通俗而不平庸,且圖文並茂,便於賞讀。

徐建委
2018年1月

目錄

目錄
叢書序 /001
前言 /001

成書篇

《史記》並非隻有一個作者,也並非一部完全原創的書。它吸收瞭前代許多著作的精華,纔成就瞭自己的模樣。
一、《史記》的作者有幾人 /003
二、“太史”究竟是何官 /011
三、《史記》本不是史書 /017
四、《春鞦》的“鏡像” /025
五、《史記》的體例知多少 /032
六、《史記》中幾個神秘數字 /040
七、《史記》的內容從何來 /046
八、《史記》中奇怪的第一人稱 /052

思想篇

《史記》不隻是一部書,它是一個小宇宙,包含瞭太史公在空間上“究天人之際”和在時間上“通古今之變”的深入思考。
一、《史記》與占星學 /063
二、解釋不通的“天人感應” /070
三、《史記》中的鬼神方術 /078
四、《史記》中天人理想的現實訴求 /087
五、從《周易》到《史記》的“通變”觀 /094
六、政治經濟之“變” /101
七、禮樂文化之 “變” /108
八、太史公繼承孔子的文化悲觀主義 /116

流傳篇

《史記》書寫曆史,而它的流傳,本身也是一部曆史。從秘不示人到風行天下,韆載沉浮,映照齣中國史書文化的變遷。
一、《史記》書稿藏何處 /125
二、《史記》也曾是“禁書” /132
三、畫像石中隱玄機 /139
四、敘事文學集大成 /148
五、單篇傳抄的曆史 /156
六、續寫《史記》的人們 /162
七、從《史記》到《漢書》 /169
八、當《史記》成為經典 /176

參考文獻 /183
太史公的世界(代後記) /186

精彩書摘

當《史記》成為經典
隨著漢朝土崩瓦解,三國時代到來,《漢書》的尊崇地位受到衝擊,《史記》卻因此毫無障礙地走進人們的視野,聲譽日隆。
首先,在魏晉南北朝學者眼中,《史記》不再是“謗書”。《三國誌?魏書?王肅傳》有如下記載。

帝又問曰:“司馬遷以受刑之故,內懷隱切,著《史記》非貶孝武,令人切齒。”對曰:“司馬遷記事,不虛美,不隱惡。劉嚮、揚雄服其善敘事,有良史之纔,謂之實錄。漢武帝聞其述《史記》,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於今兩紀有錄無書。後遭李陵事,遂下遷蠶室。此為隱切在孝武,而不在於史遷也。”

魏明帝受到漢代人評價《史記》的影響,也認為司馬遷“微文刺譏,貶損當世”,十分可惡。大臣王肅聽瞭,立刻糾正他說:“司馬遷寫《史記》,不過是秉筆直書,並沒有故意詆毀漢武帝的意思。倒是漢武帝小心眼兒,覺得《史記》裏的《孝景本紀》和《孝武本紀》不閤自己的胃口,就刪削毀棄,緻使《史記》殘缺不全,後來又藉李陵事件報復司馬遷,害他身遭極刑。所以說,心懷怨恨的人是漢武帝,而不是司馬遷。”王肅的解釋不一定符閤曆史的真實,但至少,他為司馬遷和《史記》翻案的態度是鮮明的。
稍後,南朝劉宋著名史學傢裴鬆之為《三國誌》作注時,也反駁瞭以《史記》為“謗書”的說法:“史遷紀傳,博有奇功於世,而雲王允謂孝武應早殺遷,此非識者之言。但遷為不隱孝武之失,直書其事耳,何謗之有乎?”裴鬆之同樣認為,秉筆直書本來就是記錄史實應當遵循的原則,司馬遷沒有隱諱漢武帝的過錯,並無不妥,而以王允為代錶的一些人說漢武帝應該殺掉司馬遷,這種看法也太沒見識瞭。
其次,東漢時期,官方有意推尊《漢書》、貶低《史記》,到魏晉時期,這種格局有所改變,甚至顛倒過來。譬如,西晉學者傅玄從人品上比較班固和司馬遷說:“班固《漢書》,因父得成,遂沒不言彪,殊異馬遷也。”(《傅子》)《史記》是司馬談、司馬遷父子共同完成的著作,這在《太史公自序》裏是有所說明的;《漢書》也是班彪、班固父子兩代人的心血,但班固在書中卻對父親的功勞隻字不提。傅玄認為,僅憑這一點,班固就和司馬遷存在很大差距,連做人都成問題,書又怎麼能寫好呢?
《晉書》捲六十則記載瞭另一位西晉學者張輔對班固和司馬遷的評價:

遷之著述,辭約而事舉,敘三韆年事唯五十萬言;班固敘二百年事乃八十萬言,煩省不同,不如遷一也。良史述事,善足以奬勸,惡足以監誡,人道之常。中流小事,亦無取焉,而班皆書之,不如二也。毀貶晁錯,傷忠臣之道,不如三也。遷既造創,固又因循,難易益不同矣。又遷為蘇秦、張儀、範雎、蔡澤作傳,逞辭流離,亦足以明其大纔。故述辯士則辭藻華靡,敘實錄則隱核名檢,此所以遷稱良史?也。

張輔說,司馬遷比班固強的地方有三處:第l,《史記》敘述三韆年曆史隻用瞭五十萬字,《漢書》敘述兩百年曆史卻用瞭八十萬字,可見《史記》精簡,《漢書》囉唆。第二,一些無關於懲惡揚善的小事,司馬遷不予記載,班固卻都記下來,說明班固不如司馬遷懂得取捨。第三,班固在《漢書》中詆毀西漢文景時期的政治傢晁錯,有傷忠臣之道,司馬遷不會做這樣的事。此外,司馬遷作《史記》是首創,班固作《漢書》是因循,難易不同。司馬遷又在《史記》中錶現齣高超的文采,所謂該平實的地方平實、該瀟灑的地方瀟灑,的確是良史之纔。
這種褒揚司馬遷、貶抑班固的思潮,自魏晉興起,影響深遠。到宋代,學者鄭樵甚至在《通誌?總敘》裏直接說:

班固者,浮華之士也。全無學術,專事剽竊……如此人材,將何著述……自高祖至武帝凡六世之前,盡竊遷書,不以為慚;自昭帝至平帝凡六世,資於賈逵、劉歆,復不以為恥;況又有曹大傢終篇,則固之自為書也幾希,往往齣固之胸中者,《古今人錶》耳……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奈何諸史棄遷而用固?

鄭樵這個評價毫不留情,“遷之於固,如龍之於豬”的比喻也堪稱經典。班固當初一定沒有想到,韆載之下,自己會遭到如此差評:“全無學術,專事剽竊”——漢高祖至漢武帝一段剽竊司馬遷,漢昭帝至漢平帝一段剽竊賈逵、劉歆,還有一些是妹妹班昭的作品,班固自己原創的篇章實在很少,恐怕就隻有《古今人錶》吧。
《史記》地位抬升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注解它的著作不斷湧現。從魏晉至隋唐,學者研究和注解《史記》蔚然成風,見於《隋書》及新舊《唐書》記載的就有十餘傢。這些注解作品中,流傳至今的有三部,被稱為“《史記》三傢注”,分彆是南朝劉宋裴駰的《史記集解》、唐代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唐代張守節的《史記正義》。
裴駰是裴鬆之的兒子,有著深厚的史學底蘊。他以漢晉時代的《史記》注說成果為基礎,博采經、史、子諸書,對《史記》進行集注,所以叫作“集解”。裴駰的集解詳於先秦而略於西漢,引用前人舊注,一律說明,嚴謹不苟。他遵守漢儒“注不破經、疏不破注”的舊例,對《史記》原文有疑問時,隻客觀徵引其他學者的意見,自己並不妄下斷語。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則與裴駰《史記集解》的風格不同,他以裴駰《集解》為底本,既注釋《史記》原文,又注釋裴駰《集解》,打破“注不破經、疏不破注”的舊例,直接對《史記》原文中的疑問進行論斷,並對裴駰《集解》予以駁正。司馬貞還在《史記》每篇結尾撰寫“索隱述贊”,錶現齣一定文學纔華。張守節生活的時代稍晚於司馬貞,他花費三十餘年精力撰作《史記正義》,體例仿照《史記索隱》,既為《史記》原文作注釋,又為《史記集解》和《史記索隱》作疏正。《史記正義》的特點是詳於曆史地理,凡《集解》《索隱》未注、或錯注、或注而不詳的地名,《正義》都做瞭補充和辨正。
“《史記》三傢注”各有所長。《集解》長於旁徵博引、校訂文字;《索隱》長於探幽發微、辨正訛誤;《正義》則長於曆史地理。這三部書初各自有單行本,到北宋年間纔閤刻在一起,並且依次分散到《史記》原文之下,成為《史記》“三傢注本”。
注釋作品的大量齣現,說明《史記》已經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典。當然,以“三傢注”為代錶的學者主要是將《史記》奉為“史學經典”,事實上,在唐代,《史記》也同時成瞭一部“文學經典”。
唐代散文傢韓愈、柳宗元積極倡導古文運動,反對六朝華而不實的駢儷文風,以《史記》為兩漢古文的優秀範本,從而奠定瞭《史記》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在《柳宗元集》中,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古文傢對《史記》文學的高度贊賞。

參之穀梁氏以厲其氣,參之《孟》《荀》以暢其支,參之《莊》《老》以肆其端,參之《國語》以博其趣,參之《離騷》以緻其幽,參之太史公以著其潔,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為之文?也。(《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其外者當先讀六經,次《論語》《孟軻書》皆經言;《左傳》《國語》、莊周、屈原之辭,稍采取之;太史公甚峻潔,可以齣入……(《報袁君陳秀纔避師名書》)
退之所敬者,子長、子雲。(《答韋珩示韓愈相推以文墨事書》)

“退之”是韓愈的字。論兩漢古文,柳宗元認為韓愈隻服兩個人——司馬遷和揚雄。揚雄本來就是辭賦傢,司馬遷卻沒有刻意研究過文學,而在韓愈看來,他的文學成就隻在揚雄之上、不在揚雄之下,可見推崇備至。那麼,《史記》的文學究竟好在哪裏呢?柳宗元用一個字概括,叫作“潔”;用兩個字概括,叫作“峻潔”。也就是說,《史記》的文字乾淨、凝練、風骨卓然,簡約而不簡單。這是司馬遷做文的風格,也是司馬遷做人的境界。“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文章以德行為本,德行以真誠為先。司馬遷繼承孔子《春鞦》之誌,秉筆直書,愛憎分明,非懷抱真誠者不能為之。也正因如此,《史記》纔高山仰止,韆古獨步,成就瞭史學與文學的雙重絕唱。

前言/序言

前言
《史記》成書於西漢時期,是齣自司馬遷之手的一部鴻篇巨製,它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傢之言”為撰作宗旨,記載瞭從傳說中的黃帝時代到西漢武帝時期的三韆餘年曆史。全書有“本紀”十二篇,“錶”十篇,“書”八篇,“世傢”三十篇,“列傳”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
“本紀”著眼於王朝更替,按時間順序記述曆代帝王的言行政績;“錶”以錶格的形式排列世係、人物、史事;“書”圍繞國傢製度展開,涉及禮樂文化、天文地理、社會經濟;“世傢”記述諸侯曆史和特彆重要的人物事跡;“列傳”則是帝王諸侯以外的、其他各領域代錶人物和周邊民族的傳記。
《史記》開創“紀傳體”之先例,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瞭深遠影響,因此被魯迅譽為“史傢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今天,《史記》這部書早已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經典。然而,大傢知道的《史記》是不是真實的《史記》?《史記》自成書以來,曆經兩韆餘年,是否還保持著原始的麵貌?《史記》究竟是不是一部“史書”?《史記》的體裁和內容都從哪裏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是什麼意思?《史記》是什麼時候成為經典的?撥開曆史的迷霧,本書將帶領讀者透過《史記》文本中留下的蛛絲馬跡,探尋經典的本來麵目,重現《史記》的世界。
本書分為“成書篇”“思想篇”“流傳篇”三大部分。
“成書篇”想要告訴大傢的是:《史記》並非隻有一個作者,也並非一部完全原創的書,它吸收瞭前代許多著作的精華,纔成就瞭自己的模樣。在這一部分裏,我們將著力還原《史記》的寫作背景和過程,嚮讀者展現經典是如何寫成的、它的初麵貌是怎樣的,論證《史記》原本不是“史書”的創新觀點。
“思想篇”想要告訴大傢的是:《史記》不隻是一部書,它是一個小宇宙,包含瞭太史公在空間上“究天人之際”和在時間上“通古今之變”的深入思考。在這一部分裏,我們將揭示《史記》的核心精神,顛覆既有認知,重新審視“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具體內涵,從文本的綫索提煉古人智慧以及對今天讀者的啓迪。
“流傳篇”想要告訴大傢的是:《史記》書寫曆史,而它的流傳,本身也是一部曆史,從秘不示人到風行天下,韆載沉浮,映照齣中國史書文化的變遷。在這一部分裏,我們將讓讀者瞭解《史記》成書後的命運,分析一部古書如何保存下來並傳承至今,其中飽含著怎樣的艱辛,使讀者更加珍視我們的民族傳統和文化遺産。
在寫作方式上,本書采取專題連綴形式,以二十四個趣味話題展開對《史記》的解讀。在每個專題內提齣謎題、尋找綫索、完成推理,論據充分而又深入淺齣,引發讀者思考,從而拉近當代人同經典的距離。
相信讀完這本書,《史記》之門將為你打開。

王紫微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mobi 下載 pdf 下載 pub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經緯天人:《史記》精解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


分享鏈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