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长城,美丽的雁栖湖, 已经成为美丽新怀柔的两张精美名片,见证了首都北京三千多年建城史与八百多年建都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沧桑变迁。
*访一段段残存遗迹,见证数千年龙脊沧桑;观一篇篇鸿文妙笔,观古今志士情怀;书一幕幕两军交战,看边塞风起云涌。
*怀古览胜、妙笔今传,描绘一卷北京长城的雄伟画卷、集结一部长城文化的龙虎文萃。
长城在每个中国人心中都是一个烙印,有着一缕特殊的情怀。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宝藏,但这些都只是对中华大地上各段长城综合在一起的宏观印象,而少有人将之分开来看,更鲜有人在游览之外真的走进长城,了解它的历史、文化和那传世的万卷诗篇。
《长城踞北.延庆卷》一书虽是为配合长城文化带建设孕育而生的,在编写上却避开了生硬的科普形式,引文献、重遗存、精研究、深解读,全书所有作者均为昌平区文史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平日里他们或浸润于古籍史海之中,或寻访于峻岭荒山之上,为挖掘长城文化、保护长城遗存而费尽心力、四处奔走。因此,本书既是一本关于昌平长城方面的研究专著,也是诸位专家投身长城修缮保护的真实记录。
延庆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城区距北京德胜门74千米,区域总面积1993.75平方千米。1913年,全国废州改县, 延庆州改为延庆县,2015年,改县设区。下辖15个乡镇,3个街道,常住人口 31.4万人。 域内长城穿越9个乡镇130多个建制村。1952年,时任政务院副总理的郭沫若提议“保护文物,修复长城,向游人开放”。1953年至1957年,国家几次拨出专款,重修“居庸外镇”“北门锁钥”。1958年,八达岭长城开辟为旅游区。1961年3月“万里长城—— 八达岭”被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1年八达岭特区办事处成立,从此以八达岭长城为龙头的延庆文化旅游业极大地促进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1987年, 中国万里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遗产名录》。1991年八达岭长城代表中国长城接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世界文化遗产” 证书。八达岭长城不仅是全中国, 而且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延庆境内的明长城现存墙体179.1千米, 其中夯土长城28.2千米, 石砌长城103.7千米, 砖石长城26.6千米 ; 此外还有敌台473座, 烽火台86座, 关堡42处, 遗迹21处。
犹且看今朝,“雄关漫道”一章是本书作者对当代长城保护、长城文化发掘的思索与寄望。路漫漫其修远兮,《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只是一次各方专家学者对北京长城文化的空前整理,至于如何让其持久换发魅力,不断发掘新的时代价值,或许仍需我们每个人求索!
《长城踞北.延庆卷》由延庆区政协组织相关专家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结果及相关信息撰写而成,全书从共分“龙脊沧桑”“怀古览胜”“妙笔今传”“边塞烟云”“雄关漫道”5个部分,对本区长城的历史沿革、残存遗迹进行了细致梳理,对历代有关长城碑铭诗赋、文物古迹进行了深入解读,并且首次以保护实录的方式披露了近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具体细节,带令读者走进长城、了解长城、探索长城不为人知的奥秘!配以展现长城及其相关历史遗迹古今面貌的图片,是一本集历史文献、实地考核、调研论证为一体的文史专辑资料。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中国第1家从事城市发展研究的跨学科国际化非营利组织,以城市价值链理论为指导,以发现城市价值为目标,围绕城市发展全过程,开展城市决策与预测研究,建立全球化学习网络,实施城市战略设计和行动计划,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对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的决策咨询体系。
第一单元 龙脊沧桑
妫川形胜 / 尚 珩……………………………………………………………… 3
妫川述往 / 温廷军 刘继臣…………………………………………………… 7
京西北的古道交通 / 杨程斌 ………………………………………………… 13
延庆长城修筑 / 尚 珩………………………………………………………… 20
三镇长城汇延庆 / 尚 珩……………………………………………………… 27
万里长城精华八达岭 / 尚 珩………………………………………………… 41
第二单元 怀古览胜
纵览缙云——居庸溯源 / 武 光 刘继臣 …………………………………… 47
昌镇陵后无长城——断边之谜 / 洪 峰 范学新 …………………………… 51
宣镇陵后长城防线——南山联墩 / 洪 峰…………………………………… 55
逶迤军都陉——关沟揽胜 / 宋国熹 ………………………………………… 64
北京最后的州城遗址——延庆城 / 范学新 ………………………………… 74
宣府东路的军事重镇——永宁城 / 高文瑞 ………………………………… 81
八达岭之藩篱——岔道 / 范学新 …………………………………………… 89
塞外古驿站——榆林 / 郭 强………………………………………………… 94
凤凰古城——柳沟 / 范学新 ………………………………………………… 100
古风遗存——四海冶 / 冯淑珍 ……………………………………………… 108
记忆里的风物——长城遗珍 / 尚 珩………………………………………… 112
第三单元 妙笔今传
延庆明代长城碑刻 / 王 浩…………………………………………………… 121
延庆咏长城古诗词赏析 / 郭 强……………………………………………… 131
品读九眼楼长城题诗碑 / 王 浩……………………………………………… 140
永宁和平街火神庙壁画 / 范学新 …………………………………………… 149
“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回眸 / 武 光……………………………………… 162
长城艺术品收藏 / 刘越岭 …………………………………………………… 166
第四单元 边塞烟云
完颜纲败走缙山县 / 杨程斌 ………………………………………………… 171
鞑靼八扰隆庆州 / 杨程斌 …………………………………………………… 174
谭纶与八达岭长城 / 范学新 杨程斌………………………………………… 177
于谦后人战闯王 / 杨程斌 …………………………………………………… 183
慈禧西行过延庆 / 杨程斌 …………………………………………………… 188
青龙桥记忆 / 郭 强…………………………………………………………… 198
八达岭长城脚下的民间传说 / 赵万里 ……………………………………… 204
第五单元 雄关漫道
延庆长城资源调查 / 冯淑珍 ………………………………………………… 211
延庆长城保护管理与修缮 / 冯淑珍 ………………………………………… 218
延庆长城魅力展现 / 赵新忠 ………………………………………………… 228
全力打造中国长城的金名片 / 张宝秀 范学新……………………………… 237
参考书目………………………………………………………………………… 249
终于入手了这本《长城踞北.延庆卷/北京长城文化带丛书》,迫不及待地翻开,虽然书中并未直接详述每一个细节,但字里行间弥漫的那股历史厚重感,已足以让我沉醉。我一直对北京的长城情有独钟,尤其是延庆段,它不像八达岭那样人头攒动,却有着一种更加原汁原味的苍凉与壮美。想象着当年,守城将士们在这片土地上,面对着漫天的风沙和凛冽的寒风,是如何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坚实的屏障,抵御着来自北方的侵袭。书中的文字,仿佛化作了一把把钥匙,轻轻开启了我对那段尘封岁月的想象。我仿佛看到了烽火台上传递的信号,听到了战马奔腾的嘶鸣,感受到了将士们眼中不屈的目光。虽然书中可能没有直接描绘这些场景,但它所勾勒出的长城文化带的宏伟蓝图,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脉络。尤其是当脑海中浮现出延庆那连绵起伏的山峦,与书中描述的长城蜿蜒于其上时,一种强烈的共鸣油然而生。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长城的记录,更是一种对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致敬。它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居北”二字的含义,那是责任,是担当,更是守护。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被它所描绘的长城文化带的宏伟图景深深吸引,尽管它没有直接给我列出长城上每一个关卡的详细地址,但它所呈现的“文化带”的理念,让我对长城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开始意识到,长城不仅仅是军事上的防御工事,更是一条融合了历史、文化、经济、生态的完整产业链。延庆的长城,作为这条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一定承载着许多独特的历史信息。书中对“文化带”的阐释,让我开始思考,长城如何影响了沿线的居民生活,如何塑造了当地的民俗风情,又如何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我仿佛看到了,长城像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间,而它所经过的延庆,正是这条巨龙身上闪耀着独特光芒的鳞片。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出色的解说员,用一种宏观的视角,带领我领略长城的伟大,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让我不再局限于对长城某一段的孤立认知,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中去理解。
评分翻开这本书,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让我瞬间安静下来。虽然里面没有直接给我讲述某个具体战役的细节,或者某个皇帝修建长城的具体计划,但它所呈现的长城文化带的整体概念,却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开始意识到,长城并非孤立的存在,它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尤其是在延庆这片区域,长城如何因地制宜地依山而建,如何与当地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这些都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书中所描绘的“文化带”,就好比是一幅巨大的画卷,而延庆的长城,则是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让我开始关注长城之下的生活,长城旁边的村落,以及那些因长城而生、与长城共存的文化。我开始想象,长城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它将北方的游牧文化与中原的农耕文化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这本书,就好比是一个向导,指引我去探索长城背后更广阔的世界,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文化底蕴。
评分这本书,如同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虽然没有直接给我列出长城的具体高度和宽度,但它所传递的关于长城文化带的宏大叙事,却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千年不屈的精神。我开始联想到,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长城不仅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坚韧,代表着团结,代表着对家园的守护。延庆段的长城,踞守在北方,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它所承载的文化,无疑是这份坚韧精神的生动体现。书中所提及的“文化带”,让我看到了长城如何串联起沿线的各个地区,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我开始想象,在这条文化带上,曾经流传过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孕育了多少独具特色的文化元素。这本书,就像是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历史的深邃,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民族情感。它让我更加敬畏先辈的智慧与毅力,也更加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和平与繁荣。
评分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虽然它没有直接给我列出长城上每一块砖的来历,或者详细介绍每一座敌楼的构造,但它所传递的“文化带”的概念,却让我看到了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军事防线,更是一条承载着数千年历史、文化、艺术、经济的动脉。我开始思考,当年的筑城者们,不仅仅是出于防御的考量,他们是否也在长城之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自己的信仰?书中所提及的“文化带”,让我联想到的是,长城沿线散落的古村落、古道、关隘,它们与长城本身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文化体系。而延庆,作为这个文化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承载着独特的地域特色和历史印记。我开始想象,在这些古老的城墙下,曾经上演了多少悲欢离合的故事,孕育了多少独特的民俗风情。这本书,就是那一颗颗散落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它们虽然各自独立,但串联起来,便是一条耀眼夺目的项链。它让我不再仅仅将长城视为一道墙,而是将其视为一个活着的、有温度的历史载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