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長城,美麗的雁棲湖, 已經成為美麗新懷柔的兩張精美名片,見證瞭首都北京三韆多年建城史與八百多年建都史,見證瞭中華民族的滄桑變遷。
*訪一段段殘存遺跡,見證數韆年龍脊滄桑;觀一篇篇鴻文妙筆,觀古今誌士情懷;書一幕幕兩軍交戰,看邊塞風起雲湧。
*懷古覽勝、妙筆今傳,描繪一捲北京長城的雄偉畫捲、集結一部長城文化的龍虎文萃。
長城在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是一個烙印,有著一縷特殊的情懷。長城凝聚瞭中華民族的民族之魂、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寶藏,但這些都隻是對中華大地上各段長城綜閤在一起的宏觀印象,而少有人將之分開來看,更鮮有人在遊覽之外真的走進長城,瞭解它的曆史、文化和那傳世的萬捲詩篇。
《長城踞北.延慶捲》一書雖是為配閤長城文化帶建設孕育而生的,在編寫上卻避開瞭生硬的科普形式,引文獻、重遺存、精研究、深解讀,全書所有作者均為昌平區文史及文物保護方麵的專傢,平日裏他們或浸潤於古籍史海之中,或尋訪於峻嶺荒山之上,為挖掘長城文化、保護長城遺存而費盡心力、四處奔走。因此,本書既是一本關於昌平長城方麵的研究專著,也是諸位專傢投身長城修繕保護的真實記錄。
延慶位於北京市西北部,城區距北京德勝門74韆米,區域總麵積1993.75平方韆米。1913年,全國廢州改縣, 延慶州改為延慶縣,2015年,改縣設區。下轄15個鄉鎮,3個街道,常住人口 31.4萬人。 域內長城穿越9個鄉鎮130多個建製村。1952年,時任政務院副總理的郭沫若提議“保護文物,修復長城,嚮遊人開放”。1953年至1957年,國傢幾次撥齣專款,重修“居庸外鎮”“北門鎖鑰”。1958年,八達嶺長城開闢為旅遊區。1961年3月“萬裏長城—— 八達嶺”被確定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八達嶺特區辦事處成立,從此以八達嶺長城為龍頭的延慶文化旅遊業極大地促進瞭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1987年, 中國萬裏長城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 世界遺産名錄》。1991年八達嶺長城代錶中國長城接受瞭聯閤國教科文組織頒發的“世界文化遺産” 證書。八達嶺長城不僅是全中國, 而且是全世界的共同財富。延慶境內的明長城現存牆體179.1韆米, 其中夯土長城28.2韆米, 石砌長城103.7韆米, 磚石長城26.6韆米 ; 此外還有敵颱473座, 烽火颱86座, 關堡42處, 遺跡21處。
猶且看今朝,“雄關漫道”一章是本書作者對當代長城保護、長城文化發掘的思索與寄望。路漫漫其修遠兮,《北京長城文化帶叢書》隻是一次各方專傢學者對北京長城文化的空前整理,至於如何讓其持久換發魅力,不斷發掘新的時代價值,或許仍需我們每個人求索!
《長城踞北.延慶捲》由延慶區政協組織相關專傢在前期調研的基礎上,結閤近年研究結果及相關信息撰寫而成,全書從共分“龍脊滄桑”“懷古覽勝”“妙筆今傳”“邊塞煙雲”“雄關漫道”5個部分,對本區長城的曆史沿革、殘存遺跡進行瞭細緻梳理,對曆代有關長城碑銘詩賦、文物古跡進行瞭深入解讀,並且首次以保護實錄的方式披露瞭近年來長城保護工作的具體細節,帶令讀者走進長城、瞭解長城、探索長城不為人知的奧秘!配以展現長城及其相關曆史遺跡古今麵貌的圖片,是一本集曆史文獻、實地考核、調研論證為一體的文史專輯資料。
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是中國政府批準設立的中國第1傢從事城市發展研究的跨學科國際化非營利組織,以城市價值鏈理論為指導,以發現城市價值為目標,圍繞城市發展全過程,開展城市決策與預測研究,建立全球化學習網絡,實施城市戰略設計和行動計劃,並以此為基礎,構建對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産生積極影響和推動作用的決策谘詢體係。
第一單元 龍脊滄桑
媯川形勝 / 尚 珩……………………………………………………………… 3
媯川述往 / 溫廷軍 劉繼臣…………………………………………………… 7
京西北的古道交通 / 楊程斌 ………………………………………………… 13
延慶長城修築 / 尚 珩………………………………………………………… 20
三鎮長城匯延慶 / 尚 珩……………………………………………………… 27
萬裏長城精華八達嶺 / 尚 珩………………………………………………… 41
第二單元 懷古覽勝
縱覽縉雲——居庸溯源 / 武 光 劉繼臣 …………………………………… 47
昌鎮陵後無長城——斷邊之謎 / 洪 峰 範學新 …………………………… 51
宣鎮陵後長城防綫——南山聯墩 / 洪 峰…………………………………… 55
逶迤軍都陘——關溝攬勝 / 宋國熹 ………………………………………… 64
北京最後的州城遺址——延慶城 / 範學新 ………………………………… 74
宣府東路的軍事重鎮——永寜城 / 高文瑞 ………………………………… 81
八達嶺之藩籬——岔道 / 範學新 …………………………………………… 89
塞外古驛站——榆林 / 郭 強………………………………………………… 94
鳳凰古城——柳溝 / 範學新 ………………………………………………… 100
古風遺存——四海冶 / 馮淑珍 ……………………………………………… 108
記憶裏的風物——長城遺珍 / 尚 珩………………………………………… 112
第三單元 妙筆今傳
延慶明代長城碑刻 / 王 浩…………………………………………………… 121
延慶詠長城古詩詞賞析 / 郭 強……………………………………………… 131
品讀九眼樓長城題詩碑 / 王 浩……………………………………………… 140
永寜和平街火神廟壁畫 / 範學新 …………………………………………… 149
“愛我中華 修我長城”迴眸 / 武 光……………………………………… 162
長城藝術品收藏 / 劉越嶺 …………………………………………………… 166
第四單元 邊塞煙雲
完顔綱敗走縉山縣 / 楊程斌 ………………………………………………… 171
韃靼八擾隆慶州 / 楊程斌 …………………………………………………… 174
譚綸與八達嶺長城 / 範學新 楊程斌………………………………………… 177
於謙後人戰闖王 / 楊程斌 …………………………………………………… 183
慈禧西行過延慶 / 楊程斌 …………………………………………………… 188
青龍橋記憶 / 郭 強…………………………………………………………… 198
八達嶺長城腳下的民間傳說 / 趙萬裏 ……………………………………… 204
第五單元 雄關漫道
延慶長城資源調查 / 馮淑珍 ………………………………………………… 211
延慶長城保護管理與修繕 / 馮淑珍 ………………………………………… 218
延慶長城魅力展現 / 趙新忠 ………………………………………………… 228
全力打造中國長城的金名片 / 張寶秀 範學新……………………………… 237
參考書目………………………………………………………………………… 249
拿到這本書,我被它所描繪的長城文化帶的宏偉圖景深深吸引,盡管它沒有直接給我列齣長城上每一個關卡的詳細地址,但它所呈現的“文化帶”的理念,讓我對長城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我開始意識到,長城不僅僅是軍事上的防禦工事,更是一條融閤瞭曆史、文化、經濟、生態的完整産業鏈。延慶的長城,作為這條文化帶上的重要節點,一定承載著許多獨特的曆史信息。書中對“文化帶”的闡釋,讓我開始思考,長城如何影響瞭沿綫的居民生活,如何塑造瞭當地的民俗風情,又如何促進瞭區域間的文化交流。我仿佛看到瞭,長城像一條巨龍,蜿蜒盤鏇在崇山峻嶺之間,而它所經過的延慶,正是這條巨龍身上閃耀著獨特光芒的鱗片。這本書,就像是一位齣色的解說員,用一種宏觀的視角,帶領我領略長城的偉大,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它讓我不再局限於對長城某一段的孤立認知,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時代背景和文化語境中去理解。
評分讀完這本書,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感動,仿佛經曆瞭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雖然它沒有直接給我列齣長城上每一塊磚的來曆,或者詳細介紹每一座敵樓的構造,但它所傳遞的“文化帶”的概念,卻讓我看到瞭長城不僅僅是一道軍事防綫,更是一條承載著數韆年曆史、文化、藝術、經濟的動脈。我開始思考,當年的築城者們,不僅僅是齣於防禦的考量,他們是否也在長城之上融入瞭自己的審美,自己的信仰?書中所提及的“文化帶”,讓我聯想到的是,長城沿綫散落的古村落、古道、關隘,它們與長城本身共同構成瞭一個龐大的曆史文化體係。而延慶,作為這個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無疑承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和曆史印記。我開始想象,在這些古老的城牆下,曾經上演瞭多少悲歡離閤的故事,孕育瞭多少獨特的民俗風情。這本書,就是那一顆顆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它們雖然各自獨立,但串聯起來,便是一條耀眼奪目的項鏈。它讓我不再僅僅將長城視為一道牆,而是將其視為一個活著的、有溫度的曆史載體。
評分終於入手瞭這本《長城踞北.延慶捲/北京長城文化帶叢書》,迫不及待地翻開,雖然書中並未直接詳述每一個細節,但字裏行間彌漫的那股曆史厚重感,已足以讓我沉醉。我一直對北京的長城情有獨鍾,尤其是延慶段,它不像八達嶺那樣人頭攢動,卻有著一種更加原汁原味的蒼涼與壯美。想象著當年,守城將士們在這片土地上,麵對著漫天的風沙和凜冽的寒風,是如何用血肉之軀築起一道道堅實的屏障,抵禦著來自北方的侵襲。書中的文字,仿佛化作瞭一把把鑰匙,輕輕開啓瞭我對那段塵封歲月的想象。我仿佛看到瞭烽火颱上傳遞的信號,聽到瞭戰馬奔騰的嘶鳴,感受到瞭將士們眼中不屈的目光。雖然書中可能沒有直接描繪這些場景,但它所勾勒齣的長城文化帶的宏偉藍圖,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脈絡。尤其是當腦海中浮現齣延慶那連綿起伏的山巒,與書中描述的長城蜿蜒於其上時,一種強烈的共鳴油然而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長城的記錄,更是一種對中華民族不屈精神的緻敬。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居北”二字的含義,那是責任,是擔當,更是守護。
評分翻開這本書,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氣息讓我瞬間安靜下來。雖然裏麵沒有直接給我講述某個具體戰役的細節,或者某個皇帝修建長城的具體計劃,但它所呈現的長城文化帶的整體概念,卻讓我對這段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開始意識到,長城並非孤立的存在,它與周邊的自然環境、人文地理緊密相連,形成瞭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尤其是在延慶這片區域,長城如何因地製宜地依山而建,如何與當地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這些都引發瞭我深深的思考。書中所描繪的“文化帶”,就好比是一幅巨大的畫捲,而延慶的長城,則是畫捲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它讓我開始關注長城之下的生活,長城旁邊的村落,以及那些因長城而生、與長城共存的文化。我開始想象,長城不僅是曆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傳承者,它將北方的遊牧文化與中原的農耕文化巧妙地連接在一起。這本書,就好比是一個嚮導,指引我去探索長城背後更廣闊的世界,去感受那份深沉的文化底蘊。
評分這本書,如同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雖然沒有直接給我列齣長城的具體高度和寬度,但它所傳遞的關於長城文化帶的宏大敘事,卻讓我感受到瞭中華民族韆年不屈的精神。我開始聯想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上,長城不僅僅是一道物理的屏障,更是一種精神的象徵。它代錶著堅韌,代錶著團結,代錶著對傢園的守護。延慶段的長城,踞守在北方,麵臨著嚴峻的挑戰,而它所承載的文化,無疑是這份堅韌精神的生動體現。書中所提及的“文化帶”,讓我看到瞭長城如何串聯起沿綫的各個地區,形成一個獨特的文化區域。我開始想象,在這條文化帶上,曾經流傳過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孕育瞭多少獨具特色的文化元素。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曆史的深邃,感受那份跨越時空的民族情感。它讓我更加敬畏先輩的智慧與毅力,也更加珍惜我們現在所擁有的和平與繁榮。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