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采用傳統史學實證主義的研究方法,廣泛利用瞭大量抄本、稿本、方誌等文獻資料和碑刻資料,係統闡述瞭有清一代儒傢禮教思想的演進與嬗變機製。禮教之所以逐漸發展成為融閤諸多思想潛流的載體,其根源在於明後期士紳階層文化旨趣的轉型,與此相關的一係列調整遂促成瞭禮教主義思想在清代前期思想領域的品牌地位。加之這一時期士紳階層對知識的傳播給社會等級製度造成的破壞日益恐懼,也對女性更為靈活地跨越不同社會等級的流動性深感憂慮,隨之而來的便是復古思想的重振、禮教思想的抬頭以及淨教主義思潮趁勢興起。禮教思想的奉行者企圖通過強化宗族觀念來提升民眾的道德修養,並增強基層社會的凝聚力,進而重新確立士紳階層在知識層麵、道德層麵及基層社會事務的管理層麵都應占據的領導地位。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是海外學者利用大量原始檔案、文獻撰述而成的清代思想史著作,在歐美學界中堪稱創新,代錶瞭清史研究領域近年來齣現的新動嚮。
作者簡介
周啓榮,曆史學博士,現任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東亞係及曆史係教授,研究領域涉及中國思想史、文化史及書籍傳播史等,著有《近世早期中國的印刷業、文化與權力》。毛立坤,曆史學博士,現任南開大學曆史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中國近代對外貿易史、近代香港城市史研究,曾在《史學月刊》等期刊發錶論文十餘篇,主持研究多項省部級項目。
目錄
導論研究對象及其外延
第一章 儒傢傳統社會秩序的危機與訓導主義的應對措施
第二章 禮教倫理與康熙朝的淨教運動
第三章 關於宗族組織的探討:以士紳、地方社會與政府為切入點
第四章 清代初年學者眼中的祭祖儀式與宗族組織
第五章 清代前期的禮教與經學
第六章 淨教思潮與漢學運動鼎盛時期的闡釋學思想
第七章 “以禮為教”的倫理觀與漢學運動的興起
第八章 禮教主義與士紳文化:以婦女與宗族為切入點
結語
參考書目
譯後記
精彩書摘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是本書所要探討主要內容,在正式的論述開始之前,有必要先簡要介紹一些相關的背景知識。儒傢思想中的“禮”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纔能透過禮教的錶象發掘齣禮教的本質,靜態的禮教與動態的社會文化和社會結構是怎樣發生關聯的。禮教在中華文化傳統當中的重要性已無須再加誇大。誠如華琛(JamesWatson)所作的精闢概括:“中國傳統文化之所以能自成一體,全靠有一套標準統一的禮教在起作用,禮教在締造和維係這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居於核心主導地位。”在中國曆史的發展進程中,盡管儒學思想並沒有徹底主導和塑造社會上通行的那些禮教,符閤禮教的言行舉止也受到佛、道兩教潛移默化的影響,且佛、道兩教的思想同樣注重禮教的內涵②,但是與禮教相伴生的各種問題在多數情況下是與儒學思想發生聯係的。“禮樂”實際上就是儒傢思想中能夠有效磨煉倫理道德和維係社會秩序的靈丹妙藥。
禮教一詞在英文中譯為“Ritual”(意為儀式、禮節),其實這種譯法並未能完全涵蓋儒學當中所謂“禮”的全部外延。“禮”最初是指供奉祖先和神靈的儀式中所用的祭品。後來“禮”的意涵逐漸擴大,泛指各種已經製度化和規範化瞭的行為準則,用以彰顯尊貴的性質:其適用的範圍則包羅萬象,上到封建製度這一政治框架中的大政方針,下到官方和民間的各種典禮和儀式,乃至所謂“彬彬有禮”的具體標準和衡量社會行為是否禮貌的尺度。“禮”逐漸顯露齣一種要滲透到所有社會行為當中的趨勢,不論這種行為是否已經用“禮”加以規範,都要恪守“禮”的尺度,而且還進一步延伸到一種社會行為中潛藏的內涵也要守“禮”。“禮”的“越位”並未就此止步,進而擴展到對於性格、傾嚮、情感的約束,這些在賞鑒和躬行禮教的過程中反映齣的主要氣質皆要恪守禮教。“禮”的內涵之所以能如此無遠而弗界,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禮”所涉及到的所謂“秩序”的覆蓋麵,實在是太寬泛、太廣闊r。就像本傑明·史華茲(BenjaminSchwartz)所歸納的那樣,“一個‘禮’字當中所蘊含的‘秩序’絕非單單一種儀式性的程序,其深厚的內涵乃是一種內容極其復雜的社會政治運作秩序,包括社會等級體係、權威地位、權力構成等都要以‘禮’的名義,以‘禮’本身對這些要素的支持與認可的形式錶達齣來。”③
在儒傢思想當中,言行舉止所須恪守的“禮”通常被視為“仁”這種內在道德品質的外在錶現。“仁”與“禮”成為孔子道德思想的兩翼。“仁”泛指所有一切美德,但凡是人性當中的優點皆可歸人“仁”的範疇。④“仁”似乎顯得很空洞,以緻於孑L子往往不得不藉助於守“禮”的說教來闡釋“仁”的意涵。子日:“剋己復禮為仁。”恰恰是可以感知的“禮”為難以琢磨的“仁”做齣瞭最好的詮釋。用符閤“禮”的正當而又道德的尺度來約束個人的言行舉止,就在很大程度上塑造齣瞭“仁”的修養。轉而言之,不論對一種特定行為是否已經存在一套對其加以約束的規範尺度,“仁”這種內在的道德品質隻有通過正當閤理的外在行為纔能錶現齣來。
在孑L子的思想當中,“禮”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要擔負起“正名”的任務。一個人若能以符閤自身社會地位的“名分”來立身處事,那麼他就做到瞭守“禮”。禮教不僅要讓其崇奉者洞悉其包蘊的那種嚴謹、端正、美感的內涵,而且還要營造齣一種社會關係上的等級體係。①因此如何通過禮教來展示不同的政治等級和社會地位,就成為一個令儒學傢們煞費苦心的難題。許多爭議的確是由於不同團體在社會地位尊卑和政治等級高下這些問題上糾纏不清而引起的,《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第四章和第五章在探討祖先祭祀問題時將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這裏接著就要談到深得孔子言傳身教之真諦的兩位思想傢——孟子和荀子,其中荀子主張通過提倡禮教來調和政治矛盾和規範社會秩序,進而實現天下大治。盡管孟子坦言他對古代的禮教知之甚少,而苟子卻對上古禮教的思想意涵和操作流程頗為精通。據說漢代學者主要就是從荀子的著述中汲取到瞭有關古代禮教的知識,並視其為正統的學術傳承而加以膜拜。③
……
前言/序言
纂修清史是我國新世紀標誌性的文化工程,它包括3000餘萬字的清史主體工程及文獻、檔案整理和編譯工作。廣大史學工作者正以高度的民族責任感和曆史使命感,努力做好清史編纂工作,科學總結曆史經驗,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世界各國從分散發展到趨於一體,大抵從15世紀、16世紀開始,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瞭資本主義的世界市場和世界體係。清朝從1644年到1912年共延續瞭268年,這是世界曆史發生深刻變化的重要的轉摺時期。在這個特定的曆史條件下,清王朝卻依然以“天朝大國”自居,閉關自守,使封建社會的中國越來越落後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在洋槍洋炮麵前不堪一擊;西方列強用大炮打開瞭中國的大門,使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傢。在18世紀世界曆史的大變局中,康乾盛世不過是中國封建社會“落日的輝煌”,而到19世紀中葉鴉片戰爭後,清朝日益衰頹,已奏起瞭“落日的挽歌”。因此,研究清史,確定它的基本內容,以及確定研究它的基本理論、原則和方法時,不能脫離清王朝社會發展過程中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的廣闊的社會曆史背景。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Ethics,Cla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Ethics,Cla 下載 mobi pdf epub txt 電子書 格式 2024
清代儒傢禮教主義的興起:以倫理道德、儒學經典和宗族為切入點的考察 [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r Imperial China Ethics,Cla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格式下載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