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工程建筑材料

海洋工程建筑材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郅晓 编
图书标签:
  • 海洋工程
  • 建筑材料
  • 材料科学
  • 海洋环境
  • 混凝土耐久性
  • 钢结构
  • 防腐蚀
  • 海洋建筑
  • 工程材料
  • 海岸工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311351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147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4
字数:37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可供建筑材料及海洋工程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1)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
(2)紧扣当下国家战略
(3)中建材、武汉理工大学等多个单位多名专家智慧结晶

内容简介

本书以“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研究成果为基本出发点,结合国内外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介绍了海洋工程建设用新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具体包括海洋工程建设用结构材料、功能材料,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施工、应用及评价。
本书可供建筑材料及海洋工程相关技术人员阅读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用参考书。

作者简介

本书由中国建材集团郅晓负责总体规划、审定,武汉理工大学蹇守卫、中国建材集团邓嫔负责统稿和具体细节修订;其他参加编写的人员还包括:潘华、文寨军、郭俊萍、孙诗兵、刘婷婷、肖忠明,吴浩、王振地、王士巍、周国泰、冀志江、廖辉伟、范磊、李锐、孙飞龙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绪论
1.1海洋工程建设的意义001
1.2海洋工程建设和建筑材料的类型003
1.2.1海洋建筑工程的分类004
1.2.2海洋建筑工程材料的分类006
1.3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特点和基本要求008
1.4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012
1.4.1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国外发展现状012
1.4.2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国内发展现状015
1.5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020
1.5.1海洋工程用钢铁的发展趋势020
1.5.2海洋工程用混凝土的发展趋势021
1.5.3海洋工程用墙体材料与部品的发展趋势022
1.5.4海洋工程用其他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022
第2章海洋工程建设用结构材料
2.1海洋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用胶凝材料024
2.1.1概述024
2.1.2基本原理026
2.1.3主要技术特性033
2.1.4海洋工程用低热硅酸盐水泥033
2.1.5海工水泥混凝土相关技术规范及认证机构038
2.1.6生产与应用案例040
2.2海洋工程建设用耐侵蚀硫铝酸盐水泥043
2.2.1概述043
2.2.2基本原理044
2.2.3水泥的制备049
2.2.4主要技术性能052
2.2.5生产和应用案例062
2.3海洋工程建设用混凝土材料及构件066
2.3.1概述066
2.3.2海洋工程用混凝土服役环境特性066
2.3.3海洋工程用长寿命混凝土068
2.3.4海洋工程用抗爆混凝土077
2.3.5就地取材的其他建筑材料084
2.3.6海洋工程用混凝土构件100
2.3.7海洋混凝土工程生产应用案例104
2.4海洋工程建设用复合材料及构件110
2.4.1概述110
2.4.2海洋工程用复合材料构件的特点111
2.4.3海洋工程用复合材料构件的类型113
2.4.4工程应用案例122
第3章海洋工程用功能建筑材料
3.1海洋环境建筑墙体砌块129
3.1.1海洋环境下墙体材料的侵蚀机理及性能要求129
3.1.2海洋环境建筑用墙体砌块131
3.1.3烧结基泡沫材料141
3.2海洋工程建设用门窗153
3.2.1海洋工程建设用建筑铝合金门窗153
3.2.2铝合金门窗组成材料技术要求157
3.2.3铝合金门窗安装规范与施工要求159
3.3建筑外遮阳制品164
3.3.1概述164
3.3.2建筑遮阳制品功能166
3.3.3建筑遮阳制品及应用168
3.3.4遮阳制品安装与调节172
3.4功能性装饰涂料174
3.4.1概述174
3.4.2功能性硅藻装饰涂料原理174
3.4.3产品技术特点175
3.4.4产品执行技术标准178
3.4.5生产与应用179
3.5电磁波吸收与屏蔽材料及制品181
3.5.1电磁波吸收与屏蔽材料181
3.5.2建筑用吸波板材189
3.6海洋工程建设用市政功能材料191
3.6.1概述191
3.6.2透水材料191
3.6.3蓄水材料207
3.6.4国内外海绵城市案例216
第4章海洋工程建设快速施工工艺及配套材料
4.1海洋工程建设快速施工工艺227
4.1.1吹填法施工228
4.1.2海上平台和构筑物的快速组装228
4.1.3快速现浇230
4.2海洋工程建设建筑材料的配套材料232
4.2.1海洋工程钢筋混凝土结构用修复材料232
4.2.2海洋工程混凝土耐久性的提高与延寿修复技术241
第5章海洋工程建设用建筑材料的评价
5.1我国典型海洋环境及试验站的气候条件和特征248
5.1.1大气腐蚀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248
5.1.2我国大气环境试验站的气候条件和特征249
5.1.3海水腐蚀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251
5.1.4我国的海水环境试验站的环境特征251
5.2海洋工程建设用建筑材料的环境腐蚀老化评价方法254
5.2.1室外暴露试验方法254
5.2.2室内加速腐蚀试验方法256
5.2.3腐蚀老化评级260
5.3海洋工程建设用建筑材料的环境耐久性评价261
5.3.1试验环境261
5.3.2典型建筑材料自然环境耐久性评价261
5.4基于南海严酷海洋大气环境的多因素耦合试验环境谱研究283
5.4.1样品和试验方案设计283
5.4.2加速腐蚀老化试验研究284
5.4.3室内外相关性分析294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加强海洋资源的开发力度与科学利用已成为我国缓解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国家实力的战略选择。我国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利,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近年来,国家已规划和建设了大量的人工岛、海底隧道、海洋钻井平台、离岸国防工程等海洋工程,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海洋事业建设发展的新要求,充分体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赋予海洋事业的新目标、新任务,为海洋事业建设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国家海洋工程建设将进入一个新时代。
海洋开发所需要的工程材料从原料、制备,到生产、使用过程都面临着特殊的要求和环境考验,需要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来支撑。本书是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功能材料在岛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2014BAB15B02)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目前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总结凝练而成。
本书由中国建材集团郅晓负责主编、审定,武汉理工大学蹇守卫、中国建材集团邓嫔承担了统稿、修订工作;各章节参加编写的还有:潘华、郭俊萍、冀志江、孙诗兵、刘婷婷、文寨军、吴浩、范磊、肖忠明、王敏、王振地、王士巍、周国泰、许宁、廖辉伟、储正相、刘善江、刘泽、李锐、孙飞龙、于志龙、秦升益等工程技术人员。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海军工程设计院、相关行业专家也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海洋工程建筑材料品种繁多、发展迅速、使用过程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鉴于笔者水平所限,本书的疏漏在所难免,恳请读者多提宝贵意见。

编者
2017年10月于北京
《山海之间:工程建设的边界探索》 内容概述 《山海之间:工程建设的边界探索》并非一本专注于某类特定材料的专业手册,而是一部视野宏阔、引人深思的著作,它深入探讨了工程建设领域中,人类智慧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塑造的复杂关系。本书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范畴,而是从跨学科的视角出发,审视了工程项目在极端环境下的选址、设计、施工、材料选择以及长期运营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它试图勾勒出工程建设活动的边界,并进一步探索如何突破这些边界,实现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本书的核心在于“边界探索”。这里的“边界”包含多重含义: 地理与环境边界: 探讨工程项目如何在极其严苛的自然环境中落地,例如极地、高海拔地区、深海、沙漠、火山活动区,乃至太空。这些环境对材料性能、结构稳定性、施工技术以及生命周期管理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将聚焦于不同环境下,工程实践者是如何理解和应对这些边界条件的,以及在此过程中催生出的创新解决方案。 技术与材料边界: 深入分析传统工程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局限性,并着重介绍前沿的、正在研发或已初露锋芒的新型材料及其应用潜力。这些材料可能包括高性能复合材料、智能材料、生物基材料、自修复材料,以及在极端环境下表现出独特性能的材料。本书将揭示这些材料如何突破现有技术瓶颈,为工程建设提供新的可能。 人文与社会边界: 工程建设并非孤立的技术活动,它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和伦理框架之中。本书将考察工程项目对当地社区、文化遗产、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如何通过周全的设计与管理,最大程度地减少负面冲击,促进社会公平与文化包容。尤其是在跨越地理和文化边界的国际工程项目中,理解和尊重不同社会的价值观念至关重要。 理论与实践边界: 理论研究与实际工程应用之间往往存在鸿沟。本书旨在弥合这一差距,通过案例分析、专家访谈和前沿研究成果的梳理,展示如何在复杂的工程实践中,将最新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理念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它会探讨科研成果的转化路径,以及工程经验如何反哺理论的进步。 可持续发展边界: 在资源日益枯竭、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工程建设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本书将审视工程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估、能源效率、废弃物管理、生态修复等方面的实践,并探索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和材料选择,构建对环境更友好的工程。它还会关注循环经济理念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章节概览 《山海之间:工程建设的边界探索》全书分为若干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边界探索”这一主题展开,但侧重点各有不同: 第一部分:征服自然:极端环境下的工程奇迹 第一章:极地之境:冰雪之上筑基石 本章将回顾人类在北极和南极地区进行的工程实践,重点分析永久冻土、严寒气候、极端风雪对结构稳定性和材料性能的挑战。 我们将探讨如何利用特殊的桩基技术、保温隔热材料、以及适应低温环境的混凝土和钢材。 案例分析可能涵盖极地科考站、石油天然气管道、以及冰上机场的建设。 第二章:高原之上:稀薄空气与严峻气候 本章聚焦于高海拔地区,如青藏高原,工程师们需要应对低气压、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剧烈以及季节性冻融等问题。 探讨高原特有的地质条件、交通运输的困难,以及对混凝土早期强度、焊接工艺等的要求。 案例研究将涉及高原铁路、公路、水电站以及通信基站的建设。 第三章:深海之渊:蓝色王国里的挑战 本章将深入探讨在深海环境中进行工程活动所面临的巨大压力、腐蚀、黑暗以及通信困难。 分析深海石油平台、海底管道、水下观测站等工程的特殊设计与施工技术。 重点介绍适用于深海环境的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如特种合金、高性能聚合物以及先进的混凝土配比。 第四章:荒漠之心:干旱与高温的考验 本章将审视工程项目在沙漠地区如何应对极端高温、昼夜温差、沙尘暴以及水源匮乏等问题。 探讨防沙固沙技术、耐高温材料的选择(如特殊涂料、隔热材料),以及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案例分析将涉及沙漠公路、太阳能发电站、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 第二部分:材料的革新:突破性能边界 第五章:智能之芯:感知与响应的材料 本章将介绍具有感知、自诊断、自修复功能的智能材料,如形状记忆合金、压电材料、自愈合混凝土等。 探讨这些材料如何应用于桥梁、隧道、高层建筑等关键结构,提高其安全性和耐久性。 分析智能材料的驱动机理、设计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复合的未来:轻质高强的无限可能 本章聚焦于各种高性能复合材料,如碳纤维增强聚合物(CFRP)、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GFRP)以及先进的金属基复合材料。 分析这些材料在提高结构强度、减轻自重、抵抗腐蚀等方面的优势。 探讨其在航空航天、汽车、桥梁、风力涡轮机叶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七章:绿色之源:可持续与可再生的材料 本章将深入探讨生物基材料、可回收材料以及低碳材料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 介绍竹材、木材、再生混凝土、以及采用低碳技术的钢材和水泥。 分析这些材料如何减少工程建设的环境足迹,促进循环经济。 第八章:纳米的力量:微观世界的宏大变革 本章将揭示纳米技术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如纳米颗粒增强混凝土、纳米涂料、以及用于防污和自清洁的表面处理技术。 探讨纳米材料如何赋予传统材料前所未有的性能,如更高的强度、更好的耐久性和更强的环境适应性。 第三部分:人文的交织:工程与社会的对话 第九章:文化的地景:遗产保护与工程融合 本章探讨工程项目在历史文化遗址、风景名胜区等敏感区域的建设如何进行,并如何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融入现代工程技术。 分析如何通过材料选择、外观设计以及施工方法的创新,实现工程与文化的和谐共存。 案例研究可能涉及古建筑修复、博物馆建设、以及保护性开发项目。 第十章:社区的根基:参与式设计与社会责任 本章强调工程建设对当地社区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参与式设计、利益相关者沟通,确保工程项目能够惠及当地居民,并促进社会公平。 探讨如何评估和缓解工程项目可能带来的社会冲击,如搬迁、就业、基础设施改善等。 第十一章:生态的共生:工程与自然和谐发展 本章深入探讨工程项目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并通过生态恢复、绿色基础设施等手段,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分析环境影响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 关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以及野生动物通道等生态工程设计。 第四部分:未来的展望:边界的延伸与重塑 第十二章:数字化浪潮: BIM与智能建造的革命 本章探讨数字化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等,如何正在重塑工程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从设计、施工到运营和维护。 分析这些技术如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并为应对复杂挑战提供更强大的工具。 第十三章:太空的疆域:未来工程的新起点 本章将超越地球的界限,展望人类在太空进行工程建设的可能性,包括月球基地、火星殖民地以及太空轨道设施。 探讨在失重、辐射、极端温度等极端环境下,对材料、能源、生命支持系统等提出的独特要求。 分析可能需要开发的全新工程原理和材料技术。 第十四章:重塑边界:可持续工程的伦理与未来 本书的最后一章将对前面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升华,再次强调工程建设在理解和重塑边界中的关键作用。 探讨如何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坚守伦理底线,确保工程活动能够服务于人类的长远福祉和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呼吁工程师、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更加安全、高效、绿色、包容的工程建设新时代。 《山海之间:工程建设的边界探索》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理解工程建设的广度与深度。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技术和材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勇气、责任与未来的书。本书适合工程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环境科学家、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对人类与自然互动、科技发展及其社会影响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启发读者思考,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工程建设的边界在哪里,又该如何去拓展和重塑,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看到《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的标题时,我立即联想到那些在风浪中巍然屹立的海洋工程奇迹。我一直对海洋工程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在了解其背后所依赖的先进建筑材料方面。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各种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特性、性能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选择依据。从最基本的混凝土、钢材,到各种新型的复合材料、高性能合金,我都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详尽的介绍。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的防腐蚀、抗疲劳、耐磨损以及长期耐久性等方面的论述,因为这些性能在严酷的海洋环境下至关重要。如果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工程案例,例如某个大型海上平台、海底管道或跨海大桥的材料选择和应用经验,那就更能让我直观地理解材料的实际应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构建起一个关于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系统性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支撑海洋工程的关键要素。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材料创新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内容,例如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工程理念下的新材料研发方向,这将为我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一种专业而严谨的感觉,封面上深邃的蓝色背景仿佛预示着这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海洋工程材料的广阔天地。作为一名海洋工程项目经理,我深知材料选择对于工程项目的成功至关重要。在多变的海洋环境中,材料不仅要承受巨大的结构荷载,还要经受严峻的腐蚀和疲劳考验,任何材料上的疏忽都可能导致项目延期、成本超支甚至安全事故。因此,我对《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适用于海洋工程的建筑材料,包括但不限于各种等级的钢材、高性能混凝土、特种合金、聚合物材料以及复合材料等。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这些材料在不同海洋工程结构(如海上平台、码头、海底管道、水下建筑物等)中的具体应用案例和技术要点。例如,针对不同深度的海水腐蚀性,有哪些推荐的防腐蚀措施和材料?在强风浪条件下,结构材料需要具备怎样的抗冲击和抗疲劳性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详细的材料性能参数、设计规范以及相关的行业标准,这将对我日常的项目管理和决策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参考。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涵盖一些关于材料耐久性评估、维护策略以及新技术发展方向的内容,以便我能及时掌握行业前沿信息,优化项目管理。

评分

作为一名研究材料科学的博士生,我对《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的兴趣,更多地聚焦于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和前沿研究。海洋工程环境的极端性,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挑战,也催生了许多创新的材料解决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各种高性能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微观结构、力学行为以及失效机理。例如,在极端压力和腐蚀环境下,金属材料如何表现出优异的抗蠕变和抗疲劳性能?新型复合材料是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和界面优化来提升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耐久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表面处理、防护涂层以及腐蚀抑制技术的内容,这对于提高材料的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希望书中能涉及一些关于智能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比如自修复材料、传感材料等,它们有望为海洋工程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我期待书中能够引用最新的科研成果和实验数据,并对未来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个激发研究灵感、拓宽学术视野的宝贵平台。

评分

我是一名退休的资深海洋工程师,在我多年的职业生涯中,见证了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巨大发展。从早期的钢筋混凝土到如今的各种高性能复合材料,材料的进步是推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关键动力。当我看到《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时,我感到十分欣喜,这说明这个领域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入,并且有新的著作来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知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梳理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发展脉络,从历史的角度介绍各种经典材料的出现、应用以及其局限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各种现代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性能特点、设计原则和应用规范。例如,对于海上平台的桩基、甲板、立柱等不同部位,所需的材料性能会有何差异?对于海底管道,又需要具备哪些特殊的防腐蚀和抗压能力?我非常关注书中关于材料的力学性能、耐久性、环境友好性以及成本效益等方面的论述。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深入分析,例如某个标志性海洋工程项目的材料选择和应用经验,那就更具价值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年轻一代的海洋工程师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先进的建筑材料,为我国的海洋工程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评分

我是一名对工程技术和海洋文化都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每次看到那些在惊涛骇浪中屹立不倒的海上建筑,我都会产生无限的遐想:它们是如何做到的?是什么让它们能够抵御如此恶劣的环境?《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在我看来,正是解开这些谜团的钥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为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介绍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知识。我想要了解,那些构成海上巨物的“骨骼”和“皮肤”究竟是什么?是坚不可摧的金属?是能够与海水抗衡的特殊混凝土?还是其他更加神奇的材料?我希望书中能用清晰的图示和生动的文字,去解释这些材料的特性,以及它们为什么适合在海洋这种严酷的环境中使用。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黑科技”般的材料,比如能够自我修复的涂层,或者能够感知海洋环境变化的智能材料。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关于这些材料的“诞生记”,比如它们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又经历了哪些考验,那就更能引起我的兴趣了。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材料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智慧如何与自然力量抗衡,以及如何探索和利用海洋的精彩故事集。

评分

说实话,我并不是海洋工程专业的科班出身,我是一名对海洋科学和工程交叉领域充满兴趣的跨学科研究者。当我偶然翻阅到《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时,立刻被它的主题所吸引。我一直觉得,人类在海洋中建造的各种工程,是科技力量与自然环境博弈的绝佳体现。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那些能够承受巨大挑战的建筑材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以一种相对浅显易懂的方式,为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介绍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我想要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材料,能够让巨大的海上风力发电机稳定运行数十年,能够让深海钻探平台在极端恶劣的海况下屹立不倒。我尤其好奇书中会探讨哪些具体的材料类型,例如它们是如何抵御海水的侵蚀、如何承受巨大的冲击和压力、以及如何保证其长期使用的可靠性。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一些关于材料创新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内容,例如绿色环保材料、智能材料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前景,甚至是一些关于材料在极端海洋环境下(如极地)的应用挑战。这本书,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能够窥探到海洋工程背后那个充满智慧和挑战的材料科学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那是一种深邃的蓝色,如同最广阔的海洋,上面点缀着几笔代表工程结构的白色线条,简洁而又不失力量感。我是一名海洋工程领域的初学者,对这个领域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在了解了“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个书名后,更是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我一直对那些矗立在海上的庞然大物,比如石油钻井平台、海上风力发电塔、跨海大桥的桥墩等等,都充满了敬畏。我总是在想,是什么样的材料,才能经受住如此严酷的海浪冲击、盐雾腐蚀、以及巨大的风力荷载呢?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解答这一切疑问的钥匙。我希望它能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材料的分类、性能指标,然后逐步深入到不同海洋工程应用场景下所需的特定材料,例如防腐蚀材料、高强度混凝土、新型合金等等。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有一些实际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被应用到实际工程中的,最好能配上一些精美的工程图片,让我能更直观地理解。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包含一些关于材料耐久性、维护和回收方面的内容,毕竟海洋工程的生命周期很长,材料的可持续性也越来越重要。如果书中能提供一些最新的研究动态和未来发展趋势,那就更完美了,这将为我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宝贵的参考。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通往海洋工程建筑材料世界的精彩大门。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是源于我对海洋工程这一宏大领域的敬畏之心。我一直觉得,人类在浩瀚的海洋中建立起的那些工程奇迹,无不凝聚着无数工程师的心血和智慧,而其中,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应用,更是重中之重。这本书的名称《海洋工程建筑材料》,恰恰点出了这一切的基石。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那些支撑起巨型海上风电场、深海油气平台、甚至是未来海底城市的材料的故事。我想知道,是什么样的材料,能够经受住海浪日夜的拍打,能够抵御海水中无处不在的腐蚀,能够在零下几十度的极地冰原上依然坚固可靠。我希望能看到书中对不同材料的详细介绍,比如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特性、力学性能,以及它们在不同海洋工程环境下的表现。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关于材料耐久性预测和评估的内容,因为海洋工程的生命周期往往非常漫长,材料的长期性能至关重要。此外,我也对书中可能探讨到的新型绿色环保材料以及它们在海洋工程中的应用前景感到好奇。如果这本书能够通过生动有趣的案例和清晰的图解,将这些复杂的材料知识展现出来,那将是对我这样对海洋工程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一份极大的馈赠。

评分

当我拿到《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时,我首先被它厚重的纸张和精美的印刷所吸引。书中的内容,虽然我还没能深入研读,但从目录和章节标题来看,它似乎涵盖了海洋工程领域几乎所有的核心建筑材料。我是一名海洋工程项目的工程师,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各种材料的选择、评估和应用。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比如高盐度、高湿度、强风浪和巨大的水压,对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这使得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的研究和应用比陆地工程更加复杂和关键。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材料防腐蚀、抗疲劳以及长期耐久性的部分。毕竟,海洋工程结构的寿命往往长达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旦材料出现问题,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经济损失巨大,还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理论基础,例如不同腐蚀机理的分析,以及针对性的防腐蚀技术,包括涂层、牺牲阳极、阴极保护等。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介绍一些新型高性能材料,比如超高强度混凝土、复合材料、高性能钢材等,以及它们在各种海洋工程结构中的应用案例,例如深海钻井平台、海上风力发电机基础、海底管道等。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关于材料检测、质量控制和失效分析的内容,那将对我日常的工作提供极大的帮助。这本书,在我看来,无疑是一部值得海洋工程从业者深入钻研的宝贵参考资料。

评分

我对《海洋工程建筑材料》这本书的兴趣,源于我一直以来对海洋的迷恋。我总觉得,海洋是地球上最神秘、最壮丽的存在,而人类在海洋中建立起的各种工程,则是我们征服和理解海洋的伟大尝试。而支撑起这些伟大尝试的,正是那些能够与严酷海洋环境抗衡的建筑材料。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这些材料的世界,了解它们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又是如何被应用在那些令人惊叹的海洋工程项目中的。我想要知道,那些矗立在海上的巨型平台,那些穿越海底的管道,它们是用什么样的“血液”在支撑着。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释一些关于材料性能的概念,比如强度、韧性、耐腐蚀性等等,并配以生动的插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如果书中还能分享一些关于材料在海洋环境中发生变化的案例,比如锈蚀、磨损等,以及工程师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那就更吸引人了。这本书,对我而言,就像是一本关于海洋工程“皮肤”和“骨骼”的百科全书,让我能够更好地去欣赏和理解那些在蓝色星球上熠熠生辉的工程奇迹。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