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要点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质量控制要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金孝权 编
图书标签:
  •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
  • 预制构件
  • 质量控制
  • 施工技术
  • 结构工程
  • 混凝土工程
  • 建筑工程
  • 规范标准
  • 验收标准
  • 装配式建筑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214563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3970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为了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保障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质量,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和施工操作人员掌握工程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施工实践技能,本书从责任主体的质量行为、混凝土构件原材料、构件生产、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安装、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验收这五个方面对工程质量行为的要求、原材料的控制、现场安装环节关键节点的控制,作了详细的描述,内容全面、翔实、通俗易懂,是工程参建各方、工程质量监管部门控制工程质量的工具书,这就是编者编辑这套系列丛书的目的。

目录

第1章 概述
1.1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概念
1.2 国内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发展概况
1.3质量控制要点概述

第2章 质量行为控制要点
2.1 建设单位
2.2 设计单位
2.3 施工单位
2.4 部品部件生产单位
2.5 监理单位
2.6 总包单位
2.7 检测单位

第3章 原材料
3.1 钢筋
3.2 钢筋机械连接套筒、钢筋锚固板
3.3 预应力钢筋
3.4 灌浆料
3.5 预应力成孔管道
3.6 混凝土工程
3.7 混凝土工程原材料

第4章 构件生产
4.1 模具
4.2 钢筋加工、连接与安装
4.3 预应力工程
4.4 预埋件、吊环和预埋管
4.5 混凝土配合比与制备
4.6 混凝土养护
4.7 构件运输与堆放
4.8 混凝土构件出厂检验
4.9 混凝土缺陷修整
4.10 模块化构件
4.11 部品部件信息化管理与标识

第5章 装配式混凝土构件安装
5.1 一般规定
5.2 混凝土构件
5.3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安装
5.4 钢筋套筒灌浆和钢筋浆锚连接
5.5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连接
5.6 室内给排水工程
5.7 建筑电气工程

第6章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的验收
6.1 验收程序
6.2 验收内容
6.3 不合格工程的处理
《城市记忆:老建筑的时代回响》 简介 城市,并非钢筋水泥的冰冷集合,而是由无数承载历史、见证岁月的建筑串联而成的宏大叙事。当我们漫步于街头巷尾,目光所及之处,那些古朴的石库门,庄重的洋楼,或是历经风雨的牌楼,它们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凝固的时光,是城市集体记忆的载体。 《城市记忆:老建筑的时代回响》并非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也不是对建筑风格的简单罗列。它是一部充满温情与洞察的散文集,深入探索城市中那些“老朋友”——那些饱经风霜的老建筑——背后的故事、历史的烙印以及它们与时代变迁的共鸣。这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光隧道,从不同的视角去理解和欣赏这些静默的讲述者。 第一章:砖瓦下的故事,诉说昨日的光辉 本章将聚焦于一组极具代表性的老建筑群,它们或许是某条老街上的石库门弄堂,或许是城市中心的一片老洋房区。我们不以宏观的建筑史学角度切入,而是从微观的生活细节入手,勾勒出这些建筑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的生命轨迹。 石库门:市井的温情与邻里情深 详细描绘石库门门楼的雕花细节,分析其装饰风格的演变,并关联当时社会阶层与审美趣味。 深入挖掘石库门内部空间的功能性与生活方式,如天井的作用、厢房的布局,以及一家人围绕着一方天井生活的点点滴滴。 通过采访一些老居民,收集他们在石库门生活中发生过的趣事、温情瞬间,如儿时的游戏、邻里间的互助、逢年过节的热闹场景。 探讨石库门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如何塑造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市井文化和人情味。 老洋房:时代的弄潮儿与西学东渐的风貌 选择几栋风格迥异的老洋房,如折衷主义、装饰艺术风格等,细致描绘其建筑立面、窗户、阳台的设计特色,并分析其背后的建筑师或业主的故事。 讲述这些洋房在不同历史时期扮演的角色,它们可能是外国商人的宅邸、达官显贵的府邸,或是革命志士的秘密据点。 通过老照片和口述历史,重现洋房内外的生活场景,如曾经的舞会、宴请,或是家庭聚会,展现那个时代上流社会的风貌。 分析这些洋房如何成为中西文化交融的见证,它们不仅是物质建筑,更是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载体。 公共建筑:城市动脉的承载者 挑选一些有代表性的老公共建筑,如老邮局、老银行、老剧院等。 深入探究这些建筑的功能变迁,它们曾是城市信息传递的枢纽、金融交易的中心,抑或是文化娱乐的殿堂。 通过历史资料,还原这些建筑在使用高峰期的繁忙景象,以及它们对城市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讲述与这些建筑相关的重要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例如某场重要的演讲、某次重要的签约,或是某位艺术家在此留下的足迹。 第二章:时光的印记,风雨中的坚守 时间是最好的雕刻师,也是最严苛的检验者。老建筑身上留下的每一道痕迹,都是时光赋予的印记,是它们历经风雨、默默坚守的证明。本章将关注建筑的“外在表情”——那些因岁月而留下的独特风貌,以及它们在历史变革中展现出的韧性。 剥落的墙皮,诉说岁月的痕迹 细致描写建筑外墙上因日晒雨淋、风吹日晒而产生的裂纹、剥落、青苔滋生等现象。 分析不同材料(如红砖、水泥、石材)在岁月侵蚀下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如何赋予建筑独特的肌理感。 探讨这些“破败”之处,并非丑陋,而是美学意义上的“残缺之美”,是历史沉淀的象征。 斑驳的窗棂,凝视曾经的风景 聚焦于老建筑的窗户,它们可能是木质的、铁艺的,或是带有彩色玻璃的。 描绘窗户框上的漆色剥落、木纹的深浅变化,以及玻璃上留下的点点污迹。 想象透过这些斑驳的窗户,曾经凝视过怎样的风景,见证过多少个日升月落,多少次人事变迁。 探讨窗户作为建筑的眼睛,如何连接内外空间,又如何承载着居住者的目光与情感。 锈蚀的铁艺,记录时代的变迁 关注阳台、围栏、大门上的铁艺构件,它们往往是建筑艺术性的集中体现。 描绘铁艺上因氧化而形成的锈迹,以及锈迹的色彩变化,从鲜红到深褐,再到青黑色。 讲述这些铁艺的制作工艺,以及在当时技术条件下,工匠们如何将冰冷的金属赋予生命与灵动。 探讨铁艺的锈蚀,并非衰败,而是历史在金属上的烙印,是它曾经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的证明。 残破的屋顶,守护一方天空 描写老建筑屋顶瓦片的风化、断裂,或是局部塌陷。 关注屋顶的结构,如飞檐、翘角的设计,以及它们在不同建筑风格中的体现。 讲述屋顶在抵御自然侵蚀中的作用,它们如同守护者,默默地为建筑内部的空间遮风挡雨。 探讨屋顶的残破,有时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或是一个家族的衰落,但同时,也为新的生命提供孕育的可能。 第三章:重生与传承,老建筑的新生命 面对城市发展的浪潮,许多老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或遗忘的命运。然而,总有一些有识之士,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传承,为这些老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城市记忆:老建筑的时代回响》的第三章,将重点探讨老建筑的保护、活化与再利用,以及它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定位。 保护与修复:历史的庄重与工艺的传承 详细介绍老建筑在保护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如资金、技术、文化认知等。 深入探讨具体的修复工艺,例如古法砌筑、传统木工技艺、传统油漆工艺等,强调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原貌的前提下,进行科学、严谨的修复。 采访参与老建筑修复的专家、匠人,了解他们对历史负责的态度,以及在修复过程中所付出的心血与智慧。 通过对比修复前后的照片,直观展现修复工作的价值,以及它如何让濒临消逝的历史“活”过来。 活化与再利用:空间的智慧与功能的创新 列举一些成功的将老建筑改造为新用途的案例,如老厂房改建的艺术区、老建筑改建的特色酒店、咖啡馆、书店等。 分析改造过程中,如何在保留建筑原有风貌的同时,注入现代的功能需求,实现新与旧的和谐统一。 探讨改造的“尺度”问题,即如何在不破坏建筑灵魂的前提下,进行必要的空间调整和技术升级。 强调这种活化不仅是对建筑本身的拯救,更是对城市文脉的延续,让老建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挥其价值。 文化地标的打造:记忆的传承与都市的魅力 探讨老建筑如何通过文化活动、展览、导览等方式,成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标。 分析这些地标如何吸引人流,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并提升城市的文化吸引力。 讲述老建筑作为城市记忆的载体,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展望未来,老建筑在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可能性,它们将如何与现代科技融合,继续书写城市的新篇章。 结语: 《城市记忆:老建筑的时代回响》是一次对城市历史的深情回眸,一次对建筑生命力的赞美。它希望通过文字与影像,唤醒读者心中对老建筑的关注与热爱,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些承载着岁月痕迹的建筑,并非冰冷的遗物,而是我们城市不可或缺的灵魂,是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放慢脚步,倾听那些老建筑在风雨中低语的故事,你将收获一份别样的感动与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浮现出许多关于智能化建造的场景。我期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将人工智能技术,例如机器学习算法,应用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应力分析、裂缝预测,甚至是构件的智能生产和质量检测。我还期待看到关于机器人辅助施工的内容,比如自动化安装、焊接以及精确测量等方面的应用,这些技术不仅能提高效率,更能降低人为误差,从而提升工程质量。另外,物联网(IoT)在施工现场的应用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方向,比如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混凝土的养护状态、结构的受力情况,以及构件的运输和存储环境,从而实现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预警。此外,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在质量验收和施工交底方面的应用,能够让施工人员更直观地理解设计要求和施工工艺,这对于保证整体工程质量无疑会起到积极作用。

评分

这本书在质量控制方面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看,我更希望看到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信息化、智能化建造方面的更多实践。比如,如何利用BIM技术进行全生命周期的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如何实现构件从工厂生产到现场安装的全过程追溯,以及如何通过大数据分析来优化施工流程和提升质量。我还对基于物联网和云计算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非常感兴趣,通过集成传感器、摄像头、无人机等设备,实现对施工现场的实时监控、数据采集和智能分析,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水平。另外,我还想了解关于数字孪生技术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如何构建虚拟模型来模拟和预测结构的性能表现,以及如何进行远程运维和故障诊断。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接下来的工程质量管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如果能更多地聚焦于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那就更具前瞻性了。我对于高性能混凝土(HPC)和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应用非常感兴趣,比如它们在提高结构强度、耐久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在轻质化、薄壁化构件设计中的潜力。我还想了解关于自修复混凝土、隔热混凝土、吸音混凝土等特种混凝土材料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可行性和实际应用案例。另外,对于新型连接技术的研发,如免焊接连接、高强螺栓连接、灌注连接等,以及它们在受力性能、施工便捷性、经济性等方面的比较分析,也是我非常期待的内容。

评分

这本书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质量控制方法,但如果能更深入地探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经验,那就更具国际视野了。例如,装配式建筑在发达国家(如欧洲、日本)的发展历程、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在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产业组织等方面的做法,都值得借鉴。我还想了解一些新兴市场在装配式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将这些经验与国内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模式。当然,对于装配式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接受度和推广难度,以及如何根据当地文化进行适应性调整,也是一个有趣的研究方向。

评分

这本书聚焦于质量控制要点,但我认为,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复杂工程项目中的应用案例,会更具参考价值。比如,在桥梁、隧道、地下空间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装配式结构如何发挥其优势,解决施工难度大、工期要求高等挑战。我还想了解装配式结构在海洋工程、水利工程等特殊环境下的应用,比如如何应对腐蚀、侵蚀等问题,以及如何保证结构的可靠性和耐久性。此外,我还关注装配式结构在抗震救灾、应急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如何快速搭建临时性建筑,以满足紧急需求。对于这些复杂工程项目,其设计理念、施工工艺、质量控制重点以及所面临的特殊问题,如果能有详细的论述,将非常有益。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触及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核心,但如果能将视野放得更宽广一些,我想会更有启发性。我个人对于装配式结构与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度融合非常感兴趣。例如,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最大程度地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如何利用可再生材料或再生材料来替代部分传统建材,以及如何提高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降低建筑的能耗。我还在思考,装配式结构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比如构件的拆卸、再利用和回收,以及如何建立一套完善的循环利用体系。此外,我还关注装配式结构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角色,比如如何应用于绿色社区、智慧城市等概念的落地,以及如何与被动式设计、零能耗建筑等前沿技术相结合。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期待的更多是关于一些前沿的施工技术,比如 BIM 在装配式结构中的深化应用,如何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沉降预测和变形控制,亦或是新型连接节点的设计理念和实验验证。我还对书中关于材料性能提升方面的论述抱有很大兴趣,特别是那些能够显著提高混凝土耐久性、抗裂性能,甚至是具备自愈合功能的先进材料,它们在装配式结构中的实际应用案例和经济效益分析。另外,对于装配式结构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适用性,以及如何通过设计优化来应对地震、台风等极端天气挑战,我也希望能有更深入的探讨。当然,如果能加入一些绿色建筑标准与装配式结构如何协同发展,以及如何通过装配式技术助力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前瞻性思考,那就更好了。这本书在质量控制这方面确实是做得不错,但若能在这些与时俱进的技术和理念上有所拓展,相信会更具吸引力。

评分

我对书中关于装配式结构在不同气候和地理环境下的适应性问题,特别是如何在严寒、酷暑、高湿等极端环境下保证混凝土的性能和结构的稳定性,一直有比较深的思考。例如,关于在寒冷地区施工时,如何选择合适的防冻剂,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冬季施工保温措施,书中虽然提到了,但我更希望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和数据支持。同样,在沿海地区,如何应对混凝土的盐腐蚀和钢筋锈蚀问题,需要更详细的防护措施和材料选择指南。我还关注装配式结构在高原地区或地震多发区的性能表现,比如在低氧环境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以及在地震载荷下的连接节点设计和延性分析。当然,对于这些特殊环境下的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如果能有更详细的解读和说明,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

评分

这本书的重点在于控制质量,但对于一些影响质量的“软性”因素,我倒觉得可以有更多的探讨。比如,如何建立有效的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协同机制,如何加强设计、生产、施工、部品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沟通,以避免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质量问题。我还希望看到关于装配式建筑人才培养和技能提升的论述,毕竟再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也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去落实。例如,如何培训一线施工人员掌握预制构件的安装技术、连接节点的操作规范,以及如何培养懂得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此外,对于装配式建筑的合同管理、风险控制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分析,相信会对读者非常有帮助。

评分

这本书在质量控制的细节方面做得相当扎实,但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类型的建筑中应用的案例研究,会更具指导意义。例如,在超高层建筑中,装配式结构如何解决高度带来的稳定性问题,其连接节点的设计和施工又有什么特殊要求?在大型公共建筑(如体育场馆、展览中心)中,如何处理大跨度、复杂几何形状的构件安装?在住宅建筑中,如何兼顾工业化生产的效率与居住的舒适性,例如隔声、隔热等方面的要求?我特别想了解不同应用场景下,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安装以及现场连接的具体工艺和质量控制重点。此外,对于装配式结构在既有建筑改造和加固中的应用,我也充满好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