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回顾了当下认知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介绍了响应式方法的原则和办法,以及安全准备就绪的概念,展示了它在当今信息安全风险环境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鼓励更多地采纳并在实际中使用此方法。通过更多的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参与实践和讨论,我也希望发展并持续响应和调整此方法,来解决从业人员面临的不断变化的问题。
江明灶博士目前领导***AWS亚太与大中华区安全保障团队。2009到2017年期间他但任思科亚太、中国和日本区域的首席信息安全官。江博士曾担任(ISC)2 董事会成员、ISO/IEC JTC 1/SC 27的会议召集人及其安全控制和服务工作组主席,以及ITU-T SG17的共同书记。 他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客座副教授。江明灶于英国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获得信息安全硕士学位,于澳大利亚南十字星大学获得信息安全风险管理博士学位。他的注册信息系统安全专业认证(CISSP)始于1998年。
就职于清华大学网络科学与网络空间研究院,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主任,加州大学伯克利访问学者,国际信息系统安全认证专家( CISSP )。长期从事计算机网络安全相关的教学、科研和运行管理工作,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承担本科和研究生两门网络安全相关课程,承担国家973、863、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研课题,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应急响应组(CCERT)负责人。研究成果发表在网络和安全相关的多个**学术会议或学术期刊上,在国际工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力。
这本《响应式安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让我对信息安全有了全新的认知。过去,我总觉得信息安全就是筑起高墙,设置重重关卡,一旦某个点被攻破,整个体系就会轰然倒塌。但这本书却提出了“响应式”的概念,仿佛是在说,与其追求完美无缺的防御,不如将重点放在如何快速、有效地应对威胁。这一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在书中,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阐述,而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案例和场景分析,生动地描绘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在面对网络攻击时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书中对勒索软件攻击的应对策略就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从预警、隔离到溯源、恢复,每一步都力求清晰明了,并且强调了不同部门之间的协同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人”的因素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员工视为潜在的风险点,而是强调了通过持续的安全意识培训和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将员工转化为安全体系中的一道重要防线。这种视角既务实又充满人性化,让我意识到,再先进的技术也离不开人的智慧和协作。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吸引人,既有专业深度,又不乏通俗易懂的比喻,使得那些晦涩的技术概念变得不再令人望而却步。
评分读完《响应式安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信息安全不再是 IT 部门的“单打独斗”,而是整个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作者在书中非常强调“业务驱动”的安全建设,这一点对于我这种非技术背景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及时的提醒。很多时候,我们容易陷入技术细节的泥潭,忘记了安全最终是为业务服务的。这本书通过一系列的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如何将信息安全与企业的核心业务流程、风险管理以及合规性要求紧密结合。书中关于“弹性”和“韧性”的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在教你如何“不被攻击”,而是在教你如何“在被攻击后依然能够运转”。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就像是从“防守型”的足球战术变成了“攻守兼备”的战术,更加灵活和主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快速恢复”的章节,它列举了很多实操性的方法,比如建立完善的备份和恢复策略,进行定期的演练,以及组建跨部门的应急响应团队。这些内容不仅具有理论指导意义,更具备很强的实践可操作性。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息安全体系建设的更广阔视野,也让我认识到,构建一个成功的安全体系,需要技术、管理和文化的全面融合。
评分我最近读了《响应式安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这本书,感觉像是给我的信息安全知识体系进行了一次“大扫除”和“升级”。一直以来,我总觉得信息安全是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它好像只能等待攻击的发生,然后去“灭火”。但这本书却提出了“响应式”的概念,让我意识到,主动性和灵活性才是信息安全的关键。作者在书中用了很多篇幅来讲述“可见性”的重要性,也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资产在哪里,威胁在哪里,以及攻击是如何发生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很多时候,我们连自己有多少台服务器,跑着什么应用都说不清,更别提去谈什么安全了。书中的“态势感知”部分,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收集数据,更是要将这些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我还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安全运营中心 (SOC)”的建设和运作的描述,它强调了团队的协作、流程的规范以及技术的支撑,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其价值。这本书的结构也很清晰,逻辑性很强,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理解作者的观点。它不是那种“一蹴而就”的速成秘籍,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并且去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应用。
评分《响应式安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信息安全领域一种更加成熟、更加务实的态度。过去,我们可能更倾向于追求“完美防御”,希望通过技术手段将所有潜在的威胁都拒之门外。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这种想法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里,可能并不现实。作者通过“响应式”这个关键词,传递了一种“拥抱不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安全”的理念。这一点让我非常赞同。书中对“风险管理”的论述,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识别风险,更是如何评估风险,如何制定相应的缓解措施,并且在威胁发生时,如何快速有效地进行响应。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持续改进”的强调。信息安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而是需要不断地学习、调整和优化。书中提出的“安全成熟度模型”,以及如何一步步地提升组织的响应能力,让我对未来的安全建设有了更清晰的规划。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很吸引人,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技术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生活化、更加具象化的方式,来阐述复杂的概念。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疲惫,反而会产生一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
评分《响应式安全:构建企业信息安全体系》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醒剂”,让我从过去对信息安全的一些固有认知中解脱出来。我之前总是觉得,安全就是把漏洞堵死,把系统加固,然后就万事大吉。但这本书却用“响应式”这个概念,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作者并没有回避安全威胁的必然性,而是直面现实,强调“没有完美的防御,只有有效的响应”。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让我觉得更加可靠。书中的内容,就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地医生”,教你在突发危机时刻,如何冷静地评估伤情,如何快速止血,如何进行有效的急救,并且还能在事后进行复盘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急救”能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安全架构设计”的探讨,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堆砌,更是从整体的视角出发,如何构建一个能够容忍、吸收并从攻击中恢复的系统。书中提到的“零信任”模型,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地,让我受益匪浅。这种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梳理,让我在面对复杂的信息安全挑战时,不再感到束手无策。这本书的语言也很有特点,它不像很多技术书籍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娓娓道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